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劳动课程的历史溯源、教育价值及实施建议
——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视角

2022-03-02王定功姚雨晨

关键词:课程标准劳动课程

王定功,姚雨晨

(1. 河南大学 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2.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劳动是教育的起源,教育的本质是劳动。事实上,对于教育的内容而言,开设劳动课程,进行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态度、习惯、情感、技能等,还能够将劳动教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高。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标志着义务教育课程新蓝图正式进入实施层面。此前,劳动教育课程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一部分而列入课程的,现在独立出来,体现出国家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的内容上对劳动课程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对劳动课程进行探本溯源,有助于了解当前中小学劳动课程开展的具体要求,从而更好地实施劳动教育。

一、探本溯源:中小学劳动课程的发展历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小学劳动教育

最初的劳动教育,起源于儿童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对父辈劳动进行的无意识的模仿,如《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劳动立国且十分重视劳动的国家。农家学派中的后稷派提出“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勤农桑,以足衣食”的观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劳动教育更是让人耳熟能详。

至于较为系统的劳动教育,则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后经芬兰、挪威等国家的传播,影响了美洲国家。1886年,日本人后藤牧太带领其团队赴瑞典考察手工艺教学体系,回国后在日本的中小学开设了“手工科”。此后,劳动课程的名字几经改变,由以“简易细工”为主的“手工科”,变为更注重实用性的“工用艺术科”,后又由“工用艺术科”改为“工作科”。劳动课程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包括校事、家事、农事、工艺、商情五大类别。到了1932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又将小学“工作科”更名为“劳作科。”

(二)1949年-2012年的中小学劳动教育

社会的变革发展会自上而下地引起教育的变化。新中国建立初期,“工农业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是我国教育的整体政策。基于当时社会的需要,我国在借鉴苏联教育发展经验基础上,决定在中小学开设生产劳动课程。这一时期,劳动教育注重体力劳动,没有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形成联动,教育机制。在1955年以前,劳动课并没有被列入教学科目,而是作为其他学科的附庸而存在。

1955年,全国文化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在中小学有步骤地实行生产技术教育,以更完整地体现全面发展”。随着教育部颁布《1955年小学教学计划》和《1956—1957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劳动教育课程正式进入了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此后至1976年,我国劳动教育发展缓慢甚至一度停滞。1976—2001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也得到了恢复与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成为我国的中心工作。在此期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全日制小学、普通中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行稿)》等文件,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或通用的职业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劳动教育课程的重心也逐渐地转向技术性劳动。

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劳动教育不再作为独立课程在中小学开设,而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由于受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影响,劳动教育在中小学课程实施过程中随意性较大,且社会总体环境依然被应试氛围所笼罩。因此,劳动教育在各地的实施效果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三)2012年至今的中小学劳动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习近平也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2014年4月4日,习近平参加首都义务植树节活动时勉励少先队员,要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树立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强健体魄,长大以后通过辛勤劳动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讲话中特别指出,要“以劳动托起中国梦”[1],强调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提到,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

2015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全社会营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出台。随着新的教育需求的出现,2022年,劳动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课程的课程性质定义为:“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3]

劳动课程在我国的发展,一直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密不可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再发展是国家长远发展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需要。《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出台,也标志着我国劳动教育进入了新的时期。

二、与时俱进:中小学劳动课程的价值诉求

(一)系统开设中小学劳动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劳动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教育思想为源头,进一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时代需求,赋予劳动教育新内涵。习近平对劳动教育一直都相当重视,他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4]。由此可见,当前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并充分发挥劳动对人的教育意义,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是核心和关键。

习近平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正是立足于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工作的每一环节的要求,是重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的具体体现。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观的系统性论述,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而且对于破解我国劳动教育的被动局面、深化劳动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影响[5]。当劳动和德育结合,对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与劳动态度的培养就不会停留在表面,而是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二)系统开设中小学劳动课程,是提升核心素养的应然之策

劳动的过程是个体不断实现身体和心灵解放的过程,而教育的过程则是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过程。“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自被提出以来,一直都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双减”政策出台后,各地教育改革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劳动课程能够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劳动、感受自然、感受生命。劳动课程的实践内容与“双减”政策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目标不谋而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中央文件精神出发,提出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作为劳动素养的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综合性素养。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洗衣做饭或是卫生打扫,“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劳动教育的意义,“不是某个具体技能、劳动知识的学习,而是将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作为抓手去确立劳动价值观、涵养健康人格”[6]。劳动教育是让我们的学生在亲自劳动过程中,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和体验世界。与其他知识性的课程不同,劳动教育要求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并配合各种感官的参与。事实上,这是人身体的各个系统互相协调配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从课标上,我们可以看到《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段课程目标,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和“学中做”,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

(三)系统开设中小学劳动课程,是与时俱进的时代命题

事实上,一部分人对“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育人的重要载体”的认识还不到位。据调查显示,64.7%的中小学生认为劳动教育仅仅是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内容诸如春游、参观等;70%的学生将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混为一谈。我们要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在一些青少年中,浪费粮食、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屡见不鲜,引导青少年正视劳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时代要求迫在眉睫。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立足当前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个方面创造性提出了十个任务群,分别从“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十个方面,合理选择和确定实践项目内容,避免了劳动教育内容的随意片面和简单化。本次义务教育课标修订的一项重要变革,就是用结构化的形式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任务群实践,让学生在劳动中体悟物质产品的来之不易,感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仅要“善学”,更要做到“好学”和“乐学”,增强学习中的获得感。

加强劳动教育的同时落实劳动课程实施,是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内在需求。当前“双减”政策的开展有序进行,加之今年劳动课程标准的出台,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人士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教育工作者和相关部门探索劳动教育新形式是势在必行的。如何通过劳动课程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劳动精神,领会“劳动是一切幸福生活的源泉”“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内涵与意义,这是劳动课程与时俱进的时代命题。

三、敦本务实:中小学劳动课程的实施建议

目前,推动劳动教育的难点主要有:一些学校将劳动教育片面理解为增设劳动课程,劳动教育理念和劳动实践课程“两张皮”;“五育”教育相互割裂。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劳动课程,让劳动课程“能用”“好用”“管用”,是劳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的。“生活即教育”,学生能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能不能实现自主管理,是劳动教育实施效果的试金石。

(一)以课程标准为纲,为劳动课程准确定位

在劳动课的实际开展中,学校要发挥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深入研究学习劳动课程标准,关注课程实施要求与建议的可操作性,根据劳动课程标准因地制宜提供可实施的活动。学校要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科学设计学生课内外劳动实践项目,统筹安排劳动课程。同时,学校还应该完善相关保障机制,不仅要健全经费投入机制还要配备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协同开展劳动课程教学工作[7]。可因地制宜根据情况聘请当地“非遗”传承人等在学校设立相应的教育工作室。

不仅如此,在学校开设劳动课程的基础上,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素养,指导学生体验劳动,立足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习惯与品质。具体来说,可通过劳动过程指导、劳动周设置,进行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协同,开展“家校共育”“家园共育”等活动,与家长互相配合实现家校信息共享。在课程评价方面,敦本务实地制定出符合校本劳动教育情况的评价标准。

以课程标准为纲,需要对劳动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认真设计。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设计中,劳动课程的基本结构是以实践为主线,按照学段进行进阶式深化。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了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从结构和内容看,劳动课程要突出实践性、实地性和日常性,避免简单说教和随意讲解,避免简单的劳动技能训练,避免流于表面的浅度尝试,强调跟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关联。幼儿注重劳动意识启蒙,小学生注重劳动习惯养成,初中生注重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于学生发展的特点,从学生劳动素养的主旨出发,进行不同学段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从而使劳动课程的定位突破了传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限制。这种突破是基于对新时代劳动课程特点的正确的认知,对中小学劳动课程的实施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

(二)在融合中促发展,激活劳动课程活力

针对教学过程中“五育”相互割裂的现象,教育工作者要在学科课程中融入、渗透劳动教育,挖掘教材中显性或隐性的劳动教育元素,运用学科思维,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化。学校可使用“劳动+”构建学校“五育融合”新生态,通过小小劳动“田”构建德智体美劳互相融合的大课堂,达到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目标,积极探索具有各校特色的跨学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依托当地特色文化,开设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通过具有特色的劳动课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劳动所用到的知识往往来自于各个学科,因此学生在劳动中也能运用、检验、反思、融通所学的学科知识。同时,国家也应鼓励学校将劳动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进行跨学科融合。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劳动的育人价值,在日常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科和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蕴藏的劳动教育因素。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课文蕴含着劳动元素,比如歌颂劳动人民智慧与创造的课文《纸的发明》《千年梦圆在今朝》,颂扬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精神的《千人糕》《清贫》,赞美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劳动精神的《刷子李》《纪昌学射》等。除了与常规学科的融合发展外,还可以将劳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相融合,如河南省郑州市经开区外国语小学立足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小学“中草药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经开区小学通过制定“中草药文化”校本课程纲要,组织对中草药文化读本、作品集的讲解以及带领学生识中药、认中药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和学习中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史,激发学生对传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在生活中实践,找准劳动课程方向

“生活·实践”教育是源于生活与实践的教育,是通过生活与实践的教育、为了生活与实践的教育。陶行知认为凡是社会生活需要的,都应该成为劳动教育的内容[8]。“生活·实践”教育让孩子的成长不囿于书本、课堂和考试。在“生活·实践”教育的视野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做真正的教育,让教育空间、时间不限于教室,学校,而得以最大拓展。因此,在“生活·实践”教育的指导下进行劳动教育,能够找准劳动课程方向。河南省郑州市经开区泰和小学通过“岁时记”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在“生活·实践”教育背景下,通过主题升旗仪式、班会、“有点田”农场等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认识二十四节气并了解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文化。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对劳动课程的劳动项目进行定义时强调,劳动项目是落实劳动课程内容及其教育价值,体现课程实践性特征,推动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重要实施载体。这与“生活·实践”教育的方法以及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是殊途同归的。

在生活中进行劳动实践,可以扩展劳动教育的范围。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其进行劳动的重要场所。在家里可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劳动,提高学生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而培养家庭责任感。近几年的新冠疫情暴发,让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经纬实验学校立足“生活即教育”开展抗“疫”劳动宣传周活动,让每位学生在居家隔离时能够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校还可以自建农场引导学生劳动,例如,浙江省富春七小的“小小农博士”课程。富春七小围绕各学段学生种植蔬菜活动,设计若干探究性学习项目和小课题,让学生成为农场探秘的博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综上所述,劳动课程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劳动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独立标志着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一次升华与重构。劳动课程的实施,要敦本务实,党和政府要加强对劳动教育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应落实责任。此外,在劳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明确“立足学生主动活动、主体地位”的原则,不要脱离实际布置课程作业,出现一些家长直接代替孩子劳动的现象,使本应促进学生成长的“学生劳动”变为“家长增负”,影响了孩子良好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劳动课程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