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四点“关注”

2022-03-02胡精美

学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关注语文课堂新课程

□ 胡精美

搭乘时间的帆船逆流而上,历经20年时间的洗礼和实践的建构,我们在回望中打捞课改的智慧和成果。万般艰难推课改,喜在当下核心素养已经深入人心,新的育人方式已经落地生根。在实施新课改的路上,所有的教育人都在积极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本真,促进新时代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教育革命的当今时代,课堂教学尤其是普通高中语文课堂已在悄然发生着变革,全体语文人在无数次的探索中,坚持以四个“关注”为突破口,从思想认识到教学实践都发生了让人惊羡的蝶变,大家都在努力寻求一种契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堂教学新生态,做新课程改革的破冰者和践行者。

一、关注教学理念的时代性

2001年,为迎接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挑战,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面向世界宣告跨入“课改的世纪”,一种综合均衡、自主灵动、民主多元的课改气象悄然展现,三维目标进入全体教育人的视野。2011年,各学科课程标准出台,高中语文教师在关注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学生的人文发展。但是,高中语文的三维目标并未得到落实,一纲多本折射高中语文教材杂乱无章,语文课堂上依然是教师满堂灌,教教材,仍然将分数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手段。

2018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语文核心素养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新时代下,普通高中语文课堂不仅要关注语言建构与运用,训练学生思维品质发展与提升,加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还要尊重学生个人“情趣”,让语文教学久违的“情趣”即审美鉴赏与创造回归课堂。同时,注重文化传承与理解也成为高中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1]65这些学科素养的出台,意味着教学目标的升级,课堂教学从设计一个知识点或一个课时转变为设计一个单元,关注学生运用知识做事,持续地做事,正确地做事,从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落实“一体四层四翼”,将灿烂的教育理念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实践,让情境式教学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形式。

近两年来,《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更凸显了教育理念的渐变性和时代化,坚定了回归生活办教育的信心,也让全体教育人感受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时代性是教育的引领,时代性是教育的方向,语文教学作为国民教育的龙头,不仅承担着提升国民素养的重任,还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更应该从语文课堂教学这一根本阵地出发,紧随时代脚步,让语文课堂新起来,活起来。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时代性。新课程、新课标是统编语文教材的时代背景,新课标呼应的是教学理念亟需更新和学生核心素养亟需提升的时代要求,体现的是新时代国家的育人方向和育才标准。统编语文教材紧扣新课标,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组织单元,以新时代高中生应具有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作为隐性的精神主线,按照“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自然融合”的基本思路,分解成若干人文主题,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着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因此新时代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传授知识、应对考试、赚取分数的教育模式,而是承担着强大的育人功能,给学生思想和灵魂赋能,给学生行为和实践假以正确导向,凸显出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培养人才的前瞻性和时代感,将学生培养成为眼光澄澈、行为端庄、思想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关注教学过程的人本性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新时代下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过去几十年的高中语文传统教学中,虽然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和思路明晰,课堂上语文教师不遗余力教授,课下呕心沥血备课、批阅作业,但是语文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极为脆弱,问题到底在哪儿呢?教学行为中人本意识的缺失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立德树人,已经成为当下新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是全体教育人达成的共识,是今天“课堂革命”的起点,体现出新时代教育是有“道”的教育,有“德”的教育。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导演着整个课堂,承载着整个课堂。教师一言堂,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除了记诵老师教授的主题、字词含义或文言翻译外,没有质疑和发问的机会和资格。老师讲得唾沫飞溅,学生却昏睡成片。如此的语文课堂,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得不到开发,课堂上忽略了人的存在,人的缺位是传统教学最为显著的流弊。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跳出语文看语文,要站在育人的战略高度。[2]以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老师如果只是一味地通过梳理袁隆平、张秉贵等劳动者的杰出事迹,自我陶醉于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之中,就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忽略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存在,抛弃了大单元、大概念、大结构、大任务等教学内涵,忘却了语文学科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缺少了互动式、情境式和项目式教学新理念的实施。如此,语文核心素养成了空中楼阁,语文老师不仅完成不了单元教学任务,更达不到立德树人的真正目的。事实上,统编教材已经明确了该单元学习任务:学生分组专题研讨劳动的价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学生评选优秀新闻作品、学生写一位劳动者等等。每一条学习任务都将“学生”二字置于首位,突出了单元教学的根本任务,关注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育人、培根、铸魂才是该单元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可见,该单元教学设计并非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一讲了之,必须设计巧妙的教学支架完成以上教学任务。作为一名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通盘考虑到教材中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以及对应的学习任务群,在明确语文课堂教学“人本性”的前提下,采用大单元设计,体现大情境、大任务,突出单元主题“劳动最光荣”,完成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学习目标,落实单元学习任务中“写人要关注细节”等教学要求,通过分组阅读并讨论新闻评论的特点,学会写作新闻评论;通过师生互动探讨人物通讯的特点,学会写作人物通讯;通过合作交流和演讲的方式领会劳动意义;通过打扫学校卫生区感受劳动者的艰辛与伟大;通过编撰班级“劳动纪念册”悟透劳动的价值等,让语文教学鲜活灵动,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生活,让语文教学凸显学生地位,让语文课堂在学生的广泛参与中完成育人功能。如此教学,确立了生本地位,彰显了“人本性”,达到了培养人的教学效果,这才堪称新时代的语文课堂。

三、关注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对课文的拆解。就具体一篇课文来看,教师从作者的生平简历、主题思想、重点字词、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等方面来解读文章。整篇美文被肢解,文章的整体性被破坏。学生所能掌握的只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知识点,犹如被拆卸下来的机器零件,难以将它们再重新安装到机器上去,因为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就是说,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生成。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就是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面向未来,深耕现代课堂。依然以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如若教师分课解析字词含义,分课剖析人物性格,分课分析塑造人物方法,分课介绍人物通讯的写法,这样就脱离了单元教学轨道。其实塑造人物的方法、人物通讯的写法,无须分课分析,教师完全可以树立大单元教学意识,以一个问题串联本单元每篇课文,在单元整体架构下让每一位平凡的劳动者触动学生的心灵,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的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以高一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例,从单元教学整体性来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分析“单元导语”,明确该单元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这里的“自然”既可以是抽象的地理概念,也可以是具体的景物;要认真分析“单元学习任务”中的三项学习任务,三项单元学习任务的组合呈现出“读—思—写”的逻辑关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领受不同作者笔下的自然之美,进而反观自然,进行自我生命主体与大自然之间的对话,从而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要认真分析“学习提示”,“学习提示”提出了每篇课文独特的学习任务,同时又引导我们进行比较阅读。如《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的“学习提示”指出:“学习时要关注两篇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来细细品味。”由此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单元的整体性。就该单元教学任务而言,要求语文教师在“自然与情怀”的大主题下,完成新课标中“文字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提出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激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体会文章中反映的民族审美心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落实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学习写抒情散文的教学要求。教学设计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把学习内容转变为具体情境下的三个学习任务:寻找一幅最美的风景,赏析一段最有情味的写景文字,尝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3]271。如此教学设计就从单元的整体性出发,破除了解析单篇课文的课堂教学陋习。

因此,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需要教师着眼于单元而非课时,将传统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纵向组织教学的方式,转变为依据学科素养目标横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森林中体察树木,让课堂上学生的人本意识得以复位。

四、关注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考量的是学习成绩,不是立德树人,无视学生的个性特质,忽略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指导。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18 个教学任务群贯穿其中。整本书阅读能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养成阅读习惯,拓宽阅读视野。各种实践活动如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开展采访、考察、查阅文献等,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如“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学会正确面对海量信息,恰当筛选利用。这些能力的获得,能促进学生个性特质的发展,是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关注,而这些永远无法用分数来衡量。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情境式教学、问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渗透其中,让学生广泛参与其中而焕发课堂活力。其中情境教学法即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创设基于文本、指向文本、回到文本,要基于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依据时代特点,把学习的真实发生放在聚光灯下。问题教学法则是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和魅力。项目式教学是教师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以《雷雨》教学为例,可设计项目为排演《雷雨》,并由此交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是读《雷雨》全剧,看《雷雨》视频,精读课文,结合剧情冲突,揣摩台词,体会人物情感,分析人物形象,并与同学讨论分享,或写一段表演设想或建议。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剧组,每组设导演一人,演员若干,排演课本剧,并录像。总之,新课程背景下,全体语文同仁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努力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乐意让课堂向不确定性开放,让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努力把“讲堂”转变为“学堂”,少教精讲,当好引桥路标,实现“主演”到“导演”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让我们看到了全体语文人的智慧和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中国教育的前程和希望。课程改革是艰难的,语文课堂教学永远在路上。所有的语文人都心存敬畏之心,在憧憬期盼,在守望相助。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四点“关注”犹如四束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路,鼓舞我们携手奋进在语文课改的康庄大道上!

猜你喜欢

关注语文课堂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奥朗德“关注”锦江增持雅高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美国宗教自由报告“关注”中国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