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艺术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美育中的融合
——以佛山木版年画为例

2022-03-02叶欣欣

大众文艺 2022年3期

叶欣欣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 528041)

美育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的意义深远,对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更有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以人为核心载体的活态文化表现形式,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审美理想和智慧,是一个国家珍贵且有保护价值的文化资源。在如今各地“非遗”保护热潮中,一个地区的“非遗”文化越来越成为地区发展的代表性本土文化标识。对此,在高职院校中整合地方“非遗”资源搭建平台,将“非遗”文化有机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活动中,将有助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拓宽美育内容与思路的有效方法。本文以佛山木版年画为例,探讨“非遗”艺术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美育教育中融合创新的方法、途径。

一、学科融合与美育平台建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下,“非遗”赖以生存的传统消费环境和土壤都在不断变化甚至消亡。传统民间手工艺因其烦琐的工序和复杂的制作工艺,“匠人-学徒”的手口相传、日复一日地打磨,都得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挫折。很多民间“非遗”工作坊一度难以坚持,不少优秀“非遗”手艺人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佛山木版年画更是如此,佛山地处广东沿海地区,城市发展迅速,有研究表明,佛山是四大年画产地中市场需求最低的,很大原因是传统农村占比最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与审美转变使传统手工印制的年画需求大大减少。对此,政府和民间组织纷纷给予政策或资金支持,如佛山市每年举办的亚洲艺术节,都将佛山年画展示作为重要内容,努力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将佛山年画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但这并不能从根本解决年画销路的问题。佛山木版年画最急切需要的是创新,对图案形式的创新与销售方式、展现形式等的革新,这将会涉及各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共同作用。要在保持传统“手工味”的基础上考虑当代人们的需求与喜好,所以创新的首要任务在于继承,而后才能创新,学习制作技能、年画传统的表现形式,学习手艺人们持之以恒的从业态度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了让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在美育中融合渗透,加强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发扬大国工匠精神,高等职业院校美育教学应树立学科融合的理念,跨专业、跨学科,围绕“非遗”民间技艺,整合、拉动地方资源链搭建平台,这既是美育教学的基地,亦是“非遗”技艺传播的新土壤,让更多学生接触本土特色文化,在体验中碰撞出更多的可能性,重新融入专业设计中。

为此,我校艺术设计学院与地方文化部门联合成立“佛山市青少年艺术体验中心”“青年艺术普及体验中心”。依托地方文化部门的艺术资源优势,以师资派驻、课程设置,组织文化志愿者和非遗专家进校园等方式,进行社会资源的引进和整合,不断拓展课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与“非遗”艺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二、“非遗”体验与美育课程建设

佛山木版年画最初以门神画一类为主,其产生原是为了迎合当时民众的节庆需求,属于一种民间岁时祈福的艺术品,在民俗活动中产生,就如春节的门神与春联、初五的财神像、三月三的北帝像、清明的花纸、冬至的消寒图等,寄托了人们祈福、避灾的愿望。并在后期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与人们的认知、审美需求发展出更多的题材,兼顾实用与审美功能,所以中国传统节日大多也会与年画艺术联系在一起。又因当时儒、道、释盛行,加上岭南沿海地区手工业、商业贸易发达,信奉“行业祖师”的特点,出现大批行业之“神”,使佛山木版年画分类大致成型,分为“门神画”“岁时风俗画”“神像画”,附加生活用品画(如灯画、扇面画)、祭祀用品画和民俗用品画,共六大类,涵盖多个题材。

在美育课的课程设计上,根据课程主题与“非遗”模块联系起来,如传统节日与年画、剪纸、彩灯等。而在本模块中,“过大年”则与年画联系在一起,从春节的来源、历史与发展着手,讲述岭南地区春节风俗、礼仪活动、传统美食与节日背后的文化等,并引申出岭南地区春节背后的民间技艺——佛山木版年画艺术。其中由于门神画和岁时风俗画最早出现,且工艺技术相比民俗用品画、宗教及民间祭祀用品画有更高要求,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所以是美育课程中主要学习与研究的对象。

以佛山木版年画课程为例,在设计上可分四部分:

1.了解佛山木版年画艺术特色与其承载的历史文化

在课堂中讲述年画的来源,并对年画的艺术特色、制作工具、工艺流程有大致的了解。通过四大年画产地的作品欣赏,区分不同产地的风格内容异同与形成原因。在此部分理论教学中,应重视传统审美教育的渗透,提高学生对本土风情特产、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认可,扩大年画的受众范围。

佛山木版年画构图饱满,较少留白,造型简练概括,色彩艳丽,与岭南青砖灰瓦的建筑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多用大红、大橘、黄、绿等饱和度高的颜色,起到点睛的作用。在技法上,不似杨柳青年画和桃花坞年画多以笔墨晕染为主,它以平面铺设为特点,免去中间调的立体表现,主要依靠线条和色块组成,色彩对比极具冲击力。部分人看来,这种表现形式不免有点“俗气”,但也正是这种乡土气息才能体现出以前人们的率真与平民百姓的审美趣味,带来吉祥热闹、喜庆的视觉效果,更是地域文化差异的体现。

2.学习佛山传统木版年画制作工艺

此部分课程的设计重点围绕雕版的基本技法开展,注重实操能力的锻炼与匠人精神的培养。教学环境、场地多样,除了校内老师教学与“非遗”艺人引进校园的现场教学指导外,还包括外出调研、参观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能体验到佛山木版年画制作的全过程,基本掌握年画的制作工艺与流程(图1)。

图1 部分学生作品(图片来源:自摄)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感受传统木版年画在材料工具和印制方法的独特性,在课程的阶段作业设计上,运用厚梨木版、椴木木刻版、胶版等多种材质对比,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终完成年画作品的临摹或自己设计的年画作品。

在校外与地方“非遗”保护工作基地联动,活化平台资源。如参观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览馆,围绕岭南非遗文化,学习、体验非遗项目,进一步推进设计专业“非遗”文创衍生品设计等。

3.与大师对话,加深对年画艺术的理解

与行业大师、传承人的对话,可以更系统了解“非遗”手艺所面临的问题,最新的市场情况与未来发展方向等。以讲座或系列课的形式,组织课程学员与校内师生一同参与。如邀请国家级非遗项目冯氏木版年画传承人冯锦强走进艺术学院,讲述佛山木版年画的历史,并通过展示非遗“活化”的作品重点分享与探讨如何在创新中发展。对于校内师生这既是一次课外知识文化的拓展,也是一次美育的体验,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同时也能为后续的“非遗”模块课程起到宣传的作用。而对于课程内的学员们,在经历前期课程实操学习后,面对非遗传承人的讲述与答疑互动,对年画艺术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4.运用年画艺术手法结合专业完成主题创作

在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中,最根本的目的是运用,让学生了解传统,除了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传承与发展。传统木版年画发展遇到的困境,除了因城市化而失去最根本的环境土壤,印刷技术的发展、年味风俗淡化影响年画需求外,与其本身在功能、题材上的转变也有较大的关系,如传统年画题材内容不容易被现代大众、现代家居环境接受,在功能上从实用性需求转化为装饰审美需要,用户也从大众转化为小众,如收藏者、研究者等。

若要保持佛山木版年画的活力,应将目标转为能表现当代生活的新年画创作上,如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正是由于一批著名版画家的加入,担任桃花坞年画社的专职画家,经由重新演绎,设计了大量新年画作品,而让桃花坞的木板年画重获新生。如今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每年都广泛发动非遗传承人、业余美术爱好者,以及艺术院校师生、专业画家、设计师等参加新年画主题美术创作征集活动,以描绘新时代人民小康生活新图景、反应城乡融合发展新貌。这一类的举措都是为促进传统民间艺术不断创新,融入当代大环境中。

为了让木版年画作品被更多人接受,应在符合传统年画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题材、图案设计与传统年画元素的再创作,在创作中把握地方特色,引导学生从年画的色彩搭配、装饰图腾、代表性人物特色方面,围绕“年”进行主题设计。

传统年画中多运用传统装饰纹样,这些纹样多采用谐音的设计原理,在新年画设计中可沿用此传统形式,寓意吉祥,如蝙蝠——福、瓶子——平(安)、莲花与鱼——年年有余、牡丹——富贵等,并在构图画面表现上创新。而写色描金、色彩浓艳是佛山木版年画风格的最大特色,如学生作品《大吉大利》(图2)以红、绿、黄、黑四色木板套印,引用佛山木版年画“红丹门神”的鲜明特点——在主体印制完后,将整张纸的底色涂为红色,突出喜庆、吉利的主题,并以手绘的方法加上金线,这也是佛山民间木版年画特有的。在色彩搭配设计上,可从传统年画中提取并运用在新的设计稿上,如学生作品《富贵平安》(图3-a)在颜色的搭配上从传统年画《吉祥如意》(图3-b)中提取,色彩典雅。在内容上除了沿用传统装饰纹样外,还可以对传统年画中的代表性人物如门神、关公、钟馗、童子等作Q版形象设计或对背景、造型动作的改变,又或是让代表性人物与当代网络用语、流行的“谐音梗”等联系在一起,如《状元及第》与“考神”“逢考必过”,《合和二仙》与“求桃花”“姻缘美满”等。在学生作品《猪年财神》(图4-a)《萌虎门神》(图4-c)中,除了在颜色上从同类传统年画作品《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佛山卷》(图4-b、图4-d)中提取色彩搭配外,保留人物头饰与形象特点,结合十二生肖进行再设计。

图2 《大吉大利》

图3

图4

三、美育教材建设

木版年画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教材的建设,应注重“活”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同时也要根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和学生的特点,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其中,将佛山木版年画优秀“非遗”文化资源融入美育实践课程是建设的关键,如围绕地方年画发展史论、作品鉴赏、传统年画作品的应用与在当代设计中的运用等。

在教材形式的组织上,更应注重图像化与数字化结合,如通过图例、动画和实际操作视频等直观和互动性的配套教学内容。在文字内容上强调精炼简洁,既降低学生理论学习难度,又能让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多运用多媒体手段,学习任务的呈现方式多样,如二维码、微课视频、线上学习空间等,让学生也能有更多的选择性与自主性。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融合佛山木版年画所涉及的艺术形式、色彩搭配、装饰图腾、制作工艺等多个部分分解成对应教学知识点,贯穿年画审美艺术,以“理论+实践案例”的方式,分模块地将任务制教学融入教材中,重视任务思维的培养。以应用为目的,从纯粹的理论转移到与知识点相关的实用技能上来,让学生通过任务设置了解佛山木版年画“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在教学任务或案例的设计上,应与岭南代表性的本土文化融合贯穿起来,如与岭南建筑、园林、代表性人物形象、吉祥寓意的装饰元素等,更好宣传岭南本土特色。并在案例中贯穿图形设计、三大构成设计等专业基础课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基础课理论内容的理解与运用。

四、成果推广,形成特色生态链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罗学光认为,佛山木版年画的抢救,除了政府扶持,更多应该是让佛山木版年画与市场接轨,从流程、制作等关键点多做走向市场的尝试。如与旅游产业、文创产业的联动,适应时代调整,发展成为地区文化名片。对此,学院与艺术中心平台的设立更应发挥桥梁的作用,通过课程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创作,如将佛山木版年画艺术与文创产品、家纺产品、家居装饰等设计方向融合,为优秀学生作品做成果展示并推广。并通过艺术中心平台资源,将企业设计需求嵌入课程教学中,推进深度产教融合,既能让学生接触实际项目设计,将“非遗”艺术融合美育课程,使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实现成果转化,又能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形成特色生态链。

结语

近年来国家致力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成果,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创新模式研究。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输出端口,应不断发掘创新美育模式,拓宽美育教学思路与范围,尝试将地方“非遗”文化有机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活动中,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提升其个人竞争力的关键。为此,挖掘、整合地方的“非遗”艺术资源,依托文化部门艺术资源优势,建立美育共享平台,共同设计主题体验课程,将美育教育从同学们感兴趣的实践课程中渗透。既能提升个人艺术文化修养,锻炼综合设计能力,又能在丰富院校美育形式的同时为社会、为非遗传承与保护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