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汉语成语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忠孝之德*

2022-03-02宁佐权

学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忠贞成语

□ 宁佐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贞既是一种操守,也是一种气节;在中国古代,它主要是指对君主、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孝亲则是子女感恩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也是炎黄子孙做人的重要标准。它们作为中华民族大力提倡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汉语成语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蕴涵着非常丰厚的的忠贞意识和孝亲情感。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这个载体弘扬传统美德,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学生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意识和孝敬父母长辈的情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汉语成语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忠贞意识

汉语成语中蕴涵着忠贞意识。古语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的思想在历朝历代都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忠于君主、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思想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忠贞”这种君臣之间的道德规范,大约从战国时期到秦汉,逐步移植到夫妻之间。所谓“忠臣不事二主,贞女不更二夫”。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忠贞不渝”后来演变为夫妻之间的一种美德。“生死不渝,忠贞不二”是人们对夫妻关系的理想追求。汉语成语对于“忠”的思想有丰富记载,且以忠于君主、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内容居多。

精忠报国语出《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意思是为了国家而尽忠职守,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岳飞是“精忠报国”首屈一指的人物。他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豪情激昂,表达出浓浓的爱国情怀。他为南宋征战四方,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虽然后遭秦桧等人的诬陷,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而入狱,以死刑悲剧收场,但作为一位民族英雄却流芳百世。

竭智尽忠语出战国屈原《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屈原主张任用贤明之士,修改法令,极力主张联合齐国来抗击秦国的一系列于国有利的主张,却遭腐朽软弱的楚国贵族的联合排挤,落得流放沅江的悲惨下场。屈原一生为楚国竭智尽忠,成为忠贞爱国的典型,在民间广为流传。

鞠躬尽瘁语本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去效劳。表示小心谨慎,不辞劳苦,为国事而竭尽全力。诸葛亮对国家事业无限忠诚的情怀,使他美名传千古,成为后世爱国主义的楷模。

忠言逆耳出自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大军攻占咸阳,在秦宫里见到不计其数的美女和奇珍异宝。这让刘邦产生了长居秦宫享受奢华生活的念头,其部下樊哙直言劝说他放弃这样的奢华淫乱的生活,以国家社稷为重,而引起刘邦的不满。谋士张良说这些诱人的美女和珠宝是导致秦朝灭亡的东西,并说出了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箴言。刘邦最终听从劝告退兵驻军至霸上等待项羽的到来。

一寸丹心语本杜甫《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诗:“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杨万里《诚斋集·新除广东常平之节感恩抒怀》诗:“向来百炼今绕指,一寸丹心向日明。”明代于谦《立春日感怀》诗:“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丹心:赤心,忠心。一寸丹心,一片赤诚的心。

匪躬之志语本《周易·蹇卦》:“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蹇蹇:济蹇之时又遇蹇难,指想帮助别人渡度险阻,没想到也遇到了险阻。匪躬,不顾自身。意思是臣子为了解救君王的困境不顾自身而奔走在危难之中。

忠心耿耿语出清李汝珍《镜花缘》:“当日令尊伯伯为国捐躯。虽大事未成,然忠心耿耿,自能名垂不朽 。”耿耿:忠诚的样子。形容非常忠诚。

法家拂士语出《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拂:通“弼”。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辅弼之士。指忠臣贤士。

忠贯日月语出《新唐书·郭子仪传赞》:“子仪自朔方提孤军,转战逐北,谊不还顾……虽唐命方永,亦有忠贯日月,神明扶持者哉!”是指忠诚之心可以贯通日月。形容忠诚至极。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

尽忠拂过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异违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拂:通“弼”,匡正。旧指竭尽忠心,帮助君王改正错误。

二、汉语成语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孝亲情感

汉语成语同时也蕴涵着孝亲情感。古语云:“百善孝为先。”《诗经》上也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孝”被认为是子女对父母最起码而又最高尚的敬重。汉语成语真实记录了中华民族重“孝”德的文化传统。

孝感动天语出《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中的第一个故事。该故事讲述虞舜那份不计较仇恨地孝顺父亲、后母和慈爱其弟而感动上苍的故事。后人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舜是中国著名的传说中的古代帝王,是中国的五帝之一,姓姚,史称虞舜。据传舜曾经屡次遭到其父瞽叟、其后母和其弟象的残害:他们蓄意安排舜去修理谷仓的仓顶,等舜上到仓顶时就在谷仓底下纵火,舜冒险从谷仓顶跳下才得以脱逃;尔后又让舜去掘井,瞽叟和象却下土填井,舜挖地道艰难逃脱。舜在这些事发生后并没有怀恨于心,依然对其父亲毕恭毕敬,对其弟弟关爱有加。他的孝行让天帝感动。舜在历山耕田种地时还得到了许多动物的帮助,鸟儿代他锄草,大象帮他种田。后来舜的孝顺为帝尧所知,帝尧认为他有治国理政的才能,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许配给了他,后来舜经受住帝尧的各种考验,被选作了帝位继承人。舜登上了帝位之后,对其父一如既往地孝顺,对其弟也是依然非常照顾,更有封侯之赐。

孝思不匮这一成语出自《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指对父母尽孝的心思时刻铭记。

寸草春晖语本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形容儿女的心力像小草那样微弱。春晖:象征母亲的慈爱。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深情重,难以报答。

“孝”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内容主要涵盖了“养老”和“送终”两个大的方面。语出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一语的“养生送死”这条成语,意思是指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殡葬。可以说,该成语是对“孝”德两大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

表现“养老”的成语:

冬温夏凊语本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北魏《张猛龙碑》:“冬温夏凊,晓夕承奉。”意思是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指子女孝顺。

问安视膳语本《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意思是每日必问安,每餐必在。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

乌鸟私情语出李密《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白居易《谢官状》:“乌鸟私情,得尽欢於展养;犬马微力,誓効死以酬恩。”乌鸟:即乌鸦;人类很看重其反哺生母之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甘馨之费语出白居易《谢官状》:“况于官禄之间,岂敢有所选择。但以位卑俸薄,家贫亲老,养阙甘馨之费,病乏药石之资,人子之心,有所不足。”阙:通“缺”。旧以“甘馨之费”为奉养父母的费用。

“养老”不仅要从物质层面满足父母衣食住行所需,而且要从精神层面关注父母的喜怒哀乐。成语“彩衣娱亲”亦作“莱子斑衣”,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想尽一切办法讨父母欢心,使他们健康长寿的故事。

表现“送终”的成语:

寝苫枕块语出《仪礼·既夕礼》:“居倚庐,寝苫枕块。”苫:草荐。睡在草荐上,头枕着土块。古时宗法所规定的居父母丧的礼节。

慎终追远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手泽之遗语本《礼记·玉藻》:“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手泽:为手汗所沾润。该成语是指父死以后孝子捧读遗书而动哀思,也指先人遗物。

杯圈之思语本西汉戴圣《礼记·玉藻》:“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口泽之气存焉尔。”圈:不加雕饰的杯具。指思念亡故的母亲。

春露秋霜泽与威严。也用于怀念先人。

除表现“养老”和“送终”以外,还有一些成语表现游子远在他乡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也是“孝”德的重要体现。例如:

白云孤飞语出《新唐书·狄仁杰传》:“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亦作“白云亲舍”,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陟岵陟屺语本《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登、升;岵:有草木的山;屺:无草木的山。指久役在外的人想念父母。

体现“孝”德的汉语成语还有许多。一方面,这些成语是中华民族重视“孝”德的真实记录,另一方面,又对“孝”德的弘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忠”和“孝”是人类两种相关相类的品行。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得好的人物可以称之为“忠孝两全”(白居易《除程执恭检校右仆射制》)的优秀之士。能够做到“忠孝两全”是处理好“忠”、“孝”的关系的最高境界。古代思想家大力提倡“求忠出孝”(《后汉书·韦彪传》),即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一个对父母、对亲人都不“孝”的人,又怎么能够做到对君主、对朝廷、对国家、对民族的“忠”呢?但很多情况下,“忠”和“孝”又实在难以两全,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李密遭遇的为了对96 岁的祖母尽“孝”而无法服务朝廷的艰难处境。而当“忠”和“孝”发生冲突时,古代思想家则极力提倡“移孝作忠”(《孝经·广扬名章》)。《孝经》是我国儒家思想史上第一次把“孝”提升为社会的政治的孝伦理,完成了“孝”的政治化过程。它明确要求“孝”服从于“忠”,也就是把对父母、对亲人的“孝”转为对君主、对朝廷、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这种思想理论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时代发展到当今的民主社会,但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情感却仍然是中华民族忠贞之德永恒不变的主题。语文教学完全有条件利用好这种丰厚的教学资源,秉持客观、科学和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培育学生的忠贞意识和孝亲情感,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忠贞成语
咏犬
颜真卿
《飘》中白瑞德形象简析
论朱有燉妓女戏对“贞”的颂扬
看图猜成语
看图猜成语
拼成语
猜成语
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英雄形象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