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22-03-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克州二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克州二中 曲 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社会文化现象的一种描述,它既保留着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也涉及文字、文学、民俗或节日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祖国和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原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说:“中国语文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语文教学成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主阵地。初中现行的部编人教版教材收录了大量的精品文章、综合性学习和名著导读,这些内容从不同角度都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是语文教师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宝贵素材。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系,以教材文本为基础,深挖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语文教学过程伴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笔者个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引导学生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形成认同。”在新疆有效进行国家通用语言的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对促进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都具有特殊的意义。这对新疆语文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新疆,要教好语文,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对国语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趣是任何学习的动力,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如果没有学习的兴趣,那么学生就不会主动地说国语、用国语,就不可能养成语言习惯,没有语言习惯就不可能学好国语。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国语的兴趣放在首位,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要有爱心和耐心
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要用“爱”点燃学生心中智慧的火种,打开学生稚嫩的心扉,弥补学生语言的后天不足。很多学生在家中和亲人沟通、交流的主流语言仍是他们的民族语言。固有的语言模式,使学生很难适应完全国语教学方式。学生首先只能囫囵吞枣地接受,其次慢慢地咀嚼,最后才能从中悟出含义。但是由于先入为主的语言规律,学生说话、写文章经常会出现语法不通、逻辑混乱、颠三倒四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没有爱心和耐心,那么就会嫌弃学生“笨拙”,对他们失去信心。“罗森塔尔效应”普遍用于一般学生学习的心理,尤其适用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心理,因为少数民族学生更渴望爱的教育。
(三)让学生多写多说,教师多鼓励引导
对少数民族的学生学语文,教师要采取表扬和鼓励的方法,让学生多开口说、多动笔写。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一事一议”的三分钟演讲、两分钟新闻评述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慢慢地养成用国语表达的习惯。让学生多写,可以开展像“我手写我心”活动,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精致的小本,每天写一句话、一段话或一篇文章,并根据实际学情调控练习的难度。
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与汉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有所不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言文字基础差,需要教师从低起点出发,在爱的教育中多付出,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切忌一成不变、照搬汉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模式。
二、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从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初中学生开始使用部编人教版语文教材。在部编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所增加,特别是古诗文部分增加了51%。现行部编人教版教材收入的古诗文,都是精选的、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目,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利用好教材,与学生一起与圣贤对话,感受古人“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尽忠职守的人格操守、“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情操,引导学生领会吸收这些精神,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实自己,内化于心,立志成为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才。例如,在教授《送东阳马生序》和《诫子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古代圣贤勤学尊师的传统美德和宁静方能致远的境界,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成长经历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诵读活动
经典诵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经典诵读。例如,开经典诵读朗诵会、早读读经典、课前说经典、经典朗诵比赛等。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引导学生用心体悟,慢慢咀嚼,内化于心。
在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长河中,有很多经典作品可供我们诵读。例如,诵读《弟子规》,可以让学生懂得尊敬师长、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诵读《论语》可以使学生知书达理,有道德、有思想、有品格、有担当、有理想。
让读经典、诵经典伴随着语文教学,给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读经典、诵经典的学习氛围,让读经典、诵经典成为语文日常学习的一部分,让学生在经典作品的诵读中养成天性,造就一生高尚优雅的人格。
四、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发掘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中的各种类型作品中,不仅古诗文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各种文体的现代文中也有值得关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引导学生领略作品的“内容美”“思想美”“风格美”“人文美”等,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学习莫怀戚的《散步》,可以使学生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了解尊老爱幼、敬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可以使学生鉴赏云南少数名族古老民歌的音乐美;学习光未然《黄河颂》,可以使学生感受蓬勃激昂的民族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春酒》《端午的鸭蛋》等课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展台,可以使学生领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风情。
五、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和文化信仰,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这些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牵动着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世界,并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教师可以把传统节日作为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契机,以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安排传统节日的探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体验中用语文。教师可以设定一个较长的周期,有计划地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让学生在节日喜悦中探究、实践、体验,亲身感受节日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内涵,这样的文化传承才更深远、更有意义。
六、重视课外阅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下的部编人教版教材有两个延伸,一个是课内语文生活的延伸,另一个是课外阅读的延伸。在语文教学中,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精华,能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但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好课文,而且要做好课外延伸阅读的引导,从课内、课外全面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聪明的大脑,而且要培养学生温暖的内心。站在时代的讲台上,手握新教材,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和运用,而且还要承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引领学生感受祖国的文化之美、历史之美、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和传统之美,让祖国的下一代在中华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健康成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