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鹤教授清热解毒法论治类风湿关节炎
2022-03-02曹培晨付新利
曹培晨,付新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犯四肢大小关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慢性多系统疾病,以中小关节疼痛、肿胀首发或有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后期往往会有“纽扣花样”“天鹅颈样”“掌指关节脱位”畸形,本病致残率高。2006 年第2 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RA 是目前我国关节病所致肢体残疾的第1 位原因[1]。西医治疗主要以糖皮质激素、抗炎止痛药物及抗风湿药物为主,临床不良反应较大,费用高昂,患者依从性较低。而中医药治疗不仅可以控制病情,改善症状,也可以改善西药带来的不良反应。
张鸣鹤(1928—),男,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风湿病医疗、教学、研究工作60 余年,提出“热毒致痹”学说,首倡清热解毒法论治风湿免疫疾病,擅长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各种风湿免疫性疾病。笔者有幸跟师张鸣鹤教授5 年,现将其临证思想与用药经验阐述于下。
1 病因病机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学“尪痹”范畴,其记载可追溯至《素问·痹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故为痹热。”经过数十年临床实践,张鸣鹤发现有的病人即使有恶风怕凉等阴证表现,但仍有关节抚之灼热感或视之红肿、口干眼干等阳性证候,诊脉也大多表现为弦数,其表现正符合张鸣鹤“因炎致痛、炎生热毒、热灼则痛”的学术观点[2]。其病因多为正气不足,饮食失当,情志不畅,先伤肝脾,气机暴乱,气虚津液运行失常。“气为血之帅”,气机失调,则血不循经;脾主运化,水湿、痰浊不运,流注骨节,则成水肿;劳逸起居失常、卫外不固,热、风、寒、湿之邪外侵,内外相合,邪郁化火,火热过盛则化毒为主要病因。其病机为邪气阻滞于肢体筋脉、关节、肌肉,气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加之毒热邪气灼筋伤络,故临床患者多以关节疼痛起病。尪痹日久,正气愈虚,耗气伤血,而见面黄或面白、乏力等气血亏虚之象,关节无以濡养,不荣则痛;累及肝肾,肝主血,主疏泄,疏泄失司,痰浊、瘀血流滞于骨节,故见皮肤瘀斑、类风湿结节;肾主骨生髓,肾精亏虚,骨、髓无以正常化生,而见关节肿大畸形、骨质疏松等症。
2 治法方药
2.1 清热解毒贯彻始终 尤在泾《金匮翼》曰:“痹者闭也,以经络为邪所闭。”风寒湿邪易从阳化热,加之内生热毒,攻注脏腑、血脉、关节而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类证治裁·痛风历节风论治》认为“初因寒湿风郁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故针对核心病机,在治疗时多用清热解毒法。常用药物:金银花、黄柏、羚羊角、虎杖等。
金银花甘寒清芳,性偏宣散,善治温病血热。张鸣鹤认为其内除脏腑之热毒,外治痈肿疮毒、斑疹疥癣,并无败胃伤正之不良反应,临证多应用20~24 g。黄柏苦寒,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蒸疗疮,《珍珠囊》载黄柏又可“补肾不足,壮骨髓”,可见其不仅可燥湿消肿,又可补肾壮骨,对于湿热浸淫关节而见红肿热痛者,可用到15 g。《中华本草》谓虎杖能清热利湿解毒、活血散瘀、祛风通络,其清热消肿之力强,尤适合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伴有关节红肿、疼痛、灼热者。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虎杖具有抗炎、减少炎性渗出的作用,其主要成分虎杖苷能够降低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促进滑膜细胞凋亡,改善关节腔炎症状态[3],临床常用至20 g,且疗效较为显著。羚羊角,《别录》“苦,微寒,无毒”,入肝经,可平肝熄风,清热镇惊,解毒。《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其充在筋。”张鸣鹤认为人体疲劳、疼痛的感觉来源于肝。《素问·五脏生成》:“诸筋者,皆属于节。”筋附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连结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本草纲目》载:羚羊角平肝舒筋。经脉挛急、历节掣痛时,羚羊角助肝司疏泄之职,使筋脉得以条畅,疼痛得以缓解。现有研究结果显示,羚羊角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镇痛、抗炎、解热、改变血管通透性、增强免疫等方面[4]。张鸣鹤在使用时常用1.2 g,分早晚2 次,水冲服。
2.2 活血通络,缓急止痛 外邪侵袭人体,入里化热,与血气相搏交攻,故疼痛,正符合《诸病源候论》论述。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痛风论》中说“大率因血受热己自沸腾”,后“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5],则说明了病邪留滞于血脉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有不通则痛;荣卫之气及精微物质运行不畅,无以荣养筋骨血脉,故有不荣则痛。在治疗上,张鸣鹤主张使用忍冬藤、大血藤、雷公藤等藤类药物及赤芍、制川乌等不单纯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的药物。
《本草汇言》云:“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藤类药物取象比类,大多具有通利经络关节、舒筋活血之效,但又因其药性之间差异,临床运用时也不尽相同。雷公藤,味苦,有大毒,《药性论》中云“能治风疽,疝气肿坠,凝血,除湿风”,患者关节症状较重者适宜使用,一般应用9 g,若效果不显,可加至15 g,但此药煎煮不当、药量较大时易产生肝、肾、生殖系统毒性[6]。忍冬藤甘、寒,可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纲目》载“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散热解毒”,既能清气分络中之热,又可通络中之滞,临床常用20 g;大血藤苦、平,可解毒消痈、活血止痛、祛风除湿、杀虫,临床上常用至20 g。上两药常联合使用,既可清解筋脉、骨节之中热毒,又可活络中之毒,荡涤血中瘀滞而养血,通络止痛。赤芍,味苦、微酸,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其色红入血,故通顺血脉,肝主血,入肝行血,故散恶血,逐贼血,凉热血。张鸣鹤在运用时常与甘草同用,甘草味甘可缓急止痛,两药合用,酸甘化阴,缓急舒筋止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芍药与甘草合用具有良好的减少炎性渗出、抗炎止痛作用[7]。制川乌,味辛、苦,性热,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效。张鸣鹤在应用时遵循《金匮要略》中乌头煎之意,因其内达外散,能升能降,开通、止痛之力强,且有大毒,在应用时常用至6 g,并嘱患者先煮30 min,以减轻毒性[8]。
2.3 调护中焦 《医宗必读·脾胃后天本论》:“经曰:安谷则昌,绝谷乃亡……胃气一败,百药难施……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生,和调于五脏而血生。”《素问·经脉别论》也强调脾胃在输布精微物质,滋养周身的重要性:“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纳眠与二便的调畅,是病人质量生活与治疗疾病道路上不可避免的话题。《灵枢·营卫生会》说“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水谷精气中“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中枢、营卫之气的生成之本,清热解毒药大多为寒凉之品,易伤脾败胃,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致使机体祛邪无力。2.3.1 气虚 《脾胃虚实传变论》提出:“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所生也。”气虚则运化水谷无力、肢体倦怠或有关节水肿,针对脾胃气虚证患者使用党参15 g,炒白术12 g,甘草6 g 补脾益气。党参补中益气,和脾胃,《药性论》言“白术主大风、顽痹……水肿胀满,及胃气虚”,炒制后更具补益中焦之力;甘草既可清热解毒、补益中焦,又可调和诸药,缓解药物毒性兼能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以便长时间发挥中药疗效。
2.3.2 阳虚 中焦阳衰,虚寒内生,可见便溏、腹痛、消化不良等症。《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载:“太阴湿土,得阳始运”,故在治疗时对此类患者施用干姜6 g,荜茇10 g 温中散寒之品。气滞证患者易荜茇为荜澄茄10 g 或加用桂枝10 g 温中行气。干姜性辛,辛则能散,散凝滞、痰结,可燥湿消痰;味温,可温中散寒,回阳通脉。荜茇、荜澄茄均可温中散寒,荜澄茄性能走,又添行气止痛之功。张锡纯谓桂枝力善宣通,能升大气、降逆气、散邪气,为其味辛微甘,性温,故又善和脾胃,温中焦,能使脾气之陷者上升,胃气之逆者下降……其宣通之力又能导引三焦下通膀胱以利小便[9],此药既能温中行气散寒又能利湿消肿,故临床多用之。
2.4 调补先天,壮骨益髓 “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命门余义》认为,肾之阴阳为脏腑阴阳之本。肾之阴阳虚衰,则肾精生化乏源,可见骨失濡养,髓弱骨空,导致骨、关节疼痛。王肯堂在《证治汇补》中记载,痹病的原因有风、湿、寒、热、瘀、滞等原因,此皆标也,“肾虚,其本也”。故张鸣鹤在临床上尤其重视调补先天之本,常用桑寄生、川牛膝、肉桂等。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通经络,益血。肉桂辛、甘,大热,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通经散寒、活血止痛之效。张鸣鹤认为,桑寄生,攀附桑树而生,得天气相资,可补肾之精气,且有上承之性,肉桂,味芳香浓烈,乃桂树下段之皮,有下达之性,二者合用,内而脏腑筋骨,外而经络腠理,周身上下,补益肝肾、祛风除湿通络之力莫不通达。川牛膝有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之效,其味甘,则有补益之性,且能引药下行,在患者下肢关节肿痛较明显时,药量常用至15 g。
3 病案举例
丁某,女,40 岁,已婚。初诊:2012 年4 月9 日。病史:全身多关节疼痛4 年。现仍右腕、两手近指关节肿痛,两膝肿痛,右膝尤重,劳累或遇阴雨天气易加重。曾在当地检查,诊为类风湿关节炎,使用甲氨蝶呤、泼尼松及中成药治疗。现仍日服泼尼松5 mg,甲氨蝶呤10 mg 每周1 次。查体:形体较肥胖,两手近指关节轻肿,屈伸受限,右腕肿,强直不能屈曲,两膝肿,右膝中度积液,舌质暗红、苔白厚、稍腻,脉滑略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ESR 54 mm/h,ASO 101 IU/L,RF 121 IU/mL,CRP 14.4 mg/L,CCP 160 IU/mL;肝肾功(-)。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尪痹。处方:金银花20 g,黄柏12 g,大血藤20 g,雷公藤15 g(先煎),田基黄20 g,猫眼草15 g,猪苓20 g,泽泻15 g,车前草15 g,羌活15 g,独活20 g,荜澄茄10 g,桂枝10 g。水煎服,日1 剂,早晚温服。西药继续服用醋酸泼尼松每日5 mg;钙尔奇D,每日1 片。
2012 年6 月10 日复诊:症状明显减轻,两膝消肿,疼痛减轻,右膝积液已除,两手指节肿痛亦有好转,但右腕肿痛仍明显,局部触压痛明显,手持无力,舌脉同上。中药按上方去黄柏、车前草,加虎杖20 g,土茯苓20 g,水煎服,服法同上。西药继服泼尼松、钙尔奇D,每日各1 片。同时给予倍他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 mL,加入2%利多卡因1 mL,右腕关节内注射1 次,以后每2 周重复注射1 次。
2012 年8 月12 日3 诊:症状续有改善,两膝关节痛止,两手指节肿消,但仍有胀痛不适,右腕肿痛明显好转,且能稍稍屈曲活动,苔薄白,脉沉缓。复查:血常规正常,ESR 32 mm/h,RF 58 IU/mL,CRP 9.39 mg/L,CCP 53 IU/mL。中药按6 月10 日加减方继续服用,服法同上。西药泼尼松改为每2 日服用5 mg,右腕关节内注射倍他米松改为每月1 次。
2012 年12 月10 日4 诊:症状继续好转,两手指节胀痛轻,右腕关节肿痛消失,能屈伸活动,但仍不耐握力,舌脉同上。复查:ESR 11 mm/ h,RF 38 IU/mL,CRP 0.24 mg/L,CCP 53 IU/mL。中药仍按原方每2 日服用1 剂,巩固疗效。西药完全停用。
按:患者素体痰湿偏盛,复感风湿热邪,病程日久,攻注关节,可见指、腕关节疼痛;痹阻关节,气血无以正常流通,故有右腕关节僵直;湿邪流注关节,可见膝关节水肿,舌苔脉象仍说明患者湿热之邪较盛。故治疗时仍以祛邪为主,以清热解毒,祛风通络、健脾利湿为原则,方以金银花清热解毒;黄柏清热燥湿,田基黄、猫眼草清热利湿,3药合用更添祛湿清热之力;大血藤、雷公藤既可清热解毒,又可通络活血;前人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方中猪苓、泽泻、车前草清热利湿消肿;羌活、独活合用祛风除湿止痛;荜澄茄温中行气,桂枝性温,又具发散之性,两药既可顾护中焦脾胃,防清热药寒凉败胃,又兼有温通行气止痛之效,亦可推动药力遍布周身。服用泼尼松5 mg 抑制免疫,同时应用钙剂预防骨质疏松。2 诊时,患者疼痛稍减,膝关节积液已消,仍有右腕肿痛,患者体内热毒、湿邪较前均有好转,故去黄柏、车前草,加用虎杖祛风除湿,散瘀止痛;土茯苓清热利湿,通利关节。患者单关节疼痛症状较明显,治疗时应用关节腔注射长效激素治疗,缓解症状,减轻痛苦。3 诊时,患者炎性指标下降,且症状均改善,泼尼松改为2 日服用5 mg,效不更方。4 诊时炎性指标明显好转,且关节症状仅有轻微不适,停用激素,嘱患者守方继服,巩固疗效。
4 结语
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张鸣鹤紧抓核心病机“热毒”,组方简要,用量精准。张鸣鹤认为内生、外感之风、寒、湿、热邪往往相互为虐,热毒与风、寒、湿邪“同气相感”,相合为患,诸邪气留注筋脉、骨节,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筋脉失养、拘急为本病的基本病机,而热毒偏盛,火热邪毒攻注关节、脏腑则为贯穿疾病始终的病理因素。在临证之时,“清热解毒法”收效迅速,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打开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