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残疾人享受体育的快乐*
——《残疾人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2021):残疾人体育》内容解读
2022-03-02李泽慧孙友然白先春
李泽慧 孙友然白先春
(1.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 南京 210038;2.南京邮电大学 管理学院 南京 210003;3.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中国残疾人数据科学研究院 南京 210038)
一、背景分析
2021年是中国残疾人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在2021年夏天举办的第十六届残疾人奥运会上,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取得96枚金牌、60枚银牌、51枚铜牌,实现残奥会金牌数、奖牌总数的“五连冠”。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充分展示了挑战极限、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生动体现了我国残疾人体育的蓬勃发展。2021年10月,在西安举办的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4484名残疾人运动健儿进行了43个大项47个分项的角逐,共打破36项世界纪录,创179项全国纪录,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2021年,中国残联组织开展第十五次全国特奥日暨第十一届残疾人健身周活动,残疾人健身周活动主题是“我心向党、喜迎冬奥、助力残运、欢乐健身”。2021年我国残疾人体育盛事接连不断,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参与健身活动的热情持续高涨,深刻反映了在群众体育健身的过程中,残疾人对生命的悦纳和对自我的认同。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残疾人体育事业,残疾人体育是残疾人事业和全民体育的组成部分。参加体育活动是残疾人的重要权利,是残疾人康复健身、平等参与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发展残疾人体育有利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体育对于展示残疾人体育才华,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倡导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残疾人体育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激励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残疾人体育是我国向世界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彰显人权保障和社会文明进步成果的重要舞台[1]。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发展阶段,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成为残疾人全面享有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的重要标志。中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充分揭示了中国残疾人事业的伟大进步和中国式人权发展道路的成功奥秘。在此背景下,《残疾人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2021)》以“残疾人体育”为主题,全面回顾我国残疾人体育发展历程,全景展示残疾人体育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客观反映残疾人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残疾人体育进一步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同时以此书的出版,对2022年的北京冬残奥会表达热烈祝贺和真挚祝福。
二、内容结构
《残疾人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2021)》是“残疾人蓝皮书”系列的第四本。本书在内容结构上保持了“残疾人蓝皮书”的一贯体例,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实践篇”“附录”五个部分构成。“总报告”包括《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2021)》和《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报告(2021)》。《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2021)》呈现了202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总体发展状况,计算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数和平衡发展指数,并进行了省际比较和动态分析;《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报告(2021)》界定了“残疾人体育” 等核心概念,回顾了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历程,对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报告”分别就“残疾人竞技体育”“残疾人群众体育” “残疾人学校体育”“残疾人康复体育”四个方面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动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专题篇”围绕“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国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残疾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三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专题报告。“实践篇”从“区域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开展”“康复体育进家庭试点项目的开展”“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特色”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的融合教育模式”四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南京市、北京市、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西安市启智学校的实践经验。“附录”则以“全国伤残人体育邀请赛”为起点,整理编写了1983—2020年间的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大事记, 并编制了 2020年残疾人事业统计表。
三、主要观点
(一)中国残疾人事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残疾人蓝皮书”对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已连续四年发布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数,形成了对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的整体判断,全面系统地展现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态势。《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2021)》指出,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数在2009—2019年间,由48.4%上升到73.2%,增长了24.8个百分点,中国残疾人事业持续保持较快发展;残疾人生存保障指数在2009—2019年间,由44.2%上升到77.6%,增长33.4个百分点,我国残疾人生存保障水平提升速度较快,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该报告发布了残疾人发展提升指数和服务支撑指数,残疾人发展提升指数由2009年的54.4%上升到2019年的67.2% ,残疾人服务支撑指数由2009年的47.6%上升到2019年的73.4%[2]。残疾人发展指数的提升,展现了我国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服务支撑指数的提升,说明我国残疾人服务支撑和服务供给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自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以来,中国残疾人事业平衡发展指数稳步上升,2019年总体平衡发展指数为51.8%,比2015年上升3.5个百分点,年增长率为1.8%,提升幅度趋于平缓。2015—2019年,中国残疾人总体发展损失率为26%—30%,说明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不平衡程度还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展望未来,中国残疾人事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地位将变得越来越重要。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主题。完善残疾人法治保障,提高残疾人事业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将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残疾人体育获得全面发展
《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报告(2021)》认为,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残疾人体育观和不同的发展范式,目前已经进入“支持基础范式下残疾人体育的繁荣发展”阶段。支持基础范式是以支持为基础的融合模式,更加强调在理念上、技术上自然地支持残疾人在融合的情境中恢复身心功能从而回归社会[3]。在这种支持基础范式下,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获得了全面发展。
1.残疾人竞技体育成绩优异
中国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最为突出的特点表现为成绩优异、效果显著。从国际赛事看,我国残疾人运动员在2004—2020年间举办的五届夏季残奥会上,连续五次获得金牌数和奖牌数第一;在亚残运会连续九次稳居金牌榜及奖牌榜榜首。从国内发展看,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已经成功举办11届,比赛项目从3个大项发展到43个大项,参赛运动员由500多人发展到4484人。在第十一届全国残运会上,有36项世界纪录被打破,创179项全国纪录。在获得金牌的残疾人运动员中,年龄在25岁以下的占比52.1%,表明中国残疾人竞技体育潜力巨大,保持优势地位的后劲十足。我国通过承办、举办、参加重大体育赛事,加强了残疾人体育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社会对残疾人体育事业的理解与支持,促进了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2.残疾人群众体育持续发力
根据《2020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建设社区残疾人健身示范点10675个,培养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12.5万名,我国每年有超过32万的残疾人经常性地参加群众体育活动[4]。据《2020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与残疾人群众体育发展密切相关的全民健身场馆面积0.5亿平方米,全民健身场地面积6.04亿平方米[5]。残疾人无障碍体育设施得到发展与完善,尤其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环境建设,按照北京冬奥组委编制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指南》规范要求,已随场馆建设实现同步完工。在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体育发展模式,以建立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为抓手,带动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以残联牵头、社会办体育的管理模式,协同社会各界,共同促进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
3.残疾人学校体育日趋完善
我国在2016年颁布了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三类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强调“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在课程目标领域与普通学校基本保持一致,体现了国家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具有引领性。随着融合教育的不断推进,普通学校中残疾学生的体育逐渐受到关注,开始探索体育学科补救教学的支持策略。同时,特殊奥林匹克运动的蓬勃开展,丰富了智障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促进了融合体育的发展。
4.残疾人康复体育实现新发展
残疾人康复体育在“十三五”期间发展最快。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残疾人健康保障政策,使得康复运动服务的水平得到提升,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以康复运动服务为根本,以融合社会力量为手段,以提升残疾人群众体育参与为目标,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通过参与康复健身体育运动,走出家门,感受体育的快乐,促进身心健康,进一步融入社会。同时,以2015年颁布的《残疾人康复体育关爱家庭计划(试行)》为标志,我国开始把康复体育送进重度残疾人家庭,充分发挥体育的康复功能,使更多残疾人从体育中受益。据中国残联统计,截至2020年12月,全国累计为32.5万户重度残疾人家庭提供了康复体育家庭关爱服务[5]。
(三)融合共享、科学运动的体育健康理念成为共识
“十二五”以来,国家调整残疾人体育发展战略,把群众体育和残疾人康复作为残疾人体育工作的重点,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工作目标,加大康复服务推进力度,加强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倡导科学运动,宣扬“残健融合”的理念,有力推进中国残疾人体育工作。残疾人体育事业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国家通过颁布政策法规为残疾人体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进一步推进残疾人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残疾人民生改善,不断完善残疾人康复条件,为残疾人体育发展提供物质和人力保障。
(四)残疾人体育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
目前我国残疾人体育发展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残疾人体育区域发展不均衡
我国残疾人体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残疾人体育发展区域不均衡表现较为明显。特殊体育教育资源分布南多北少,西北和西南地区特殊体育教育发展缓慢;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建设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川渝、东北以及江浙沪地区;西南、西北地区残疾人体育赛事开展数量较少。
2.残疾人体育实践领域内部发展不均衡
在残疾人体育实践领域,竞技体育中特奥、残奥项目发展迅猛,聋奥项目还没有较大突破。在残奥项目中,夏季项目得到了更多的帮助,冬季项目则刚刚启动。康复体育家庭关爱试点项目集中在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缺乏必要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支持。学校体育在竞技体育人才选拔和培养中占重要地位,却因为分属教育部门和残联部门管理,陷入“他管学科”的尴尬境地。
3.专业人才培养与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不协调
与蓬勃发展的残疾人体育事业相比,我国残疾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严重不足。一方面,残疾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少,专业理论尚未形成体系;另一方面,缺乏人才培养的专业标准。另外,我国目前对残疾人体育的专业性支持也严重不足。残疾人体育因其特殊性,需要专业的体育器材和运动辅具。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开发还处在萌芽阶段。对于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康复、器具使用指导等专业支持,也面临人才和技术支持不足的困境。
4.残疾人体育信息化精准服务不足
虽然残疾人领域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但残疾人体育个性化支持方面还远远不够。能够满足残疾人体育需求的精准化公共服务体系基础比较薄弱,对残疾人体育需求目前还不能做到完全的信息采集。有的地方即使做了信息采集,也往往仅停留在残疾人体育需求的信息采集上,后续的服务供给与技术支持仍需持续建设和不断完善。
四、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人类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对残疾人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残疾人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2021):残疾人体育》关注残疾人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本书全面总结了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并就热点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把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道路完整地呈现出来,为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总结经验、探索问题,进而为残疾人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行的策略方案,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咨政建言的作用。
《残疾人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2021):残疾人体育》基于对数据的科学分析,连续发布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数、残疾人事业发展平衡指数,并进行了省际比较和动态分析。该报告不仅全面展示了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态势,形成对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全面研判,也从省际发展比较中,更加清晰、有层次地动态展现出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过程与趋势。《残疾人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2021):残疾人体育》在描述我国残疾人体育发展状况时,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到康复体育,首次全面呈现我国残疾人体育发展状况;在“专题篇”中,从残疾人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的中国实践、残疾人体育专业人才培训三个方面,回答了中国残疾人体育发展的核心关键问题;在“实践篇”中,呈现了残疾人群众体育、康复体育、学校体育和融合体育的地方实践案例,印证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附录”中,首次采用“大事记”的方式,对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回顾与记录,为残疾人体育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材料。在蓝皮书智库报告的属性上,本书体现出较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