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宋留存的先秦乐钟
——基于金石学文献的考证和研究

2022-03-03李保江

新疆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专著典籍金石

□ 李保江

古代历史中对音乐现象或事物的记录以文字记载为主要方式。然而,音乐图像类文本史料也同样以自身优越性成为记录历史的另外一种重要方式。我国学者对图像类史料的专门研究为兴盛于两宋时期的金石学,其历史悠久,已形成体系,成为一门学科。在对两宋现存金石类典籍中的史料整理、分析时,笔者发现里面记录有大量的古代金石类乐器图像资料,其中既包括图像描摹,也有铭文史料,并且金石研究者对乐器实物的基本形制、纹饰及时代有客观的文字描述和考证。然而,在现今的研究中并未发现音乐学界专门对其中的音乐图像史料进行研究,探讨其学术价值。以现有对两宋金石学图谱研究的成果来看,以学者史正浩《宋代金石图谱研究》一书为重要成果,该书是从艺术史的角度对宋代金石图谱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因为该著是从艺术史学的视角对两宋金石学进行研究,书中并未涉及到对音乐图像史料的学术价值展开讨论,但该学者的研究成果却有益于笔者了解现存两宋金石图谱类典籍的基本情况。本文主要是笔者在对现存两宋金石学专著中的音乐图像史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梳理两宋时期金石学留存乐钟概况;通过分析来阐述先秦乐钟的基本形制、命名原则;探讨金石学中留存的先秦乐钟对两宋礼乐建构的时代意义以及对当下音乐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两宋金石学专著中乐钟情况

(一)两宋金石学专著留存情况

传统金石学作为一门系统性的学科形成于北宋初,北宋之前关于金石类实物研究著述仅是零星点点,不成体系,尚未有专门研究古代器物的金石学专著。根据现存金石学典籍情况,北宋欧阳修成书于嘉祐六年的专著《集古录·十卷》是已知现存最早的一部金石学专著,但此前已有刘敞《先秦古器图录》,现已佚失。自此之后,传统金石学在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极盛阶段,出现了如赵明诚、吕大临、王黼、薛尚功、王俅等重要学者和诸多相关著述。在金石学形成初期,学者的研究方式主要是简要记录器物名目、文字,如欧阳修《集古录》;随着金石学的发展,金石学者们在写作体例上开始有所变化,对器物进行分类,且专著开始以“图”命名,如《考古图》《宣和博古图》等。自吕大临《考古图》开始,出现对事物进行图像描绘即“摹其形,录其文”相结合的写作体例,金石学学者参照实物描摹或制作拓本来记录、考证。自北宋始,地下出土文物数量的增多,也是金石学在两宋时期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随之研究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学者们在研究方法上“大约不出著录、摹写、考释、评述四端”,研究方法逐渐完善,渐成体系。据有关学者考证总结,两宋时期金石学者达300 人左右,其金石著述数量可想而知。笔者参考近现代金石学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目前整理统计出已知现存两宋时期金石学著述有33 种,包括金石学专著和宋代文人笔记中有相关金石记载的书籍,其中金石学专著29 种,宋代文人笔记有4 种。

在上述金石学专著中,其内容与音乐研究有关的史料主要有:成书于宋元祐七年的《考古图》(吕大临),徽宗宣和年间的《重修宣和博古图》(王黼),绍兴年间《续考古图》(佚名),约淳熙年间的《啸堂集古录》(王俅)等,上述典籍在写作体例上著者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对古器物进行记录和评述。另外,也有对金石器物上文字进行摘录、分析,然后汇集成册的典籍,如成书于绍兴十四年《历代钟鼎蠡器款识法帖》(薛尚功);以多种方式研究,同时也结合拓本制作,保留器物、铭文原貌,如《钟鼎款识》(王厚之),等等。两宋金石学类典籍中学者们对音乐器物同样以金石学研究方式予以关注,其资料的可靠性是可以肯定的,也极有学术价值。

(二)两宋金石学专著中的钟类乐器

“金石之用,其寿特永”。因金、石材料易于保存,历代先人用之记述重大事迹,丰功伟业,多是表达“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保用之”之类,以备后世敬仰。在现存金石学专著中收录关于音乐类图像资料中可以发现,其考证研究多是以古代金石类乐器为主,尤其是上古三代时期钟磬类乐器,也包括其他如钲、铎等。而且可以发现金石学者在对其进行考证时,常常是通过自身亲眼所见具体实物为参照标准,即“观其器,诵其言”,观察金石类乐器外观形制,记诵铭文,以求达到“三代之遗风”的实际效果。根据目前整理、分类的音乐图像类史料,其中乐钟类占多数,又因史料主要体现在“金”类史料中,即“摹其形,录其文”的金石学专著中,器物记录图文并茂,故本部分主要是这类史料中的钟类乐器。笔者现对其中的留存乐钟情况进行简要叙述,并以表格形式展现。

由表格可以发现,在上述“金”类史料中,王黼所撰《重修宣和博古图》中记录乐钟数量为117 件,分布在全书卷22 至卷25,卷数达四卷之多,可谓是金石学专著中乐钟数量最多,且占用卷数体例较大;次之为薛尚功《历代钟鼎蠡器款识法帖》中有乐钟42 件;王俅《啸堂集古录》中有18件,其他专著中乐钟数量则仅有8 件、2 件。需说明一点,在诸多金石学专著中,乐钟情况有重复现象,学者在考证时或相互引用观点、或对已有观点进行评析兼及阐述自己见解。另外,典籍中也有金石类其他乐器,如磬、錞于、钲等乐器也有一定的数量,在《古玉图谱》中也有丝竹类乐器,反映出金石学中音乐史料乐器种类的多样性。

然而,究其原因可以从现存史料中寻找缘由。北宋初官员梁颢(963-1004)感叹唐代曾制御天下,期间列圣涌现,人才辈出,然自五代始制度日渐沦丧,故向太宗献疏提出“国家兴儒,追风三代”的主张。在两宋金石学者翟耆年所撰《籀史》中提到:“(徽宗)帝文武生,知圣神,天纵酷好三代钟鼎”,搜集群臣家中所藏旧器,聚集于内府。笔者在对整理资料检索中发现有多处带有关键词“三代”的论述,几乎在每部专著中可见。因此,综上可以推断从北宋初开始,上至统治阶层到文人学者阶层逐渐形成了“追风三代”的国家政策和社会风气。故,在金石学专著中多是商周时期古器物,音乐器物方面更甚,主要是以周代留存钟磬等乐器为主,兼有少部分商或汉以后的乐器。

二、留存先秦乐钟的基本特征

金石学者在对钟类乐器作考证研究时,在乐钟命名方面和乐器形制纹饰等基本问题上已有较为明确的认识。笔者基于整理的图像和文字史料得出,在金石学专著中记录的钟类乐器主要有镈、甬钟、钮钟三类,其内容基本是按照乐钟不同类型集中依次考释,论证。因王黼所撰《重修宣和博古图》中乐钟数量最多,他著乐钟大多与之重合,故以王黼著作展开探讨。王著中乐钟数量有117 件,其中以钟体铭文来对乐钟命名的有16 件;以乐钟形制纹饰特征命名的有101 件。在依据钟体铭文命名的乐钟主要有:周迟父钟、周聘钟、周寳和钟、周宋公䪫钟等。如周迟父钟,该钟形制较大,钟高一尺二寸,甬长六寸,径一寸五分;枚三十六,各长一寸四分,重四十五斤。据其形制判断为甬钟。乐钟腔体为合瓦形,舞部平直,于口弧曲上收;两铣棱斜直;舞上为长甬,甬上有幹,两层重叠,且每层有乳四枚;幹上有旋;钲部无纹饰,素面;舞部、篆带和鼓部为云雷纹;鼓部左右两旁有类似鸟形纹,作昂身腾飞姿态,形象逼真,寓意鲜明。其铭文为“迟父作姬齐姜,龢林夹钟”,意思是该钟是迟父为姬齐姜所作,故命名周迟父钟;再如周宋公䪫钟,此为镈钟,铭文为“宋公成之䪫钟”,故有其名。

周迟父钟、铭文

周宋公䪫钟一、铭文

周挟耳钟一[12]

周挟耳钟二

周螭纹钟一[13]

周螭纹钟二

金石学者对金类器物考证时,对其钟类器物在基本形制、纹饰特征皆有客观、真实的描述,同时以图像的方式展现乐钟的整体面貌。对乐器的重量、高度、甬长、铣距、衡长、枚长等各个部分均做了测量,如周挟耳钟一:“前一器高一尺一寸二分,甬长五寸二分,径一寸四分,有旋,两舞相距六寸六分。横四寸九分,两铣相距七寸四分。横五寸七分,枚三十六各长一寸三分,重十有七斤,无铭”,周挟耳钟二与前者形制比略小,两者为甬钟;然后在通过对乐钟的整体描摹,在具体的细节如各个部位的纹饰、枚景间的线条、和篆部位的局部纹饰皆有细致的描绘,既能展现钟类乐器的整体形制,局部细微处又描绘得栩栩如生,丝丝入扣。两件乐钟整体形制基本相同,钟体布局比例无明显差别,且甬部有旋有幹;合瓦形钟体,枚较长各36 个,锥形叠置。虽然编撰者认识到两钟局部纹饰上略有差别,如前钟甬部位素纹,后钟甬上幹部位以上饰以山纹;两钟钲部和鼓部纹饰皆不相同,但仍将两乐钟以相同名称命之,主要是因乐钟舞部中间至两栾旁有垂带如两耳,故有其名。典籍中对乐钟的显著特征亦有文字的阐述,“右二器大槪颇同,其稍异处,惟巨细不等……舞之两旁有垂带,若鼎彝中两耳状,故以挟耳名之”。此类特征是乐钟命名的重要依据之一,因舞部两旁有垂带,犹如鼎彝器物上的两耳,所以称其为挟耳钟。在史料中的钮钟类别中同样也有相同的命名方式,如周螭纹钟一、二,“是钟,即于鼓间皆为螭纹,顶亦如之”,因钟体鼓部、舞部,皆饰有螭纹,故称作螭纹钟。此种情况较多,此处不做逐一分析。另外,在金石学音乐图像史料中也包括其他金类乐器,如錞于等,在其命名方式上与乐钟相同。

通过以上对乐钟命名依据的探讨,同时对乐钟形制纹饰举例分析,可以判断出,金石学者在对乐钟命名时主要有两种方式:1.根据钟体铭文,需说明的是此种方式仍有不同侧重;2.根据乐钟形制纹饰特征,以钟体上显著的纹饰为根据进行乐钟的命名。而且两者也成为了金石学学者对其断代的重要依据。每件乐钟名称前带有所属朝代,金石学者对乐钟进行断代时有一明显特点,即在对周代乐钟的时代判断时皆冠之周,即以整个周代断定,未对乐钟时代作更为细致的划分,如西周早、中、晚期,春秋或战国时期。笔者认为若考证背后原因,或许与“追风三代”的思想意识有很大关系。北宋初,汉唐盛世经历五代已不复存在,若想达到国家鼎盛状态,急需兴儒学,制定礼乐制度,故推崇“制礼作乐”的周代。当然,这种断代分期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现代考古学及音乐考古学学科的发展成熟,尚能有效的对历代出土音乐文物做出较为准确的断代。

三、典籍中留存先秦乐钟的历史意义

(一)礼乐构建与证经补史之作用

两宋时期历代大量古代器物的出土,金石类器物的不断增多,加之自上而下好古思想风气的影响,宋代以政府官员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对其进行临摹、汇集,出现诸多金石学专著,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上古时期金石类乐器出土和涌现成为金石学者研究的重点对象,扩大学科研究的范围;北宋董逌《广川书跋》中在(周)宋公䪫钟部分有这样一段论述:“崇宁三年,应天府得古钟六于崇福院……天子方作大成(晟)乐,以绍百王绝业,故尝求钟之制不得,周之旧钟存者众矣。侧垂则隓而不应,横贯则扶摇而不得定考,击备则震掉而或不得尽,其音声有司患之。翌日制诏丞相御史以䪫钟为正,故今钟得调焉。乃下诏曰:得英茎之器,于受命之邦,非天相之,其能尽感德之事哉?”。亦可知宋公䪫钟的出土发现对宋代大晟乐制作起到的关键性作用,用来校正乐器性能的功能,使“今钟得调”;同时也反映出北宋初礼乐制度的混乱,急切需要修正礼乐规范。从金石学典籍中的宋公䪫钟这一案例可以反映出先秦乐钟实物的出土对宋代礼乐的构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古器物的出土被视为祥瑞,祥符之兆,宋公䪫钟出土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睢阳),是太祖发迹之地,故被徽宗看做是顺应天命,也成为统治者巩固皇权的宣传依据。但客观的讲,两宋时期金石器物的涌现,促使了金石学学科的形成,金石学学者对古代乐器,尤其是先秦时期的乐器,在基于金石学研究模式的关照下记录保存了大量的重要金石类音乐图像史料,为后世音乐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历史史料。

特悬钟[18]

根据现存资料考察两宋时期金石图谱类典籍,约成书于北宋初建隆三年的《三礼图集注》(聂崇义)是宋代史料中较早含有音乐图谱类史料的历史典籍。自此之后,也出现了较多图谱类典籍。如成书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的《乐书》(陈旸),该著共200 卷,其中乐图论为卷96至200,收录了大量的古代乐器。然而,“聂氏《三礼图》全无来历……皆以意为之”,聂作中乐器多是简单描绘,无依据、实物可参考,未展现出乐器的形制纹饰等特点,现举一例。随着金石学的发展,对大量出土乐器实物的考证和研究,“非敢以器为玩也”的治学态度,力求还原乐器基本形制和纹饰特征,描绘客观、真实。而这恰好可以很好地纠正两宋其他图谱类中与古代音乐实物不符的问题,发挥金石学研究对其他历史研究的贡献,实现金石学学者“补经传之阙亡,正诸儒之谬误”的初衷。

(二)现今学术研究中的特殊价值

两宋金石学学科的发展,形成了古代历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传统,成为宋代学术文化发展的标签,被视为现代考古学的前身。到近代以后,具有现代意义的学科(考古学)的兴起取代了有着悠久历史的金石学。然而,其以实证研究为主的研究理念成为后世历史研究的宝贵遗产,其学术方法在音乐历史研究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古代音乐图像资料的研究,着重以现存音乐实物为研究对象,对史料的考证研究既可以发挥文献史料的价值意义,同时也可以发挥金石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理念。有学者认为中国音乐图像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形成的对历史留存古器物研究的金石学,我想这其中必然包含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追溯,两者在学科理论方面有相同之处:注重实物的考释;音乐事物的描绘和历史考证;阐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音乐考古学的发展,已产生众多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也为研究古代音乐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在国内音乐考古学的早期研究中已有学者将两宋金石学的音乐史料运用到中国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的研究领域中,如李纯一先生在其《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中对上古钟类乐器的断代研究方面,成为其论证的重要佐证史料,为古代乐钟文化的研究工作发挥其作用。另外,两宋金石学研究中对石刻类实物史料的著录,将具有反映两汉时期音乐文化繁荣的代表性汉代画像史料引入到金石学的研究范畴中去,亦是体现出传统金石学这一代表性的传统学术中给予汉画像史料的学术关照,恰好可以在当代音乐历史的研究中体现出其历史价值,使现代学科发展如中国音乐图像学领域关注的汉画像专题研究,能够在传统史学研究模式中寻找其学术研究之渊源。

综上,两宋金石学的发展,不仅可以弥补北宋时期图谱类典籍文献史料不足和谬误,且在当时统治阶层构建礼乐制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对国家巩固政权统治,国家兴儒的文化氛围中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再者,传统金石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理念及其现存成果,尤其是其中丰富多样的音乐图像史料也同样可以在当下音乐历史研究中,发挥金石学“证经典之同异,正诸史之谬误”的特有学术价值。

李纯一著《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封面

结语

两宋时期金石学典籍留存的先秦乐钟提供了图、文兼备的音乐史料,其以实物为准对音乐器物的著录、保存,仅乐钟一类便有百余件,其丰富性和真实性相对于其他古代文献典籍是无法企及的,也是现今留存古代文献典籍中研究先秦乐钟文化的重要音乐图像史料。古代音乐历史的研究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在面对音乐史料的多种类型时,更需要运用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对史料进行深入分析。而对现存两宋金石学典籍中丰富的吉金类乐器的研究,在当代音乐历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历程中,不仅需要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梳理金石学学科发展流变和治学方法,同样需要注重史料的真实性、追求实证研究的学术态度。而且,在音乐学研究中结合与音乐史学有着直接关系的音乐图像学和音乐考古学的研究视角,发掘金石学典籍中的音乐史料价值,既体现出对传统学术成果的承接,亦可以从中探寻出现今学科分化下音乐学科形成、发展的历史渊源。

猜你喜欢

专著典籍金石
拈花
——鲁迅藏中外美术典籍展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殷企平教授访谈录
金石不朽 承载灵渠千年记忆
赤子之心 金石留痕——记旅美华侨、金石名家汤成沅先生
专著《众神狂欢》节选(评论)
冷热
抱朴子
厉震林和他的电影研究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出版的探索与思考
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