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肖邦前奏曲、《雨滴》及其钢琴演奏技巧
2022-03-03宋泽斌
□ 宋泽斌
一、引言
在十五、十六世纪的欧洲,前奏曲是序和引子的意思,由一种古代乐器琉特琴独奏曲,或古钢琴曲的引子,最初常是即兴演奏,有试奏乐器、活动手指和准备后面乐曲进入等作用。到十七和十八世纪上半叶,前奏曲常放在组曲、赋格曲等作品前面演奏,作为主要乐曲开始以前的一段序奏,以和后面的乐曲形成对比。十八世纪的前奏曲,大多数都是一种小型的自由幻想曲,其中即兴的性质往往特别明显。巴赫著名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包含四十八首赋格曲,每首赋格曲的前面,都有一首前奏曲。这些前奏曲内容非常丰富,形式是不拘一格的:有的是主调音乐,有的是复调音乐,并且大部分乐曲常常以一个富于特性的曲调音型为基础,自由地加以展开。直到十九世纪波兰作曲家肖邦把巴赫的前奏曲发展为不附在任何乐曲之前的独立的钢琴小品。肖邦一共写了24 首前奏曲。他在每一首乐曲中都用精炼的音乐语言,深刻地揭示一个艺术形象,刻划一种思想感情,抒写一种诗的意境。肖邦的前奏曲原来是没有标题的,后来有人给他的24 首前奏曲,每一首都加上一个标题,企图用它们来说明作品的富于诗意的内容。其中,肖邦前奏曲第十五首降D 大调《雨滴》的诞生较为特别:肖邦当时远离自己的国家在马尔卡岛养病,又与自己心爱之人出现情感危机,他是怀着无比悲伤的情绪写下这部作品的。本文将从前奏曲的起源和发展、肖邦前奏曲的特点及二十四首前奏曲之《雨滴》的曲式与音乐分析、演奏分析、《雨滴》在肖邦前奏曲中的价值这几点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二、前奏曲概述
(一)前奏的起源和发展
在前奏曲的早期并没有具体固定的曲式结构,随着慢慢的发展变成了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在十五、十六世纪的欧洲,最初的前奏曲是指管弦乐在试音期间演奏的简易曲目,也可以是音乐演奏家们在准备弹奏曲目前用同一的调式或调性用来引出作品正题的即兴表演。
到了十七世纪的巴洛克时期,前奏曲经常作为赋格曲的前奏,巴赫就曾为所有12 个大调和12 个小调写过前奏曲和赋格曲的组合,总称《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
在这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前奏曲没有任何新的突破和发展,到了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由波兰作曲家肖邦创作的《24 首钢琴前奏曲》有了自己独立的性质,具有浪漫与幻想的风格。肖邦的前奏曲摆脱了“引子”的桎梏,以独特而崭新的面貌出现,成为音乐会及钢琴教材中的常用曲目。之后,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等不同时期的作曲家又各自奉献了具有独特个性与技巧的前奏曲集,丰富和完善了这一钢琴乐种。较之巴洛克时期的前奏曲,此时的前奏曲已由“配角”的地位升为“主角”了。
(二)肖邦前奏曲的特点
如果没有肖邦对前奏曲新的理解和创作,人们也不会对前奏曲有了新的认知,前奏曲音乐更不会有大的发展。
在1836 年至1839 年间,肖邦《24 首钢琴前奏曲》创作完成,这是一套完整的钢琴曲集,共有二十四首独立的曲目。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处处体现着肖邦独特的情感表达。肖邦把前奏曲发展成一种独立的键盘音乐体裁,他所创作的《24 首钢琴前奏曲》改变了前奏曲之前的配角地位,使这一体裁以全新而独特的面貌出现在钢琴音乐史上。
肖邦前奏曲共24 首,很有特色,形象鲜明生动,每首曲目都有一个故事,所以调性的安排也是精心排列,大调明亮透彻,小调暗淡忧伤,肖邦利用调性的不同把每首曲子表达出来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关系大小调的作用也使每首曲子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可以感觉出上一首前奏曲的结束就是下一首前奏曲的开始。因为关系大小调的关系和五度相生律的属主关系,使得大小调之前有很多共同音、共同和弦,使得曲子和曲子之间更加紧密相连,又采用上行五度关系来创作。仿佛就是弯弯曲曲的河流,流淌着肖邦无尽的情绪,在其中挥洒自己的才思,延伸浪漫主义的创作空间;从调性上看,仿佛是一个近关系转调后开始的一个新的乐章,使曲目听上去更加优美动听。说明这《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不是二十四个独立的作品,而是一个完整、相互有联系的整体,这正是肖邦前奏曲的独特之处,促进了浪漫主义时期前奏曲的创新与发展,每一首都生动形象,是一个独特的乐曲,在创作中运用巧妙的表现手法与情绪对比以及相应的速度变化,展现了丰富的音乐内容和肖邦内心的情感世界。
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每一首都是精心创作的。当把二十四首前奏曲作为一个整体欣赏时,每个作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表达出的情感也不一样,但可以感受出相邻的两首曲目在速度和情绪上有着细微的紧密关联。其中,第1 首是C 大调,速度为agaito,表现出欢乐的心情像是在等待着思念的恋人,活跃,激动;第2 首是C 大调的a 小调,lento 的速度,表现出痛苦的凝思,心情悲痛;第3 首是G 大调,速度是vivace,优美的旋律体现出小溪的声音,或像一朵花一样美丽,心情明亮欢快;第4 首是e 小调,largo 速度,悲伤,沮丧仿佛让人感觉处在墓地,使人窒息;第5 首是D 大调,表现出快乐的情感,有着充满铃声的树的意蕴;第6 首是D 大调的b 小调,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情感悲伤,速度为lento assiai;第7 首是A 大调,表现出一位天真质朴的波兰女舞蹈家洋溢着芳香记忆的快乐,速度为行板;第8 首为升f 小调,体现出急促痛苦的情感,虽然外面的环境很恶劣,暴风雪在呼啸,但是在肖邦悲痛的内心比暴风雪更可怕,带有一丝绝望;第9 首是E 大调,速度为广板,体现出肖邦对未来的幻想,阴暗庄严的情态;第10 首是升c 小调,速度轻快,像一只飞舞的夜蛾向光亮飞去,轻快又妖媚;第11 首是B 大调,速度viance,很轻和很精致,像一只蜻蜓,也像少女的美好愿望;第12 首是升g 小调,速度是presto,表现出急促激动的心情,仿佛是一位深夜奔驰的骑士要去决斗;第13 首F 大调,平静流畅的旋律,体现出肖邦在一个美好的夜晚,在一个陌生的土地上想起远方的爱人,那份失去的爱;第14 首降e 小调,小快板的速度,阴森又神秘,仿佛是暴风雨的海,体现出畏惧的情感;第15 首被称为降D 大调“雨滴”,有着强弱鲜明的旋律起伏,对当时的环境描述的生动形象,体现出死神就在自己的身边……在黑暗里,其中中段的c 小调部分就像恶魔在对肖邦张开狰狞的面目。而最初的降D 大调的回归,犹如驱逐了恶魔,使肖邦感觉自己重获新生,在幻想与恐怖之后,充满了清爽及优美;第16 首降b 小调,对当时社会不满的悲愤之情如猛兽般的咆哮,仿佛自己急驶在地狱深渊;第17 首降A 大调,欢快的旋律,甜美亲切的情感,仿佛再现了圣母院的场景,恋人敞开心扉对我说:我爱你;第18 首f 小调,速度轻快,冲动不安的情感,是一种自杀,更像一种诅咒……;第19 首降E 大调,速度为vivace,愉快的心情,表达着内心深处的幸福,对恋人的迷恋;第20 首c 小调,速度为广板,葬礼进行曲,缓慢沉痛的心情;第21 首降B 大调,速度cantabile,孤独的忏悔,优美的旋律,气氛上属于夜曲;第22 首g 小调,绝望紧张的情绪,因为和革命练习曲有些相似,在前奏曲中被称为革命,但比其规模更大,更直截地表达出热情,其结构更是恢弘大气;第23 首F 大调,速度为moderato,纤细典雅,优美迷人,是前奏曲中最受人们欢迎的小品,像是在湖面上快乐的船,水之女神的游戏;第24 首d 小调,较快的速度,像一场风暴,单纯、直截的表现,令人惊叹,激动。
从以上内容看出,整套前奏曲前几首表现出欢乐、悲伤、忧愁、平淡的情感色彩,但肖邦的作品不仅仅只有这些平淡普通的情感色彩,舒曼把他比喻为“花丛中的大炮”,因为肖邦在前奏曲中也有革命激情的一面。从曲目八开始情绪更加激动,速度和气势更加猛烈。曲目十二速度极快,如飞奔的战马在疾驰。越往后的曲目,给听众的感觉越是激烈。曲目二十二直接被众多音乐专业人士直接评论为“革命”,与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比要小型很多,但是那瞬间爆发出来的气势,足以可以表达出当时波兰沦陷时,作者所爆发出的愤怒。
根据二十四首前奏曲还发现了有趣的排列,作品中的每一首的小节数都是一组有趣的数字,虽然每首的曲目有长有短,但是曲目的小节数都是逐步递增。通过计算,发现第十七首的小节数达到90 节,是二十四首中最长的,但从十七首往后,小节数就开始依次递减,可以说曲目十七是二十四首前奏曲分割线的黄金位置。所以当作曲家在创作每一首前奏曲时,并不是毫无规律即兴的创作,而是有意布局曲目的长短,来形成作品严密的整体性特点。
(三)《雨滴》在肖邦前奏曲中的价值
肖邦的前奏曲在浪漫主义时期大力推动了当时前奏曲的发展进程并且有着极其重要地位。作者在创作这二十四首前奏曲时,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创作手法,丰富了情绪对比变化以及相应的速度变化,陈述了多彩的音乐内容和内心情感世界的变迁。使每一首作品都存在生动的形象,成为一个个独特的乐曲。《雨滴》是24首前奏曲中的第15 首,也是代表作之一,广为人知,意义深远,一首前奏曲。在一八三八年,当时肖邦远离自己的家乡,因身体疾病在马约卡岛修养,又与心爱的桑乔治感情出现破裂,在一个天气极其恶劣的夜晚,桑乔治外出去给肖邦买药,肖邦忍受着沉郁的心情和病痛的折磨创作出了这首作品。
从《雨滴》中可以看出肖邦作曲过程中产生出的情感变幻莫测,歌唱性的旋律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滴声,仿佛是黯然销魂的雨夜中飘渺的无言歌,充满着浪漫神秘的气息。作者使用了一个固定的单音并且运用单调的节奏型,仿佛描绘的是律动清晰的雨声。在这首前奏曲中,虽然作品中的音乐形象比较单一,但仍有着许多细腻的变化。人们深深的喜爱承载着这些细腻的音乐形象,独特的创作手法,形神具备的雨声以及各式各样的情感表达。
三、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之《雨滴》
《雨滴》是肖邦前奏曲集中的第十五首,创作于一八三八年。在一个雨急风狂的冗夜里,肖邦精神恍惚并忍受着病痛写下了这首降D 大调前奏曲,因为乐曲始终贯穿着持续的同音反复,并伴随着单调的节奏,有如雨滴落地,被后人加上《雨滴》的标题,非常形象,是肖邦的前奏曲里流传甚广的一首。
图1-1
《降D 大调前奏曲》是肖邦在整套的前奏曲中很少运用大型曲式结构进行创作的作品之一。本首作品为再现复三部曲式,主要的调式建立在降D 大调和升c 小调上,很多地方采用了离调手法,中间部分插入了色彩鲜明的小调和带有情绪激烈的大调。这首作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A 部分为一个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从第一小节到第二十七小节;B 部分是一个并列单三部曲式从第二十八小节到第七十五小节;A 是一个再现的单一部曲式从七十六到八十九小节,最后在再现的素材的基础上加入了“coda”尾声。
第一部分:作品的开头没有前奏,直接进入的主题A 部,A 段的速度是如歌的行板,由两个并列乐句构成,四个小节组成,是个平行乐段,如图1-2,这两首乐句大致相同细小的区别就是“a’”句在第四拍时没有使用七连音来结束,而是直接就进入了B 乐段。左手使用八分音符的和弦织体,仿佛降A 音符是在模仿淅淅沥沥的雨滴声,而右手优美的旋律引出了作品的主题,表现出作者惆怅与伤感的情绪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盼望。在稳定的调式内进行八分音符的主和弦伴奏下进入了旋律的主题,建立在和声的一级到五级到一级。曲子的开头先是一个跳进的下行,然后是一个向上的级进,向上升起的旋律达到了作品的第一个小高峰,然后慢慢回落,在第一句和第二句的结尾有着明显的半终止和结束终止。
图1-2
B 段是由“b”“b’”“b’’”三个小乐句材料构成,很紧凑且只有个别的几个音的变化;如图1-3,图1-4,第一个乐句由四个小节构成,第二个乐句加上补充的共八个小节。都是以弱起开头的这两个小节情绪波动较大,给人很激动的感觉。从刚开始的降D 大调进行到降a 小调和降b小调,这两句都是有明显的终止式进行结束;第一句落在降a 小调的主和弦上,第二句在降b 小调的主和弦上结束。这段体现出肖邦不安的情绪,仿佛在诉说心中无尽的情感。
图1-3
如图1-4,第三段在结尾上与第一段有些不同,其他都与其相同。
图1-4
本人在学习演奏的过程中,脑海深处一直浮现出诗人李商隐在骆氏亭墙壁上写下《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的场景。“竹坞无尘水滥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在竹丛深处的船坞里临水的亭榭分外幽静,而作者对于亲友的思念之情隔了千山万水依然无法传递,此时的肖邦又如何不是呢?在冗长的雨夜中,肖邦怀念着从前与爱人共度的美好时光,此时他与爱人的两颗心又隔了何止是一座城池。
第二部分:是由两段构成C 和D,本来是可以把它结合成一个大乐段,但因为篇幅过长,规模庞大,所以把它分为两个完全相同的并列乐段,并把B 部转化为一个并列的单三部曲式。音乐色彩显得阴沉灰暗,与第一段形成鲜明对比。如图1-5,此段引入了新的音乐材料,使作品显得音乐低沉节奏缓慢,在情感上有着极大的转变;把调式转化到了色彩浓厚的“升c 小调”中,在低音区出现左手的旋律。C 段一开始显得很平静,运用了稳定的一级到五级到一级的和声进行,并且是个重复乐段由两个八小节的乐句组成。
图1-5
如图1-6,右手一直弹奏着“升g”的音,仿佛是在给第二部分提供无穷的动力,而左手是双音的旋律进行,给人一股压抑的情感,描绘出作者内心深处复杂细微的变化;由于主题一直持续在低声部,显得整个第二部分情感沉重,随后“d’c’e ”句的出现,音符变为八度和弦,和声的雄厚和主题隐隐约约的出现,气氛才有所缓解。
图1-6
如图1-7,在左手持续的伴奏下,和右手雄厚的主旋律在低声部的弹奏下,逐渐把整首作品推入高潮,表现出肖邦当时激烈的情绪。接着又引入了不稳定的和弦外音,使作品的调高有点变化。随后音乐主题慢慢轻轻下降,准备着为第二次主题旋律做铺垫,第二次猛烈情绪波动比第一次更加强烈。
图1-7
D 段是个平行乐段,由两个八小节的乐句组成,如图1-8,一开始运用的和声就是D 二到T六到T 到D 七,虽然依旧是稳定的调高但是整段音乐情绪色彩鲜明,节奏欢快,在作品中运用的大量的跳进。最后第二部分在半音中平静的过度到了再现部。
图1-8
第三部分:如图1-9,也是最后一部分再现部A1 部,只再现了一个乐段对A 部A 段进行了再现,是缩减再现;由一个带补充的十个小节的乐句和一个四个小节的乐句构成;它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把音乐最后的一拍七连音改成了十连音。随着温柔优雅的旋律主题进入,作者如暴雨般热烈的情感又回到刚开始那渴望安逸美好生活的情景,曲子的一开始就又回到了降D大调上,随着降D大调旋律的消失,仓促消极的感觉就沉寂了。最后加入了“coda”,一开始的“a”乐句的第一小节逐渐的发展是为了让音乐的素材更加集中,使得音乐显得思维严谨,有严密逻辑性。一直反复出现的持续音还在弹奏,最后跟随着旋律的最后一个音结束,留给听众无限的遐想。
图1-9
在骆氏亭诗的后两句描绘了秋日上空的氤氲连日不散,霜飞时节见晚,只留得满地枯枝残败的荷叶和一地寂寥孤傲的雨声。肖邦在《雨滴》的创作过程中也正是采用了同李商隐一样的手法,以景寄情,寓情于景。
图2-1
A 部也就是曲式分析的第一部分,如图2-1,一到八小节可以说是主要的动机,是一个大乐句,演奏时右手的旋律主题一定要扣着弹,尤其是第一个音符F,不能太重,手腕可以向上,要让声音听起来很轻柔,手指一关节勾紧,大臂要放松,弹出微弱而坚定的声音,手不能懒,指尖绷住有力量,声音流动要有线条,不能用力过大把音压死,左手的伴奏与右手的主题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左手贴键弹奏;第四小节末尾的最后一拍七连音与第五小节一进来的主旋律要连起来弹奏,第六小节“fa so”弹奏时要轻。第九小节再次出现主题,演奏时胳膊要放松,声音听起来要自然,但掌关节要撑住,只是胳膊和手腕的松弛,手指尖还是要绷住。因为我演奏时,关节有些软,并且在情绪激动时容易耸肩,力量没有向下,给人的感受是声音很轻,没有弹下去,所以自己在弹奏中很重视这个问题,时刻提醒自己在练习时手指尖绷住,改掉这个坏习惯,只有在练习中时常注意自身的问题,才能在演奏时做得更好;左手的伴奏是最主要的困惑,对于个人来说每当弹奏左手时经常失控,控制不住音量,往往不注意就会使左手伴奏声音跟右手主题音量一样大,所以演奏时要贴键弹奏,使音色低沉而坚定。
图2-2
如图2-2,第九到第十九小节中要注意把右手主题旋律连接起来,让其变成一个大乐句,其中右手的主题旋律和左手伴奏还有些变化的,主题旋律弹奏时要带有乐句的呼吸和情感表达不能僵硬。像我自己在弹奏这段时,我的问题是紧张,很多情感和想表达出的肢体动作因为紧张都会变得非常呆板,显得不自然,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尽快使自己从紧张的氛围中调整到演奏曲子的专注度上,让自己融入到本曲的意境之中。弹奏时触键速度要从慢到快再到弱,使音色听起来是由弱到强再到弱的句子线条,左手要注意音量的控制,之后的第二句和第三句是两个线条,右手的旋律跟之前的差不多,其中第十九小节,右手的附点二分音符“F”不能慢,三拍的音值不能多也不能少,弹奏时要精准。
图2-3
如图2-3,第二十到第二十七小节,回到了作品一开始的主题,前四个小节要弱,注意有两个piano 音乐表情术语,弹奏时右手的旋律还是要稍突出,左手跟前面的演奏方式一样,第四小节的最后一拍的七连音要稍微渐强,之后的四个小节,又是同样的动机,演奏时表达出的情绪要显得更加肯定,直到最后一小节,左手要迅速做出减慢,并要贴键弹奏,从这开始慢慢进入第二部分。
图2-4
B 部分也就是曲式的第二部分,如图2-4,第二十八到五十九小节,难点主要在左手,前八小节的左手是旋律音,演奏时要有声音的推动,音色微弱且要清晰,建议左手进行单独练习,练习时要对左手低声部的主题有一定的控制,而右手一直用均匀的力度平稳进行弹奏。
图2-5
如图2-5,后八小节,右手从单音变成了双音演奏时层次感要表现出来,其中在中声部还出现了几个旋律音,演奏时要把这几个旋律音突出,在手的力度上进行加强,到了第三十九小节用递进的方式将力量全部放下来。后四小节是高潮,弹奏的时候要做到身体放松,胳膊放松,手指绷住,力量向下,把声音集中到手指尖爆发出来,踩踏板时脚要抬高,换干净,并且换踏板的时候脚后跟抬起就好,身体不要跟着晃不要有太大动作,其中右手中部的双音,弹奏时要突出,把音的时值要保留够,后面连续的八度要弹得整齐均匀,最后在四十三小节慢慢减弱下来。
图2-6
如图2-6,最后的十六个小节与前面的十六小节相似,因为前面的铺垫,演奏时要更加坚定,情绪的表达比之前要丰富一些,其中,右手八度中间的两个音程演奏时要加强,突出这个音程。注意最后第五十九小节标记了极强符号,极强和弦弹完后紧接着在进行渐弱。
图2-7
如图2-7,第六十到七十五小节,是整个作品最难的地方,前八个小节中前面四个小节,主题在右手,旋律在右手的上方音,中声部有持续音,弹奏时一定不能弹漏音,要清晰轻巧并指尖绷住,后四个小节要突出左手的低声部旋律音对其要控制并多练习。
图2-8
如图2-8,最后的八个小节,激动的情感要表达出来,第七十一到七十五小节,旋律主题在右手共重复了三次旋律,要注意弹奏的力度控制,一次比一次要弱,最后一小节中的四个音是过渡音,慢慢弱进到最后段落。
肖邦故居窗外的景色
图2-9
C 部分也就是最后一部分,如图2-9,第七十六小节到八十九小节,调性再次回到降D 大调上,前六个小节重复了A 部分的前六个小节的主题,其中第四小节最后一拍的十连音后第五小节的“F”不要突强,平稳连贯并保持线条。最后的八个小节一开始的强音“降xi”随后减弱进入一个piano,又进入两个piano,演奏时要注意右手下方主旋律的突出,尤其是“re”,踏板要勤换,最后渐弱渐慢到了最后一个和弦结束。
四、结语
通过对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中《雨滴》,音乐曲式结构,音乐演奏技法的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肖邦前奏曲的创作手法不但吸取了前辈的创作精髓,还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这种改变使前奏曲从简易的即兴演奏变为了广为流传的独立演奏。被称为“钢琴诗人”的肖邦,将这二十四首前奏曲处理得非常细腻并且带有丰富的情感体现,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非常值得听众去品鉴。在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中,拉赫玛尼诺夫和斯克里亚宾,都深受肖邦前奏曲的影响。拉赫玛尼诺夫和斯克里亚宾也创作了二十四首前奏曲,而斯克里亚宾特有的“神秘主义”创作风格尚未成熟,创作手法明显受到了肖邦的影响,以肖邦二十四前奏曲为基垫,呈现出来的特征彼此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都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独特的艺术个性,肖邦前奏曲独特之处即体现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肖邦用过的钢琴
从这一首曲目可以看出,花样繁多的和声写作、独特的音乐创作方式和出色的演奏技巧,这些特点足以表现出肖邦前奏曲中鲜明的音乐形象和蓬勃的音乐表现力。其中,《雨滴》前奏曲在这套前奏曲中经常被音乐家拿出来演奏,这首曲子也深受钢琴学习者喜欢,成为练习过程中必弹的曲目。作品的旋律动听,在其短小精悍的篇幅中蕴含着大量的情感以及丰富的内涵,表现出肖邦精湛的创作水平,对演奏者来说在内涵理解和抒发情感上这也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锻炼曲目。
以上对《雨滴》这首作品在演奏方面、情感表达方面的分析,主要是源自自己的实践练习。深知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学术能力尚浅,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提升自己学术和实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