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美句 遣词造境
——论现代诗歌的语言艺术
2022-03-03刘欧
刘 欧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 330000)
“遣词造句乃诗家一大事!”诗歌的重内容和重形式之争历来是文学界特别是诗歌创作者们在意的问题。究竟是脚踏实地的抒诚心己志,还是中秋桂子般飘馨香韵律。“坐山观虎斗”解决不了问题。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倒不如融融泄泄来的和乐舒畅。在不同的环境下,有相应的侧重点。鸟语花香时求诗歌的语言艺术,赢得金石清歌,余音绕梁;改弦更张时求诗歌的针砭时弊,赢得革故鼎新,振兴中华。两者兼顾,再好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个完美的结合体,都有一个“偏执”的闪光点。诗歌作为欣赏的艺术,离不开与众不同的表达风格。浓缩出来的回肠荡气,体现了诗歌创作者们铁杵成针的言语技艺。
一、反复手法,和谐有力
现代诗的“反复”,滥觞于春秋中叶。“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诗经》中的重章复沓,让我们感慨到无与伦比的音乐感。反复,就像练体操时要求的肌体平衡,又如博弈对垒时要求的从容镇定。表达的时候,既让我们在“建筑美”上拥有一种视觉享受,又让我们朗诵起来身心愉悦,顿挫有致。同时,在传情达意方面,更是通过这种反复的手法,将作者当时的“神伤”推向极致。有一首现代诗,通过反复的手法表达出了经霜变白的人生历程,饱含了对亲人的那份眷恋,这份浓浓的眷恋,恰是在这种手法中“愈演愈烈”:
乘一片雪花回家/可以在村口等到二十年前的/妈说的那一句话“崽啊,你回来啦……”/乘一片雪花回家/可以看见怀着春天的艾香/心里便有了温暖/“妻啊,我好冷啊……”/乘一片雪花回家
言语的调和会让文字生发出更浓的情意,在反复中孕育着和谐,在排比中增强着语势。诗歌想要永葆活力,需要在朗读和品味时,强化重点词语,在人的大脑皮层形成记忆。扎根文字,联结智慧。在妙语生花中,让思维破茧而出。
但手法的运用不应只停留在“为手法而写手法”的境况,而应在揣摩时,有着行云流水的特点,又有着如描摹时“呼之欲出”之势。如果具备这些特点,大部分都能成就好的作品。在鉴赏李白的诗篇时,所感悟到的,就是这种“不刻意而为之”的妙方。将这种妙方融入现代诗歌,可能会使文学的语言变得更加圆融润达。
另外,诗歌中的反复和排比的关系,就像是月中嫦娥和九天仙子,都有翠羽媚姿,无孰轻孰重,都使诗歌贝联珠贯,朗朗上口。
二、锤炼打磨,字字珠玑
现代诗歌的创作者为让作品在人的心底荡出涟漪,在字词的揣摩上,更是精益求精。“酒把午夜的月亮泡软了”当中的一个“泡软”,把一个跷着二郎腿,嘴里嚼着花生米,对月饮酒,长时间沉迷,并让思绪穿梭在《石头记》中,无法自拔的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你不知沼泽里到处冒着绝望的泡沫”中“绝望”一词,确切的表达出诗人当时生活的苦闷和“坠死也不能吐出来”的压抑。又如下面这首诗歌:
我不是一枚简单的梨子/却像梨子那样简单的倒挂/头朝下/细柄/被一根树枝拎着
“拎”,把诗人当时自我否定的状态和自我游离的状态生动地表达出来。她在诗中传达出的——生活就是一言难尽的滋味,却让她用一个字传神地诠释了。
同样是一个字,在另一首诗中,也包含了无数的辛酸和血泪。
快三年了吧/我没有见到母亲/没有见到/开满梨花的村寨/竹篱上歇脚的燕子/檐角沾满露水的艾草/该回乡下看看母亲了/少次我已打点了行囊/却下不了决心/母亲啊/我得藏起多少汗多少泪/多少伤口和白眼/并且要攒够怎样的勇气/才能坦然面对您在人前的骄傲/俺儿子是城里人
在21世纪初,城乡收入水平相差巨大,诗中的老母亲欣慰于自己孩子是个“城里人”,却不懂儿子在城里受到的苦痛。“藏”就是将这种隐匿的痛宣泄出来的典型词语。
拈一字而出境界,文字的力量可以等同于文学的力量。在词语的揣摩和运用上,感知到的情感的方方面面,更加深入透彻甚至是准确的理解诗人的表达意愿。现代诗歌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受细节影响。诗人的所用的精力,也是在雕琢成品的细节上,这可能就是文学上的“工匠精神”吧!
三、戛然而止,绕梁三日
清代的包世臣在《艺舟双楫》曾提过“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留白,不仅在书画上有一定作用,在文学上同样重要。在诗歌中,我们常常以留白取得“此处无声胜有声”之妙。
当我从远方带一块石头回家/我听见石头说:这是缘分/当我有一天想抛弃这块石头/我听见它说:“早知如此……”
石头本来就有石头的品格,如果我们强加给石头思想那就失去了意义。同样,也不能逼它说话。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石头所喻指的一类人。在结尾处的留白,含蓄蕴藉的传达出了石头的抗议与不满。如果写得清清楚楚,反倒味同嚼蜡,这样点到即止,没有模糊不清,更是分外深切。
《你必将看到这张纸》中提道“你必将看到在熊熊火焰中,树枝惊叫着,变成了灰烬……”结束全诗。让我们想象到各种破碎、燃烧、撕裂后的状态。当心里的纠结和抓狂时,自己无法用言语确切的表达。适当的留白,适当的省略,可以解救一个迷茫的诗人,同时也客观上提升了诗歌的境界,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
有时,留白为文章的主旨提供一个弹性的探讨环境。
还剩一分钟了/可以用来沉默/也可以说出惊天动地的话/想说就赶快说/语速加快标点省略/一分钟只有六十秒呀/既不会多也不会少/何况此刻已经开始了/倒计时
一分钟能说出什么,一分钟该说出什么,都在留白中意味深长。因此,诗歌的主旨也就更广、更宽,不拘泥于诗人的所思所想,可以根据读者的真实隐忧中恣意延伸。
四、中外合璧,熠熠生辉
翻译文学的语言艺术历来不被学术界看好,甚至有的人认为,如果是诗歌语言的研究,大可不看外国的翻译版本。但我认为新诗的成长,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语言上,都离不开外国文学的影响。这与翻译界不能全无关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定/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这首诗中,“忧郁”和“快乐”形成对比后,能让人感受到诗人的乐观;“一切……,一切……”的反复,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到诗人的一份自信;最后顶针手法的运用,又传达出一份温情。这也就是翻译文学,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没有那么刺眼,却能显露出语言的艺术。
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有一段诗歌,写道:“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拟人的技巧,传神地体现了泰戈尔融情于落叶的本事。
“五四”之后,周作人和周树人都曾着手翻译日本文学,将日本文学的精华更好地传递给我们民族。借鉴外国翻译文学的表达技巧,并不意味着要照搬照抄,全盘接收。而是吸取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和本国的语言进行一次深度的对话交流,交流之后,呈现出更好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诗作。周作人翻译石川啄木的诗歌时,就将石川啄木的表达艺术生动地展现出来。
很想吸那寒冷的空气/每一呼吸/鼻子就全冻了似的/有些回忆/像穿脏的袜子似的/有很不爽快的感觉/匆忙的生活当中/时时这样的沉思啊/这都是为了谁的缘故
石川啄木诗歌的特点是感情非常的细腻,语言趋向生活化。这种简单的,不加雕琢的语言,意味深长,三月绕梁。
国外诗歌的浸染,让文字本身发生了一种化学反应。这种反应会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古诗艺术进行另类思考。自此,产生的作品便会独有一番风味。
五、诗中有画,画里藏诗
“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可谓玄密清幽,不画寺,只画一个小和尚,却人人通晓“藏”字的奥秘。现代诗中,在语言揣摩时,做到诗中有画,更是奇妙无比。
昨夜,你记得,风雪在飞旋/险恶的天空笼罩一层幽暗/遮在乌云后发黄的月亮/像是夜空里苍白的斑点而你闷坐着,百无聊赖——/可是现在……啊,请看看窗外/在蔚蓝的天空下,像绒毯/灿烂耀目地在原野上铺展/茫茫一片白雪闪着阳光/只有透明的树林在发暗/还有枞树枝子透过白霜/泛出绿色:冻结的小河晶亮
诗歌中各种意象的组合、叠加,形成的画面,会让人感叹诗歌语言做到了“物尽其用”。冬天早晨的样子,就在脑海中闪现、清晰、消退。
在描摹画面的语言上,有些时候需要炼字炼句,但有些时候,只要将普通的语句进行组合,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艾青诗歌中的语言,就是简单生活的勾勒,却能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艾青把对保姆的爱寄托在文字上,通过他形象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诗歌中,大堰河的伟大、勤劳、质朴。大堰河也重生在这些生活化的语言里,让后来的读者们看到她的生活状态,感悟当时劳动妇女的辛劳。
诗歌的作用,是在对景色或者人物在具体描摹中显现逼真动态;画面的作用,是在固定的区域里增加直观的静态。诗画同体,动静结合,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艺术的交融。诗歌的美感也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寻觅诗歌中特有的语言,增加生活的趣味感,会让人更加享受这种阅读的乐趣。
六、“冷”言“冷”语,捧热人心
现代诗歌的语言,有时候并不热情。诗人总是吝啬地写几个字,不加渲染,就形成作品。但也就是这只言片语,在读者处于人生迷惑阶段的时候,起到指明方向,感化人心的作用。
(七七)小磐石呵/坚固些罢/准备着前后相催的波浪(一零八)心是冷的/泪是热的/心——凝固了世界/泪——温柔了世界(一一四)“家”是什么/我不知道/但烦闷——忧愁
冰心在诗歌创作中,以短诗为主。每一节的字并不多,却蕴含着深奥的哲理。每当阅读这短小的语句时,感受到的是一种女性的轻柔。
不仅是冰心有这样的创作风格。顾城有一首诗中写道:“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诗歌的语句是浓缩的,但浓缩后的情感,便成了精华,让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感受。同样三毛在《远方》中写道:“没有地方,是到不了的那么远。”也让我们感受到“咫尺天涯”不过一念之间。这些短诗,字数不多,却很有温度,将人性的关怀上升到一定程度。
模仿艺术的基础上去模仿生活。当然,现代诗的创作不单单是这些技巧和手法,还包括很多虚实、动静等等方法上的东西。研究它们,并不需要趋之若鹜、蜂拥而上,更不能避而不谈、知难而退。对于一些初学者,刚刚踏入现代诗领域,想进行自己的创作。建议他们,耐得住性子。诗歌创作更像是减肥时提倡的膳食纤维。有些诗歌,看似粗糙,不易消化,但合理搭配,却很有营养。在通晓相关的技巧之后,那就达到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效果,味道非常好,但有时候,反倒受到一些人的批判。当创作者,真正地领悟到力度的控制,用语言烘云托月,用情感画龙点睛,便到达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的境界。
诗歌的语言艺术,最好做到不将情感囚禁,这就可能导致阅读一些中外诗作时,踏入云山雾绕的境地,进而感觉诗歌的规律是剪不断,理还乱。但是文学的难处和文学的精妙之处也都在于此。当在这种矛盾与纠葛中,摸清心灵起伏的痕迹,便会含着一份喜悦和满足,继续的鉴赏下去。现代诗歌的影响不应局限在诗歌层面,散文、小说等一系列抒情艺术,都应融入现代诗歌,促使其在语言层面上发生时代的转变。平仄是诗,自由也是诗。打破一定的规律去研讨诗歌,才会让诗歌有新的价值和意义。
当代的青年学子,倾向于文本的实用价值,而忽略其中的审美价值。针对现代诗歌审美价值的思考,一直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审美的目标在于精神层面的提升,这对整体的人文环境影响颇深。我们必须让“后浪”知道,诗歌有着超能的一面,完全的、充分的以一种力量和光辉散发着作用。在教育教学层面,现代诗歌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以一种新的身份和地位出现在课本中。读懂诗歌,读懂文学,进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人生。爱好现代诗歌的人,必将通过自身的努力,不停地探求和破解诗歌创作与鉴赏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传承优秀文化,建设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