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四“语”知识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022-03-02张玉宝

学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宾语

□ 张玉宝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能不能准确有效地将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决定了阅读的质量和效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不仅需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有丰富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知识的积累,更要让学生在日常的阅读训练过程中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基本原则要求下,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依据四“语”(即语法、语境、语体、语感)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一、遵从“语法”,力求规范

根据词的不同语法功能,可以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个基本类别,从这一分类方法上来说,古今汉语是相同的。但是在词语组合运用的过程中,由于语言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很多古代汉语的词语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生词类的活用,从这个角度看,古今汉语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在文言文阅读的翻译练习中就需要特别注意。例如:

大王必欲急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的“急”字本来是形容词,根据语法规范,形容词不能直接带宾语,因此,本句中的“急”字就出现了词类的活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要翻译成“使……急”,可以意译为“逼迫”,因此这句话应该翻译为“大王您如果再逼迫我”。

从语法上看,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使它具有了某种动作。当然,除了前面说到的形容词可以用作使动,动词和名词也可以用作使动。在古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判断的依据是:不及物动词本身不能接宾语,当它接宾语的时候,就是使动用法。例如: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文中的“来”字,它是不及物动词,后面接上代词“之”(指代“远人”)作为宾语,所以,“来”就要用作使动,翻译为“使……来”。有时候不及物动词的后面虽然不接宾语,但是从上下文的意思来看,仍然是使动用法。例如: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这一句中的“来”字,虽然没有接宾语,也要翻译成“使……来”,从本质上来说,和接宾语是一样的,都是使动用法。

再看下面两个句子:

(1)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上述两个句子中都有“函”字,“函”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内装箭矢的箭囊。它的本义即箭袋,泛指包物的东西,又特指包信等物的封套。从词性上看,它的本义都是名词性的,但这两个句子要翻译成现代汉语,依据相应的语法规范,“函”的意义就需要发生变化,不能按照名词进行翻译。

句(1)中,“函”在谓语动词“封”之前,按一般情况理解,应为主语成分。但从语法功能和含义角度来看,能发出“封”这一动作的主体只能是人,而不能是“函”,因此,“函”在这里并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也就不能作主语,它的语法功能是修饰谓语动词“封”,只能作为句子的状语存在,表示使用的工具,要翻译成“用匣子”。

句(2)中,“函”字后面接的“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根据语法规范判断,“梁君臣之首”只能作为“函”的宾语,“函”的词性就由原来的名词活用成了动词,在句中要作为谓语成分,要翻译成“用匣子装”。

除了以上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还有很多种情况: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等。这些看似复杂多变的词类活用现象,都是有明确的语法规范作为依据的,只要我们掌握了相应的语法,在翻译的过程中,遵从语法规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语法学意义上讲,词和词组只能表示一个简单或者复杂的概念,句子才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正是因为有了句子,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才能记载下来、巩固下来,使人类社会中思想交流成为可能。每一个句子都具有一定的结构成分和结构方式,而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表达一个相同的完整语意时,使用的结构成分可能没有变化,但是结构形式往往会有很大不同。例如: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从语法结构角度分析这个句子的成分,“观”“察”二字为动词,在句中作谓语,它们的宾语分别是“宇宙之大”和“品类之盛”。从形式上看,这两个宾语都是以“大”“盛”为中心的定中结构。不过在翻译时该句最好译为“抬起头观览辽阔的天地宇宙,低下头观察繁盛的自然万物”,这样的现代汉语语句才比较自然。由此可见,翻译跟语法分析并不一定是一回事,不能以翻译代替语法分析,也不一定要按照语法结构的顺序来今译。

同样是以“之”为标志的结构,其形式和特点也各不相同,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从语义结构上看,“句读之不知”中“句读”一词不是“知”这一施事行为的施事,只能是受事,所以“句读之不知”这个小句,实际上是受事主语句的句子形式;“惑之不解”小句的分析同理。那么做今译练习时,一般要求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翻译成“不知句读,不能解惑”,当然也可以译为“句读不知,惑不能解”,只是后者显得更加书面化,也就是更加接近原句的风格。这是阅读、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应注意的细微之处。

二、立足“语境”,追求准确

做好文言文翻译工作,立足“语境”就显得非常重要。

例如: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入”一词,从字面上看,应该翻译为“出去和进入”,那么,这句话就要翻译成:“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去和进入以及意外的变故。”

从语义上看,这种直译的翻译方式是正确的,但从语境上理解,这就违背了常理,派遣将领把守关口的目的应该是防备盗贼的进入,而不是防备盗贼的出去和进入,因为如果盗贼无法进入,又何谈出去呢,所以,“出入”在这个语境之中只能按照偏义复词来翻译,要略去“出”的含义,保留“入”的含义,将句子翻译成“防备盗贼的进入”即可。偏义复词的使用在古代汉语中经常出现,例如以下几个句子: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依据上下文的语境,句(1)中的“异同”,只需要翻译“异”的含义,句(2)中的“作息”,只需要翻译“作”的含义,句(3)中的“远近”,只需要翻译“远”的含义。

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上文所列例句并非个例,从前面讲的内容可以知道,对上下文语言环境的把握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言字词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爱”字的本义为“亲爱、喜爱”,一般是指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情感,在句(1)中如果按照本义翻译就是不准确的,根据语境,“爱”应该翻译成“吝啬、吝惜”。而“卑鄙”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独立的双音节词汇,从感情色彩上说是贬义词,指的是人的品行恶劣、道德低下,但在句(2)的古代汉语语境中,“卑鄙”表达的是“卑”和“鄙”两个单音节词的组合意义,“卑”指的是人的“地位卑微”,“鄙”指的是人的“见识浅陋”。

除此之外,上下文中的指称性词语的省略,语境中的判断、被动意味,叙述者自称姓名等情况的翻译,也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例如: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项王,即项羽,周王族姬姓项国后代,项氏,名籍,字羽。句中的“籍”是项羽自称其名,如果直接将“籍”翻译成“项羽”,就与前文的“项王曰”这一内容产生了矛盾。因此,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翻译,就要把“籍”翻译成“我”或“我项籍”,这样才是恰当的。

三、关注“语体”,得体表达

课内外阅读的文本内容纷繁,时间上远至先秦,近到明清;表达方式上记叙议论,说理抒情,体裁多样;内容上自然万物,人世生活,题材丰富。中学阶段涉及的文言文阅读内容的翻译,几乎都是要用到书面语体,如果将内容翻译得太通俗化、口语化,就会影响翻译的质量。例如: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

如果把“购将军之首”直译为“购买将军的人头”,就太过口语,不符合书面语体的要求,也不符合翻译语言的“雅”的标准。“购”的意思应该是“重金征求”,也可以意译为“悬赏”,“首”可以译为“首级”,在此基础上,整句的翻译就更能符合书面语体的要求。

文言文中常有对话的内容,特别是君臣、主客等对话交流的文字,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时的谦敬形式,必须结合文本内容的具体情况来做出判断。例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执事”是指对方身边办事的人,不直接称呼对方是表敬,这里是烛之武对“秦伯”的委婉性敬称。在游说过程中,烛之武以假设郑国被消灭对秦国有益为前提,向秦王示弱,面对的是实力雄厚的国家,面对的是高高在上的大国之君,从语体谦敬的角度上讲,“敢”字在翻译的时候就一定要表达出恭敬之意,应该翻译为“冒昧地”。

我们再看一组句子:

(1)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2)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庄子·山木》)

这两个句子中都有“竖子”一词,但翻译的时候,因为表述主体说话时面对对象的身份不同,词语翻译的意思就发生了变化。句(1)是亚父范增发怒时责骂项羽的话,这是长辈对晚辈的批评,所以语气比较严厉,“竖子”要翻译为骂人的话“小子”。句(2)是说因庄子在朋友家留宿,朋友很高兴,就命令家中仆人杀鹅烹食来款待庄子,对话中的二人是主仆关系,因此,这里的“竖子”要翻译成“仆人”。

四、依靠“语感”,优雅表述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感都十分重要。不同语种之间的互译需要良好的语感,由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如果有良好的语感作为辅助,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文言文翻译讲究“信达雅”,也就是要做到: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将语义表达得充分完整,语言表述得流畅优美。简单来说,就是不仅要翻译得对,更要翻译得好,翻译得有美感。例如: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放鹤亭记》)

短短26 字,时序上涵盖春夏秋冬,气候里包蕴风雨晦明。春夏季节的交替之中,遥望远处天空相接之际,但见芳草萋萋,绿树成荫,秋日霜冷,冬天雪洁,加之皓月烛照,天地浑然一色,在这四季之中,又有风雨晦明的气候变化,亭边景色随之瞬息百变,美不胜收。

这段文字的作者苏轼运用了一组排比句来描写放鹤亭周边的景色,语言节奏明快,语势刚劲,展现出随着季节的转换,亭边景物各异的特点,写得声情并茂,极为精美。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直白地将图景描述出来,就失去了原文之中优美的情趣和意蕴。

很多山水游记类的文言作品中都有关于自然风物的描写,这就要求我们运用自己的语言感知能力去感受体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还有一些作品中有抒发强烈情感的文字,或者是对人物事件进行臧否评价的文字,理解起来也需要借助语感,才能更好把握作者寄寓于字里行间的情感态度。

事例不胜枚举,但规律不过一二,作为教师,不仅要能“授以鱼”——总结出方法规律,传授给学生,更应该“授以渔”——引导同学积极思考,认真总结。既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要能够“知其所以不然”,努力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从而提升文言文阅读鉴赏的能力。当然,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这四种方法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交互作用、互相支撑的,如果能够综合运用,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宾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宾语从句及练习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