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中国精神之根铸时代文艺之魂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2-03-03傅守祥
□ 傅守祥
2014 年10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深刻阐述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对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做出前瞻性的全面部署。“讲话”特别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讲话”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指出文艺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但不能“为艺术而艺术”;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其次,在针砭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时,提出不可“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主张坚定文化自信,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对理想缺失、道德沦丧、沾满铜臭气等倾向发出纠偏去弊的呼吁时,主张作家、艺术家须追求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加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扎根人民,以人民为中心。
一
面对当今互联网+、泛审美、全球化的时代,消费主义催生、文化民粹主义风行、交往体验的互动性诱惑加深等“叠加效应”,当代文化特别是大众文化的诸种艺术呈现中的喜剧性审美出现了蔓延性的偏差,过度娱乐化、商业化、浅俗化的作品甚嚣尘上。此种文艺乱象,从外部分析固然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原因,而从内部分析则主要是因为将“艺术与人生”关系剥离、淡化、错位甚至倒置——将“为人生”庸俗化、低俗化甚至恶俗化,甚至将其盗换成“为金钱而艺术”;自我标榜“不辨是非”“自娱自乐”“参与即存在”式的后现代狂欢;高调喊出“眼球经济”“娱乐至死”,心甘情愿将“卖笑”与“低俗”文艺进行到底。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地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艺术家应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从根本上讲,超越性是人类自由自觉本质在文化审美中的显映,审美的特点就在于它超越了有限的功利之境进入一个无限澄明的意义世界,人不再囿于外在粗陋的实际需要,不再将对象视作有利于有限需求和意图的工具——人通过审美,通过非实用性的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创造最终达致最高的自由境界。
毋庸讳言,随着商业社会的形成与新媒体的崛起,文艺创作与演出中的“快餐化”与“消费化”日趋加重;原本擅长宣示崇高理想、塑造高尚人格、弘扬伟大精神、展示美好心灵的审美创造,不但沦为苍白的口号与空泛的形式,而且就连幽默中的清透、滑稽里的智性、俏皮中的警醒,也日益被娱乐时尚的追逐和声光感官的刺激所代替。文艺界的一些人随波逐流,公然以纯“娱乐”的心理与姿态从事创演;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发表之前的十余年间,文艺作品内容生产的段子化、杂耍化、拼贴化、感官化现象曾经达到令人不可忍受的地步。
迎合市场与讨好受众的商品化的文艺作品,尤其是投入巨大的影视作品,每年的生产量大得惊人,但能够公映面世的却少得惊人;某些资本控制下的部分传媒制造的畸形垄断,进一步助长了当代文艺生态的恶化。国内文艺界把大量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文化的市场化运营中去,事前、事中毫不吝惜传媒造势的铺张,却对文艺作品的内容生产草草应付;在内容生产上,毫无诚心、浮浪之气蔓延甚至侮辱观众智商,专心于利润的最大化甚至不惜大量“恶插”广告,却对现实生活熟视无睹,甚至以媚俗、低俗、恶俗为荣。
显而易见,在经济全球化日渐深入、高科技与现代传媒的强强联手下,国内文艺作品的喜剧性迅速被娱乐性和感官体验所裹挟,喜剧性噱头满天飞但喜剧精神基本沦丧。钱钟书先生曾说,幽默当然用笑来发泄,但是笑未必就表示着幽默。表层性的快乐常常充满笑语喧哗的情绪,而深层次的快感却常常拥有默默无语的情感。美学思考的缺失、狂欢意识的扭曲、审美正义的虚位以及身体美学生理化、快感美学时尚化,完全取代了真正的喜剧精神;智性的幽默被热闹的忽悠所取代,喜剧的严肃能量被色情的粗俗段子所取代。毫不夸张地说,当前国内的文艺发展面临整体的危机,文艺创演往往打着“观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的民粹主义旗号,呈现出较普遍性的精神软骨病与谋利疯狂症症候。总之,消费主义冲击下的文艺生态严重失衡、审美伦理深度失范,文化正义成为时代难题。三俗品味和一些极不健康的文化内容,在市场至上、利润第一的理念引导下,已成为一些大众传播平台的主动选择。
二
文艺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动心进而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时代的“风向标”,文艺的作用在于养心、怡情、悦性。也就是说,文艺是用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而不能止于养眼;我们不反对养眼,但好的养眼作品应该从视听快感升华为精神美感,进而养心。在当下,比任何时候都要强调,文化要化人,不是化钱;艺术要养心,而不光是养眼;鉴赏要引导,而不是迎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反映好人民心声,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文艺作品,才是真正“有品”“有味”的时代佳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当前,切实有效地纠正文艺时弊,离不开“讲话”精神的指导。同时,鉴于之前的文艺乱象和文化迷失,亟须将兼具中华传统美学特色与现代美学精神的“人生论美学”发扬光大,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的”标准为坐标,实现新世纪的美学自觉与文化自觉,以切实的“审美介入”矫正文化时弊,推动重建文学艺术的审美伦理。文艺批评理应是文艺创演的诤友,是医治不良创作症候的苦药,是引导文艺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繁荣文艺创作,离不开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文艺批评理应以“审美介入”的方式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从文化哲学上分析,当代中国正处于大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找精神依托,很多固化的思想糟粕都在等待剔除,人们需要填充精神营养和价值,这种时候,我们恰恰需要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人民艺术家。遗憾的是,社会缺少有理想、有文化、有担当、有操守的人民艺术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人民艺术家的缺席,才使不良明星、网红借助“错位填充”鱼目混珠,他们无操守、无底线,利欲熏心,降低了社会道德水准,败坏了文艺风气。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从第一哲学的视角分析,如果说1942 年5 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着重解决的是“普及”问题,那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着重解决的则是“提高”的问题,着眼于“站起来”“富起来”之后新时代“强起来”体系中文艺的“高质量发展”问题。中国经济的当代振兴令世界瞩目,而富强之后展现什么样的文明、呈现什么样的文化面貌同样令人关注。一个国家的真正强盛,最重要的标志是人民的文明程度和精神品格,以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社会操守和基本道义的形成。被高尚、优雅、文明、仁爱的“审美趣味”熏陶出的人,将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与中华文明崛起的基本保证,而拥有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诚信友善的公民素质、廉能高效的责任政府以及厚德载物的时代文化,才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