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流动日记”的价值及其实施

2022-03-02浙江杭州市临平区实验小学311100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3期
关键词:日记本日记流动

浙江杭州市临平区实验小学(311100)潘 燕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难点。传统“教师讲—学生写—教师评”的教学模式缺乏趣味性,难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吐露真情,真正爱上习作、乐于习作,从而导致学生的主动习作意识不强,习作水平不佳。“班级流动日记”属于学生课外练笔的一种,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将全班所有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成员共用一本日记本,轮流书写日记的一种趣味化写作训练形式。

一、“班级流动日记”的特点

1.共享性

“班级流动日记”的共享性主要体现在日记的评议上。学生在完成自主写作的同时,需完成对前几位小组成员日记作品的评价。小组间及组际间的互评互改加强了小组的交流与合作。小组成员能相互借鉴其他成员的日记作品,取长补短,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教师创造的各类展示优秀日记作品的机会,也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共享。

2.互动性

“班级流动日记”区别于传统日记最大的特征即多元互动。在其实施的不同阶段,都有除学生以外的多元指导群体参与。实施之初,主要为学生与学生间、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一方面,学生间相互查看日记内容,在日记本上交流情感,不仅利于化解学生间的矛盾,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另一方面,相互查阅、点评其他小组成员的日记内容,习作表达上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表达与鉴赏能力的提升。教师本人的参与指导既是对学生积极参与流动日记的肯定,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写作的优势与不足。实施中后期,家长的参与有利于增强家长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家长的互动。家长通过查阅学生日记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需求,保证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家长的支持是流动日记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3.趣味性

“班级流动日记”可以给学生尽情抒发、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在流动日记本中敞开心扉,将生活中的人、事、物及感受诉诸笔端,自然而然地流露真情实感,从而真正燃起写作欲望。“班级流动日记”作为一种新的课外练笔形式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学生不仅对轮流习作、共用日记本的写作形式表现出了极强的兴趣,同时对小组其他成员的日记内容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班级流动日记”的价值

1.打开心扉,激发兴趣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班级流动日记”可以给学生尽情抒发、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在流动日记本中敞开心扉,将生活中的人、事、物及感受诉诸笔端,自然而然地流露真情实感,能真正燃起习作欲望。

传统“教师讲—学生写—教师评”的教学模式缺乏趣味性,难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吐露真情,真正爱上习作、乐于习作,从而导致学生的主动习作意识不强,习作成就感不高,对作文产生抗拒情绪。流动日记丰富了学生原本单一的写作方式,以班级内部发表物的形式流转,形成了“学生个体—学生群体—教师—家长”的多线流动模式。多样化的读者群体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表现欲,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而一周一次的“发表”机会使学生更加珍视写作。流动中的日记具有交际性,学生在相互传阅中交流感情,沟通思想,期待得到“读者”的理解与回应,习作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自由表达,展现风采

“班级流动日记”摆脱传统习作要求的束缚,不规定写作的具体内容,不限定学生写作的方向,让学生在日记流动的过程中尽情书写真我。流动日记的写作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写作内容也更加生活化。学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题目”,教师仅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班级流动日记”的实施。学生共用一个日记本写日记,小组其他成员共同成为日记的批改者,能较大程度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生不仅能在日记流动过程中了解自己每一阶段的习作水平,同时也能在组内与组际传阅中了解自身的写作优势与不足,感受到小组成员群体舆论的压力,从而促进自身写作内驱力的形成,增强写作的主体意识。

陶行知先生曾强调:“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离不开生活。”流动日记的存在使学生更易重新审视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班级活动、家庭记事、社会见闻、阅读感受等均可成为学生日记的内容。这种生活化的写作形式可以燃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意识,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真正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3.借鉴欣赏,合作竞争

合作学习以小组互助合作为基本形式,小组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通过小组成员合作,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互帮互助,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最终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的相互交流,形成小组间良好的学习氛围,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班级流动日记”的开展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由于组内和组际成员的作文水平不一,学生共用一个日记本写日记,小组成员能相互借鉴其他成员的日记作品,取长补短,相互监督,互相促进。学生在日记流动过程中可以了解自己每一阶段的习作水平,在组内传阅与组际传阅中了解自己的写作优势及不足,学习借鉴其他同学的谋篇布局及遣词造句。同时,日记的相互传阅有助于学生从他人的日记作品中得到启发,拓展思路,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不断写出新的日记内容。

“班级流动日记”有助于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类似田径接力赛的作文形式需要小组成员内部密切合作,按时书写、及时评阅、相互监督,促进流动。每一位处在“赛道”上的学生都需明确自己的位置与职责。学生在小组合作、同伴互助中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以强扶弱,可以帮助习作困难的学生逐渐树立写作的信心。同时,教师定期评选优秀日记等的激励措施也能在班上形成组际间的良性竞争模式,这将大大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凝聚力,使团队意识在竞争中得到进一步加强。

4.多元评价,提高能力

“班级流动日记”是有读者的日记。传统学生习作的读者往往只有教师一人,是习作学生与教师间的单线流动。“班级流动日记”提供了班级内部发表的平台,形成了“学生个体—学生群体—教师—家长”的多线流动模式。它不是学生的个人独白,而是需要公之于众,接受同学、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审阅与评议。

“班级流动日记”的多元评价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一,教师的评价既是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也是对学生积极参与流动日记的肯定。专业化的点评与建议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作品及评价中的优点与不足。其二,流动日记也可以成为家长切实了解孩子内心的一个载体,通过点评流动日记的方法,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与孩子进行交流,保证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其三,在学生已经初步具备阅读欣赏与评价能力的前提下,“班级流动日记”鼓励学生参与到日记的评价中。学生在阅读他人文章后经认真思考所做出的个性化评价,促进了被评价对象根据评价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与修改,也有助于提升其自身的鉴赏能力。

三、“班级流动日记”的实施过程与要点

1.实施过程

首先,教师需要建立“班级流动日记”小组,小组内的融洽关系是顺利开展“班级流动日记”的前提。依据班级人数,一般五至六个学生为一组。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写作基础按照组内异质或组内同质的原则安排分组,也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建立后,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做好督促与协调工作。无论采取何种组合方式,必须本着互相促进的原则。在流动日记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与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多向交流。

其次,为使学生从“班级流动日记”实施之初就对其充满兴趣与期待,教师可让各小组成员自由设计日记本的封面及扉页。封面或扉页上包含本小组的组名、本小组成员共同制定的期望、完成的目标、补充口号、座右铭等,还可以加上相互鼓励的话语。一本本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精心装饰、独具特色的流动日记本有助于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更体现着小组的凝聚力与合作精神。

再次,要建立流动日记的奖励机制。流动日记的奖励形式多样,可通过小组间的竞争评选优秀日记小组,朗读优秀日记作品,每周评选出“流动日记能手”“流动日记优秀小组”等。

2.实施要点

(1)从“个人日记”到“多元评议”

“班级流动日记”遵循的是“阅读评议—轮流习作—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习作展示”的运作流程。参与“班级流动日记”的每一小组共用一本日记本,小组成员商定写作顺序,轮流每人每天撰写一篇日记。日记本在每个成员手中的时间不得超过一天,所有小组成员均轮完即完成一个流动循环。除了需要完成每天一篇的日记写作外,学生还需阅读组内其他成员的日记作品,写出自己的看法和修改建议。教师还可以让轮到写作的学生将日记本带回家,让家长参与日记评议的过程,让家长也成为学生日记的读者。同时,教师本人要积极地参与到日记的评价中,评价的内容既包括学生的写作情况,也包括其评改情况。流动的最后一环即作品的展示,教师对精心挑选的优秀日记作品进行展示,既激励学生,也有利于其习作能力的提升。

(2)从“小流动”到“大流动”

“班级流动日记”的流动范围经历了由小到大的过程。为让学生尽快适应日记流动的模式,第一阶段以学生间的组内相互流动为主,后期可扩大至全班范围,乃至让家长参与其中。待学生适应每人轮流写一篇日记的模式后,为加强组际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可对流动的范围进行一次调整,即小组与小组间两两互换日记本,形成新的流动日记,不同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借鉴,取长补短,提高习作的兴趣。除了组内成员、组际成员和家长参与到日记的流动中,教师本人也要适时参与指导,定期评价。多元化的流动主体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习作思路,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促进其习作能力达到质的飞跃。

四、“班级流动日记”的实施建议

1.排除各种不确定因素

日记的流动需要每位小组成员、教师及家长的多方配合,以形成一条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日记流动链,任何一方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都可能导致链条的中途断裂。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忘带日记本而导致日记不能顺利传递,课业任务繁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流动日记等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不确定因素;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学任务重,无法平衡好教学任务与日记指导之间的关系也是阻碍日记顺利流动的一大因素。为保证日记流动的连续性,教师要尽可能地排除日记流动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出适时调整。

2.合理应对模仿现象

“班级流动日记”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既是日记写作的主体,也是日记评议的主体。“先评后写”的习作方式易出现部分学生模仿甚至抄袭前面同学的作品的问题。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一旦出现此种情况,教师首先要耐心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书写情况到篇章结构、主题立意等方面学习借鉴他人日记作品中的闪光之处,并融入自己的日记中,切忌一味抄袭。其次,学生的模仿和抄袭多半源于“无米下锅”、无话可说,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鼓励学生抒发真情,积极积累生活素材。

3.关注组员内部差异

鉴于分组无法完全做到均衡的情况,教师需要关注到各组学生习作水平的差异,因材施教地展开流动日记的点评指导工作。针对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鼓励其进行自我检查与修改,同时与其他习作水平相当的学生课下交流切磋,逐渐形成高习作水平学生间的群体小组,以互相学习借鉴他人的习作技巧与方法。教师还可以将此类学生一一分配到其他小组当中,向小组成员展示其日记作品,为其他成员树立榜样,给其他学生提出较高水平的评价建议。总之,高水平学生在参与日记流动的过程中可相机穿插到各个小组中或独立形成一组。

针对习作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习作自信,为这些学生设立动态的评价机制,更加关注此类学生的动态变化。后进生由于语言基础和智力因素的差异,习作水平落后于一般学生,且后进生一般在作业上花费的时间较多,并不能完全按照教师的标准写出符合要求的日记,他们在流动日记本中往往只能写几句话,有些甚至不能完成。教师应在流动日记本中对后进生进行准确定位,降低对其日记评价的标准和要求,鼓励后进生参与日记的流动。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后进生日记中的微小闪光点,只要学生的习作水平、习作态度较原有基础有所提升,教师就应当给予表扬和激励,提升其写作的自信。同时,鉴于习作水平较弱的学生也需要将日记作品展示在同学和家长面前,教师还需更加关注与此类学生的沟通交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通过各种方式让其体会到参与流动日记写作的快乐。

猜你喜欢

日记本日记流动
没有遗失的日记本
流动的光
小小日记本
成长日记
我的日记本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