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域下京族海洋文化的活态传承*

2022-03-02

大众文艺 2022年3期

罗 婷

(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一、引言

二、京族海洋非遗活态传承实践特色

京族海洋文化的传承发展能增进民族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维护广西沿海边境地区稳定和谐。十多年来,京族非遗建设通过打造“哈节文化圈”、乡贤引领、制度护航、非遗进校园以及跨境文化交流合作频繁等措施推进非遗建设,形成了京族海洋非遗活态传承实践特色。

(一)形成“哈节文化圈”辐射效应

形成“哈节文化圈”辐射效应。2006年,哈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京族最隆重的节日。京族三岛到了哈节时,都会聚集在哈亭举办迎神、祭祖、祭神、乡饮、送神等仪式。哈节成了集中展示京族海洋文化的最佳“舞台”,形成了“哈节文化圈”。“哈节文化圈”指哈节期间,以哈节为文化核心要素,包含系列京族非遗的京族文化圈。哈节原本只是京族人迎神祭祖的节日,但是如今哈节已经将独弦琴、高跷捞虾、京族民歌、鱼露、京族服饰、拉大网等京族非遗都成为重要“节日因子”组成了“哈节文化圈”。该文化圈的一级核心圈是节日仪式,主要为哈亭内举办的哈节仪式,如祭神、唱哈、乡饮等;二级核心圈是京族音乐和京族舞蹈,主要表现为哈妹在仪式期间跳进香舞、敬酒舞、花棍舞、天灯舞,长达几小时的边敲竹片打节奏边唱哈,以及在文艺表演时演唱京族传统歌曲;三级核心圈是京族传统技艺,主要为京族独弦琴演奏以及京族服饰,在迎神仪式,“百人独弦琴”演奏已经成为哈节的重要仪式,同时哈节期间,参与哈节的京族人身着京族传统服饰,形成行走的京族文化景观;边缘圈是京族饮食文化,在乡饮环节邀请国内外客人品尝京族炒粉、大虾、春卷、沙虫等特色民族美食;辐射圈是京族传统渔业非遗项目,在哈节期间还会组织高跷捞虾、拉大网等渔业活动,让游客体验京族海洋文化。

(二)乡贤引领发挥民间力量

京族海洋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当地乡贤的引领。苏维芳和苏春发二人都因在京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杰出贡献荣获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苏春发是独弦琴艺术的国家级传承人,同时也是哈亭的亭长。90年代放弃经商致力于独弦琴等京族文化的传承。他召集京族三岛的村民,组建起京族人家独弦天籁艺术团,并代表京族赴国内外多个地方演出,传播展示京族文化。他将自己家里的一楼专门用作独弦琴教学场所,二十几年免费教前来学习独弦琴的学生,已经教了300多个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已经成为独弦琴教师,有的学生考入国内外知名院校。他注重京族文化的家庭传承,儿子、女儿、儿媳、孙子、孙女自幼就学习独弦琴、京族民歌等非遗。其儿媳加入京族人家独弦天籁艺术团,成为艺术团的骨干力量,赴国内外各地展示京族海洋文化;孙女苏琪岚三岁开始跟随苏春发学独弦琴,六岁就赴越南上台表演,在独弦琴各类大赛中屡获大奖。自2008年以来,苏春发就一直担任哈亭亭长,十多年来保持哈节仪式的基础上适当创新加入“百人独弦琴”“游行方队”“万人餐”“文艺表演”等方式让哈节深深扎根于京族民间,带领事务委员会及京族村民一同传承哈节,也激励了更多的村民树立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强化对京族文化的认同。

(三)制度建设为文化传承“护航”

自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以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层面都高度重视整理、宣传、保护、传播、创新非遗,大力扶持非遗的开展。制度是文化传承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文化保护制度,京族非遗保护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就难以持久稳定地开展传承活动。在制度层面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防城港市京族文化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京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保驾护航”。其中,《防城港市京族文化保护条例》于2020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成为与京族非遗传承联系最为紧密的地方性法规。《防城港市京族文化保护条例》分为四章,分别为总则、保护措施、法律责任及附则。该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京族非遗保护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成为首部明确以“京族文化”为保护对象的专门条例,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某个地区某个民族的文化为对象的保护条例;二是强调将京族非遗保护纳入条例,包括京族语言、京族民歌、京族舞蹈、独弦琴艺术、京族哈节、京族服饰等非遗项目;三是明确相关政府部门开展京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例如教育主管部门做好京族文化在京族学生中的传承工作;四是提供经费支持,该条例规定市、东兴市人民政府设立京族文化保护专项经费,市、县级京族非物遗产传承人经费补助每年分别不低于3000元和2000元,这将很大程度上解决京族非遗传承面临的经费不足而导致的系列传承困境;五是提出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具体规划,条例指出要编制京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整体性保护不仅仅是地域的简单保护,而是对京族的各项文化要素、文化环境进行区域性全方位保护,要从整体上对非遗产加以关注并进行综合保护。

除了官方层面的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民间文化法这类“软制度”一直发挥凝聚民族认同,推动文化传承的民间力量。例如哈亭亭规。作为京族人民最盛大最神圣的节日,其举办离不开专门的民间组织—哈亭民间事务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哈亭和哈节的各项工作,并制定了亭规。委员会具体由亭长(翁村)、副亭长、名誉亭长、香公、翁祝、会计、出纳、族内六个生产队队长和热心于哈亭管理工作的人员等组成。与传统的翁村组织相比,新建的翁村组织将哈节活动中的各类人员都纳入,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更有利于哈节活动的组织,切合京族社会活动的需要。亭规体现新“翁村”制度,以京族人民明确哈节各类人员的职责,是每年哈节如期举办、代代相传的“秘诀”。

(四)非遗进学校激发内生动力

学校传承,是实现非遗传承的重要途径,目的为促进非遗在一代代人当中活态传承。通过在校园里开展京族非遗课程与非遗传承活动,培育京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激发他们对文化的兴趣,为将来京族文化传承队伍建立长效机制,植入京族人民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激发传承的内生动力。

(五)跨境文化交流合作频繁

结语

新时代,乡村振兴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真正实现文化赋能乡村发展。作为一个沿边靠海民族,敬海爱海,做好海洋文化新文章,讲好哈节、独弦琴等民族文化故事,形成“哈节文化圈”辐射效应,乡贤引领发挥民间力量,制度建设为文化传承“护航”,非遗进学校激发内生动力,跨境文化交流合作频繁,以新理念、新举措、新方式推进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传播、创新、发展,推动京族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京族文化为京族三岛的振兴提供“新引擎”,谱写民族文化传承新篇章,推动京族乡村新发展。京族海洋非遗的活态传承实践,为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以及文化振兴提供了“京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