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意识:助推学生学力发展

2022-03-02江苏盐城市建湖县西塘河小学224700荀以勇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10期
关键词:祖父课文探究

江苏盐城市建湖县西塘河小学(224700) 荀以勇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在学生头脑里形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迫切希望探寻答案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条件。爱因斯坦提出:“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革故鼎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活动的内容、方案等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从主体性教学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认识到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生命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改变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能引导学生展开深层次思考。问题意识是学力培养的基石,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之一。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往,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问题,相信他们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具有好奇心所引发的质疑能力。教师要弯下身子,学会倾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教师要与时俱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从以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问、会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力。

二、一室生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民主、平等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法则,没有民主与平等,就没有师生之间真正的对话。

(一)营造民主氛围,创设质疑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课堂上,教师要以热情饱满、爱意浓浓的心,亲切地面对每一个学生,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角色距离和心理距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努力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变“一言堂”为“群言堂”,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允许学生回答出错。课堂上,学生只要心情轻松愉悦,就能自由呼吸,快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精卫填海》一文,在情景导入、揭示课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踊跃发言,纷纷提问:“精卫是谁?精卫为什么要填海?精卫是怎样填海的?精卫有没有把海填平?……”学生紧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教师则给予充分肯定,并巧妙引导:“‘学贵有疑。’同学们读课题就产生这么多的问题,这为深入思考打开了一扇窗户。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激发学生兴趣,释放内需潜力

心理学认为,内需动机能使人不断地深入探究,而内需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较好地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源于好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自相矛盾》一文,我先播放《自相矛盾》的动画片,接着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看到如此锋利的矛和如此坚固的盾,我们都想买了!这么好的东西应该很快被抢购一空才对呀,可是为什么没人买呢?那个楚国人又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呢?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从中获得怎样的启发呢?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自相矛盾的例子呢?……”这样的课堂教学,针对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强的心理特点,根据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唤起他们深度探究的意识,使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从而在浓厚的兴趣中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掌握新知。

三、静候花开:给学生提问的时空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教师应该留给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品尝解决问题的快乐。

(一)给足思考时间,静待花开

在课堂上,无论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还是让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都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节奏。如,有的教师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话音刚落,就直接点名学生回答。学生一时反应不过来,教师就迫不及待地直接说出一些问题,或者学生刚提出一两个表象性的问题,教师便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这样使质疑问难的环节流于形式。天长日久,学生便失去动力,不再有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抛出问题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所有的学生都沉浸在思考中,这样学生的回答才会更加全面,表达更加具体、流畅。

(二)掌控提问空间,不偏不倚

每个有价值的问题都应该给学生留有一个合理的思考空间。如果问题的思考空间太大、发散性太强,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口”。例如,学习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慈母情深》一课,在初读课文后,教师便提问:“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因为问题的空间太宽泛,使学生的思维无法聚焦到问题的核心,回答时要么不知所措,要么以偏概全。如果教师能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基础上,分层提出问题:“文中哪些场景和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些场景和细节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作者好不容易拿到买书的钱,应该高兴才对,可为什么‘鼻子一酸’呢?”“作者为什么要给母亲买一听水果罐头?”“如何理解‘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这句话的意思?”这样剥茧抽丝、层层递进的问题切分了提问的空间,聚焦一个个“点”,让学生的思考、体验逐步深入,体会到母亲对“我”的舐犊情深和“我”对母亲的反哺跪乳这一主题。

四、循循善诱:问题诱发学生思维意识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培养学生的学力,就应从培养他们的积极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开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且要创造条件,提供提问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充裕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巧于设问,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可以针对课文题目提出问题,可以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或全文内容提出问题,可以针对课文的写作方法提出问题,可以联系生活经验谈启示,等等。通过问题的层层推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祖父的园子》一文时,学生初读课题后大胆质疑:“祖父的园子在哪里?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祖父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写祖父的园子?……”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提问:“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我’瞎闹时,祖父为什么还‘大笑’?……”在对一个个问题的探究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他们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活泼顽皮和祖父的和蔼可亲、豁达开朗。在学习课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课后的“阅读链接”。读后教师提问:“读了这些文字,你心中又是什么样的感受?此时,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举手如林,提出他们的问题:“作者为什么几次写到祖父的年龄?小主人逃荒去了,她到哪里逃荒了?又为什么要逃荒?作者再次描写园子里的景物,最后为什么说‘这一些不能想象了’?课文中的‘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这里的‘我’为什么如此伤悲、哀愁?”……学生的思维之火再次被点燃,探究的欲望再次被激发。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并畅所欲言地谈自己新的认识和体会。在此基础上,教师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呼兰河传》,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萧红悲苦的一生,体会她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深深思念之情。

五、烘云托月:问题培养学生辨析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条件与平台,让学生不断地产生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探究,并在实践探究中自问自答,这是学生与自身生活经验的对话;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这是学生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讨论,这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在这里,没有任何结论性的知识,只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提问、交流、实践、探究的机会。课堂上,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舍得放手,留下更多的时空,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宽松学习环境。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课,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教师提出问题:“‘窝囊’一词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学生踊跃发言,想到了“无能、没用、懦弱、怯懦、弱者、没出息、一事无成”等词语和生活中的事例。此时教师乘胜追击:“是呀,文中的‘我’表演时内心紧张,动作笨拙,更不会豁虎跳,就是一个无用的‘大老虎’!同意我的看法吗?”学生纷纷表示不同意。见到时机成熟,教师继续说:“很显然,我势单力薄,但我绝不会妥协。如果你们能说服我,我甘拜下风,但必须做到有理有据。”接着,学生结合文中相关词句和生活经验各抒己见,证明作者并不‘窝囊’,相反表演很成功。最后,教师话锋一转:“可小作者认为自己的表演很窝囊,一直耿耿于怀,我们该怎么开导他呢?”这里,教师甘当绿叶,巧妙创设辩疑情境,设置悬念,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在辩论、质疑、说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领悟,获得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六、方兴未艾:问题萌发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力发展的最高境界,表现为思维灵活,能够在自主探究和同伴互助中进行创造性学习,不断获得新知,实现新跨越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全面、越深刻,“异想天开”的过程正是他们创造力生长的过程。语文学科有着无比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想象要素,把准想象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蝙蝠和雷达》一文时,学生在合作探究“科学家是如何探寻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他们是如何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将课堂延伸到广阔的生活中,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如果你是科学家,又想根据什么生物发明什么设备?”学生兴趣盎然,在广泛交流现有仿生学发明的基础上,结合生活观察和了解到的某些生物的特异功能,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这样,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在问题中被点燃,他们的创造潜能在问题中激情迸发。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通过问题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讲堂”变成“学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力就一定能得到发展,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一定能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祖父课文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祖父瓷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背课文的小偷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背课文
祖父的一封信
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