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在巨块型原发性肝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应用*
2022-03-03马爱珍徐志宾
彭 楠,马爱珍,史 展,徐志宾
原发性肝癌(PLC)是一种多发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恶性肿瘤,男性患病群体略多于女性,临床可出现肝区疼痛、全身和消化道症状,疾病进展迅速,预后差[1-3]。在世界范围内,PLC的发病率居于各类恶性肿瘤的第六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人们生活方法和环境的改变,我国PLC发病率缓慢上升,且患病年龄也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4]。在现阶段,外科手术是治疗PLC的首选方法。随着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姑息性肝切除、根治性肝切除等治疗方法的应用,PLC患者的手术适应证也得到拓宽,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可能。对于肿瘤直径≥10 cm的巨块型PLC,多存在瘤体压迫肝内外血管而形成的血管解剖病理性变异,在切除性手术治疗过程中会增加手术难度。同时,部分患者剩余肝体积不足也会影响手术的实施,并将大大增加切除性手术治疗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围术期病死率。对于未发生肿瘤转移、肿瘤包膜完整、无血管侵犯的巨块型PLC,仍然具备切除性手术治疗的指征,切除性手术治疗后患者仍有较高的生存率。因此,对于此类患者有必要于术前开展切除性手术可行性的评估,以提高切除性手术治疗的安全性[5-7]。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三维重建技术是近年来被临床广泛应用的一项技术,在胆管癌[8]、胃癌[9]、直肠癌[10]等肿瘤的治疗过程中,用于对肿瘤大小及其与血管和周围组织关系进行观察,为手术治疗提供帮助。本研究应用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术前评估根治性手术切除巨块型PLC患者,以判断切除性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巨块型PLC患者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龄为47~60岁,平均年龄为(53.7±5.2)岁。参照《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标准诊断[11],且肿瘤直径≥10 cm。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肝脏手术治疗史;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③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C级;④凝血功能异常;⑤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或肾功能障碍;⑥不具备手术切除的条件;⑦存在精神异常。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得到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院伦字2019-18号)。
1.2 CT扫描 使用东芝Aguilion ONE 320排CT扫描仪,禁食禁饮4~6 h,在检查前30 min饮水800~1000 mL,充盈胃和十二指肠。首先,行上腹部常规CT扫描,扫描范围自隔顶至第三腰椎,层厚和层距均设置为5 mm。随后,行动态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碘普罗胺80~100 mL(浓度320 mg/mL),速率为3 ml/s,在注射30 s、70 s和3~6 min后行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期间管电流为280 mAs、电压为120 kV、层厚为5 mm、螺距为1.375、球管转速为0.5 s/r。在检查结束后,将数据以医学数据成像和通信数据格式储存。
1.3 三维重建 在CT检查结束后,将储存数据导入三维可视化软件-MI-3DVS,以动脉期数据重建肝动脉,以门静脉期数据重建肝脏、门静脉和肿瘤,以静脉期数据重建肝静脉,并在获得三维重建图像后使用不同颜色对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肝脏和肿瘤进行区分,最后由影像科和肿瘤科医师以盲法阅片,观察肿瘤大小、形态、血供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1.4 切除性手术可行性评估 参照蔡伟[12]等报道的方法,综合考虑肝切除率、术前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等因素评估患者是否可行切除性手术,其中肝切除率=模拟切除无瘤肝体积/(术前标准肝体积-肿瘤体积)×100%。
1.5 手术方法 行全身麻醉,进腹,解剖第一、二肝门,并阻断肝血流的出入。对于行切除性手术者,先行阻断肿瘤所在段的动脉和门静脉分支,观察肝缺血范围,依据术前三维重建图像以超声刀切除肝实质;对于未行切除性手术者,同上述方式解剖第一肝门,间断行Pringle法辅助阻断肿瘤所在肝段侧血供,于肿瘤边缘1 cm处,切除肝实质。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对于CT扫描三维重建评估巨块型PLC患者肿瘤累及肝动脉或门静脉、淋巴结转移和切除性手术可行性的效能,采用Kappa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扫描三维重建分析和肿瘤切除情况 术前,68例患者均完成CT扫描三维重建。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肿瘤大小、形态、血供及其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通过放大、缩小、透明化重建图像,发现肿瘤累及肝动脉18例,肿瘤累及门静脉20例,淋巴结转移12例。经评估,42例(61.8%)巨块型PLC患者可行切除性手术(图1),而在实际手术过程中,45例(66.2%)患者接受了切除性手术治疗。
图1 巨块型PLC患者腹部CT扫描三维重建表现A:肿瘤累及肝动脉;B:肿瘤累及肝动脉;C:肿瘤累及门静脉;D:淋巴结转移
2.2 CT扫描三维重建评估肿瘤累及肝动脉的效能分析 经一致性分析发现,CT扫描三维重建评估肿瘤累及肝动脉的灵敏度为84.2%,特异度为95.9%,准确率为92.6%,阳性预测值为88.9%,阴性预测值为94.0%,Kappa为0.814(表1)。
表1 CT扫描三维重建评估肿瘤累及肝动脉的效能(%)
2.3 CT扫描三维重建评估肿瘤累及门静脉的效能分析 经一致性分析发现,CT扫描三维重建评估肿瘤累及门静脉的灵敏度为86.4%,特异度为97.8%,准确率为94.1%,阳性预测值为95.0%,阴性预测值为93.8%,Kappa为0.862(表2)。
表2 CT扫描三维重建评估肿瘤累及门静脉的效能(%)
2.4 CT扫描三维重建评估淋巴结转移的效能分析 经一致性分析发现,CT扫描三维重建评估淋巴结转移的的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98.2%,准确率为95.6%,阳性预测值为91.7%,阴性预测值为96.4%,Kappa为0.853(表3)。
表3 CT扫描三维重建评估淋巴结转移的效能(%)
2.5 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评估巨块型PLC可切除性的效能分析 经一致性分析发现,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评估巨块型PLC可切除性的灵敏度为91.1%,特异度为95.7%,准确率为92.6%,阳性预测值为97.6%,阴性预测值为86.4%,Kappa为0.841(表4)。
表4 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评估巨块型PLC可切除性的效能(%)
3 讨论
外科手术为治疗PLC的首选方法。因此,对于巨块型PLC患者行切除性手术治疗仍能为患者的预后改善提供帮助[13,14]。巨块型PLC行切除性手术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如患者全身状况、肝功能储备情况、肿瘤与周围组织间的解剖关系、切除术后剩余肝脏体积等。肝切除术后,若剩余肝体积不足则会引起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降低,肝脏代谢能力、再生能力和抗感染能力也会随之减弱[15]。巨块型PLC患者肿瘤往往累及肝内血管,肿瘤位置也会靠近第一、二、三肝门区域,增加切除术中对血管的分离难度,增加血管破裂出血或损伤的风险。因此,对于巨块型PLC患者,在切除手术前观察肿瘤大小、形态、血供及其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也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本研究结果显示,CT扫描三维重建评估巨块型PLC患者肿瘤累及肝动脉、肿瘤累及门静脉和淋巴结转移均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且一致性较高,提示巨块型PLC患者术前行CT扫描三维重建能够较好地评估肿瘤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在既往的肝脏手术治疗前多行常规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但此类影像学检查图像仅为二维影像,在精确显示肝内血供和胆管走行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不利于手术的开展[16,17]。三维重建技术则能提供立体、直观、可旋转的图像,同时还能设置不同器官的透明度,可透明化地对肿瘤与邻近肝动脉和门静脉的解剖关系进行观察,从而评估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18,19]。
本研究发现,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评估巨块型PLC可切除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也很高,表明应用此项技术能够用于巨块型PLC切除性手术的可行性评估。在巨块型肝癌患者,应用三维重建能够提供详细的肿瘤病灶与脉管的解剖信息,能够为切除性手术的实施提供指导[20]。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评估巨块型PLC可切除性的优势有以下一些方面:其一,对CT扫描信息行三维重建后能够多角度观察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包括对血管的侵犯情况;其二,三维重建后能够提供肿瘤大小、体积和形态信息,可在术前行手术设计和模拟手术,从而提高切除性手术实施的安全性;其三,通过三维重建技术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利于确定肿瘤浸润范围和手术切除范围,从而提前评估切除性手术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