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使用网络需警惕的“八种现象”及相关建议
2022-03-02范锋其
◆范锋其
(福州大学 福建 350108)
网络安全是个“易碎品”,一个“不注意”、一个“不可能”、一个“无所谓”都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恶果,因此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如何擦亮慧眼、辨别真伪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力图通过列举大学生使用网络需警惕的“八种现象”来探讨网络安全教育的新举措、新思路和新方法。
1 当前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八种现象”
下述的“八种现象”略去了沉迷游戏这种主观意识占比较重的因素,其他列举的现象虽不能面面俱到,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旨在引起共鸣。
(1)意识形态网络渗透。习近平主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最突出和最核心的工作就是赢得青年,而青年网民群体,是被西方敌对势力寄予希望的最大的政治“变量”[1]。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思潮空前快速传播和碰撞,学生们只要按下鼠标,就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思想信息,而这种思想渗透输入已经成为西方推销其意识形态的主要方式。此前美国《十条诫令》、西方“普世价值”等内容更是通过网络迅速渗透,引起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改变,使部分大学生失去了正确的荣辱观念,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判断,致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高校“冒头”。尤其令人气愤地是网络上某些“大V”、“公知”沦为境外敌特势力爪牙,随别有用心的境外媒体攻击我国体制和制度、恶意炒作敏感问题、操控舆论导向,干扰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致使少部分学生所发布的言论被境外势力利用成为侮辱我大国形象的先锋,令人心寒,令国家蒙羞。
(2)网上“钓鱼”安插“钉子”。“网上有敌情,网上有陷阱”,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暗潮涌动,虽然世界大的格局是和平发展,但是境外间谍机构对我国的情报侦集不曾一刻放松,而且获取情报的方式由原来的“粗犷”型向现在的“隐蔽”型转变,由以前的定人接触到现在的全面撒网。通过互联网向高校大学生群体实施“密集型引诱”,如境外间谍机构人员以伪装的身份广泛活跃于网络各平台之间,利用通讯社交APP、微博、论坛等渠道与目标大学生联系,通过美色、利诱、威逼等相结合的方式拉拢掌控大学生,策反培养成熟后在我国公务员、军队、科研等队伍安插一枚枚“钉子”,待时机成熟为境外情报机构刺探、窃取涉及我国国家安全和军事利益的重要情报信息。毛主席曾说,“保守党的机密,慎之又慎”,当前,高校大学生通常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自己非核心人员无密可保,在用网过程中警惕性差、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因此被境外间谍策反拉拢多。
(3)“套路贷”后层层设计。“套路贷”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在“放”上做文章、在“收”上使坏招,使用各种理由认定借款人单方违约并强令偿还虚高借款的“套路”借贷,对经济并不宽裕的学生来说,这种借贷是危险行为,后果轻则被迫辍学,重则家破人亡。最常见的“套路贷”模式是裸贷模式和信用贷模式,裸贷模式多以女大学生为犯罪对象,简单说就是借款人拍摄裸照或者不雅视频作为借贷担保或延长还款期限的条件,而后以网上发、寄亲属相关裸照、视频等方式要挟索取高额利息;信用贷模式也是特别青睐大学生,因为大学生人脉关系都比较单纯,借贷时大部分都没办法找到合适的担保人,而信用贷模式无需任何担保,以借款人信用作担保,以合同陷阱为手段,通过转单平账等方式,诈骗借款人借新还旧,越借越多。“套路贷”把“山重水复疑无路”跟“柳暗花明又一村”两个点结合起来,层层设计,不断引诱大学生越陷越深、越借越多,大学生因无力归还借款,在极度恐惧中或被迫辍学,或离家出走,令学生身心俱疲,更不要说有精力去完成学业。
(4)深陷赌博难以自拔。近些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赌博这种赌博形式越发常见,由于比传统赌博更隐蔽更方便操作且不受空间限制,因此吸引度高、参与人多、涉赌资大。以前聚众赌博的时代可能学生参与度不是很高,但现在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随心所欲参与多种网络赌博,比较常见的有:互联网赌场,利用赌博网站包括各种含有赌博功能的APP,以直播方式进行,赌客可实时看到赌桌上的一些情况,简单地说就是原来线下聚众赌博转变为线上视频赌博;利用体育竞技,包括六合彩等作局,通过某种规定的公式去算出一种赌博标的,再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下注,比如赌球;利用带有红包功能的平台(包括微信群、QQ 群等)组织赌博;利用一些休闲游戏平台如棋牌等来进行赌博。大学生一旦接触网络赌博,就容易沉迷其中,有的想通过网络赌博一夜暴富,有的是好奇却越陷越深,但赌博带来的结果大部分都是倾家荡产、家破人散。
(5)网上交友排解寂寞。当前,网络社交平台上的交流是学生日常交流的主要模式,学生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寻觅知己、灵魂及恋人来倾诉情感寻找寄托、消遣寂寞摆脱孤独。一项访谈得知,有 80% 的大学生认为他们进行网络交友最主要的原因是内因中的归属需要[2],当对异性的好奇以及自身的情感在现实中得不到“配位”,而适时网络的匿名和互动让网络人际成为大学生新的选择。由于网络的隐蔽性,使陌生人之间更容易“毫无顾虑、敞开心扉”。当前,各种社交APP 多如牛毛,虽然方便了通讯,拉近了距离,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对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生来说,这种交友更是刀口向内的居多,引起的后果包括陷入网恋不能自拔、一旦分手不能自已、虚拟代入角色冲突、长期用网视力下降、缺乏锻炼体力虚弱、网络婚恋早婚早育、精力放散学业不就、网络犯罪以性为重等。还有就是大学生长期沉迷于虚拟的情感世界,忽视了现实中的沟通,长久以往,人际关系能力自然退化,恶性循环之下,焦虑、抑郁等人群也会越来越多,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定因素也会多起来。
(6)观看直播打赏表演。当前网络直播市场的过度消费冲击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无论是专业网络直播平台,还是非专业的全民直播平台,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低俗表演、情色表演等形式、内容取悦观众,呈现出的是一种娱乐至死的新氛围,这恰恰成为大学生闲暇之余渴望的一种不用过多联想低语境式的娱乐。学生们自我感觉通过观看这种肤浅甚至恶俗的直播表演释放了压力、缓解了孤独,本来就不丰盈的钱包却没有任何犹豫地打赏在线的主播,而部分主播在利益的驱使下,突破底线,大尺度直播、低俗化表演,甚至以挑逗、暧昧的语言、行为来获取高额的打赏。这不仅让大学生的钱袋空了,也让大学生的脑袋空了,引起这种变化的是一种“名人效应”,而这里是指的“网红效应”。一部分人费尽心思在直播平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甚至追求“有沟必火”、“一脱成名”等境界,使大学生沉迷其中,整个价值观念都可能发生转变。
(7)网络诈骗与被诈骗。一方面,少部分被利益诱惑的大学生看到网络中存在的漏洞,他们规避规则、钻研漏洞,企图在网络空间中通过诈骗谋取不当利益,如2020 年3 月30 日,霞山区人民法院利用远程视频“隔空”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某校在读大学生洪某网上谎卖口罩诈骗案,就是典型的利用网络诈骗,而且性质十分恶劣。另一方面,网络骗局多,如果没有提高警惕,就很容易上当受骗,而高校学生是网络骗子比较“青睐”的一类对象,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有 51.98%(380 人)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或其身边的朋友有过网上受骗的经历[3]。大学生当中持续高发的被诈骗案件集中在网购、兼职、充值返现等,而且这些诈骗手段还屡屡在高校学生群体中获得成功,甚至有学生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8)不当言论网络“推手”。近年来,各种包含特殊政治目的的信息不断在网络空间穿梭,以微博、微信、QQ 群等平台为“战场”,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言论战争”,而部分高校学生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这些平台上以“愤青”的姿态指点江山,制造、转发和传播信息中大部分关涉对国家、社会等公共领域事件和敏感问题的叙述和评价,其中不乏博人眼球、自我臆想、制造恐慌的“小道消息”、“网络谣言”,这些不当言论被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利用,成为危害我国发展进程的可怕舆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为所欲为的地方,发表不当的政治言论,最终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业和前途,而且影响了我国的大国形象。
2 原因分析及相关建议
大学生之所以对上述“八种现象”频频中招,简单地分析原因如下:一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够有力,在多元化意识形态共存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大学生每日通过网络实时获取鲜活的现实信息、夸张内容、艳俗标题、暴力诱惑等,更新快速的网络世界不断推动着大学生认知社会方式的转变。过去正统主流的思想意识及其教育的影响力日渐减弱,特别是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思想观念激烈碰撞,对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念的树立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网络平台乱象整治不够到位,此前网络平台乱象经过多波次整治,网络空间风气变得清朗,但是网络平台蕴含地无限商机及巨大利益,部分商家仍知法犯法,从而攫取丰厚的利润,导致网络平台的乱象虽然整治了,但整个平台非主流的价值体系依然冲击着我国主流的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依然巨大。三是学生自我防范意识不够坚强,高校学生心气高,但阅历比较浅,这种一高一浅的对比,形成了大学生“眼高手低”的暂时格局,出现了自以为是的心理,对快捷的网络打心底产生的一种了如指掌的心态,导致对网络信息和别有用心的网络操纵者没有一定的防范意识。
针对上述列举的网络“八种”现象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措施能够更有效有力的解决这些问题,核心地还是能够落实到底。一是加强网络使用的安全教育。有人说,网络无国界,但安全有国门。当务之急是把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结合起来,特别是国家安全法律的普及,培养高校学生的爱国情怀已经刻不容缓。笔者认为需要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去确立教育目标,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的校园性、社会性发展需求之中,把价值观念、行为能力、道德情感三位一体组织辅导,从网络使用中树立安全意识、学习主流文化,打牢学生们忠诚爱国的担当。二是加强网络使用的监管力度。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强对网络的监管,鉴黄、网警等网上监管组织的工作越发见到成效,但网上的犯罪分子也越发隐蔽,“露个头打一枪就跑”和监管组织玩起“躲猫猫”。笔者认为,核心还是网上犯罪的成本太小而收获的利益巨大,因此从重从严处罚的立法应提上议程,全民皆为信息举报员的共识凝聚在一起,真正畅通警民合作渠道,不厌其细、不厌其烦,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把社会的力量结合在一起,把“清网”行动一清到底的姿态和决心表现出来,营造风清气盛的网络空间肯定不会久远。三是加强网络使用的三方合力。新形势下信息网络呈现出来的特点应该要引起学生、家长、学校三方足够的重视,筑牢学生的思想防线,加强防范意识,不仅成为学生个人的问题,而是要家长、学校共同的合力,引导学生合理的上网,确保用网合乎规则,用网提高水平。学校提高网络安全教育的水平,丰富网络安全教育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网络安全宣传的兴趣,培养学生“网络有敌情,网络有陷阱”的意识;家长自身作好表率,同时督促学生安全用网,把网上网下隔离开,不让学生沉迷网络,也不“一刀切”不让学生上网,总的就是用网有所得,用网不沉迷 ;大学生要真正从心里重视用网安全,主动学习掌握用网技能,保护好个人隐私资料,不轻易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不随意接受来源不明的邮件;传授识别虚假网站的方法以及账号被盗后紧急处置的方法等,提高对网络风险的认知及防范能力[4]。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最见火候和功夫的,是面对利益诱惑的定力、识别“八种现象”的眼力、提升知识积累的智力,因此引导大学生在枚举案例入心、抵制诱惑入脑、甄别信息入眼方面下功夫,以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为着眼点,进一步强化网络监督,加强三方合力,引导大学生始终坚守用网是为了积累有用知识的初心,真正让网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