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测量学的视角评析2021年新高考Ⅰ卷《石门阵》选择题

2022-03-02

学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学类石门木匠

□ 王 志

考试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学理基础。在考试越来越具有高利害的社会背景下,加强考试的科学性越来越重要。目前在语文测评中,选择题主要用在语文基础知识测评部分和阅读理解部分。前者主要考查的是确定性知识的掌握情况,争议相对较少,难的、有争议的是阅读理解部分的选择题设计。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Ⅱ《石门阵》的两道选择题是语文高考中常见而典型的选择题。两道题的题干表述与2020年新高考Ⅰ卷、Ⅱ卷基本一样,也是对2017-2020年全国课标卷文学类选择题的分开考查。不过命题常常是遗憾的艺术,纵有精心的设计,难免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即对文学类文本的选择题命制提出一些疑惑,以就教方家,力求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教学与考试效能。

一、《石门阵》第6题:测试能力考查名不符实

在分析2021年新高考Ⅰ卷《石门阵》选择题之前,先看同是考查小说的2020年新高考Ⅱ卷的《大师》。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

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

C.“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赢。

D.“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该题考查的关键能力有:第一,能在文本中获取人物相关言论、表情、举止行为的语句;第二,能从人物行为推断人物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第三,能体察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描写方法所起的作用。

可以看出,获取相关语句是关键能力的初级阶段,据此实现对小说情节、人物动作、心理等理解能力的考查才是最终目的。命题所体现的学科素养是:“能运用审美的、系统的思维方式根据问题情境,从小说的情境性、层次结构性角度理解、赏析、评价文本内容。”[1]36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分析2021年《石门阵》的选择题。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参考答案】:B

该题的三个错误项为A、C、D,A项考查小说结构技巧“伏笔”,C 项考查小说的虚构性,D 项涉及人物内在心理,指向的是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合起来,这三项都是考查文学性阅读能力。唯一不同的是B项,解题思路如下:

B项的答题过程是把选项与原文内容、信息进行比对,判断选项表达的正误。解题关键就是考生认真筛选文中信息、准确定位,加以比照,推断选项的表述是否符合原文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理解”的成分其实已微乎其微,只有信息的分析和辨识。该选项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学生选对的几率不算小。

可是正确项在试题命制上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既然考的是“文学性阅读能力”,考查的是“相关内容的理解”,那么应该尽可能保证整个题目、各个选项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理解”层面,即引导学生经历“文学性阅读能力”的过程,测试“整体把握、概括、分析、赏析”等能力,而不仅仅是在信息和信息之间进行比对。答题的思维过程,应该是根据理解从选项中选出正确项,而不是从文学类阅读交叉串联到论述类的考查中。

即使是这样的考查,也令人遗憾,这个选项的理解和思考空间不大,因为该选项的含义在文中已经基本说明。此题的考点转而成了“辨析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属于“论述类文本”的基础性考查。题干和正确选项指向的内容范围并不一致,于是,文学类作品阅读的测试就变成了非文学类作品的测试。考查能力的交叉,很可能分散学生精力,误导学生思路,导致无谓的思维损耗,无助于测试目标的精准达成。总之,三个干扰项要求考生的是文学性阅读能力,需要考生理解,而正确项考查基础的信息筛选,价值和思考容量并不大。可以说,错误项“错”得有理,正确项“对”得可疑。

二、《石门阵》第7题:干扰项的理解存在争议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参考答案】D

从命题者立场来说,这一题最大的干扰项是C,“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一句引人注目,它很符合一般文章阅读中“过于绝对”的归谬逻辑,从做题惯性和传统经验出发,容易让一部分考生直接判定为错误。不过,这种投机的取分方式不在我们讨论之列。我们还是从“阅读鉴赏”的角度来深入解读选项,探讨作为诱答项的C是否真正实现了命题人的设计意图。

有“网络答案”选C项,解释为:驴叫声并非与故事毫不相干,“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驴叫指认了日本鬼子烧杀抢掠的暴行,表现了百姓对鬼子抢掠的憎恶,也渲染了故事的紧张气氛。这个答案很能说服人,原因就在于对“故事”的理解会有不同。我们知道小说的结构方式是“大故事套小故事”,“大故事”是作者讲“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小故事”是王木匠讲的“石门阵摆退鬼子兵”的故事。“网络答案”认为是C,就是立足于大故事,从抗日战争的真实环境出发,认为“驴叫声”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闲笔,它在抗战绝对胜利的主旋律中透露了残酷“扫荡”背景下民众的真实心理。“驴叫声”把村民从听说书的情境中拉出来,真切表现了百姓对鬼子侵略的憎恶,也渲染了说书人王木匠所讲故事的紧张气氛。官方参考答案认为该项分析正确,是着眼于小故事,“驴叫声”的确与王木匠虚构的传奇“石门阵”故事无关。

但从官方参考答案反推思路,我们可以想见选项中的“毫不相干”说的应是显性层面的没有关联,即在故事的情节讲述上,驴叫声并没有参与“石门阵”故事的构成,而听众的插话却是对讲故事这一事件的现场参与,王木匠的干咳声本身就是故事的一部分。或许这就是C项正确的原因。可是当我们进入小说文本的深层,“毫不相干”的论断就站不住脚了。

小说中,“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承接上文“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鬼子的抢掠出现在王木匠讲述的故事里,也真实地发生在1938年的鬼子扫荡中,前者取材于后者,后者是前者的真实创作背景,这样看来,“毫不相干”只是表面上的,在隐性层面,驴叫声联通了大故事和小故事,历史的真实与传奇的虚构彼此交织映衬,二者互为注解。

应该说,在破除解题套路,消解惯性思维上,命题者做了努力,但是选项理解上的多种可能导致“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一句的正确性存在争议。选项表述做不到是非界限分明,存在模棱两可的语句,带来“对错不一”的理解和“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摇摆。

值得肯定的是,D 项完成了C 项试图达成的目标。迷惑性落在“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上,过往经验,“多元”一般被认为是个适用性强,很难出错的词,既然是故事套故事,按照惯常理解,就应该有多个主题。如果这样,考生就会无视《石门阵》“这一篇”小说的独特性,不相信王木匠明白的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正是文章的唯一主题。

《石门阵》第7 题D 选项用学生惯用的模糊性用语叙述,具有很高的似真性和似乎合理性,是一个命制良好的选项。最大的干扰项C却不让人满意,表述模棱两可、是非难辨,易生疑误。这个诱答项有可能成为将好学生引入歧途的“诡骗题”。

干扰项的命制,是用必要的科学的手段增加了干扰性,迷惑性,促进了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考查,还是用表述不清、是非不明,来让学生无所适从,无谓增加试题难度?这能够给思维全面和理解深刻的考生带来褒奖吗?从这两道选择题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即使是高考试卷中的稳定典型题目,也还有改进的空间,我们要尽可能调整和优化。

三、新高考选择题命制特点与备考建议

我们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学类文本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小说《石门阵》的两道选择题。其间剖析了文学类文本考查的关键点、干扰项的设计和蕴含的不同解释。由此,浮现出了如下一些事实:

其一,第6 题的题干从2017-2020年的否定结构,转而采用正面陈述,即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一项。因为过去常用的“否定结构不利于教师了解被试到底掌握了多少正确知识。另外,肯定结构比否定结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富有教育意义。”[2]86

其二,在干扰项中使用学科专门术语和具有科学味道的词语,对未具备回答该题所需知识的学生有诱惑力,吸引这部分学生选择,从而达到测验的目的。《石门阵》第6 题A 选项考查文学创作中的叙事手法“伏笔”,很多学生好像知道,以为熟悉,仔细考究,又不能落在文本中去理解,导致A项成为最大的诱导项。

其三,干扰项的长度和措辞的复杂性与正确选项相似,正确答案并不会叙述得更详细,那些“好听的”、堂皇的用语会均匀分布在各个选项。比如《石门阵》第6题的“王木匠手巧”“不乏新意识”“追求手艺完美”。

其四,以学生惯用的模糊性用语、解释空间大、富有理解弹性的词语来叙述干扰项。比如第7题的“主题更加多元”。

相应的,在语文高考中,保住选择题护好基本盘,需要我们形成以下认识并落实在备考中。

第一,真正用好选择题,不能停留在看过答案、知道对错的初级阶段,要从出错的地方复盘思维过程,回溯、修正自己的解题思路,切实达成理解。也要把选择题当成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支架来看待,借助选项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二次解读。在实际解题中,常有学生对某些选项于枝节处深求、苛求,思路趋向偏、怪。思维进入死胡同,就容易找到各种证据固化自己的想法,此时,老师就不能和学生一道在语言表达的小角落里深钻,而应该告诉学生,选择题的测评目标是什么?命题者的考查指向所期望的答题反应是什么?要学会问自己,我们所做的更为精细的区分是否具有教育意义?与命题者试图测试协调与否?如果你认为的那个选项,错在细枝末节,需要咬文嚼字才能感觉出错误,要小心是不是漏掉了更重要的东西。

第二,有意识破除机械刷题的不良倾向,通过选择题和主观题明晰“这一篇”文本的艺术价值和考查空间,在阅读鉴赏的动态过程中夯实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新高考形势下,一味刷题带来的效益转化正在削弱,用习惯的考法去考固定的考点已经成为过去。现在更强调因文设题、情境化命题,力图考出所选文本的独特性,凸显文本自身的魅力。

第三,在阅读鉴赏中,必备知识不是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备考重心不能放在静态的知识识记上,而要切实地转换到动态的理解与运用,在语文活动的应用性、实践性中夯实基础,转化能力。过去我们相信高考题,认为它的文学类阅读材料都是适合考试的精品和正品,人物饱满、情节曲折、结构清晰、主题鲜明是必然的,可是近几年高考题正在打破我们的刻板认知,现在我们只有尊重文本,以更开放和灵活的态度面对文本,锤炼好自己的文学性阅读能力,才能应对新高考的考查要求。

第四,注意从高考题和复习题中总结选择题命题规律和解题技法,导引思路,增强对错误选项的敏感性,也能合理应对可能存在争议的选项。比如,面对四个选项,首要考虑的是知识性错误,然后才是理解性错误。题目的错项一般都会有实打实的、不可回避的错误。如果有两个选项存在可见的错误,那就遵循“病重者优先”的原则。当然,方法还有很多,但最终都指向真实的阅读鉴赏。

猜你喜欢

文学类石门木匠
石门二十四景
舟泊石门忆事有作·其一
文学类文本“文本二”的前世今生——“八省联考”卷《国文教员》点评题命意溯源
汉中石门十三品
【重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小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木匠身影
木匠手中的诗情画意
文学类
谭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