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聋校第二学段语文新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分析

2022-03-02常志丹

现代特殊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交流平台学段新教材

常志丹

一、聋校语文新教材中语文要素的设计及作用

语文要素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新教材)从第二学段开始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其中语文要素是单元组织的关键要素。新教材将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安排在各个单元。在每个单元中,课文承担着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任务,贯穿着方法的学习与运用;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明晰和强化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梳理、总结、提炼学习方法;“词句段运用”“习作”等栏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本单元学到的方法。单元各部分内容以语文要素为核心,环环相扣,互相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系统。

语文要素覆盖《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方面的目标与内容。比如,课标提出“初步学习默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的要求,新教材在四年级下册安排语文要素“学习默读,了解课文的内容”,并在六年级上册安排语文要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内容”,体现方法学习从学到用的过程。再比如,课标提出“阅读叙事类文本,能初步复述大意”的要求,新教材在四年级下册安排“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详细复述课文”,在五年级下册安排“简要复述故事”予以回应,并在七年级上册安排“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体现复述能力培养的梯度和完整性。对于课标中提出的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更是设置众多的语文要素予以回应和落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要素可以视为课标目标和内容的进一步细化,保证了课标的实施与落地。

进入第二学段,聋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语文教材在关注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继续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阅读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认识和看待语文要素,是用好聋校第二学段语文新教材的关键。

二、第二学段新教材语文要素特点分析

新教材每个单元设置一个语文要素,第二学段6册教材一共设置了36条语文要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阅读方法和策略

阅读方法和策略类是语文要素的主体,占到六分之五,从表述方法来看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

所谓显性类,就是这类语文要素在表述中一般会提及方法,如五年级上册“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借助关键句”就是一种方法提示。这个大类又可分为四个小类。

一是有关词语、段落的语文要素。如“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四年级上册),“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五年级上册),“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五年级下册)。从词语理解到借助关键句理解、概括一段话的意思,体现了语文能力培养的渐进性。

二是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语文要素。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是第二学段重要的学习内容,新教材进行了系统安排。这类语文要素结构一般是“方法+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四年级上册安排语文要素“提取基本信息,了解课文内容”,四年级下册安排“联系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五年级上册安排“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在之前分散学习的基础上,六年级上册安排“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所学方法进行总结梳理。

三是有关思想感情的语文要素。在学生具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力的基础上,新教材安排了一些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语文要素,如“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五年级上册),“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六年级下册)。这类语文要素在第二学段不多,不过随着学习的深入,第三学段将有更多这类语文要素。

四是通用阅读方法与策略。如“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四年级上册),“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四年级下册),“学习默读,了解课文的内容”(四年级下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详细复述课文”(四年级下册),“简要复述故事”(五年级下册),“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五年级下册),“边读边思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六年级下册)。这类语文要素提供的阅读方法与策略应用广泛,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后,可以运用到自己的阅读活动中去,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

所谓隐性类,就是这类语文要素在表述中没有提及具体的方法路径,更像是一种能力要求,如“初步体会人物的心情”(四年级上册),“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四年级下册),“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五年级上册),“读神话,感受想象的神奇”(五年级下册),“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六年级上册),“从阅读中获得生活的启示”(六年级下册)。但是,翻看相应单元的“交流平台”,我们就能发现,相关的方法隐藏在“交流平台”中。比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人物的心情”,这个单元的“交流平台”提供了三种路径:一是关注课文中表示心情的词语;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去体会人物的心情。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要素和“交流平台”是密不可分的,“交流平台”是语文要素的进一步细化和理性提升,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语文要素。

(二)语文习惯

第二学段语文要素中有两条是关于语文学习习惯,分别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要素“注意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学习预习的基本方法”。

新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围绕“观察”这一要素,选了《一次有趣的观察》《金色的草地》《找骆驼》三篇课文,这几篇课文是与“观察”密切相关的小故事,并暗含观察方法,体现了观察的重要性。如何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呢?本单元“交流平台”提出“观察要细致”和“不仅要用心观察,更要认真思考”。观察需要实践,本单元还设计了综合性学习《有趣的观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能力。

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新教材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专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预习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在每一课前面都设计一个泡泡,提出本课的预习任务,并在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对如何预习进行系统梳理,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三)学习表达

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新教材从五年级下册起共安排了四次表达方面的语文要素的学习,分别是“体会文章准确的表达,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五年级下册),“体会语言的具体、生动”(六年级上册),“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情感的”(六年级下册),“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六年级下册)。前两次以“体会”为主,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准确、具体、生动,后两次开始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如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本单元选取《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写景顺序非常明显的文章,让学生对如何写景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在“交流平台”对两篇课文的表达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学生的认识。本单元习作是《游________》,引导学生写一处景物,在习作中运用学到的方法,实现读写的结合。

学习表达类语文要素在第二学段还比较少,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第三学段这类语文要素比例将大幅提升,体现出语文学习的趋势——从内容理解到学习表达。

三、开展语文要素教学的注意点

语文要素使语文教学内容显性化,为开展教学提供诸多便利。为了抓好语文要素教学,教师可结合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语文要素为抓手,整体设计单元教学

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通过语文要素把一个单元串联起来。教学时教师首先要从语文要素出发,整体设计单元教学。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本单元几篇课文都落实了这一要素。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后第二题的问题:“课文第五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哪句话提示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教学本课第五自然段的时候,就可以这个问题为抓手,让学生先读这个自然段,然后找到“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句话,并借助这句话来说一说这段话的意思。这里要注意,有的教师在教学本课第二、三、四自然段时,也让学生去找“关键句”,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三个段落中并没有类似的关键句。本单元的“交流平台”提示了关键句的位置,因此在开展课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注意关键句的位置,到教学“交流平台”时再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即可。阅读是学方法,习作是用方法。本单元习作是《这儿真美》,可以有意识地提示学生分段写作,每段围绕一个关键句来写,在习作中运用所学。

(二)以语文要素教学为主线,合理制订每课的教学目标

每课教学目标的制订需要兼顾几方面目标的实现:一是体现本单元的重点目标,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二是体现本课特点的个性化教学目标,基于文本的特殊性,挖掘有教学价值的内容;三是落实学段的常规性目标,完成本学段每篇课文都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如识字、写字。由于单元编排是围绕语文要素展开的,语文要素渗透在单元的各个方面,在教学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已成为共识。

除了语文要素,教师也要关注每篇课文独有的教学价值。如四年级上册《手影戏》一课,由于“我”和小男孩你来我往多次交锋,回合很多,梳理清楚信息对理解课文就很关键,因此课后第二题设计了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的题目,也为将来学生自己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作铺垫。每课教学目标还要注意落实学段常规教学目标。比如朗读教学,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不仅在初读课文时要重视朗读,在细读时也要重视朗读,细读时可利用朗读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完课文后还可以利用朗读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到了第二学段,课文比第一学段长了,话题也比第一学段有所拓展,而且还有习作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新的教学任务。如果还是按照之前逐字逐句的教法教学课文,课时恐怕不够。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在每学期开始就规划好。每课教学时,在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学会取舍,紧密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制订教学计划,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三)把握语文要素的性质,以能力训练为要

语文要素提供了很多阅读方法和策略,这些方法和策略都是程序性知识,需要教师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把这些知识转化为他们的能力,避免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这些方法和策略。考查时不能把方法本身当作要掌握的知识去考核,应考查学生对方法和策略的运用情况。

进行语文要素教学时可以开展分层教学。在教学前,先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该种阅读策略和方法。教学时,主要关注没有掌握该种策略和方法的学生,最主要的方式是进行思维示范。示范可以先由教师完成,而后请已经掌握该方法和策略的学生示范。以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边读边预测,是成熟阅读者必备的阅读策略之一,可以让阅读更有效率,也更具趣味。开展本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把课文分段投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合上课本,由教师带着学生读一段,预测一段。比如《蜘蛛开店》一课,出示“蜘蛛开店”标题时就可以让学生猜一猜故事的内容,如果学生思路打不开,教师就可以自己说一说,并说出自己猜测的思维过程。接下来出示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很无聊会做什么;然后引导学生猜一猜蜘蛛会做什么,再结合题目作进一步猜测。随后出示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先让学生说说口罩织起来简不简单,然后预测接下来蜘蛛会怎样做。这个过程中,教师仍可以作示范,或者请已经掌握预测策略的学生说一说,帮助还未掌握这一策略的学生了解预测的思维过程,并学着去预测后面的故事。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逐步让学生自己去预测,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对文本进行预测,重要的不是预测结果的对与错,对也好,不对也好,只要有一定依据即可。课文最后,蜘蛛袜子编织店开张,结果来了一只蜈蚣,蜘蛛吓得连忙跑掉了。教师可以结合课后习作,让学生继续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为续写故事打基础。如果学生学习能力强,也可以顺势让学生完成习作。

进行思维过程示范是开展语文要素教学的重要方法,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语文要素教学都需要进行示范,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四)语文要素教学具有长期性,教学时应注意“瞻前顾后”

一个单元的教学还不足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能力。所以,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策略和方法。

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习了简要复述,在之后教学故事类文本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简要复述。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入《盼》《阳光洒下来》《我们家的男子汉》三篇课文,这三篇课文都比较长,很合适开展简要复述。再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作批注,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批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六年级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用批注来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写景单元,可以让学生对写得好的词句作批注;第二单元是古代故事,可以让学生就读完故事懂得什么道理作批注;第三单元是小说单元,可以让学生就其中的人物形象作批注。

语文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需要反复实践才能有所提高。教学时,教师要对语文要素有整体认识,做到“瞻前顾后”,对之前教了什么、之后将要教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不间断发展。

猜你喜欢

交流平台学段新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