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阅读教学中比较策略的运用

2022-03-02江苏江阴市虹桥小学214400胡怡萍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10期
关键词:金字塔景物教材

江苏江阴市虹桥小学(214400) 胡怡萍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聚焦语文素养,指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正确地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是一个包含思维与想象等复杂的心智活动的实践过程。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层次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能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语言的内容和表达形式之间紧密而微妙的联系。

一、咬文嚼字,体会遣词之妙

抓住关键字词进行比较,通过增、删、改、换等方式,使学生体会不同字词表达的不同意思、不同情感、不同效果,从而准确理解内容,感悟作者在具体语境中用词的巧妙,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四季之美》一文,在体会春天黎明景物的动态美时,教师可运用改换字词的方式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体会颜色变化和动词运用的效果。原文是这样写的:“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教师将它修改为“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开始是鱼肚色的天空,然后变成红紫色”,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份动态之美的?你从哪儿感受到这些景物的美呢?”通过对比、讨论,学生体会到作者这样表达的好处。一是写出天空颜色的变化:从一开始的“鱼肚色”到“染上微微的红晕”,最后变成“红紫红紫”。二是动词“泛”“染”“飘”等用得准确,每个字都有不同的含义。“泛”写出一点一点、慢慢变化的过程;“染”,渲染,似乎是一层一层地加深,体现出天空颜色的变化是缓慢的;而“飘”是轻灵的,写出彩云慢慢而又轻盈移动的过程。在对比中,学生感受到这几个动词的妙处,理解了作者淡雅清新的语言风格。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联系创作背景、推敲字词等方式,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领悟诗歌的丰富内涵。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时,学生很难一下子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师:同学们,这里的“关”字换成“遮”,也未尝不可。你们比较比较看,哪一个更好?

生:“关”更好,因为“遮”只是表面挡一下,并不严实,而“关”则说明封得紧紧的,非常牢固。

师:对呀,关得这么严实,这一枝红杏照样能出墙来。此时,你感受到这是一枝怎样的红杏?

生:生命力旺盛的红杏,不怕困难的红杏,能够冲破阻力向前的红杏。

师:是啊,后人大多用这两句诗来说明任何新生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让我们再来好好地读一读,体会这一份哲理。

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这种比较方式理解关键字词,学生更容易感受到古诗词的丰富内涵。

二、关注句式,发现形式之美

“教,是为了不教。”教材选编的文本都是经典之作。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诵读,还要让学生细细琢磨,发现语言形式的独特之处,以帮助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的妙趣。

例如,学习苏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黄山奇松》一文,学生无不被千姿百态的黄山松所吸引。尤其是“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这一句,语言简练,读起来朗朗上口。对这样的优美句子,教师要带领学生去发现语言的奥妙。作者是用短词、短句的形式分三组写的。比较这三组,我们会发现它们各有侧重:第一组用了两个字的词直接描写松的姿态,第二组是以一个字的拟人式的动作描绘松树的姿态,第三组则是以比喻式的短语描绘松树的姿态。这样,让学生体会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公园里的花、空中的云都是姿态万千的。对花的姿态描写,可以从哪些角度考虑呢?这样,学生豁然开朗:花色、花期、花形、花姿……于是,一句句优美的文字便应运而生:“花坛里的花儿争奇斗艳。它们或含苞,或吐蕾,或绽放;或卷,或展,或舒;有的状如笑脸,有的形似蝴蝶……”对云的描写也精彩纷呈,如:“天上的云朵形态多样。它们或聚集,或分散,或浮游;或浓,或淡,或轻;有的状如骏马,有的形似绵羊……”

再如,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祖父的园子》的倒数第四自然段时,独具匠心地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他对这一段文字进行改写,用优美清新的笔调、比喻拟人的手法展现了景物充满活力的特点,让学生将改写的文字与原文进行对照学习,感悟原文写法的妙处。同样的景物,不同的写法,会有不同的感受,关键要看写作的目的。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懂得作者用“______愿意______就______”这样的句式借景抒情,更有利于表达作者对自由的童年生活的热爱与眷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比较学习中,学生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体会特殊句式的独特表达效果,获得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前后勾连,与作者同情共振

一篇文章所写的事物是彼此关联的,有些事物可能会重复出现,也有些事物是相互照应的。这些是作者刻意而为之的。教学时,教师应把上下文之间的特殊之处联系起来,让学生对照学习,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与主人公、作者产生共情,完成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建构。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两茎灯草》一文,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形象。“伸着两个指头”的动作在文中几次出现。教学时,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处,引导学生发现并思考:“严监生每次摇头、伸指头的动作一样吗?怎么不一样?你能体会到什么?”通过对动作、神态细微变化的对比品读,学生能一步步地体会到严监生心情的变化过程:由失望到心急如焚,再到绝望。最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严监生当时的内心活动。这样,在交流互动中学生理解了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执教苏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就抓住文中两次对扫路人的外貌描写,让学生对比阅读,发现作者的写作艺术。在薛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既感受到了两次外貌描写方法的不同,又体会到了作者对老人情感的前后变化;既领略了语言文字表达的特殊之处——从整体印象到局部特写,从粗线勾勒到工笔细描,又将语言文字的内涵理解透彻、领悟到位。

四、跨文本比照,初建写作意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景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收获就会不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同一景物,不同的心境,会看到不同的色彩。教学中,教师应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比照联想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手法,进行言语实践。

(一)异中求同,聚焦表达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编排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等课文。《慈母情深》一文,写了“我”的母亲在极其艰难的工作环境中省吃俭用,支持、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孝敬。而《父爱之舟》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描绘了记忆中的父亲载着小舟,飘入他的梦境,融入他生命中的情景。作者叙述自己成长中的几件平凡的小事,表现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两篇文章,作者不同、体裁不同,一篇只选取一件事来描写,一篇是串联多件事来表达思想。但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通过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父母深情的。

《慈母情深》主要场景有母亲辛苦地挣钱、豁达地塞钱和又一次凑钱。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写作的方法:环境描写,母亲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的描写。这样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舐犊情深、勤劳温柔的母亲。《父爱之舟》的场景描写处处见真情,父亲卖茧子买枇杷、父亲想加钱换房间、父亲和“我”逛庙会、为“我”糊万花筒、父亲背“我”上学、父亲筹学费送“我”上学……同样也是场景描写加细节描写。教学时,教师可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比照阅读。这样,学生很快就发现两位作家在表现父母深情时的共同写法。当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这两篇文章都是描写父母之爱的,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回忆生活中你与父母相处的场景,写一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情动而辞发,学生的笔下有寒冬凛冽的清早,母亲在厨房忙碌准备早餐的情景;有风雨中,父亲撑伞护着自己过马路的画面……通过回忆、通过场景描写,学生学会了表达,懂得了感恩,也学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这样通过不同文章发现共同表达方式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编了郭沫若别有情趣的《白鹭》、许地山质朴无华的《落花生》、琦君恬淡而温暖的《桂花雨》和冯骥才清新动人的《珍珠鸟》四篇课文。这四篇都是名家名篇,都寄情于物,借物抒情。通过品读、比对、总结,学生认识到这种寄托在景物中的情感能让表达更加含蓄,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更强。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还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对人的情感?”这样,学生想到用挺拔的青松来赞扬坚守边疆的解放军战士,用默默无闻的路灯来赞扬无私奉献的老师,用傲雪的梅花来赞扬站在防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

(二)同中求异,关注读者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金字塔》一文,由两篇短文组成。第一篇《金字塔夕照》是一篇散文,用诗意的笔调展示了一幅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描绘了夕阳映照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金色的河水、金色的金字塔。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了自己的所见和所感,将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带给读者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的享受。第二篇《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是一篇非连续性文本,用文字、数据、示意图和批注等方式介绍金字塔的情况。读这篇短文,读者能很直观地了解到金字塔的许多信息,从而感受到古埃及人民的智慧。同是介绍金字塔,但它们的文体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这些不同的文体,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教学《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时,教师可以再引入一段对金字塔描述的文字:“据资料得知,胡夫金字塔四条底边的长度各不相同:北壁底边长230.253米,南壁底边长230.5454 米,东壁底边长230.391米,西壁底边长230.357 米。”将这段文字与课文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这样表达准确清楚,尤其对从事专项研究的人更有必要。

为让学生更加清楚明了说明文的表达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练习。教师出示资料:“胡夫金字塔的结构精巧。塔基面积为52900 平方米。它的四条底边长度的差在3.4~29.24 厘米之间,误差率不到千分之一。它的东南角和西北角的高度,相差1.267 厘米,误差率不到万分之一。”教师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进行修改,使它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同时,提示学生可以修改数据,可以添加一些修饰词,还可以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等,让表达更为形象、简洁。经过深入思考,学生将“52900平方米”改为“相当于我们学校的6 个操场那么大”,将“3.4~29.24 厘米之间”改为“不到30 厘米”……这样一改,更加具体、简洁,显得清楚明白,符合中小学生的阅读要求。

可见,对不同文章进行比照阅读,寻找它们的共同点,体会它们不同的写法,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把握文本的本质,习得写作的方法。

通过一次次的比较阅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学生渐渐洞悉文章的特点,提高了阅读和鉴赏的能力,实现了思维的发展,初步形成写作意识:内容、形式、表达既要根据文章中心来确定,又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进行选择。

多维比较,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研究,用一双慧眼寻找并优化比较点,引领学生将阅读不断向纵深推进,向文本更深处漫溯,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语言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奥妙,不断地对语言进行自主建构,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金字塔景物教材
景物描写——雨
景物描写——风
“金字塔”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A Study of the Pit-Aided Construction of Egyptian Pyramids
教材精读
写写冬天的景物
教材精读
海上有座“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