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
2022-03-02刘爱军王梦也
刘爱军,王梦也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2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任何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都与这个国家与民族是否能够始终顺应时代潮流并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是否能够始终焕发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紧密相关。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彰显的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能够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大势,能够主动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与历史责任。
一、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历史主动精神重要论述及其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世情、国情、党情均发生了变化,于是历史主动精神受到与以往相比更为高度的重视。这一时期,主要从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及继续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角度来强调和阐发历史主动精神。“历史主动”“历史自觉”“历史特点”“历史伟业”“历史变革”“历史机遇”“历史前进”“历史责任”“了解历史”“理解历史”“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发展大势”“历史发展规律”“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等术语,不断出现在国家的一些重要文献中,而与其相关的思想阐发则构成了习近平大历史观、党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不同场合,习近平通过“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握历史主动”“增强历史自觉”“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具备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等众多具体的话语,对历史主动精神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上,围绕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全党同志必须“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2]21。只有焕发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才能够不断地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够敢于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及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只有焕发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也才能够在事业推进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有所提高,也才能够不断推进理论方面的创新、实践方面的创新以及制度方面的创新。2013年4月28日,在与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提道:“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作用,焕发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调动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2]44
在建党百年前后,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再次被强调。2021年2月,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强调要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3]13“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3]132021年6月25日,在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围绕如何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习近平又一次指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出了一种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构筑起了一套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再次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21年11月16日,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习近平又强调:要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发展的大势,来始终牢牢掌握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主动,来不断增强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2021年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的讲话中,习近平在谈到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时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增强和坚定文化自信,“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投身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事业中去。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与我们党把握历史主动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
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历史主动精神而展开的一系列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富有极强的时代色彩。这些论述内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是习近平大历史观、党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深刻理解这些有关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相关重要论述,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我们必须始终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刻认识这些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第一,这些论述有助于彰显在党的光荣传统形成中历史主动精神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不仅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在不同时期能够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深刻揭示了我们党能够始终面对和顺利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更深刻揭示了我们党始终能够掌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历史主动的精神动因。
第二,这些论述有助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深刻认识这些有关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如期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在我们党继续完成“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一中心任务的时候,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挥已经成为此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不仅有利于彰显党领导人民在一个多世纪伟大奋斗中所形成的一些难能可贵的历史经验,也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就共同富裕美好愿景。
第三,这些论述有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与以往不同的一个新的时代,这是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精神的思想精华。十年来,我们党“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1]。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诸多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上,通过深刻的思考和科学的判断,不断地提出了一些具有原创性的治国理政理念、思想和战略,并使得发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成为社会时代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特色。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期望、完成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历史伟业、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显然都离不开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作为思想上的强大动力。因此,深刻认识、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需要。
二、新时代历史主动精神是一种积极自发的精神状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因世情、国情、党情已经发生众多变化,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为百年大党之后,“历史主动精神”这一术语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十分重要的范畴。对此,我们前文已经予以了简要梳理。既然“历史主动精神”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那么,对其科学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便是我们围绕此范畴来展开众多相关问题探讨的一个思想前提。我们党百年来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深刻认识自身性质、准确把握社会矛盾、认识对待自身建设、展望开创未来而形成了一种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近来,学术界以历史主动精神为主题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些成果围绕历史主动精神与党的百年奋斗经验、历史主动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等具体方面展开了丰富的和富有意义的思想探讨。但截至目前,有关历史主动精神科学内涵的分析和阐述还非常少,而且学者们对历史主动精神科学内涵的阐释也不尽相同。
就“历史主动精神”这一术语而言,其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中出现的比较晚。1976年,由我国学者翻译的两部苏联学者著作中出现了这一术语。例如,我国学者翻译的苏联学者费·瓦·康斯坦丁诺夫主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一书写道:“民粹派同情人民的疾苦,但是他们看不见人民有任何的历史主动精神。”[5]此术语也出现在另一位苏联学者列·阿·列文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发表和出版》著作中。在评价马克思给库格曼有关巴黎公社的信时,作者谈道:“马克思在这些信中对公社的历史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公社社员为‘冲天的’人,赞扬了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6]此外,在1979年出版的由中国学者陈晏清撰写的著作中,也出现了“历史主动精神”这一术语:“以往的修正主义为了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往往在认识论上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7]整体来看,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的几部著述中出现了“历史主动精神”这一术语,但是,此术语并没有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范畴。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历史主动精神”这一术语才开始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中成为一个十分重要且出现频率较高的范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九八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中,江泽民指出,工人阶级“表现出了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自我牺牲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历史主动精神”[8]。此后,“历史主动精神”这一术语不断地出现在党的许多重要文献中。那么,究竟何谓历史主动精神呢?
目前,有关“历史主动精神”科学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历史主动精神的“精神品质说”,另一种是历史主动精神的“精神表现说”。
有学者将“历史主动精神”归结为一种意志品质。“历史主动精神是一种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善于把握历史规律,主动担当历史使命,勇于开辟未来的意志品质。”[9]坚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进一步主张,我们党在十八大之后通过始终注重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积极传承弘扬伟大的斗争精神,通过大力增强自身积极主动的求变意识,通过不断提升自身把握社会历史发展主动能力等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和大力弘扬了历史主动精神。与此不同,还有学者从党的自我认识角度将“历史主动精神”定义为一种自觉意识和积极品质。“所谓历史主动精神,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对社会历史规律和世情国情正确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身所处阶级地位、历史任务、使命担当的清晰认知及科学判定的自觉意识和积极品质。”[10]也有学者根据唯物史观将“历史主动精神”的含义理解为一种精神品质。“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在深刻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立足于所处的历史方位,顺应历史发展大势,自觉定位历史责任,自主谋划历史宏图,主动担当自己的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勇于开辟未来的精神品质。”[11]“历史主动精神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立足所处时代条件和历史方位,自觉适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大势,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科学谋划历史宏图,勇担历史使命,主动开辟未来、推动历史进步的精神品质。”[12]依据这种类型的定义,历史主动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自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在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基础上自觉能动地改造社会历史的精神状态”[11]。
事实上,无论是将“历史主动精神”理解为意志品质或精神品质,还是将其理解为自觉意识和积极品质,都没能准确把握“精神”与“品质”的区别。此处的“品质”一词,通常指的是在行为或作风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品性等方面的本质。此处的“精神”一词,通常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因此,“精神”是与“物质”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很显然,在历史中呈现出的一种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意识与思维活动、一种一般的心理状态,指的并不是思想、认识、品性等方面的本质。正如道德品质所言说的是道德方面的本质,而道德精神则主要言说的是在道德方面的意识活动、思维活动或心理状态。
除了“精神品质说”之外,有关“历史主动精神”内涵的另一种代表性观点是“精神表现说”。一些学者将历史主动精神的表现归结为四个方面。有学者认为,这四个方面指的是遵循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精神、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勇毅担当的奋斗精神[13]。也有学者认为,这四个方面指的是“高度的历史自觉、强烈的历史担当、伟大的历史创造、坚定的历史自信”[14]。还有学者提出历史主动精神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尊重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二是尊重人民的主体精神,三是清醒自觉的主动精神,四是未雨绸缪的预见精神,五是勇毅前行的担当精神。”[12]
整体而言,不同种类的“精神表现说”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也就是说,它们基本上都是从科学精神等众多精神表现形式来理解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的。然而,在这些规定中,“尊重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与“遵循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恰恰展现的不是一种历史主动精神,正好相反,它们是我们能够积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某种前提。“历史担当精神”明显是一种历史责任意识,这一点更多的是从历史主体的道德义务上来讲的,而不是从历史主动精神的角度来讲的,因此,将其看作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并不合理。“未雨绸缪的预见精神”,强调的是社会历史发展中根据历史发展规律能够预先判定将来,这与历史主动精神强调现实社会中在尊重客观历史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历史的主动性,明显在思想实质上是不相符合的。不管将历史主动精神的表现归结为四种还是五种,实际上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即都是从“历史主动精神”的表现角度来把握这一概念的。此种“精神表现说”对于我们理解“历史主动精神”概念中精神内涵的具体表现是有帮助的,但问题是这种界定忽视了历史主体的地位,忽视了新时代“历史主动精神”主要是从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发展动力角度来言说的这一基本事实。
理解和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显然离不开我们对于“历史主动”这一范畴的理解和把握。“历史主动精神”虽然与“历史主动”密切相关,但是两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有学者将“历史主动”界定为:“所谓历史主动就是一个民族、国家、阶级、政党、团体、组织和个人遵循历史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总结历史经验,并借鉴历史智慧和力量推动事业发展、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思维和实践活动。”[15]这种将“历史主动”归结为一种“思维和实践活动”的看法是不准确的。“历史主动”应当主要指的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其不包括思维活动。此外,这一“历史主动”概念,对于“历史主体”的理解也并不十分准确。“历史主动”指的应当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社会历史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因此,如果将历史主动的主体,宽泛的规定为民族、国家、阶级、政党、团体、组织和个人,有扩大历史主动背后的历史主体的嫌疑。很显然,民族、国家、组织并不是从事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因此,它们并不是历史主体。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人通过自身的活动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尽管阶级或政党、集团或个人都参与了社会历史的创造,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在社会历史形成和发展中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是,究竟是人民群众还是个别人物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与英雄史观不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过程中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他们能够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适应社会历史发展需要、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在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与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一群众史观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当然也承认个人尤其是杰出人物的历史主体作用。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阶级、政党以及政党领袖的带领下展开的,因此,历史主动便必然与这些历史主体联系起来。总之,所谓历史主动,指的即是社会历史主体在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通过科学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积极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大势、主动提升社会历史发展自觉、始终坚定社会历史发展自信,以及勇于承担社会历史发展责任所展现出来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了对于“历史主动”范畴的理解,我们接下来再进一步考察一下“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
与上述“精神品质说”“精神表现说”这两种主流观点不同,笔者在此提出的是关于历史主动精神内涵的“精神状态说”。我们党百年光辉历程所焕发出来的历史主动精神,指的是我们党在全面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深刻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积极顺应整个人类社会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大势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历史实践活动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自发的或自觉的精神状态。“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上》)虽然有智慧,但也不如善于乘势而为;虽然有锄头,但也不如等待时机的来临。历史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形势潮流与时机机遇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但是,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所事事的。这也就是说,我们要从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维度来理解和把握历史主动精神。正是借助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我们党才能够把握历史大势、展现强大历史勇气、肩负民族复兴历史使命,才能够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掌握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作出长远的历史谋划,才能够直面历史风险挑战、进行伟大历史斗争、开展顽强历史奋斗,才能够勇于进行社会革命、勇于开展自我革命、继承发展唯物史观,才能够发挥历史主体作用、形成坚定历史自信。可见,历史主动精神与历史自觉性、历史目的性、历史主动性、历史积极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历史主动精神作为一种思想力量、精神力量,它的实现和彰显离不开历史行动与历史实践。
三、新时代历史主动精神“精神状态说”的三个阐释维度
根据上文有关“历史主动精神”科学内涵的辨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历史主动精神不是一种物质力量,而是一种精神力量。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一样,都是社会发展需要的力量。“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6]以“精神状态说”深入理解和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以下三个不同维度予以展开。
第一,新时代历史主动精神是在“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在谈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时候,首次提出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个全新概念。2021年10月9日,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一次提到了这个概念。此概念在《决议》中也再一次被使用。“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一词,是我们党在总结四个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伟大成就,以及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提供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提到的。与前三个历史时期不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一种无比的历史自信和坚定的自强精神,始终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思想理论方面的创新,创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17]6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在地包含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一思想内容,此思想内容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大成果。这一精神力量生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强大的志气、骨气、底气,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底蕴,以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这一精神力量传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构建的精神谱系,并在党领导的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中形成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这一精神力量充分彰显了党和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力量更加深沉厚重、自觉自信、积极能动、坚强有力,形象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风华正茂、中国人民意气风发、中华民族朝气蓬勃。
有学者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的表现界定为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信仰信念力量、先进文化力量、党心民心力量等方面。”[18]也有学者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的内涵理解为五个方面:科学理论信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精神、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19]。笔者认为,理论更为自觉、信仰信念更为坚定、文化更为自信、党心民心更为强大,这些应该是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结果,而不是历史主动精神本身。也就是说,“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不同于“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从党的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前者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史整个历史发展时期,后者则专门针对的是新时代党的历史发展时期。从概念的基本内涵上来讲,尽管精神也是一种力量,但是“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更为强调的是精神本身,即一种思想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本身;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则强调的是精神背后的力量,即思想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中所具有的自信自强的激情与活力,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等。从概念涉及的领域来讲,“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主要指的是在历史领域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精神,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则是在文化领域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即与物质文化提供的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文化提供的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不同。从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上来看,“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是取得历史成就、进行历史性变革的原因,也就是说,因为焕发了这种历史主动精神,我们党才取得了不同时期的伟大成就。与此不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是这种伟大成就的结果,即新时代我们党创造的伟大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种精神力量。由此看来,我们不能将《决议》中“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与“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混淆起来。当然,就两个概念均强调主动的一面、均与精神相关、均与我们党的精神品格相关、均有唯物史观基础、均与党的初心使命相关而言,它们之间又具有思想上的一致之处。
第二,新时代历史主动精神是在我们党的历史实践成就经验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
从历史实践维度来看,历史主动精神并不是一种历史活动或历史实践本身。这是因为,实践作为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一种客观的对象化活动,其本质特征是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也就是说,实践活动是一种物质的、感性的、客观的现实活动,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一种有社会性的历史活动,一种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主体活动,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活动不仅体现了历史主动性的一面,也体现了客观现实性的一面。新时代社会历史主动精神,表征的主要是党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历史主体主动性的一面,即表征的是实践活动中的精神层面而不是物质层面。
从历史成就维度来看,伟大成就铸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需要通过伟大成就来实现、来彰显。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所获得的不同历史阶段的伟大成就,是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彰显的必然结果。反过来,这些历史中形成的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又提供给我们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的志气与勇气、底气与骨气,一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从历史经验维度来看,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实和走向未来。只有深切了解历史经验智慧、学习运用历史经验智慧,才能不断提升历史行动中的自觉意识,不断把握历史发展中的主动力量。《决议》概括出了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我们党经过长期实践积累而形成的这些宝贵历史经验,是党和人民历经百年风雨而艰辛创造出的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历史经验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是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长期坚守的历史经验。这些历史经验“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17]89。
第三,新时代历史主动精神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阶级政党领袖展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
从整体来看,习近平围绕历史主动精神而进行的一系列相关重要论述,很明显是对于之前的马克思主义者有关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以及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思想的积极继承。当然,与党的十八大之前的诸多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述不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历史主动精神的相关阐述,侧重的是站在党的百年奋斗史的角度,围绕党在历史发展中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历史主动、历史创造等角度来阐发的。也就是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与历史主动精神相关的阐述更多的是围绕政党的历史功能而展开的。
自17世纪末现代政党制度建立以来,政党的政治活动便一直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在政治行为参与、阶级利益表达、社会价值整合、政治民主监督、社会秩序维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政党、领袖对于一个阶级社会中的阶级与群众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作为历史创造者而存在的人民群众,其创造历史的活动往往是通过阶级的活动与阶级斗争来实现的。一个政党便是某个阶级为了代表本阶级利益和领导本阶级进行阶级斗争和阶级活动的政治集团或政治组织,一个政党的政治精英或领袖或领导集团则是这个政党领导本阶级进行政治斗争的必要条件。总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往往是通过代表人民群众的一定的阶级、政党、领袖来实现的。于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挥主体不仅体现于人民群众,也往往体现于阶级、政党、领袖。
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20]。我们党始终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而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遵循的五项基本要求之一。我们党从来都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而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都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和凌驾于群众之上。我们党长期坚持的群众路线是在红军时期孕育产生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毛泽东发展成为一种理论的。这一理论在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中第一次得到了系统阐述,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得到最终概括。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是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脱离群众则成为党执政后始终要避免的最大政治危险。
总之,新时代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群众史观基础,具有强大的共产党执政党政治优势的有力支撑,因此,这一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将长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背后一种重要的思想动力。只有从历史主动精神与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的关系以及历史主动精神与党的历史的关系,从人民群众与阶级的关系以及阶级与政党的关系等多重维度入手,我们才能科学地理解和把握好新时代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而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科学内涵则是充分发挥新时代历史主动精神社会功能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