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22-03-02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天泰城学校毕林媛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天泰城学校 毕林媛
美术是中小学教学体系中比较重要的学科之一。中小学美术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学好美术对学生未来更好地生活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目前许多中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陷入了瓶颈,教学质量始终无法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中小学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学会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
一、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课堂导入环节
课堂导入环节是每堂课程的开始环节,是奠定整堂课程氛围基调的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但就目前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来看,很多教师都不是很重视这一环节,通常在课堂上直接强调课程内容。例如,很多中小学美术教师在进入教室后的第一句话便是:“学生拿出教材,翻到第×页,今天我们来讲第×课的内容。”这使学生很难在乏味的教材中找到兴趣点,导致在课堂开始环节课堂气氛陷入低沉。这样的课堂导入显然难以提起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性,导入环节的枯燥导致学生在课程开始便失去了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在课堂开始就已经走神了,这使后续的教学很难再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既定目标。
(二)教学模式缺乏创意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的思维较为跳跃,好奇心比较重,他们更倾向参与开放式、“DIY式”、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模式。但就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来说,教学模式比较死板,教师主要以教材和板书教学为主,习惯一板一眼地开展美术教学,在课堂上只是灌输式地讲解如何构图、如何选择配色以及风景画和人物画的创作流程等,留给学生自主审美、自主创作的机会比较少,审美教学偏向教条化,这种模式很容易消磨学生的想象力,影响学生美术创作灵感的形成。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下,有些中小学美术教师虽然也会运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但是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只是将教材内容转化到课件上,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其本质与板书教学没有区别。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的审美心理,不利于学生的美术兴趣的培养和审美水平的提升。
(三)教学资源相对单一
很多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审美教学中过度依赖教材,忽略了研究中小学生的审美需求。一般来说,由于美术教材内容受到篇幅限制,一些美术作品或相关知识无法展现,这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提升,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培养。例如,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很多美术教师习惯性结合教材图片开展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鉴赏画作的线条、色彩、构图,很少会讲解和这幅美术作品相关的同类型、同作者的知识。这使中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存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严重限制了学生审美视野的拓展,不利于学生提升美术核心素养。
二、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重视学生兴趣,设计课程导入环节
新的教学内容导入既是一堂课程的开始,也是一堂课程的重点内容,合理的导入是教学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带着满腹知识与满腔热情走进教室,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毫无精神。很多教师在设计课程导入环节时,通常直接引出本堂课程的教学内容,虽然目的明确,但这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学生一个错误的观念:“教师讲,我听”,这是导致美术教学不能很好开展的限制因素之一。新课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且吸引力极强,使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并带着兴趣参与进来。在信息技术普及应用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导入课堂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的目光。例如,教师在“剪纸中的吉祥纹样”这一课程的教学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中小学生普遍比较喜欢的动画片,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选择一段关于中国新年的动画短片给学生播放,并提出问题,引出本堂课程的主题。通过信息化设备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且动画片的内容多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具有一定的审美品位,符合当代中小学生的审美培养标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创设趣味情境,构建活跃学习氛围
构建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氛围,是教学顺利展开的重要一步,而学生乐意主动加入学习的动力源泉莫过于趣味和探知热情。中小学美术教师应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趣味的引导下加入课堂教学。特别是在当前的教育理念下,学生的整体能力发展已经成为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集图片、动画以及视频等形式于一体,能以直观的形式引导学生加入课堂,并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加入、积极探究,掌握所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以及逼真的沟通情境,能引导学生以极高的热情加入课堂学习。以“剪纸中的吉祥纹样”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新年的动画片,创设出一个“过年”的趣味情境,并在之后以互动形式展开教学,进一步将学生引入情境中,引导学生将美术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加深学生印象。在整堂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设备播放与新年相关的欢快音乐,使整堂课程都保持在一个过年的情境氛围中,让学生在愉快情境中体验美术的趣味性。此外,教师还可以提前录制好“剪纸”的微课视频,并在课堂上以微课视频向学生展开示范教学,避免发生学生因位置原因看不清教师示范过程的情况。在观看微课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一边观看一边自己动手剪纸,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这样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出愉悦的课堂氛围,能有效提升学生在美术课堂的参与度,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在一个活跃的水平,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绘画或完成作品,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三)拓展教学内容,提升课堂容量
新课程标准对当代教师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将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还要注重延伸课堂内容,保证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在以往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教学主要以教材为主,知识面较为狭窄,教师讲解的内容有限,缺乏对美术知识的延伸拓展。在如今信息技术的应用背景下,借助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引擎,教师可以更加方便地搜索美术课程相关知识,根据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扩充课堂容量,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达到中小学美术教学目标。例如,在教“笔墨丹青”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对笔墨纸砚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可以搜寻一些网络视频资源,通过课件进行充分展示,丰富学生的认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笔墨纸砚”,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除了教材展示的作品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更多类型、更多作者的优秀国画作品,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国画的认识水平,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除国画以外的其他绘画艺术,如油画、素描、水彩画等,使学生了解更多绘画艺术。这样,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多元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进行结合,可以更好地开展美术教育,提升学生整体能力。正因如此,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在传授知识的教学基础上,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趣味课堂,利用计算机以及互联网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综合发展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