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笔墨遇见声光影色*
——对跨媒介阅读教学的冷思考

2022-03-02

学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载体媒介阅读教学

□ 刘 扬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4G、5G 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成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概念的提出和落地,都在不断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和学习的方式。就信息传播过程来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信息载体交叉整合,纸质文本、视频、音频等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进行传播;二是信息呈现方式协同并举,电子文本同时可以包含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要素;三是信息交流平台交融合作,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都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媒介融合。如今,人们了解社会、与人沟通、在群体中生活、与周围世界互动和进行各种决策,都需要借助媒介,而且是多种媒介,这深深地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以及语言的运用方式,也深深地影响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对此深有体会。

第一,新媒介技术发展的趋势导致以跨媒介为载体的阅读呈现出一种动态生成的思维状态。阅读,曾经是很个体化的活动,手捧书卷,安安静静,一个人享受精神的节节拔高,毛主席曾于闹市中专注阅读成为了美谈佳话。当文本从纸质载体演变为跨媒介传播后,类似喜马拉雅app 一样的媒介平台可以向读者提供听书功能,把眼睛从阅读中“解放”了出来;博物馆中出现了VR体验,向大众提供的是更具沉浸感的艺术环境和现实情况下不能实现的梦想天地,阅读活动有了新的开展形式。阅读逐渐变成了可视、可听、可感的“热闹”活动。

跨媒介阅读使阅读活动越来越群体化、社区化。我们在准备阅读时,会像现在看电影之前先上豆瓣看看它被打几颗星一样,在互联网世界获取关于书的评价;如果没有平台推送,缺乏获取书籍信息的入口,那么读者进行阅读活动的几率也会下降。信息时代深深影响着我们的阅读习惯,媒介改变着我们的阅读入口。而阅读过程中,你可以即时获取其他读者对书的批注;如果你愿意开放,其他读者也可以随时看到你对这本书的圈点以及批注,相信大家在“微信读书”“当当云阅读”等app中有过类似的体验。不同人的圈阅、批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他个体的阅读认知。跨媒介阅读活动中,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像头脑风暴一样互相促进,这种互动不断产生内容,阅读由静态的精神拔节变成了动态互动生成,这种变化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做出相应改变。

第二,新兴媒介特有的交互式技术,要求阅读过程中要对不同媒介语言进行转化,比如文字与图画转化,文字与声音转化,文字与表演转化等等,可以说跨媒介阅读是媒介语言的互译,其深层次是思维的聚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利用好媒介专业知识进行跨媒介的深入阅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研究的问题。

影视作品有改编自文学作品的,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成为跨媒介阅读活动的重头戏。但有的学习活动中,执教者成了专业影评家,对专业的影视术语如数家珍。这样指导欣赏几部影视作品,算是指导跨媒介阅读吗?无独有偶,也出现过声音与文本转化的跨媒介阅读实践活动,纯粹模仿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的桥段,缺少对文本理解的挖掘,跨媒介学习指导成了练习唱功;课本剧表演的作品展示竟是复制网络上的成品……所以说,如何实现“跨”媒介之后的成功阅读是一道难题。

跨媒介阅读需要找出文字文本与其他媒介不同表达形式的转化点,进行思维的聚合。比如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课本剧表演,应该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依次规划镜头,以表达对叙事结构和节奏的把握,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环境的解读等等,把故事按照场次转化为画面和声音,然后用数字媒介进行记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用影像表达文字,用文字翻译影像语言。如此的跨媒介阅读,体验的是不同媒介语言是如何转化的,“跨”的关键是不同媒介语言的互译,其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与聚合,这才是真正的跨媒介阅读活动。

第三,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和新媒体让我们获取信息更方便快捷,互动交流更及时有效,表达自我更轻松便利,可以跨越时空地合作探究,这使阅读活动有了新价值。跨媒介阅读最大限度地汇聚、利用、挖掘各种资源,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阅读需求,这种应运而生的阅读方式更能够吸引互联网上的“原住民”爱上阅读,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跨媒介阅读能够组建跨越时空的学习共同体,是以阅读活动为出发点,向外延伸至获取、运用知识的方方面面,不“止”读书。

可以尝试这样开展跨媒介阅读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借助一些常用软件(如Word、PPT、快剪辑等等),完成阅读任务,比如制作创意海报,制作网页介绍作品,在微信公众号推送“荐读”文章,在抖音发布读书微视频等。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合作交流可能是面对面争得面红耳赤,也可能是借助互联网回家后继续线上讨论,乃至张三远程操作,接手李四没有按时完成的任务,交流、合作没有时空限制。活动中学生独立搜集材料,精读文本,也共同讨论、即时分享,媒介保存着活动过程的完整记录,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供准确信息。前期组建、过程中的生成以及后期维护,使学生们围绕阅读活动建立起有高度凝聚力的学习共同体,如此接收信息渠道更畅通,转换信息方式更多样,合成信息更便捷,问题解决更及时,多层面提升认知,学习变得更高效。跨媒介阅读教学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得阅读活动魅力无限。

第四,新兴媒介载体往往是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超文本载体,和过去纸质载体截然不同,超文本载体很容易吸引读者,但也容易使阅读产生一种“游离”,即阅读只经过眼球而不经过大脑。以上行为会导致思维钝化以及语言能力弱化,因此在跨媒介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避免浅阅读、快餐文化的出现,充分发挥跨媒介阅读的积极作用。

品读经典,如《平凡的世界》《红楼梦》等等,学生往往无法产生足够的阅读兴趣,有的学生甚至根本看不进去,这里面存在时代背景差异的原因,也是文化、语言知识欠缺等诸多因素导致的。但网络平台上对作品只言片语解读的小视频,学生却情不自禁地点赞,似是能够从支离破碎的解读中对经典窥一门径;至于电视剧,学生对其兴趣程度是逊于小视频的。细细详究,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多屏的“富媒体”时代,几乎可以算得上“数字化原住民”了。他们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界面上,当他们去阅读传统纸质载体时,无法快速地进入文本来感受阅读的快乐。但若阅读变成不需要思考的跳跃式思维活动,追求的只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的愉悦,就陷入了娱乐至上的误区,导致阅读“游离”。

阅读不可“游离”,须要“有力”,成功的、良性的阅读活动需要植根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传播学创立者施拉姆对新兴的大众媒介有着这样的理解——它是信息在社会流通过程中的主要把关人,而非过滤器。在多媒介的环境中,印刷媒介不再“称霸”天下,语言文字也不再是传递信息、交换思想的唯一“通道”,纸媒阅读亦不再是阅读的唯一途径:融媒介的阅读时代已然到来。时代变化要求跨媒介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理智面对海量的信息,恰当地筛选和利用,形成信息价值判断的审辨思维;引导学生在跨媒介阅读活动中聚合思维和思想,提升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养成“跨媒介阅读素养”,提高思维品质。

总之,信息时代,阅读在不同媒介之间实现着转场与跨越,媒介不断地在内容与技术上实现着创新,这些阅读场景、阅读形态的变化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我们要冷静思考,不断探究,且能够主动适应,以保障学生在信息时代的知识海洋中游刃有余地游弋。

猜你喜欢

载体媒介阅读教学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