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材资源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2-03-02

学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窦娥祥林嫂悲剧

□ 陶 群

顺应新课标的要求,群文阅读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新样态。群文阅读,其重点在于“群”的组合。虽然,在融媒体时代,文本的选择有广阔的空间,但是,我们仍然不要忽略课本这个媒介,因为,“教材无非只是个例子”,我们要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组成合适的阅读专题,让学生获得群文阅读的方法。

本文以新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选择性必修)为例,谈谈如何融合教学资源,确定精当的教学点,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一、放大聚焦点,使教材中的人文主题得到充分阐释

普通高中教科书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的双线结构来组元编排,每个单元都可视为有确定主题的群文体系。以必修上册为例,涉及的人文主题分别是:青春激扬、劳动光荣、生命的诗意、我们的家园、乡土的中国、学习之道、自然情怀和语言家园。

每个单元的选文,多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都含有丰富的信息。如果我们一篇篇地教,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忽略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因此,我们要有统观的意识,聚焦单元主题,在群文联读中,使这个主题得到充分的彰显。

比如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编排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记》等一组文章,我们扣住“自然情怀”这个聚焦点,设计成这样一组问题链——

(一)聚焦“自然”:析手法,感知自然之美

自然山水,本来就风貌各异,每一个作家所描写的风物,还会打上他们个人的烙印。

郁达夫细致地描写了普通人家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与场景——秋院晨景中的秋花、秋槐、秋蝉、秋果,突出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充满着感伤、忧郁的“物哀”之美。[1]朱自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依次描写了风姿优雅的荷叶、娇美清丽的荷花、丝丝缕缕的荷香,还有荷塘上那恬静柔和的月色,营造出一种朦胧幽雅的意境。史铁生在讲述故事时恰当描写自然景观,一边刻画地坛的沧桑,一边展现微小生命的活力,荒芜寂静中充满着生生不息之美。苏轼在《赤壁赋》中着力写了两种景物,一个是“水”,一个是“月”。秋江爽朗澄净,月亮纯洁多情,景象清爽开阔,令人心驰神往。在《登泰山记》中,姚鼐重点描写了两幅图画,一幅是“苍山负雪图”,一幅是“泰山日出图”,用简洁的笔法描写了夕阳之下与日出之中泰山的雄浑壮丽之美。

群文联读,欣赏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不同特征的景观,学生能充分感知自然之美的多彩与丰富。

(二)聚焦“情怀”:悟情思,透视作者心境

“自然情怀”,是指作家在自然中观照生命,在自然中思考人生。

故都风物的清、静、悲凉,不仅是景物的特点,也是郁达夫本人颠沛流离、饱尝人生愁苦和哀痛的人生感悟,更是特定时代和社会风云在一代知识分子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宁静、幽雅的荷塘是朱自清心灵的外化,月色下的朱自清在自然美景中的确得到了暂时的解脱,收获了淡淡的喜悦。看似冷寂颓圮的地坛,充满了喧嚣不已的生命景观,凝结着史铁生深刻的生命哲思,引发他对生命意义的长久思索。赤壁水月的“变与不变”、“逝与不逝”,让苏轼顿悟人生的两重性,让他参透了“取”与“不取”的生命哲理。在《登泰山记》中,姚鼐的情感表现得极为克制,但是,他有意避开最热闹的时间段,选择最偏僻的路线,去寻觅自己心中的景,“我们能从登山过程中读出作者的期待,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作者登顶观日的喜悦与独享天地的自在”。[2]

群文联读,深入不同气质、不同境遇作家的内心世界,学生能充分感知作家的多情与沉思!

(三)聚焦“传统”:明传承,探究文化心理

中国的文化人,喜欢登高望远,寄情山水。深入感知作家的自然情怀,还能看出这组作品中包含的我们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

1.古代文人的悲秋传统。《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赤壁赋》,都或多或少地写到秋,把这组文章放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来探本溯源,就可以明白,古代的文人具有“悲秋”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常常把秋当作一种人生的悲苦来抒写。

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文化传统。纵观这些在自然中呈现的人生的情和理,可以感受到中国自然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在山水自然中可以获得情感的慰藉和精神的超脱。

3.凭吊古迹的文化传统。几篇文章,都或明或暗地写到古迹或过往的生活场景。赤壁是古战场,“折戟沉沙”,引发无数人的怀古之情。泰山为五岳之尊,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登临赋诗者众多。郁达夫以“故都”指代北平,含有深切眷念、怀旧追远的情结。史铁生在心情最低落的时候,去凭吊历经沧桑的地坛,是于荒芜中探寻生命的意义。朱自清在荷塘边想到古代采莲的旧俗,那是在冷寂忧愁的现实中的一次愉快的精神畅游。

群文联读,深入探究不同年代作家的文化心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与丰厚。

二、选准比较点,使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进一步优化

群文阅读的重要策略是比较阅读。新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作品,我们选择《孔雀东南飞》(选择性必修·下册)、《窦娥冤》(必修·下册)、《祝福》(必修·下册)这三篇文章,组成一个阅读群,设计如下比较点。

(一)比较“悲剧人物”:把握人物形象共性特征

深入研读文本,可以发现,三个人物性格的起点是一样的——勤劳、善良、安分。

刘兰芝在娘家时,“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嫁到焦府以后,“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充分展现了刘兰芝的勤劳能干。丈夫在外任职,虽然“心中常苦悲”,但“守节情不移”。即使被焦母遣归,临别之时,还“念母劳家里”;辞别小姑,更是“泪落连珠子”。刘兰芝的善良令人感叹。

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父亲以身抵债到蔡婆家当童养媳。悲惨的境遇,造就了她勤劳、善良、孝顺的品格。公堂上的酷刑并没有使她屈服,但为了年迈的婆婆免遭荼毒,她违心地承担了药死人命的罪名。这种血与泪、生与死的矛盾尖口上所做的选择,使窦娥的善良性格放出美丽的光华。

祥林嫂十分勤劳,在卫家山的婆家、在鲁镇的河埠头、在贺家墺的茶园蚕房,到处都留下她辛勤劳作的影子。祥林嫂十分善良,她善良地以为昼夜不停地劳作就可以躲避被卖的厄运,善良地以为丧夫失子的悲痛会博得鲁镇市民哪怕些微的同情,善良地以为捐了门槛就可以逃过地狱分尸的劫数,就可以获得“祝福”的权力。

这三个女性,对命运都作过不同形式的反抗。

刘兰芝原以为自己的勤快和温顺能够赢得婆婆的好感和信任,可是婆婆不仅任意驱使她,还对她充满敌意。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她主动表示愿意“遣归”,这种勇气和胆量在当时是惊人的。她最后选择殉情的道路,同样也表现出她不容母兄逼迫自己改嫁、蹂躏自己意愿的可贵人格精神。

窦娥的反抗,是一步步升级的。如果说,反抗流氓的逼婚还只停留在保护自己的贞操上,那么,到了法场,窦娥发出了呼天抢地的控告和诅咒,她对整个封建社会乃至命运、鬼神、天地进行了全盘的否定,这是中国劳动妇女向封建统治者喊出的反抗之声和对命运呼出的不平之怨。

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也有过不间断的抗争。她的反抗大致是由“逃、撞、捐、问”这四个层次构成的。祥林嫂第一次丧夫以后,上有严厉婆婆的家境,外有封建孝道和妇道的环境,她的“逃”无疑是一种维护人格尊严的抗争;改嫁时“出格”地吵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是她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洗刷污秽,是想让自己享有做人的权利;临死前对鬼神的怀疑,问“我”灵魂的有无,则更体现了她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一种叛逆。

群文联读,能让学生感知到,“善有善报”的古老命题,在中国古代妇女身上,并不成立。

(二)比较“悲剧原因”:分析导致悲剧命运的复合因素

这三个女性的生活中,都有一个共同重要的人物——婆婆。她们的悲剧与婆婆都有直接的关联。

刘兰芝的婆婆,专横而又挑剔。“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兰芝之悲,悲在婆婆的刻薄与苛责!窦娥的婆婆,是她的依靠,也是她的软肋,在遭遇胁迫以后,竟随着张驴儿父子之意顺水推船。窦娥悲剧的命运由此开启。如果说在“牺牲”媳妇这件事上,窦娥的婆婆尚有几分被逼无奈,那祥林嫂的婆婆全然是冷酷无情。不仅拿走祥林嫂的全部工钱,为了自己的小儿子能有钱娶媳妇,还要逼祥林嫂改嫁,自此,祥林嫂一步步走向苦难的深渊。

婆婆都有意或无意地把自己的媳妇推向悲剧,但是,造成三个女性悲剧的不只是婆婆。可以说,她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她们悲剧的制造者。

焦仲卿对兰芝的爱是很深的,但是,面对母亲的专横,只能哭哭啼啼,忍气吞声。这样一个软弱的男人,如何能保护好自己的妻子!因此,兰芝之悲,悲在丈夫的懦弱与无奈。长诗中,对刘兄着墨虽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却暴露无遗。兰芝带着满心的创伤,回到娘家,自己的亲哥哥,却对她挥舞着大棒。因此,兰芝之悲,悲在兄长的冷酷与刻薄。

窦娥也是生活在冷漠的环境之中——张驴儿冷漠,为了自己的色欲,嫁祸窦娥;昏官桃杌冷漠,不体察民情,刑讯逼供;甚至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也是冷漠的,将自己的喜好置于认真履职之上,一次次地将卷宗压底,罔顾他人的清白死活。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应该更复杂。祥林嫂生活在封建势力和迷信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农村,她投奔的主子是保守顽固、冷酷自私的鲁四老爷。《祝福》里有许多社会底层人,他们也有意无意地刺激祥林嫂,甚至把祥林嫂刻骨铭心的失子之痛当作谈资。柳妈虽然也是旧社会的受害者,但她对祥林嫂也采取了奚落的态度,讲阴间的故事给祥林嫂听,告诉她赎身的办法,本意似是同情祥林嫂,结果却把她推向了更痛苦的深渊。

群文联读,要让学生明白,这几个女性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们的人和冷酷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们往死里赶。

(三)比较“悲剧价值”:探寻悲剧文学的审美意义

刘兰芝、窦娥、祥林嫂的悲剧,都不是她们一个人的悲剧,她们是成千上万和她们一样遭遇的封建妇女的缩影。她们的悲剧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审视刘兰芝悲剧产生的过程,我们当然不能无视他们背后封建宗法社会那张强大的网,但是,这场悲剧也有重要的人生价值,它标志着一种人性的觉醒,当“在天愿作比翼鸟”的理想只能成为“在地愿为连理枝”时,他们便以灿烂的毁灭来证明爱情的崇高、转移和难以逆转,“这足以让我们窥见一千多年前中华民族在爱情文明上所达到的解放程度”。[3]

《窦娥冤》是中国传统戏曲为世界贡献的一部伟大悲剧。有评论认为,《窦娥冤》的矛盾冲突是在“社会”“道德”“意志”等多个层面展开的。社会层面的冲突不难理解,道德冲突则主要表现为窦娥身上体现的坚守节操、安分守己等传统美德,与在当时社会中横行无忌、成为现实常态的恶行恶德之间的冲突。道德层面这一种冲突进一步内化与深化,就表现为窦娥内心的意志冲突。她希望坚守传统道德,但又不得不面对一个根本上不道德的现实社会;她已不再相信天地、鬼神、官府所代表和维护的封建秩序,但又不得不寄希望于天地、鬼神来帮助自己洗刷冤屈。《窦娥冤》在多个层面上展开的矛盾冲突,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无法自我解决的内在矛盾。祥林嫂虽进行过倔强挣扎,但最终还是无路可逃。这出悲剧的深广意义还在于,鲁迅把对妇女地位改变的思考,融入了他对乡土中国变革路径的思考。就祥林嫂的遭遇来看,有关中国社会的启蒙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这正是鲁迅的深刻之处,也正是这出悲剧的价值所在!

群文联读,要让学生明白鲁迅先生所说的,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人物的毁灭给人的痛感越强烈,悲剧产生的社会意义就越大。

三、巧设迁移点,使教材中的不同文体互通参证

迁移,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在解决新问题时体现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在群文阅读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迁移法,精读一篇,落实基础文本;迁移运用,拓展关联文本。

我们以必修上册第5 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为例,来谈如何巧链迁移点。这篇新闻评论有两个重要的信息点,其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其二,工匠精神的价值。我们让学生读懂这篇文章以后,以“工匠精神”作为迁移点,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其它三篇文章,并兼及《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必修·下册)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必修·下册)。这组文章,从文体看,有新闻评论,有人物通讯,有演讲辞等,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使这组文章实现多个层面的参证互通。

(一)观点与材料互为参证:工匠精神在袁隆平等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作为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是以阐释观点为主。我们把这个观点迁移到所组合的群文中,这个观点就会有丰富的材料作支撑。

所有的“工匠”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工匠的精思巧艺,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袁隆平正是以工匠精神,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选育超级稻,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张秉贵以炉火纯青的业务能力、体贴入微的服务态度、尽心竭力的工作热情、臻于至善的精神追求,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这些,正是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钟扬以工匠的精神,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探索自己的边界。为了“种子事业”,钟扬将足迹延伸到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刷新了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

屠呦呦早年“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这是她在中医药学领域施展工匠精神的原动力。她和她的团队迎难而上,接受抗疟疾的国家级重任,历尽艰辛终于获得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为确保新药对人体的安全性更是以身试药,展现了科学家对研究的执着和对国家人民的使命意识。

马克思是人类的精神导师,“思考一切”,是马克思伟大工匠精神的创造起点。因为善于思考,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揭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豁然开朗”;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缺少工匠精神,马克思就不会取得这样突出的成就。

(二)普遍价值与特殊价值互为参证:袁隆平等人的工匠精神产生哪些社会影响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充分申述了工匠精神在小至企业,大至国家,以及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群文中的每一个人物的作为,既具有这种普遍的价值,也具有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影响。

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难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杂交水稻不断走向世界,袁隆平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张秉贵给顾客奉送热情,顾客给张秉贵回报热情,彰显了人人平等、互相关爱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张秉贵的事迹,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颂,中学生给他写信,青年农民给他献诗,煤矿女队长写下感言,说明张秉贵的职业精神已影响了年轻一代的价值观!

钟扬为什么要收集种子?因为“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千万苍生。”钟扬相信,我们也相信,他收集的种子,能“改变人类的命运”。

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这一疗法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马克思的智慧光芒,一直穿越时空,影响着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三)阅读教学与立德树人交互影响:工匠精神对当今的中学生有怎样的人生启示

阅读既是为了获得情感上的愉悦,更要获取精神上的启迪。阅读关于“工匠精神”这组群文,我们还要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本以外,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坚守和践行工匠精神,深化学生对劳动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激发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情感,传承与发展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探求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窦娥祥林嫂悲剧
伟大的悲剧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窦娥冤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近视的悲剧
谁杀死了窦娥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谁杀死了窦娥
一曲悲剧英雄的赞歌——《伟大的悲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