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如何让德育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2022-03-02王秀娟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品德德育初中语文

王秀娟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南安学校 甘肃 定西 748100)

德育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的研究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和新课改的重要教育教学的研究课题,也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人文精神能够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作用,更有助于较大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但是,要想实现德育与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仍然需要教师深入到教材文本中,发掘其德育内涵,引领学生在自主性思考、探索中体悟其内在深意。同时,教师还应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与讨论的机会,以实现对教材文本的深度解析与掌握,有效提高综合素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论述,以此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坚实的文化素养,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文本,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语文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也被用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语文的阅读教学的目的也就课文后的问题进行平面的回答,没有对课文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因而语文教学课型的单一性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性得不到有效落实。

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文本为依据,通过主题思想的拓宽和深化,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但目前不大部分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是:教师先对课文的生词进行讲解,然后再一边朗读科文,一边对课文进行串讲,最后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和总结,这种教学方法的单一性,缺少语文课程教学和德育教育的融合,使语文教学过程单纯地成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

二、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一)增强文本理解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学生对阅读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这就需要有意识地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教材文本主题,全面理解阅读内容。在这一基础上所展开的教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文本理解能力,并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使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受到其中人物或事件的影响,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二)突出文本中心思想。传统语文教学中大多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针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大多一笔带过,学生很少真正体验到对教材文本的深度挖掘的教学过程,更难以将其作为重点去学习。而德育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将直指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掌握。所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体验,为大家提供探索、讨论文本内涵的机会,促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对其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和感悟,实现对自身行为和品质的提升。

(三)提高学生品德素质。德育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尽管初中语文教材中本身就蕴含着丰富德育元素,但由于缺乏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这方面内容一直未能真正发挥出其作用。德育的融入可以将教师注意力重新放在这一层面,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品德素质的提升。同时,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将其与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能够增强学生主体性体验,使大家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找到与实际生活相对应的内容,进而将其所涉及到的基本道德价值观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真正提高品德素质,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前,教师要在思想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为后续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思想决定行动,在明确了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后,我们就要多角度来寻找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以此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把握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有效的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就需要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全面把握,找准德育切入点,确保学生能够进入到对特定德育点的分析与思考中,真正发挥出教材文本的“育人”价值和优势。而且,语文教材文本中的德育元素需要进行深度挖掘和有效延伸,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充分前期准备,在语文教学中将学生引入特定情境之中,感受文本中的人物生活和人物情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以《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为例,该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表现了母子间真挚的情感。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全面的把握后,我将德育切入放在了“亲情”上,希望借此让正值青春叛逆期的高中生懂得关心父母、体恤父母,并学会主动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进行初步阅读,理清文章思路,再思考如下问题:(1)课文对母亲作了哪几方面的描写?(2)母亲是如何面对“暴怒无常”的“我”的?(3)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这些问题可以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到“我与母亲”之间的互动上,使学生产生更多思考。在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进行阅读与思考后,我以自我推荐和点名两种形式提问几位学生分享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这一阶段,有学生先后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对母亲进行分析,表现了母爱的无私、理解与伟大;有学生从“我”面对“双腿瘫痪”的遭遇出发,对双方的态度进行分析,表现出来母亲毫无怨言,坚持改变自己孩子的“不抛弃、不放弃”精神;还有学生结合“母亲”一次次想带“我”去北海看菊花这件事,表达出了母亲想要把孩子推向生活舞台的苦心。尽管最后孩子并没有跟母亲一起去看菊花,但却也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出来的话。在学生沉浸在这一氛围中时,我进一步让大家感受自己父母的默默付出,思考每一件所做事背后的“话”,这不仅引领学生开始重新正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交往,也从作者的追悔中理解了“珍惜”的含义,这对于初中生深度体验和感悟亲情,并自觉养成与父母良性沟通的习惯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二)明确阅读主题,渗透德育教育。不同阅读的文本所能达到的德育效果也有所差异,从阅读主题出发进行针对性渗透,能够深化学生对特定思想以及情感的认知深度,着重体验到阅读中的某一项思想和情感,进而实现对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1.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离不开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能够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所付出的牺牲,体会到当前生活的来之不易。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阅读教材相统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不断提升学生爱国意识。

以《芦花荡》的教学为例,该篇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白洋淀上的故事,故事中,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的过程和老英雄的形象都非常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在赏析文中老英雄的形象时,我先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阅读,并找出对主人公的精彩描写片段,并做好批注。在大家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我一边巡视一边观察大家学习情况。在点名学生回答时,我鼓励他们勇敢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时,有学生在发言中表示了对老英雄的无比崇敬,如:敌人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而老英雄不仅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还在不带一支枪的情况下无数次通过封锁线,保证了部队的供给。在该同学答完后,接着就有学生补充老英雄手无寸铁,还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这时,我一边给予大家以肯定,一边表示:“同学们,我们能够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因为有无数像老英雄一样的人不怕牺牲的付出。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我们决不能忘记英雄们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在说完这段话后,我还开展了一场关于爱国主义的讨论会,构建了轻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与大家一起讨论自己所知道的抗日英雄们,有效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2.品德观念教育。品德观念教育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重点,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正确指导自身行为,学会礼貌待人、遵守规则。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阅读文本中蕴含的德育观念,要有针对性的安排大家对此展开思考与讨论,并阐述自己的感受。学生在分享阅读感受的过程中,能够对其中品德观念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体悟,这对于学生内化品德思想,内化正确观念,并以此指导自身行为都将产生积极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德育关键点,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正确品德观念。

以《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为例,作为一篇描写广阔社会生活的小说,它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假恶丑,还充分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个人的价值观。在该课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中,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复杂的亲情关系的变化中,初步培养对社会问题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评判能力和再现能力。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小说中菲利普夫妇的“变脸”过程,我让学生从称呼和行为入手,写出菲利普夫妇在每一阶段的变化,并用简单字词进行表示。于是,有学生先后给出了如下变化过程:

变化: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讨饭的在学生指出这些变化后,我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居然找出了这么多对于勒的称呼,那大家觉得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通过语言引导,大家表示于勒在三个时期分别处于“穷——富——穷”的阶段,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一直在乎的不是于勒,而是于勒有没有钱。之后,我进一步询问大家如何看待这件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又应该怎样看待贫穷和富有,通过讨论和分析,大家不仅认识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更从小说中感受到良好道德品性在一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良好品德观念教育在该课中的渗透,不仅培养了学生正确价值观,更促进了学生综合道德品质的提升。

3.道德行为教育。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为此,教师应主动建立阅读文本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懂得课上所学知识并不单纯是用来考试,而是需要在生活中去践行。初中生个性张扬,不喜欢被约束,所以仅靠口头上的讲述很难让大家心服口服。所以,初中德育应该重视学生的自省自悟,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安排相关阅读任务,引领学生进行分析,可以将大家带入到对特定事件、特定人物的分析中,借此过程渗透道德行为教育,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以《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为例,该篇叙述了作者在求学生涯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引领学生在课文主题的深刻学习中,帮助大家养成勤奋好学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精神。所以,我在教学中将学生分组,着重安排大家概括作者求学经历,并尝试与学生的当前生活和学习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学生更加懂得珍惜现有优越条件起到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对“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等细节的学习,大家也看到了作者好学、诚信、谦虚的态度,这对于培养初中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产生了积极影响。越是引领大家深入解读文本,同学们越能感受到作者求学之艰辛以及人品之高尚,许多学生都对其感到钦佩。同时,我也还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强调作者自身所具备的品质,鼓励学生学习其尊敬他人、谦虚求学的态度,借此渗透了道德行为教育。

(三)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能仅仅靠理论说教,还需要与实践衔接到一起,这样才能强化初中生的主体性体验。而且,语文文本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所以,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内容,借助实践活动的开展将其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从学习经验出发进行生活体验。德育最终目的必然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而素质的高低不是呈现在书本上,而是体现于生活中,这也意味着实践活动的开展尤为必要。所以,在德育教育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挖掘其德育内涵,还需要思考其背景以及在生活中的呈现方式,借生活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正确道德价值观念。

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体现鲁迅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的议论文,文中不仅以大量事例对错误论调进行无情的鞭挞,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论点。在教学中,我提出问题: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的?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 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要点的提取,并借此过程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为进一步深化学生体验,我从教学内容出发安排了一场实践活动,让大家根据从“有并不失掉自信心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出发,进行相关知识的搜寻,并进行整理和论证。为了这次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我提示大家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查找相关的证据,也可以通过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咨询来论证这一观点。这一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还实现了课文课堂与实践之间的连接。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还有利于学生在成长中变得更加自信、自强。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德育资源,依托语文文本教学的过程进行德育渗透,能够引领学生将文本与生活相联系,从中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而且,语文教师肩负德育教育的任务,唯有做好充分前期准备,强化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初中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总之,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师要做好教材价值的挖掘,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打好基础,同时,要确保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能够在深度融合中将“立德树人”的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品德德育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