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融合:特需学生个别化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2022-03-02胡官兴曹新颖

现代特殊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特需融合学校

胡官兴 曹新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小学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办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自2020年建成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以来,从多方面着手,努力为特需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实现深度融合。

一、从“学涯”到“生涯”,秉持“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

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随班就读特需学生,我校同样从其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其在校的六年学习生活作出规划,从而使教育活动真正满足其特殊需要。

(一)关注生活能力

在安排“一人一表”时,学校为每个特需学生特别安排了生活技能培训课程,提升他们必备的生活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低年级时,利用生活技能教室,教学生怎么系鞋带、戴红领巾、穿鞋、叠被子、打扫卫生等;中高年级时,利用烹饪教室、洗车房等专用场所,教学生洗车、拣菜、烧水、洗碗、做家常菜等生活技能。

(二)关注生涯发展

学校邀请家长参与教育方案集体审议,共同讨论将来孩子能够做什么、现在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在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克服这些困难,从而将理想变成现实。同时,学校着力帮助特需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语文以及其他与职业取向相关的知识和本领,为其将来融入社会奠基。

(三)关注心理健康

特需学生在随班就读中不仅要涵养品质、收获知识、习得技能,还要与普通学生在共生的环境下,进行自我的建构,即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差异性,从而能接纳自己、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营造一个包容接纳、爱心互助的成长环境,让特需学生在爱的环境里感受爱、表达爱、学会爱,同时也要求教师和普通学生要创设信任并且尊重的环境,真正帮助特需学生过上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校园生活。

二、从“目标”到“需求”,抓住促进特需学生发展的教学环节

普通学校对普通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主要关注学生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并以拉近甚至超越这些目标为追求。但是在对特需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转换视角,从需求出发,关注教学环节对学生特殊需求的支持程度和满足程度,以及学生发展程度和缺陷补偿程度。

(一)关注“薄弱点”

针对特需学生的个别化教育需求,学校一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补偿。例如,针对自闭症学生,教师通过提供认知卡片、沟通板、视觉提示等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及主动沟通交往的意愿;针对语言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教师通过放缓语速、强化示范、提供图片辅助等多种手段提高语言教学成效。二是通过个训来进行补偿。如针对智力障碍学生,着重通过蒙氏训练来提升他们的感知觉能力,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针对脑瘫等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学生,则通过康复训练等手段,使他们肢体活动能力得到有效锻炼;等等。

(二)寻找“增长点”

特需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缺失的同时,可能另一个方面的能力接近甚至超过常人。学校和家长一起寻找特需学生的“增长点”,找到他们的成长密码。如,学生小旭是一名情绪障碍学生,言语表达能力较弱,但是从小喜欢画画,经过几年专门学习,小旭不仅情绪控制能力提高了,还在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一成绩有效增强了特需学生小旭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三)把握“关键点”

对于特需学生的教育,学校教师坚持把握关键时间、关键事件进行关键内容的教育。如,特需学生小富情绪控制能力弱,容易钻牛角尖,会做出伤人伤己的行为,但在他情绪激动时若无人与他争辩,他自己就能冷静下来。发现这一规律后,班级老师和学生就尽量避免与其发生争执,而是在其冷静的时候与其进行交流,使其情绪失控的概率大幅下降。

三、从“粗放”到“精准”,采取专业研究的推进策略

学校重视发挥共用一个校园的区启智学校教师团队能力,共同进行随班就读特需学生的评估,更加“精准”地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实施个别化教育。

(一)科学评估,突出学情分析专业化

学校发挥区启智学校教师的专业优势,并引入专家团队进行指导,从全面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构建多维度的评估框架。首先是做好医学评估。采用认知、适应性行为评定量表以及心理评估工具对特需学生进行认知、心理以及适应行为的评估,为确定教学方式提供参考依据。其次是做好教育评估。该部分评估涉及学业、日常学习表现等方面,从而了解特需学生的学业水平、优弱势以及目前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为确定他们的学习基点提供依据。

(二)因材施教,突出课程学习个别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评估结果,从学科特点和特需学生个体差异出发,把每个特需学生的调适目标(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落实到每个学科,细化到每个阶段、每个单元,乃至每个课时中,把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质量落到实处。由于班级的主体是普通学生,因此基础课程是解决绝大部分学生的基本问题,对于特需学生则依据评估情况,在执行普通学校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细化因材施教的方案。教师根据不同特需学生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采用简化、分解、替代、减量、重整等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弹性调整,不断找到最佳实践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变革方式,突出学业评价多元化

学校教师针对特需学生学情,适当调整考核标准,并在传统的测试中为特需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如,为视力障碍学生单独印制大字版试卷;根据个别化教育目标,为学习困难学生单独编制试题;对于读写障碍学生或智力障碍学生,以动手操作代替标准化测验,鼓励他们借助视觉化、听觉化和触觉化方式展示所学的内容。同时,教师还注重过程性评价,将特需学生的日常表现和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的阶段性成果纳入综合评价体系。

四、从“个体”到“群体”,建构多维立体的支持系统

融合教育的深入实施需要建立一支既专业又敬业的团队。只有在班级科任教师和具备个别化指导能力的资源教师的通力合作下,融合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出效能。当然,特需学生的家校共育工作也十分重要,它决定了是否能实现全程育人和全员育人。因此,学校在推进融合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既聚焦“个体”又注重“群体”,建立了多维立体的支持系统。

(一)建立同伴互助的生态系统

同伴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成人所不及的重要角色,因此学校不仅关注物理空间的融合,也关注心理空间的融合、学习过程的融合。根据特需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挑选1—3名同学作为阳光伙伴,使特需学生和他们的阳光伙伴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实现普特融合的双赢局面。首先,阳光伙伴本身是教育资源,他们的行为方式往往会成为特需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其次,阳光伙伴可以成长为特需学生更加亲密和依赖的伙伴,特别是对于有自闭等情绪行为问题的特需学生而言,阳光伙伴可以成为教师与特需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第三,阳光伙伴可以成为特需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对于大多数特需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而阳光伙伴可以用属于孩子的视角和方式帮助特需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

(二)建设协作共进的教师团队

学校在推进融合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发挥普校教师和特校教师的优势,努力建设一支协作共进的教师团队。一是培养教师差异化教学的实践能力。普特融合的课堂需要教师具有个别化教学的意识和本领。二是培养教师使用资源教室相关装备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训练的能力。近年来,学校先后就感统训练器材、蒙氏教具等教学资源的使用,组织相关教师参与专题培训,提高了他们的装备使用能力。三是培养教师个别化教育的设计能力。对于班级内的特需学生,需要实施个别化教育并且形成个别化记录。学校尝试运用“一人一案”专业平台,不断提高个别化教育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三)健全家校互动的育人体系

特需学生的家校共育对于融合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家校合作,做好家庭辅导。对于特需学生而言,家庭辅导不仅是品德培养和学业辅导,还是家长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在家庭内开展康复和个训等活动,从而使个别化教育取得最大成效。学校教师不仅从理论和专业上对家长进行指导,还根据需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辅助设备。二是引导家长带领特需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个别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融合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校引领和鼓励特需学生的家长,带领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帮助孩子自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带领孩子到超市自主购物,和孩子一起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这些实践活动既是学校教育内容的迁移运用,更是对他们生活技能的锻炼。

扬州市邗江区蒋王小学在融合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将继续关注、研究特需学生的教育需求,提供适合的教育,为他们享有幸福而有效的教育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特需融合学校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北京:特需医疗服务等价格放开 不影响百姓医保报销
学校推介
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环境创设策略探讨
特需医疗何去何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