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校社共育背景下特教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
2022-03-02王梅芳
王梅芳
(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 山东 东营 257000)
在新时代背景下,根据残疾学生自身发展特点依托校情,结合班情,紧扣学情,探索劳动教育的新路径,充分整合各种教育教学或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因素,深入挖掘它潜在育人价值,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综合劳动素养,提升劳动能力。弘扬劳动教育的价值,创新劳动教育的模式,让学生能够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从而补偿缺陷,为他们今后自食其力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劳动基础。
一、建立“三位一体” 的劳动教育模式,丰富了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基本理论与研究路径
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我们要遵循残疾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规律,符合年龄特点和残疾程度,注重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我们从体力劳动开始,注重残疾学生手脑并用,从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教育开始,创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良好劳动教育环境,形成三者齐抓共管、协同实施的育人机制。
(1)学校层面: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它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鼓励课题组老师的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渗透劳动教育,如,校园内的树木、试验田、花圃,我们组织听障学生利用劳动周除草、修枝、浇水、施肥;学校的建筑、橱窗、板报及其教室的墙面、园地、角落的布置与维护,可以使学生获得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体验。此外,学校的课桌椅的修理,重大节日活动的布置等,我们都组织学生参与其中。
(2)家庭层面:我们定期举行家长会,让家长明白家庭劳动教育是残疾孩子康复训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事基本的家庭劳动不仅能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也为他们将来的自立打下了基础。我们课题组的老师根据孩子的残疾类别和智力水平为每一位家长设置具体的家务劳动清单,帮助他们更有条理地实施家庭劳动教育。例如,对于学前班的孩子,他们主要是让他们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整理书包.整理文具,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简单的家务劳动;对于中年级学段听障、智障孩子,让他们学会择菜,收拾餐桌.削水果、自己煮面条等家务劳动;对于高年级的孩子,主要让他们学会炒简单的家常菜,有条理地摆放物品、掌握基本的农作物栽培技能等家务劳动;最后,要求家长运用劳动任务记录卡来有效地督促孩子体验家务劳动。除此之外,我们课题组的老师还定期去学生家里家访,实际了解孩子在家完成家务劳动的情况,最终根据家庭任务卡以及实施反馈来评选出每个月的“家务劳动之星”,以此来提高残疾学生践行家务劳动的热情与动力。
(3)社会层面:杜威曾提出过“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理念,社会实践活动又是连接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学习成长的大课堂、大舞台,既包含学校教育的属性,又有社会教育的属性。在劳动教育中组织社会公益劳动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公德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社会公益劳动与学校道德教育相结合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例如,根据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残疾类别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并且要充分发挥班集体活动的作用,每个月一个主题。对于听障和智障低年级学段的学生,我们开展了“我是清洁小能手”、“我爱一花一草一木”等劳动专题活动,让学生初次做一些捡垃圾,浇水,除草等简单的公益活动,在老师或者家长的带领下初步体验劳动的快乐;对于中年级学段听障学生,我们设置了“我是环保宣传小卫士”等专题学生通过做一些环保宣传、调查、演讲等活动,自己慢慢意识到社会公益劳动对自我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年级学段听障、视障的孩子,我们设置了“我为敬老院服务”等劳动专题活动,让孩子们到敬老院帮助那些孤寡老人,传递自己的一份爱心。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明白了通过自己的劳动可以让许多人感受到快乐与温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德意识。
二、在学科教学中,充分挖掘劳动教育教学资源
残疾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情感、精神、态度的培育,非常困难,它不能仅靠一两节劳动课就能见效的,必须要各学科的教师给予密切配合。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通过反复的探讨,最后一直认为只要留心都可以发现各科教材中所包含的劳动教育内容,然后再根据学科的特点,找到与劳动教育的结合点,再充分挖掘其内涵,就能让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劳动技能。
例如:在给学生上科学课《植物生长素》一课时,他鼓励高年级的智障学生在教室里栽种花草,定期的给花草浇水、施肥、除虫,让学生记录花草的生长情况,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并指导学生特别关注和记录花草的发芽、成长、开花、枯萎的整个过程,引导他们汇报交流自己的种植感受。通过花草的管理,学生不但形成了对生命的全面认识,还切身地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和珍贵,激发了学生劳动的兴趣,从中也学会了种植方面的技能。
再如:根据盲校人教版语文课本四年级下册有一个写中秋节的作文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包月饼劳动实践活动。在教学生制作月饼时,王老师讲解了中秋节的由来以及在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然后给学生播放月饼的制作过程,并手把手的教学生制作,这样学生掌握了劳动技能,而且还锻炼了劳动能力。
还有,在音乐课上教唱《我的小手真干净》时,她从歌词入手,让学生来演示洗手的动作,并进一步追问,你用自己的小手在家里帮助妈妈做过什么事情,你是怎样做的? 表演一下吧!学生表演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劳动的过程。
这一系列学科教学活动的拓展延伸,对于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技能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在劳动技能大比武中,探索出了劳动教育的新路径
为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乐趣,进一步倡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体验父母的辛苦,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并掌握生活技能。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劳逸结合中获得健康、全面地发展。 我们组织了“劳动技能大比武”活动,比赛内容(选择项目)主要有:
劳动(生活)技能:七步洗手法、整理床铺、穿叠衣服、系鞋带、整理书包及课桌、系红领巾、叠毛巾等。
综合实践活动技能:面点、陶艺、洗衣服、洗床单、打扫卫生、垃圾分类、挑玉米接力赛等。
活动实施方案我们根据学生的残疾的情况制定出具体比赛细则,我们利用平时的自习课、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在准备比赛的前一个多月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们都根据自己的项目,积极地进行劳动训练。正是这场小小的“劳动技能大赛”,点燃了学生的劳动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劳动动力,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中将劳动精神铭刻于脑、铭记于心。
四、完善了校园劳动实践基地——试验田培育、小型花卉养殖
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从区域划分、种植的品种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细化、规范,鼓励有种植经验的家长志愿者进校园带领师生继续种植各种蔬菜瓜果,让孩子从种植到管理,再到采摘收获,熟悉绿色植物生长的整个过程,深入领悟大自然万物生长的魅力。
另一块盐碱较重的空地,老师们积极和学校沟通,着手预算开发,先改良土质,一部分种植庄稼植物、果树等,一部分设置长廊框架种植藤蔓植物,成为师生种植、休闲、学习、采摘的活动乐园。小型花卉养殖区域是利用学生们制作的陶土艺术花盆,选择适合种植的小型花卉培养,建立一个培育基地,做为学生种植、劳技、生活体验的场所,班级内可以循环使用学生自己种植的花卉,达到一个自己种植美化环境的良好效果,目前我们的小型花卉养殖基地已初具雏形。
五、依托学校教育资源,开发适合特殊教育学校劳动教育新模式
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没有劳动实践是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目标的。我们依托学校的教育资源,投入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技室、烹调室、科技室、蔬菜园,购置一些劳动操作工具。我们的劳动实践基地,德育处的老师将其规划成一块块试验田,分配给各班级用以种植。确认试验田后,大家就开始松土、平地。在征得一致意见后,我们课题组决定种植菠菜。在种植前,课题组的李丽丽老师动员学生查找种植菠菜的资料,在获得了充分的理论支撑后,开始播种、浇水、施肥。其间,我们分小组隔上三、四天到地里巡视,以便及时地给它除草、浇水。每个小组在去地里巡视的时候都要记录好菠菜的生长情况,以及有没有病虫害,需不需要浇水,一直记录到菠菜的收获。这个种植养护的过程,学生们初步的掌握了菠菜的种植方法,了解了基本的种植技巧,体验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再者,我们还以就业为导向,以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自身情况通过积极的市场调研,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多次的论证,开设了陶艺制作、十字绣、工艺美术、烘培制作,按摩等项目的劳动教育课程。这些职业性课程的开展,使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激发了他们劳动的热情,为他们今后自食其力与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立足家庭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在动手实践中提高生活能力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劳动的生活即是劳动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深刻阐明了劳动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孩子都是在体验中成长的。家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均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资源。在衣食住行点滴小事中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意识,是家庭教育独特的优势。
残疾孩子的家长,因为孩子自理能力欠缺,再者家长没有足够的耐心与细心去指导孩子从事劳动体验,剥夺了孩子劳动的空间和条件,等同于剥夺了孩子“勤劳”品质孕育。久而久之,残疾孩子就形成了坐享其成便会成为理所当然的人生哲学。鉴于此,我们每月召开一次家长会,转变家长对待孩子的劳动教育观念,进行正确劳动教育观念的引领。指导家长根据孩子年龄特点设置不同家庭劳动岗位,原则是: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人的事情帮着做。家长和学生可以共同确定孩子每天的常规家务劳动量,如低年级的孩子能整理自己的书包、整理床铺、倒垃圾等;高年级的孩子能打扫自己的卧室、洗自己的衣服,鞋子,或能帮助大人做简单晚饭等。亲子间还可以制定一个劳动技能培养计划表,可以共同计划每周学一项简单的劳动本领,每月学一个复杂的劳动本领,让孩子在劳动体验中日日有进步,周周有收获,月月有提升。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让家务劳动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成为责任感培养的重要途径。
七、打开了社会实践通道,拓宽了劳动教育渠道
通过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劳动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就得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劳动,引导他们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在各项的实践活动中能逐步养成自立能力、劳动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拓展视野,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道理。
如: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社区清洁我参与”、“走进敬老院”“公益按摩进社区”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我们的视障学生走进社区,采用多种按摩手法,依据中医理论,在人体经络、穴位处运用推、拿、按、捏、揉、点、拍、搓、刮等手法进行推拿按摩,为社区居民缓解了病痛。虽然他们眼睛看不到,但用自己的按摩技能减轻别人的病痛,体现自身劳动的价值。我们的听障学生走进敬老院,义务的为老人们打扫卫生、剪指甲、梳头洗脚,他们不怕脏不怕累,帮助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这些社会性公益实践活动,不仅培育了学生尊敬老人、爱护老人的高贵品质,使学生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体现了新时代劳动精神!
总之,劳动教育是特殊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家校社联动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等进行综合康复训练,使残疾学生的劳动素养得到了提升。今后我们要弘扬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育人观,坚持立德树人的思想,深度开发劳动教育的新生态和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