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解析

2022-03-02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环城初级中学曹刘英

学苑教育 2022年33期
关键词:学案导学导学学案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环城初级中学 曹刘英

初中生物本身具有一定的实践性,需要建立在学生掌握的扎实理论基础上。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化,对初中生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因此,教师将“学案导学”方式引入生物课堂中,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度的掌控,提前整理好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这样也能为学生带来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为实现初中生物课堂的高效性奠定基础。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意义

1.“学案导学”模式概念。

学案,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结合课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出的学习方案;导学就是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学效果,将二者进行科学结合共同形成“学案导学”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主要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双方有效沟通的前提下。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人物,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引导学生能够通过“学案导学”方式完成对内容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案导学”教学实践中需要学生逐渐培养对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真正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通过学生掌握主动的方式完成课堂学习内容。同时,“学案导学”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思维能力的形成,更好地促进学生朝着全方面发展。

2.“学案导学”模式意义。

(1)注重对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培养。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一直都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但在应试教育思想中,很多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将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单一地重视学习掌握,没有给予学生智能、个性和才能方面更多关注。在“学案导学”教学实践中,将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衔接,实现各个方面之间的相辅相成发展效果。知识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为能力和智力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因此,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也十分重要。“学案导学”能够很好地解决知识和能力脱节这一教学问题。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收获知识内容,还能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如,在教学之前的“学案导学”预习阶段,就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自学能力的一种途径,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融合。

生活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师生情感交流的基础之上的,教师教学学生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智力的不断发展中,需要有外界因素进行影响促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也能反向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因此,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进行有效结合也是开展学案导学的重要前提。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意志等多个方面缺少重视和培养,更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等一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印象。“学案导”学过程中注重将多方面因素进行结合,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有明确目的的教学过程,学生也能在知识探究中全身心参与其中,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所得出的探究反馈内容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讲解过程能够加强讨论中所提问题的质疑效果,这也进一步构成多项交互的互动学习形式。

(3)注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效结合。

教学的整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的过程,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高效效果。实际教学中,过于强调教的重要还是学的重要,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意识到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教师教的过程是一个变化条件,属于一种外在因素;学生的学是变化根据,属于一种内在因素。若学生在课堂中对学习没有兴趣,教师的教就无法高质量实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的角色也同样重要,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有效学习;相反,如果缺少教师的学习引导,学生就很难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整个“学案导学”过程中,重点就是促使学生和教师在合作学习的前提下提升学习效果;主要的含义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致力于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1.注重学案导学课前内容的编写环节。

教师在生物课堂中引入“学案导学”教学方式时,教师做好学案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导学案内容的编写,要保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内容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知识接受程度,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学习保证。但据有关数据分析,很多教师在思想方面意识到学案导学的重要性,但在导学案的编写设计过程中不能针对教学重点进行清晰处理,这也是学生在“学案导学”课堂中出现困惑的一个主要原因,因而不能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提升对导学案的编写环节的重视程度。例如,在学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内容时,教师结合重点教学内容为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且为学生学习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学习目标能够引领学生的学习走向。教师在这个内容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设置导学问题,如“你们知道人们的怎样发展成今天的样子的吗”。教师通过这样的问题就能降低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甚至还会激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好奇心。其次,教师对教学环节的整体设定,能够从较为综合的方面进行考虑,主要是引导学生能够从知识识记和技能方面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树状图的导学方式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现代类人猿和人类之间的不同,促使学生对祖先“森林古猿”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对“人类进化的标志”展开深层次的学习,可以针对“直立行走”和“大脑发达产生语言”等内容进行学习探究。以上的种种内容教师都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内容归纳,总结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知识点,从而为学生构建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2.做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导学环节。

课前预习环节能够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并且能够让学生针对在课前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中进行重点分析,进而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通过导学案内容为学生设置课前预习作业,方便学生能够对课堂中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针对性,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生物知识。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设计“细胞的生活”导学案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设置如下预习问题,引导学生按照要求完成预习作业:(1)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是什么?(2)生物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的生活也需要物质和能量吗?(3)细胞所需的物质有哪些?这些物质如何进入细胞?(4)细胞的生活是否需要能量?如果需要,能量从何而来?教师通过导学案内容为学生设定学习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学生也能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对本节课中的知识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预习,能够在更为轻松的环境中收获生物知识,也能实现教师从原本单一的课堂中进行创新,不再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进而缓解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情绪。学生长时间处于这样的学习方式中,能够有目标地掌握生物知识,并且能够在针对性学习中提升生物成绩。

3.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初中学习阶段发挥较为重要的承上启下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单一注重知识掌握,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够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形成高质量的生物素养,也能强化学生的思想,实现学生在之后的生物学习中有高质量的自主学习效果。同构学案导学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的明确的学习方向,教师需要掌握教学关键点,这样才能够从学生的心理上进行调动。教师在开展“学案导学”之前可以为学生营造适合的学习情境,例如,在学习《生物圈是最的生态系统》内容时,对于其中的生物圈II号实验内容,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讨论:生物圈II号失败的事实说明什么问题?并结合生物的多样性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教师对于学生讨论的整个过程,可以利用希沃白板为学生呈现不同的动植物帮助学生完成分析,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方向,如:“不同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其自身所生活的环境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为动物获得什么样的运动方式?”以上内容都能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内容,教师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可以在导学案中融入一些有趣的学习案例,为学生的自学过程提供参考素材,进而实现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进一步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能力。

4.注重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合作探究已经是教学中的一种高效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学案导学”教学中的关键部分,学生能够在合作探究中不断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化,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内化,实现学生自身对问题解决思维的形成。对于“学案导学”这一教学过程,教师需要遵循为学生设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教师需要在小组学生遇到难题时第一时间给予帮助。例如,在学习《植株的生长》内容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导学案中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植株进行培养,并在教师所设定的时间对植株进行观察和记录,学生要全方面地观察植株的成长过程和状态,可以通过日记和记录的方式进行内容累积,也可以通过手机和平板中的视频功能记录下植株生长中的实况变化,进而第一时间和小组中的学习成员进行交流和分享,小组中针对怎样保证植株能够健康成长的方法进行探究。之后小组学生可以将自己所收集到的素材在小组中进行共同整理,小组将内容进行整合之后通过实验报告的方式呈现给教师。学生在整个学案导学过程中,能够实现观察能力的不断提升,也能促使自己在合作学习中培养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在对植株的不断观察中形成在生物学科的探究素养。

5.加强对学生的课堂总结和课后巩固。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通过教师所设定的探究活动顺利地完成生物知识的掌握,但教师需要在第一时间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效果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掌握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能从自主或探究学习中收获不同的学习心得。例如,在学习《细菌》内容时,教师在依托学生对细菌已有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为什么分布广泛”,并以此为主线展开教学,环环相扣,最后总结出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与课前问题相呼应,将知识深化提升,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教师之前提出的导学案内容,结束课堂学习之后根据自己学习的生物内容,重新拟定一份学案,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点的巩固效果。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下次上课之前能够整理一份自己的学习方案,让学生在课下对学习进行系统的梳理,有利于学生加深学习内容并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检验方式,考查学生是否在理解中进行知识点的掌握,实现学生在生物学习方面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深化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也提出较高要求,“学案导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也是促进教师创新生物课堂教学的一个全新挑战。在这种教学形式中,教师能够通过导学案激发学生的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也能通过不同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实现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彻底转变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带来更有趣、生动的生物课堂学习效果,促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生物知识后进行掌握,为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参考文献:

[1]吴明秀.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运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04):40-41.

[2]鄢裕军.学案导学——促进课堂深度学习之探究[J].名师在线,2021,(21):25-26.

[3]李瑞军.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体育实施“学案导学”的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4):89-90.

[4]孟祥贵.初探“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和达标积分”教学模式[J].天津教育,2021,(16):93-94.

[5]张梅,徐皓.初中生物学自能课堂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及反思[J].中学生物教学,2021,(03):17-18.

[6]陆建青.初中生物教学中“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模式的运用[J].名师在线,2020,(11):67-68.

[7]朱毅鸿,张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0,37(03):25-27.

[8]张瑜“.学案”导学,导出有效生物课堂[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9(08):72.

[9]刘杰群.八年级生物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的策略及教学实例[J].中学生物学,2019,35(06):79-80.

猜你喜欢

学案导学导学学案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乡愁导学案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学案导学”之我见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