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探索

2022-03-02吴明娟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阅读教学

吴明娟 郭 静

(六安二中河西校区 安徽 六安 237000)

引言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语文中占据重大比重,通过广泛的阅读,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阅读能力及审美能力,以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而就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教育理念呈现出“功利化”,更加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以至于填鸭式、满堂灌式教学依然活跃,学生不仅难以做到学以致用,甚至难以真正发挥其智力、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因而,如何扭转这一现象,实现阅读教学模式的优化,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真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解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当代教育方向有了明确规划,即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四个基本关键点,教学内容强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型”,其核心在于考察学生所具备的语文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综合发展。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明确诠释,主要由四大方面构成,即“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构建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过程中逐渐掌握语言文字特征及其运用规律形成的个人语言经验,其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对学生今后与人交流、待人接物有着重大意义。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能够深度思考语文的能力,思维品质和语言构建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语言表达逻辑,且能够广泛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对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够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和文字中的美,让学生学会感知和创造美。文化传承则是帮助学生构建出对我国文化的基本认知,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发展中传承和宣扬中华文化精神。通过核心素养教育,让学生深度认知语文学科,灵活运用语文知识,有力促使学生的多元发展。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理念功利化

首先,当代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文章中的语句和段落,剖析文本核心思想,教学形式模板化、单一化,过于呆板,只注重如何去更好的理解应付考试,从而忽略了在阅读中对于感情的培养。如此下去,学生会对阅读有歧义,把阅读当成是为学习成绩服务的,单调的学习模式会丧失他们的阅读兴趣,其核心素养也将难以养成。

2.教学模式流程化

高中语文教学倾向于反复的背诵文章、成语、字词,老师在讲解文章后,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学生对考试内容反复的进行练习,只是重复的进行“背、写、做”,严重忽略了听和讲这两个环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许能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却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的实际应用,由于缺乏实践探究空间,学生难以个性化发展,自主探究能力遭到限制。

3.课堂组织形式单一化

当下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十分单一,缺乏情境教学、合作教学等多元教学策略的运用,以致于学生的活跃度严重低下,无法感知到语文阅读的吸引力,在课堂中不愿、不敢和教师展开互动,即使有学生愿意和教师互动,也只表现在“一问一答”层面。因而,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教师要深度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自身的主体作用,采取多元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活跃起来。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1.情境教学,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是学生能够有效组织语言、与人交际、沟通的前提,为发展学生这一能力,教师需要以“情境”为阵地,结合教学内容利用语言、文字、动画和音乐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构建出特殊的学习场景,让环境对学生的内因产生作用,唤醒学生感知力,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发展其语言运用能力。在此情境中,学生融入情境,轻松、愉悦地展开对话、互动,既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通过自身学习、探究,实现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因而,为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当代语文教师应将情境教学置于首位。

以人教版高一课文《哈姆雷特》为例,这篇文章具备较强是情境性,为让学生把握文本的内涵,学会领域运用语言,学会交际、交流,老师可以为学生构建出一个简略的舞台,组织学生扮演作品中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还原“哈姆莱特授意戏班进宫的演‘杀兄’‘霸嫂’的戏剧”,在戏剧中,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结合语言、动作、身体对故事情境深度还原,既强化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能让学生融入角色,折射出对人生的感悟,增强“自我”的提升。在表演结束之后,学生对故事情节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让学生投入到“整本的书”阅读中去,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其眼界。再比如在新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雷雨》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组织学习展开情境活动,教师为导演,学生为主演,省略掉一些舞台设计以及服装道具设计,让学生分别扮演“周朴园”“周冲”“周萍”“管家”“佣人”等,以多媒体音视频进行情境导入:“夏天,天气很阴沉,更郁热...”结合教材内容展开情境模拟和对话,通过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打造出高效的对话式课堂,学生通过对话,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其语言运用能力也大幅度提升。

2.问题驱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新课程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强调构建出创新型人才教育体系。没有疑问,也就没有创新,更不会取得更好的发展,“问题驱动”是一种通俗的意识形态,旨在通过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学习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无形中增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对话,且通过教师梯度性、层次性地提问,逐步降低文本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理解文本,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知识的喜悦,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自信。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可以利用阅读这一阵地,借助于“问题设计”,有效开展阅读教学,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以人教版高一语文《故都的秋》为例,教师先简介作者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学生读一遍跟着朗读,第二遍默读,在默读前,教师要设计相应的问题:“文章描写了秋日的哪些事物?”“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是如何融为一体、合二为一的?”“简单表述下文章以情驭景的艺术风格。”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答案,边阅读边思索,在思索中深化其理解,领会文本的内涵。

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现美是一种能力,欣赏美是一种素养,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核心素养重要组成,这种能力、这种素养需要长期系统的阅读训练方能形成。当下国内许多高中生欣赏文章的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寻找突破点,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其“可视化”功能,结合音视频手段,给予学生视觉、听觉上的体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中,并通过电子白板将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信息,让学生在多重感官的作用下,感知文本的魅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比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文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些优美、静谧的月夜之美,在以往中,都只能让学生通过想象力自行想象,但是利用多媒体再现,给学生展示文章优美的荷塘景色,让文字描写更加直观化,带领学生走进文章深处,深刻感知文章的美感。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音乐烘托氛围,“音乐是人类的万能语言,人们通过心灵对话就能表达含义,音乐更是人类感情的自然流露”,例如同样在《荷塘月色》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一段和课程主题契合的旋律,如“荷塘月色”,让学生跟随丝丝入扣的音乐,沉浸于优美的荷塘夜景当中,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感知文本的美感。

4.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重要性,在此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取得了广泛运用。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学生极易因为个体差异而产生竞争关系,不利于学生间的学习交流和情感沟通。在语文课程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后,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团队学习中去,学生的个体竞争转变为团队竞争,师生单向交流也转变为生生交流,在此氛围下,学生也能更加敢于表现自我,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敢于在团队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其整体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大幅度提升。因而,高中语文教师要深刻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中积极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找到自己的节奏,意识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比如在学习《诗经》两首后,教师提出相应的教学任务,如:品一首诗,解一种情,找出诗中的意象,品味诗中的情感。在主题确定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组织团队,团队的大小取决于任务的难易程度,通常而言,一个项目小组的人员数量在五到八人不等,然后选择一名基础水平较强或者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总结任务目标,接下来就通过小组成员的自主探究高效完成任务。这一过程更加体现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一个高效的精品课堂也在此过程中构建而成。

5.传递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一个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前提,部分学生在阅读时缺乏明确的阅读目标,只是为了阅读而阅读,且部分文章中存在很多生字生词,进而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质量。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实现从易到难、从个别到全面的引导,给予学生足够的字词记忆和语句记忆时间,让学生将高效的阅读策略带入到阅读中去,逐渐提升其阅读效率。其次,还要要注重培养他们在阅读中的情感,与生活相契合,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通过声音来刺激大脑,锻炼自己的情感领悟力,但朗读的速度较慢,不适合长篇类文章;遇到长篇类文章时,可以采用默读法,包括“精读”和“速读”等,对于不同文章运用不同的手段,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培育学生的阅读素养。

6.开展课外活动,实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通过对传统文化学习,让学生徜徉在传统知识文化的同时,构建出自己的世界观,强化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教师要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外活动为介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例如在学习《离骚》后,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名人故居参观考察活动,如带领学生寻找附近有关于屈原的事迹,游览屈原故居,帮助学生近距离品读、感知屈原这一爱国诗人的人格魅力,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人文的理解,弘扬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激发他们的民族荣誉感和自信心。

总结

综上,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和终身化发展的核心,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过程,意味着高中语文教师要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在课余时间阅读教育书籍,结合情境教学、问题驱动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无形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审美意识及文化理解,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石。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核心阅读教学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