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力叙述视角理论,激活文言课堂

2022-03-02

学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周亚夫张岱文言

□ 景 美

一般意义上的文言文教学都是沿着文字、文义、文情以及手法这条传统道路来走的,课堂效果也不错,但从多层次、多角度解读文本,并且培养创造性上来说是有不足的。而且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不够灵动,缺少生气,需要教师探究更为灵活有效的教法。

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文言文,如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叙事诗、史传节选等都是叙事性作品。因此可以借鉴叙事理论,从叙述视角的角度进行文言文课堂教学,力求让文言文教学更为鲜活灵动,让学生的阅读更有层次、更立体、更深入。

所谓叙述视角,就是叙事者进行观察和讲述故事的角度,主要分为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和旁知视角三种。全知视角也叫上帝视角,叙事者所知大于故事中所有人物所知;叙述者像上帝一样洞察一切,无论过去、将来和现在,甚至人物内心细微的情感变化以及潜意识都了如指掌。限知视角是以作品中某个或者几个人物作为叙述者来讲述故事,叙述者所知等于作品中某个人物所知,也称为自知视角。旁知视角指叙述者完全置身事外,严格以旁观者的眼光客观讲述故事的发生发展,叙述者好比一台摄像机,只是远远的拍摄记录而已,叙述者所知小于作品中人物所知。

从叙述视角来看,选入教材的史传、寓言、故事大都使用旁知视角叙事,而散文、小品则是限知视角。笔者首先尝试从叙述视角转化角度去重新解读文本。然后借鉴叙述视角方式,在散文、小品文中,通过转化角度去深入解读文本,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限知视角讲故事,让文言课堂更有趣味

文字教学是文言文无法绕开的一关,传统的做法是直接的翻译疏通。现在比较认可的方式是文言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读懂文字,习得文言字词,积累文言能力。根据叙事类文言特征,用变化视角的方式讲述故事,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实现文言共生。

就叙述视角而言,中国的史传文学属于旁知视角叙事,寓言、神话故事也基本如此。笔者根据文章特质,通过限知视角讲故事的方式来重构文章,既能推动文言学习,又能点燃学生兴趣。如《愚公移山》《周亚夫细柳营》等的教学,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请自选人物讲故事”。课堂上,再给学生五分钟时间交流学习和准备。然后,让学生交流发言。

学习《愚公移山》时,学生以智叟、愚公、愚公妻子等的不同视角来讲述故事。《周亚夫军细柳营》可用的角度则更多,汉文帝、周亚夫、侍者、群臣、刘徐等将军,每一位都可以作为叙事者。课堂异常活跃,学生情绪高涨。能够流利地讲述故事,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为了流利地讲述故事,学生主动地去弄懂文言词句,从被动接受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学习变得灵动了。

自然,学生在讲述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不准确之处,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有时候甚至是直接参与讲述。如学生对“汉阴”理解不准确,笔者随机引入古汉语中“阴”和“阳”的知识,并且以图画的形式让学生明白准确的意思。再如一些特殊用法的词语、古今异义的词语,学生理解并不准确,这个时候,也可以引入讨论,借助其他同学来化解这些知识难点。如“箕畚运于渤海”中“箕畚”是名词做状语,学生能够根据注释了解意思,但具体的词类活用情况不一定能区分出来,笔者随机插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中“朝”和“暮”的对比思考。通过以往学过知识的迁移和对接,学生马上理解这是名词做状语。

从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字词的角度而言,设定人物视角讲故事,非常切合中学生好奇爱玩的心理,能够激活课堂,让文言教学更灵动,更有生气。

二、多视角述感受,让文章空白处丰盈起来

古典诗文讲究含蓄蕴藉,“留白”之处往往是文章的韵味所在、情致所在、精妙所在。但对缺少文言阅读积淀和审美心理积淀的中学而言,空白处也恰好是学生无法感知之处。面对如此瑰宝,只是匆匆掠过,实在有些愧对先贤圣哲。

限知视角讲述故事,作为课堂的开始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解决文言字词能力。这一轮故事,侧重于文字,了解文章大意。在不作铺设和提示的情况下,学生很少会关注到文本空白,在讲述的时候也很少会去想象空白内容。为了推动学生对文本空白和精彩之处的感知。笔者开展了“自选人物述感受”活动。部分实录片段如下:

师:经典诗文,讲究含蓄蕴藉,可谓一字千金,韵味深厚。也因此,文章中往往会有很多空白之处,比如面对文帝的巡视,不同人物相继登场,文章只简单记录了言语。你能从中读到他们的心理感受吗?

生:我从徐、刘将军的角度来看,他们面对文帝的到来应该是毕恭毕敬,诚惶诚恐,也可能感觉特别荣幸。所以特别殷勤地出来接待。

师:善于想象和推测,很有道理,而且抓住了文章细节。

生:周亚夫可能觉得,皇帝来就来吗?一切照旧。军营中得按军营中的规矩办事情。

师:那皇帝两次派人传话,周亚夫和将士们会有何反应?不要挣扎一下是否出来迎接?

生:可能会考虑一下,但不会当个事,“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师:好一个“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军人要牢记自己的天职!

生:我从侍者和门人角度,他们刚开始听说皇帝要来,可能也会很兴奋和紧张。但看到将军一切照常,而且门都不让开,会更加敬佩将军,也会更有军人的自豪和骄傲。

师:上行下效,这就是将军的魅力。

……

课堂中,学生还从皇帝、大臣等角度谈了对巡视的看法,皇帝要了解军情,更要激励军队增加士气。随行的大臣们对几位将军的“礼数”也会有自己的看法。

设置好活动方式,让学生从多视角进入文本,透过文字,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感受人物内心的细微活动。这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的活动,通过这个方式,学生会逐渐走进文本深处,读懂文章空白之处,感受到简约文字背后的艺术魅力。这样的不同视角讲述感受也会让文言课堂更灵活有趣。同时,通过不同人物认识感受的猜测,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构成了对比。有了这部分对比,徐李两位将军和周亚夫的形象更加具体鲜活,学生的感受也才更真切。同时,门人、侍者、大臣们丰富的感受,从外围进一步烘托周亚夫的形象。学生读懂了空白,才能真切体会烘云托月、对比映衬手法的妙处,真正感悟到文本的精妙。这样的课堂,学生思维也更活跃,课堂生成也更活泼。《愚公移山》也可以从不同人物对愚公移山感受的角度去切入文本的理解。妻子、邻人、智叟、孩童、子女等等,在文字品读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文本,不断感知文本空白,烘托映衬的感受也才体会到。

三、转化视角品读,深入理解文本妙处

经典诗文的文辞章法也有着独特的精妙之处,却不易为积淀有限的中学生体会和把握,转换视角去审视文章,往往别有洞天。如林嗣环的《口技》,我们一般都会跟随作者的笔调以旁观者(旁知视角)去审视口技,讲述故事。我们能够读到口技艺人声音模拟的逼真。但如果我们从口技表演者的角度来审视这场盛会,或许要思考的东西会更多,而对文本的理解也会别开生面。教学实录片段如下:

师:我们刚刚读到观众们“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观众们听得很投入,口技艺人知道观众们的表现吗?

生:应该知道的,口技艺人表演就是为了能够吸引观众们,让他们听得很投入。

师:也就是说其实观众们的投入是在口技艺人预测之内了。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的朗读,边听边想象画面和情态。(师朗读)这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小巷很悠远,很宁静。

生:晚上很寂静。

生:很温馨。

师:温馨,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一家人醒来,有大人孩子,虽然有训斥声音,但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所以很温馨。

师:也很温暖。如果把这个场景换成一场盛大的诗歌朗诵会,效果会如何?

生:不太好,感觉来的都是普通人。他们更关心这些普通的生活。这普通的生活更能抓住他们。

师:你很有慧心。从这个角度来看,口技艺人为了抓住观众的心,可谓煞费苦心啊。不仅仅是声音,这声音构成的画面情景完全贴合观众的心理。所以观众们的表现,甚至表情动作估计都能猜得出来。确实厉害,但后面观众们听得很放松岂不是有些失败了?

生:我觉得不是失败,感觉前面紧张投入,后面有些放松,这样才好。

师:看来你觉得这放松也在口技人预料之内。

生:我也这么觉得,这叫张弛有度。

师:这个词语用得好。还有补充吗?和后文再连起来看。

生:我觉得这个放松是为最后的观众们几乎要逃跑,相信失火了铺垫的。开始的场景让观众们获得享受,中间舒缓一下,让大家以为表演满满结束了,然后突然有人大喊起火,让观众们误以为是真的有人大喊起火,这样效果才好。

师:分析得真好。看来这口技人表演情景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对观众们心理更是拿捏地想到好,不光是声音表演大师,更是心理学大师啊。我们的作者这样安排文本也真可谓是文学大师啊。

传统解读一般从声音模拟笔者、数量多和作侧面描写来解读文章。此处课堂,从口技艺人的角度审视表演,以观众们表现为切入,带动学生层层深入思考。口技艺人之“善”有了突破性的解读,感受到了口技艺人不仅仅“技”高,对人心、人情把握拿捏更是精彩绝伦,这才是“艺”。“技”可学,但“艺”更要靠天分、靠悟性,这就是口技艺人最与众不同之处,也是《口技》一文的魅力所在。所以转化视角的品读,有时候会带来对文本全新的理解。

再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如果从张岱、童子和金陵客三者对彼此的看法深入探讨,会对张岱“看雪”的心境有更深入的理解。童子认为二者一样,都是“痴”人,金陵客其实也认为自己和张岱一样是性情中人,夜半赏雪,乘兴而来,还要当炉煮酒,此处赏雪,确实别有情趣。但张岱却不这么认为,“拉”“强”“别”以及答非所问的逃离可知,张岱是孤独的,是逃离世人而来,张岱的世界也是孤独的。由金陵客的误解来解读张岱,恰好更能解读出张岱的与众不同。他是把自己完全从人世剥离,让自己完全消融于广阔的天地山水云雾之中了。从三者视角转化去解读和欣赏,再来读绝妙的写景之句,会发现,不仅仅是天人合一。更是人的消融。是张岱从人世剥离自己,消融于山水的心境。如果再联系生平,那么文章的意境才算真正读透,读懂。

所以,视角的转化,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有时候文本的精妙之处,很难揣摩,也很难教授,这种转化活跃了学生的思考,层层深入,既锤炼了思维,又深化了阅读。

四、多视角评述碰撞,让思维活跃起来

经典的文本,往往需要深层次的阅读才能窥探其中奥秘。而深层次的文本阅读需要深度思维参与,这也切合了核心素养所提倡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目标。这是目标,更是教育的理想和方向。要在课堂中实实在在地落地,还需要老师们设计有台阶,有梯度的活动,或者是提供可供思维发展和提升的活动“场地”。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叙事类文言作品,尤其是史传类文学作品,基本都是以核心人物为轴心,从不同的层面展开故事。在核心人物周围往往会围绕着不同的人物,他们之间或多或少的都会发生这联系。借鉴限知视角叙述的方式,以文本中不同人物的视角来评述核心人物,可以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文字的品读能力,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同时,在不同维度的碰撞中,对核心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更加立体饱满。如《周亚夫军细柳营》,笔者设计了“我从_________角度,看周亚夫,他是_________”教学实录片段节选如下:

生:我从汉文帝的视角看周亚夫,是“真将军”。觉得周亚夫确实适合指挥军队。

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字,这是皇帝最后发出的感叹。皇帝在整个巡阅对周亚夫会不会有其他评价呢?比如开始拒绝先驱,还不来迎接等?

生:感觉皇帝开始可能会有些不高兴的。因为先驱来通报了,他都不迎接。

师:关键还有对比。

生:是的,前面两位将军,都出来迎接了,他不出来。

师:确实有些不像话,确实该不高兴。关键三人身份还不相同?有同学注意到了吗?

生:感觉前两个人身份应该更尊贵。因为有一个是“侯”。

生:而且还连续几次不给皇帝面子。最后还不行跪拜大礼。所以皇帝可能会不高兴。

师:这都是我们的推测,文中有个词告诉我们皇帝其实是前后心情不同的。

生:作色。说明皇帝变得严肃,被军队的情况震撼到了。也说明皇帝的心情是有变化的。

生:我从先驱角度来看,周亚夫是太不懂君臣的礼节了,甚至是大不敬。皇帝的使臣到了,居然军门都不开。

生:我从军门都尉角度来看,周亚夫师是一位军纪严明,威严神武的大将军。

生:从群臣的视角来看,周亚夫是大不敬了。他的行为让大家都提心吊胆。

师:看来群臣和先驱应该感受是一样的,周亚夫太不懂敬畏皇权了。刘、徐两位将军应该是没有到周亚夫军营的。你们觉得如果他们看到整个过程,会怎么看周亚夫?

生:可能会和大臣们一样的看法。

生:也可能会佩服周亚夫。因为他们都是将军,周亚夫做到了他们想做却做不到的。

师:你的潜台词是他们都希望成为好将军,只是能力不够。很有见地。

……

不同视角下的评述是不同的,有时候是冲突的,这反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比如在学生这些评述之后,追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认识”,学生会进一步思考,普通的官员从做官的角度看,周亚夫不懂为官之道,其举动是匪夷所思的。从士兵的角度看,这样的将军是他们真正崇拜和敬佩的。从刘、徐两位将军看,作为军人,能做到周亚夫这样确实让人敬佩,但这样确实是有些太不懂敬重君王了。而从皇帝角度看,对这样的将军会有些看法,但在战时却需要这样的人……不同视角评价的碰撞,使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不断加深,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如果进一步锤炼思维,还可以预测周亚夫以后的人生:从为将的角度,学生都能预测到他是战无不胜的大将军;从为官的角度,太过于耿直,不懂圆润处理事情,结局堪忧。

总之,视角的变化,让文言学习更有趣味,课堂更灵活,也更有思维活动的空间了。在不同视角的叙述、评价和碰撞中,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深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猜你喜欢

周亚夫张岱文言
张岱的“痴”的疏狂与孤独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一双筷子改变前途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皇帝赐宴却不给筷子,什么名堂?
因能力他拯救了汉室江山,又因耿直他含冤下狱闭食自尽
一个人的梦
我看《湖心亭看雪》中的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