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参与孤独症儿童教养的优势、困境及实践路径
2022-03-02赵淑曼
赵淑曼 柳 谦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广西 桂林 541006)
父亲在子女的教育与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显示,积极的父亲参与(Father Involvement)可以提升子女的智力发育水平、减少男孩行为问题和女孩心理问题的发生率[1]。同时,父亲在亲子互动中表现出的特定互动风格,对儿童的语言和象征性游戏发展有重要影响[2]。在孤独症儿童的成长中,母亲通常承担了较多的教养责任,由此导致研究者对母亲作用的关注较多,对父亲角色与作用的探讨较少。孤独症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双方的共同参与,因此需要重视父亲在孤独症儿童教养中的作用。
一、父亲参与孤独症儿童教养的理论依据
(一)社会互惠理论
社会互惠(Social Reciprocity)是经常与社会互动和依恋理论相联系的一个术语,这里是指成人和儿童之间双向的互动[3]。社会互惠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任何互动都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这种交流发生在语言和非语言两个层面。积极的互动交流表现为明显的互惠性,即每个人的言论或行动都会得到相应的回应。例如,一个“有社会能力的儿童”对父母的照顾有良好的反应,从而引起照顾者进一步的积极反应,积极的亲子互动交流由此建立。相反,反应缓慢或“没有社会能力”的孩子可能会引起父母的不适感,从而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一种消极的互动模式[4]。鉴于亲子互动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社会互惠理论主张在亲子间建立积极的交流,并通过干预促进亲子间的微笑、玩耍、模仿和发声等行为,帮助父母了解和回应他们的孩子,改善严重残疾幼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5]。父子互动是亲子互动的重要内容,为促进孤独症儿童的亲子互动发展,父亲应更多参与到孤独症儿童的教养中来。
(二)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是起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一种关注儿童与养育者之间关系的理论。Bowlby John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Bowlby将依恋解释为与比自己更强壮、更聪明的独特和偏爱的人建立起的情感纽带[6]。依恋关系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奠定了儿童未来发展的心理基础,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及其与人交往基本态度的形成[7]。如果儿童在早期能够得到父母的及时关注,需求能及时获得满足,父母与子女之间就会发展出安全型依恋;反之,当父母不能成为子女的安慰来源,或者当子女因为父母的情绪退缩和令人困惑的行为而感到无法抗拒的恐惧时,混乱的依恋便会随之而来[8]。研究表明,部分孤独症儿童可以形成安全型依恋,但是安全型依恋孤独症儿童的比例要小于普通儿童或其他非孤独症的特殊儿童[9]。鉴于依恋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父亲应更多参与到孤独症儿童教养中来,与子女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
(三)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系统理论(Family System Theory)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由美国精神病学家Murray Bowen提出。该理论认为,一个家庭成员的变化会影响家庭的所有成员,相应地,家庭作为一个整体也会对个体产生影响[10]。因此,要理解儿童成长中的某些现象,必须将他置于家庭系统之中,考虑所有家庭成员对儿童的影响[11]。高水平的父母压力可能会对一个家庭中的所有关系产生连锁影响[12]。在孤独症儿童家庭中,如果父母长期处于压抑、焦虑的状态中,他们的这种情绪也会传递给孤独症儿童,从而影响家庭功能的发挥。为使家庭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孤独症儿童父亲理应对子女的教育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掌握正确教育方法,与妻子等其他家庭成员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二、父亲参与孤独症儿童教养的优势
(一)促进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
多数孤独症儿童缺乏沟通意向或缺乏为实现某些社会性目的而进行沟通的意愿。一般认为,多达50%的孤独症个体是“缄默的”,他们不使用或者几乎不使用语言。而有语言的孤独症个体在语调、语速、音量和语言内容上都有异常[13]。父子互动的相关研究表明,与母亲相比,父亲使用的词汇比较抽象、丰富[14]。此外,父亲更倾向于使用具有挑战性的句法,如经常使用较复杂的疑问句(什么时间、哪里、为什么、谁等),母亲则较多使用“是-否”式疑问句。Gleason认为,父亲使用复杂的语言模式会促进儿童对这种语言模式的学习,从而为儿童提供一座连接家庭支持性语言与外部世界更复杂语言的桥梁[15]。
除了语言模式与母亲存在差异,父亲在语言风格上也与母亲有很大不同。父亲的语言风格更具指令性[16]。通常,普通儿童的父母使用指令性语言会被认为是对儿童的专制。然而有研究表明,指令性语言可以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如对唐氏综合征儿童使用指令性语言可以增加其参与游戏的时间[17]。而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指导性的、说教性的语言会帮助他们阐明自己的信息,从而提高他们对自己交际影响力的认识[18]。因此,父亲更多参与孤独症儿童的教养,能对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发展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二)提升孤独症儿童游戏技能
游戏是学龄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儿童学习并建立人际关系和管理压力。此外,游戏促进了儿童的自我表达,使其能够从经验中获得意义,并帮助他们巩固自我认知[19]。与普通儿童相比,孤独症儿童的游戏内容较简单,以重复性活动为主[20]。同时,孤独症儿童也难以参与到同伴游戏中。游戏能力的不足导致孤独症儿童在语言、动作等方面落后于普通儿童,需要通过亲子互动来改善。在亲子游戏互动中,父亲参与的游戏互动更加有活力,更具生成性。比如,父亲比母亲更有可能参与超出玩具物理属性的游戏模式[21],有更多身体活动的参与[22],可以比其他的儿童照料者花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23]。因此,父亲作为孩子的第一个和主要的游戏伙伴,在通过玩耍来支持孩子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24]。
(三)增加孤独症儿童父母积极体验
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父母比普通儿童父母承受了更大压力。Carol对166名孤独症儿童父亲进行了调查,超过一半的父亲表示承受了“相当多”或“大多数”的压力,其压力主要来源于:照顾孤独症儿童的需求、服务支持不足、担心未来、对挑战性行为的管理、消极的公众态度和缺乏睡眠或休息等[25]。与此同时,孤独症儿童的母亲可能承受了比父亲更多的压力。Pisula等人发现,孤独症儿童的母亲自我报告每天照料孩子所花费的时间是父亲的两倍[26]。Tehee等人的研究报告了孤独症儿童母亲的高压力,并得出结论:这些高压力水平可能是母亲承担了照顾和干预双重角色挑战的结果[27]。而对于大多数父亲来说,工作为其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使其承受了比母亲较少的压力[28]。因此,父亲参与孤独症儿童的教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孤独症儿童母亲的压力和工作量。
Bendixen等人发现,当父亲积极参与时,他们自身的压力也会相应降低[29]。Donaldson等人指出,家庭培训对父亲的直接影响表现在使父亲增长了与孩子互动和交流的知识,间接影响体现为增加了与孩子高质量相处的时间[30]。Elfret等人观察到,在父亲参与孤独症儿童干预的四个月时间里,父亲的自我控制应对能力、调节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都有所提高[31]。因此,父亲积极参与孤独症儿童教养,也可以使自己从中获益。
(四)维护孤独症儿童家庭稳定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高水平的父母压力可能会对家庭中的所有关系产生级联影响[32]。在孤独症儿童家庭中,父母的高压力水平则会影响家庭的凝聚力,导致父母之间责任分担不平衡,容易产生矛盾冲突,他们与普通儿童父母相比离婚率较高[33]。如果父亲能参与到孤独症儿童的教养中来,不仅能够减轻母亲的压力,而且可以提高父母双方对婚姻的满意度。此外,在儿童早期干预领域,以家庭为基础,或以家庭为中心进行支持一直被认为是促进特殊儿童发展的重要途径[34]。因此,父亲参与既可以增强家庭的凝聚力,也有利于“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措施的实施。
三、父亲参与孤独症儿童教养困境的因素分析
(一)父亲的工作状况
很多研究表明,父亲在参与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教育、照料生活等方面缺位严重,父亲经常被称为“隐形父亲”“影子”等,这对孤独症儿童的发展、孤独症儿童母亲的健康以及家庭稳定都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在Carol的一项调查中,311位孤独症儿童父亲中有215人将工作视为影响参与子女教养的最大障碍,而从事自营工作或者兼职、退休或没有工作的父亲更容易参与到孤独症儿童的教养中[35]。此外,专业人员试图从父亲那里收集数据时,又常常出现会议安排与父亲的工作存在时间冲突的问题[36]。由于工作占据了父亲的大量时间,导致父亲难以投入孤独症儿童的教养中。
(二)父亲的受教育水平
陈一铭认为,父亲的受教育水平会影响父亲的参与[37]。调查发现,高学历的父亲更愿意去钻研、学习孤独症的相关知识;而文化水平较低的父亲则不愿意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他们把孩子的教育交给相关机构或老师。Hedda等人的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父亲认为了解“特殊教育世界”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特殊教育词汇、理解相关服务、了解孩子的权利等也都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因此,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亲没有能力和途径去学习关于孤独症的更多知识[38]。此外,研究显示,孤独症儿童父亲的受教育水平与其参加教育和学校会议的次数有关[39]。原因可能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亲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亲更容易合作,参与社会的程度也更高[40];还可能存在的原因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亲没有认识到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和会议的重要性。因此,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对子女教育的参与。
(三)孤独症儿童的障碍程度
有研究认为,孤独症儿童的智能水平以及病情严重程度会影响父母的生存质量[41]。障碍程度较轻的孤独症儿童表现良好且进步较快,父母看到孩子的进步会更加努力地教育孩子,以使其有更大进步;而障碍程度较重的孤独症儿童常常表现出较多的问题行为,且教育效果不明显,导致孤独症儿童的父母逐渐丧失信心,进而影响到孤独症儿童父亲的参与。Carol发现,对挑战性行为的管理以及公众对待孤独症儿童的态度是孤独症儿童父母压力的来源之一[42]。障碍程度较重的孤独症儿童有更多的挑战性行为,对这些行为的处理给父母带来极大压力,同时这些行为会使他人对孤独症儿童及其父母产生偏见,这又会大大减少父母带孩子外出的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父亲的参与。因此,孤独症儿童障碍程度越重,父亲参与孤独症儿童教养的几率就越小。
(四)社会对父亲角色的重视程度
第一,父亲角色在研究中不受重视。在孤独症的相关研究中,父亲角色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Valerie等人研究了2001—2010年间不同类型的期刊(精神病学、临床心理学、孤独症/发育障碍)对孤独症儿童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相关文献的收录情况,结果发现,收录的文章中单独涉及父亲参与的只有“孤独症/发育障碍”相关期刊,且收录文章的数量仅占文章总数的1.8%,其余类型的期刊均没有涉及[43]。
第二,父亲角色在实践中不被重视。研究表明,残疾儿童父亲希望更多地参与孩子的生活[44],但专业人员对父亲参与的认识不到位,他们往往更依赖于母亲的参与和报告。母亲一直以来都是孤独症儿童干预的主要参加者,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的方法和措施基本都是针对母亲设计和实施的,然而适合母亲使用的干预方法并不一定适合父亲。Lundahl等人在一项包括父亲在内的家长培训对孩子行为影响的研究中发现,与母亲相比,父亲从培训中获得的个人收益更少[45]。在自我效能感训练的相关研究中,母亲的自我效能感在培训后有显著提高,而父亲的自我效能感没有变化[46]。
第三,在实践中没有为父亲提供足够的支持。专业人员的有效沟通交流、IEP会议中与父母的合作和决策以及支持小组的支持等都是对父亲参与的有效支持。然而Carol调查发现,仅有1/5的父亲得到了有效的支持[47]。综上所述,对父亲角色的不重视以及缺乏有效的支持导致父亲自我效能感降低,参与孤独症儿童教养的积极性不高。
四、促进父亲参与孤独症儿童教养的实践路径
(一)提高父亲对自身作用的认识
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角色分工影响,母亲是孤独症儿童的主要照料者,父亲则承担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工作的压力导致父亲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孤独症儿童的教养,而母亲的“亲力亲为”也限制了父亲的参与。为促进孤独症儿童发展,父亲必须重视自己在孤独症儿童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在工作之余积极关注孩子的成长,学习孤独症相关知识;帮助孤独症儿童母亲分担养育及干预责任;积极参加孤独症儿童的相关会议,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孩子的情况。
(二)促进父母双方协调分工
孩子的成长不是父母某一方的责任,而是整个家庭的责任。在家庭中做好责任分工,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会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家庭中的责任可以分为父亲的责任、母亲的责任和共同的责任。但是这些责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父母双方能力、实践等外部条件影响而不断变化的[48]。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家庭分工,例如母亲更擅长与别人打交道、管理财务,那么父亲就可以承担起家务劳动和更多教养孩子的责任。此外,在责任分工的基础上还要进行责任分担和协调,如当父母中的一方需要另一方的协助时,对方应积极介入或承担更多的责任[49]。Saini等人认为,这种父母协商角色策略对于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尤其重要,因为他们孩子的需求更复杂、更具挑战性[50]。
(三)提高社会对父亲角色的重视程度
第一,关注性别差异。多数孤独症儿童干预研究中的干预主体为母亲。这种做法忽略了父亲的贡献与需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孤独症儿童的发展,同时也导致孤独症儿童父亲参与的代表性不足。Ghate等人认为,要想改变这样的局面,就要采取“性别差异化”的策略,使服务提供者认识到并解决母亲和父亲在服务需求和服务支持偏好方面的潜在差异性[51]。因此,为了确保父亲更多地参与孤独症儿童的教养,需要在政策、研究和实践的各个领域设置适应父母性别差异的内容[52]。
第二,开发适合父亲的干预方法。如使父亲参与到孤独症儿童的绘本学习中,父亲独特的语言模式可以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功能;也可以将父亲独特的游戏方式纳入孤独症儿童的干预中,包括更多的身体互动或打闹游戏而不局限于言语互动[53]。此外,Turbiville等人发现,父亲更喜欢通过包括所有家庭成员的活动来参与孩子的教育,在只对男性开放的活动中父亲参与的可能性较小[54]。总之,干预人员要尽可能了解父亲的偏好与需求,设计符合父亲需求的干预措施,促进父亲的积极参与。
第三,为父亲提供足够的支持。例如为父亲提供咨询、培训以及组织孤独症儿童家庭观影等体验活动。建立支持小组,帮助孤独症儿童父亲与其他孤独症儿童父亲建立联系、相互支持。研究表明,支持小组可以帮助父母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并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包括减少压力、减少负面情绪以及对孩子有更积极的看法[55]。由于父亲较少参与孤独症儿童相关会议的原因之一是时间问题,因此,学校在确定会议时间时要充分考虑到父亲的时间安排,通常可以安排在父亲的非工作时间召开会议或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