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OBE”与“新文科”理念结合的边疆高校美育(音乐类)课程的育人思考*
——以云南省高校为例

2022-03-02刘东梅王汉发

大众文艺 2022年3期

刘东梅 王汉发 杜 涓

(1.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昆明 650224;2.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3.云南省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 675099)

如果说科学教育是“求真”的过程,在去伪存真中,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聚合式思维;那么“文科”教育则多是“求善”“求美”的过程,在追求、分享美好、善良的同时,将学科知识同生活实践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从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艺术教育便是实现“求美”的重要方式和实施路径。大学生美育不仅是高等教育公共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通过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为主要途径来实施的。自国家教育部推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以来,国内各大知名高校均积极探索构建突破传统文科思维模式并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发展继承和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从学科导向转为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与融合为模式的新文科教育改革。

美育课程是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该课程设置,目的是通过涵盖认知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艺术通识课程的培养,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金面和谐发展。达到“求善”与“求美”的高校美育课程开展的初衷与“立德树人”的使命。笔者认为,在基于“OBE”产出导向理论指导,厘定高校美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应结合"新文科" 的先进理念与模式指导,对高校音乐类美育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解决师生配比较弱、教学管理不够系统科学、教学内容重组与发放、学生素养较差,以及地设施不足、教学开展受限等现实问题。以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使得教学质量能够有较好提升。

一、高校音乐类美育课程开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师资配比不足,课程达成度不高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大学生美育工作虽然国家层面从1999年至今已有五次发文推进,全国部各高校积极落实《意见》要求,开展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高校美育课程。要求通过美育课程的实施,在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同时,也能够增强美育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均没有条件配备专职音乐教师进行美育公共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公共美育课程的实施,均是由音乐学院担任音乐学专业或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

但在实际上,各高校均存在着一个共同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公共美育课程师资严重匮乏,没有条件设置艺术教师来专职承担美育课程的教学及研讨。由承担音乐专业学生培养的教师承担公共美育课程的教学;又由于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调,无疑造成教师疲于授课,无足够的精力对理论知识进行细致讲解。另一方面,老师们虽有心,但已无力对所承担的公共美育课程教学组织的开展及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相应的思考和研究。由于以上两个方面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课程达成度不高的问题长期存在。

(二)学生音乐素养较低,迁移、理解能力较弱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虽然基本已实现面向全国招生,但不可否认的是较大部分生源仍然是来自边疆欠发达地区。学生自小生长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由于经济的落后,带来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均比较缓慢。在学生从儿童到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得到长期、系统的艺术教育的孩子数量方面,以及家长对孩子艺术素养培养的意识等方面均是不能够与发达地区的孩子相比较多。通过调查数据显示,边疆地区,尤其是云南省各高校学生入学前艺术(音乐)素养的前期基础是相当薄弱的。具体表现在:

1.通识理论知识掌握较为欠缺,制约教学目标达成度

作为音乐、舞蹈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基础乐理》课程是最为重要的通识课程。这门课程知识的习得状况,对音乐、舞蹈学科中每一门课程涉及的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起到关键的作用。但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同学们在进入大学前只有11.4%的同学能够系统掌握乐理知识,而只能有较少掌握和完全不掌握的比例却高达88.6%。由于较大部分学生基本不具有系统的乐理知识的储备,来支撑他们对其他课程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理解、思考及领悟,故不能够有效激发和保持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索求知的动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2.声乐、器乐表现技能的专业程度不够理想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在入学前69.52的同学都没有过歌唱、器乐的学习经历,而仅有30.48%的同学有过这样的经历,如图1。

图1

虽然,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在进入大学前有过歌唱或演奏技能的学习,但通过专业教师较为专业的指导学生比例却也仅占39.31%,而较为专业的舞蹈学习的占比却仅仅只有13.96%。能够具有较高级别器乐演奏水平的同学仅占7.41。在351份有效问卷中,能够达到较好演唱水平的学生占比仅有4.56%。

3.舞蹈素养同样不容乐观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能歌善舞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所具有的一大民族特色。但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舞蹈素养状况同样不容客观。351份有效问卷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入学前接受过有良好舞蹈基本功同学只有区区20人,而不具有舞蹈基本功的比例高达75.78%;而能够跳各个民族民间舞蹈的同学也仅仅只有22人,占比5.98%,却有占比高达77.49%同学,什么舞蹈都不会跳。

以上调研数据显现的不仅仅是边疆地区儿童及青少年艺术素养培养的滞后问题,以及高校学生艺术素养较为薄弱的问题;同时也显示出这些地区高校学生音乐、舞蹈基础素养较差的生本源状况下,美育课程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教学组织实施方面面对的巨大困难与挑战。更重要的是,不论是进行哪一门课程的学习,孩子们都较难具有将相关联的知识进行迁移渗透或产生链接,而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领悟的能力。

二、“OBE”与“新文科”理念结合在高校音乐类美育课程中的运用

(一)“新文科”与“OBE”的结合思考

一般而言,所有学科可以分成三大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者分别以“物”“事”“人”为研究对象,追求物理要“对”、事理要“明”、人理要“通”。新文科涵盖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二,再次说明新文科范围之博大。天下事,皆因人而起,且因人而立,天下,没有无关人的事,人培养决定事的方向与成败。由此,新文科理念的内涵根本因素还是如何培养“人”。

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旗帜鲜明地因此,提出了“新文科”的教育理念,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将29个专业进行重组——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提出以落实“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发展性”的四个特性的新文科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新文科内涵理念指引下进行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其目标就是要将具有主观性、民族性、历时性、理念性和意识形态性的传统文科的价值理性进行重塑。而着力从探讨人文社科所涉对象的规律性,转向对社会价值观的重塑;注重揭示理性背后的正当性和正义性,弘扬知性美德和善意,为理工科乃至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思想指引与价值选择。

诚然,在“新文科”的教育理念下进行的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归根结底还是培养人才的教育。故而,在美育课程改革之前,应充分承认学生基础薄弱的显示,并积极运用“OBE”产出导向的理论指导分析,以明确美育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方能够研究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美育课程教学目标。其具体目标应为:与音乐、舞蹈专业学生培养有所区别,但通过美育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应具有良好的音乐(舞蹈)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音乐(舞蹈)表达或表演能力;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发展思维。完成“求善”与“求美”的高校美育课程开展的初衷与“立德树人”的使命。

(二)音乐(舞蹈)类课程群形成互通与融合

“新文科”的新,在于交叉与融合,形成跨学科、强合作的改革,以突破“新文科”思维,构建“大文科”的视野。笔者认为,高校美育音乐类课程是由诸如乐理、音乐欣赏、歌曲演唱、器乐演奏、舞蹈等理论与实践课程构成的课程群。并且能够与文学、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也能够与教育技术学等学科打破堡垒、产生链接,最能够有条件形成新文科理念下的交叉与融合。但如何进行交叉与融合,则是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和不断实践、验证,使得学科之间形成有效的互通与融合,方能够形成科学、系统的创新模式。

例如:在音乐理论知识课程的讲解中,教师需要充分分析公共课程学生课前乐理知识掌握情况基本为零,且大多没有其他音乐或是舞蹈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积累,可以与相应的乐理知识产生链接,以帮助理解乐理知识的学情现实。那么,教师在乐理知识的教学组织中,可以充分利用声乐、舞蹈、器乐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引导,理解所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

(三)与文科类课程之间的互通与融合

音乐、舞蹈艺术是在人类的人文、历史、政治等发展的进程中随之产生和发展的,是从属于大文科的学科课程。这类课程的价值取向在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发展思维;在于“求善”与“求美”。任何一部音乐(舞蹈)作品,它承载的是或是一个时代的时代主题与精神风貌;或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所反映的人们的品行情操。文学、历史、政治学科是我们对音乐(舞蹈)作平创作背景、动机、乐思、意境、结构等理解的源泉。诸如音乐鉴赏、舞蹈鉴赏、歌唱、器乐演奏等课程等教学中,将文学、历史、政治等学科的知识有效进行渗透和迁移融合,对学生理解作品、表达(表演)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在欣赏民族舞剧《大梦敦煌》时,教师可以先给讲述同学唐朝时期开明的治国、安邦思想与对外发展的历史——唐朝的对外关系是空前发展的,与唐来往的国家甚多,使节往来较隋朝更为频繁,带来了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在我国的产品、技术和文化向外帮输出的同时,不少国外的东西传入国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优秀的艺术思想和作品也随各国经济文化传入而传入我国,并对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尤为突出的是“丝绸之路”将和中亚、西亚、东欧等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胡琴、胡舞等艺术也随着各国商队中的僧人、艺妓的到来,随之传入中国境内……相信教师把这样的历史背景与同学分享后。同学们理解起敦煌歌舞的风格与表现特征也就容易得多了,不会再对中国古典舞中敦煌舞具有印度舞蹈特征产生疑惑与混淆了。

(四)寻求理工学科支持,以优化美育课程的理解与实施

音乐舞蹈课程虽是属于文科类课程,但并不是不能够与理工学科不相往来。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能够对所教授的知识点进行充分的分析,能够找共通点,活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协助教师进行知识点或是技能的讲解与示范,以优化音乐(舞蹈)学科教学,使得教学训练目标能够得以实现。

例如:在讲解乐理知识3/4拍与3/8拍在速度上的区别时,教师可以用等边三角形的几何知识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思考、探索后自己得出结论——3/8拍的速度比3/4拍快一倍。如图2所示。

图2

又如:我国高校基本没有专职艺术教师进行美育课程的教学组织实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尤为突出。面对师生比严重失调,教师每一周课后无法实现与自各专业学生有充分的面对面答疑解惑、指导训练。那么,我们是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课前、课后预习复习中与教师能够建立沟通。教师不仅可以掌握学生预习环节中没有理解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探索解决,也可以实现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视频、语音点评……使得教学组织打破了时空局限,达到优化教学组织、解放了生产力的良好效果。

结语

基于“OBE”产出导向理论指导下的高校美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对美育课程实施提出了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为首要任务,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2的高校美育课程的课程目标。结合"新文科" 的先进理念与模式指导,对高校音乐类美育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解决师生配比较弱、教学管理不够系统科学、教学内容重组与发放、学生素养较差,以及地设施不足、教学开展受限等现实问题。以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使得教学质量能够有较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