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律动之门 打开节奏之窗
——基于节奏感培养的小学音乐“五律课堂”研究
2022-03-02乐梦雯
乐梦雯
(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中心小学,浙江海宁 314411)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以构建和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素养、能力体系与价值观为目标的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一、二年级的阶段目标是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用自己的声音和打击乐器进行模仿。”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音乐的之美,已成为音乐教学实践活动的新要求。只有对音乐中的各种要素有了充分的体验,学生才能形成相应的音乐经验,从而提高音乐表现能力。低段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很强,更加需要教师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有效地引导。
一、低年级学生学习音乐节奏感的重要性分析
(一)基于音乐素养的提升
良好的音乐素养可以帮助学生从音乐中获得美好的感受和体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音乐中的节奏,而更多的是将节奏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来教授给学生,不利于学生节奏感培养和音乐素养提升。
(二)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
根据低段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同时结合音乐艺术的特性,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尤其可以利用律动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节奏感的训练和培养,切实提高低段学生的节奏感知和表达能力,提升音乐素养。
(三)基于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学课堂设计对于音乐元素缺乏体验和实践,学生处于被动接受音乐知识,未能开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音乐表现力薄弱,不利于音乐素养提高。
二、低年级学生在音乐节奏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节奏感的培养和训练对低年级学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药遵循规律,忌操之过急。根据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分析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感悟,以下问题是低年级学生对音乐节奏感教学感悟和接受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无意注意节奏,心智未熟规律
贪玩、好动、好奇和注意力与自我约束力差是低年级学生的主要特点,以感性认知感悟音乐教学中的节奏,是一种无意识的天然本能的表现。
(二)节奏训练缺乏,良好习惯未成
低年级学生尚未形成对音乐节奏感的形成和练习训练等,规范和自我约束等习惯未形成,良好习惯养成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培养。
(三)没有节奏概念,不易认知理解
低年级学生的感悟、认知和理解能力等相对较弱,其正处于建立的过程中,节奏是一个靠感悟和认知的比较抽象概念,低年级学生难于短时间理解,教师由浅入深的形象讲解和比喻分析至关重要。
三、音乐“五律课堂”设计
音乐是体验的艺术,音乐教学是体验教与学的过程。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体验、感悟、参与和鼓励等形式的沉浸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体验、参与激发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在快乐、参与、体验中悟出音乐之美。根据多年教学和实践,提出小学音乐教学“五律课堂”培养策略,将“耳、形、口、器、创”五种律动方法实现有机融合,融于节奏感悟的音乐课堂。“耳”律动:听赏音乐情境,激发节奏趣味性;“形”律动:身体随律动作,感受节奏多样性;“口”律动:口念语言节奏,体验节奏丰富性;“器”律动:学习打击乐器,内化节奏合理性;“创”律动:结合生活实际,培养节奏创编性。小学音乐教学“五律课堂”关联及思维导图如下图所示。
(一)“耳”律动
听赏音乐情境,激发节奏趣味性。音乐是的听觉艺术重要表现形式,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把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融合在听赏的情境中,激发低年级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是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设计情境音乐律动游戏,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之兴趣。
1.聆听生活音响,感受节奏存在。音乐来源于生活,教师应该要多引导和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提炼音乐和感受音乐。教师通过生活情境游戏,带领学生感受音乐和节奏存在于生活中。在人音版一年级音乐下册《小雨沙沙》一课中,让学生自己结合实际生活感受,模仿下雨的节奏和声音,再引导学生发现小雨和大雨的区别,理解用声音的力度和节奏时值表达日常生活、自然界的场景。引领学生从生活出发,倾听生活中的声音和节奏,感受节奏的存在,拉近节奏与生活的距离,为学习节奏打下基础,同时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
2.听辩动物音响,模仿节奏形象。以音乐情境故事导入,激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悟性和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般的融入式真实感受,体验和感悟音乐和节奏之美,激发和诱导学习音乐节奏的兴趣。如,欣赏管弦乐人音版一年级下册《公鸡,母鸡》一课,课前导入:森林里住了三组动物家庭,它们分别是小鸟家庭、小猫家庭和公鸡家庭,我们要听着音乐去其中一户家庭做客。通过播放的音乐,引导仔细聆听和辨识以模仿动物形态特征的音乐、节奏等表达的差异,通过音乐和节奏等感悟,辨别到了那个动物家庭。教师通过创设音乐故事情境,使学生在聆听音乐感受小动物角色时,培养学生初步感悟不同的音乐和节奏所表达的不同音乐形象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
(二)“形”律动
身体随律动作,感受节奏多样性。充分发挥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组织引导学生随音乐教学的节奏动起来,以肢体语言表达出其对音乐节奏的感受,在动中学习。通过肢体语言协调动作表达其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感悟,必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律动体验方式。
1.跟随音乐恒拍,走出节奏脚步。行走是受意念支配的肢体活动,引导学生以行走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节奏的感悟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节拍的自然起点。从学生学习节拍会从奏分布平衡对称的2/4、4/4拍入手,特别适宜原地踏步走或绕场行进走。如人音版一年级上册《星光圆圈舞》,结合前几课对“强弱”和“强弱弱”拍子已有的经验,边听边选择适合的行进脚步,以问答形式引导学生融入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随节拍规律跳一跳小星星舞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和行走体验,寻找出藏在音乐中的脚步声,也就是音乐的恒拍,跟着音乐中的脚步声进行行走,体验恒拍。
2.互动声势游戏,探索身体音响。声势是以人的肢体动作响声模仿乐器,人随音乐节奏作出如击掌、拍桌等肢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动作节奏训练活动之一。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设计丰富的声势律动游戏,感受音乐中的节奏,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去感受节奏的独特多样性。在人音版一年级下册《数鸭子》中,学生掌握歌曲演唱之后,引领学生随音乐用击掌、点脚等肢体动作声响为歌曲伴奏,通过声势游戏活动实施沉浸式教学。
上述案例在实际教学中,当有学生探索出新的身体动作时,会有满满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使得学生们在创编讨论环节时更加积极,动作表现更加投入。学生在体验活动过程中感受了节奏的丰富性及多样性。
(三)“口”律动
口念语言节奏,体验节奏丰富性。人类的语言是音乐节奏的起源,从语言节奏出发,学生更容易掌握音乐的节奏。
1.说唱儿歌游戏,体验语言节奏。音乐节奏与人类语言节奏一样,是其意境交流的主要表达方式。在音乐的表现中,可以根据语言易于背诵的特点加入语言的朗诵,讲一些词语、短语、简单句,并找出藏在童谣里的节奏型及认识节奏名。如一年级下册儿歌《两只小象》“两只小象哟啰啰,河边走呀哟啰啰……”在学生能够准确按照节奏念读儿歌后,加入适当的活动对儿歌的节拍和节奏进行体验,引导学生边有节奏地念读儿歌,根据儿歌的恒拍进行拍手和空间行走。
2.模仿动物音响,培养节奏合作。节奏合作表现是一种音乐表达方式,通过节奏合作,锻炼了学生对节奏的辨别能力。在人音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小鸡的一家》一课时,用《家庭合唱队》游戏开展课堂教学。学生分三组分别表现不同节奏、不同角色的叫声,学生能根据老师指挥依次加入,教学内容直观生动、简单有趣。模仿动物叫声,进行节奏模仿,符合小学低段孩子活泼、好动,喜欢新奇、有趣味性活动的年龄特征。让孩子切实体验和感受节奏的变化,声音强弱变化及三声部叠加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这种沉浸式教学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验节拍和节奏与儿歌的联系,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动觉,慢慢建立起知识链接。
(四)“器”律动
学习打击乐器,内化节奏合理性。打击乐器简单、易操作,深受低段学生喜爱,通过学习打击乐器,了解打击乐器的性能。让器乐结合旋律进行敲击训练,如此往复,将学生对节奏的听觉、感觉等感受和反应力内化于心,让这种反应能力指挥行动,创造音乐。
1.融入歌曲伴奏,合理配置乐器。根据教纲和课程音乐旋律配置打击乐器伴奏,引导学生随音乐旋律击器伴奏,感悟音乐的欢乐、培养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提高学生节奏反应的内化效果。在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牧童谣》一课时,全班同学分为两组,分别用打击乐器表现两种节奏型,时值长的二分音符用金属类乐器演奏(三角铁、碰钟等),时值短的八分音符用木质类或皮质类(双响筒、木鱼、鼓等)乐器演奏。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找出相同节奏的乐句,进行相对应节奏的打击乐器伴奏,待学生配合默契后,鼓励配合演唱和伴奏《牧童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能感知音乐的速度与节拍,要针对相应的音乐元素合理地进行器乐节奏配置,这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节奏感知内化过程。
2.设计节奏问答,提升反应能力。节奏的创造过程其实是对节奏内化并理解的过程,教师设计一个游戏载体,利用节奏模仿和创编,让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并在想象中开发节奏的潜能,巩固已有的节奏能力,创造并表达。在人音版一年级上册《大家来劳动》一课,部分学生分发到打击乐器,在音乐恒拍中,可选1-2位节拍悟性强的学生随教师预示节拍和节奏指令,带领同学用击掌、铃、鼓等打击乐器击打出如2/4拍等一小段恒拍节奏,引导学生各自创编一条同为2/4拍一小段恒拍节奏型来回应老师。
上述案例是一种创造性的节奏练习,是学生节奏反应能力的一种非常好的训练方法。在不断开发创造的同时,内化节奏的感知能力,对节奏有更好的感知。
(五)“创”律动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节奏创编性。听力天生具来,自然界一切事物均具有各自特有的规律和节奏,节奏源于生活,无处不在。纷繁的节奏感受是低年级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就是人们以节律对世界认识、赞美和诉说等的情感表达,借助自然声音,融入低年级学生音乐教学是产生节奏的初步体验有效方法。
1.倾听自然之音,感知音色节奏。日出日落,月随潮生,鸡鸣鸟啼,电闪雷鸣,风起树叶沙沙声等自然声音,引入音乐课堂教学,通过对自然之音的感受和认知,激励学生自主发现和感知自然世界存在的声音和节奏,并用语言声调、乐器等模仿其节奏。如摇动沙锤、鼓铃发出“沙沙沙、沙沙沙……哗啦啦、哗啦啦……”下雨的声音和节奏,以帮助低年级学生初步建立感受击打乐器模拟自然世界的音色和节奏,初步认知打击乐器的作用。
2.寻找生活之音,分辨音色节奏。好动、贪玩、好奇等是低年级学生的主要特征,自然界的虫鸣鸟叫都会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这种好奇引导他们去寻找、捕捉和探索现实中的声音,感知和认识世界。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管弦乐《在钟表店里》时,学生发现了时钟走动的声音、大钟报时声、布谷鸟报时声、闹铃声,此时可拿出沙锤、三角铁、串铃、锣、双响筒等,分发给学生,让其聆听和比较这些击打乐器所表现得不同和特点,以此训练加深低年级学生对于打击乐器的音色和节奏的认识与体会,培养学生根据音乐内容正确选择打击乐器伴奏,准确表现音乐作品。
3.体验运动之音,巩固音色节奏。音乐是一种流动的艺术,音乐在流动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同节奏,同运用不同的打击乐器,以不同的姿态和速度来表达音乐节奏。结合体育课上学过的各项运动,举行“节奏运动会”等游戏,在音乐节奏运动游戏中强化认知各种打击乐器所表达的节奏色彩和认知,挖掘和激活学生对打击乐器表达节奏色彩的悟性。
4.挖掘乐曲之音,分析音色节奏。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中,经常会碰到各种的音乐节奏,音乐的快慢、强弱等,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如在比较《大海摇篮》与《海上风暴》片段时,可以通过击乐器敲击的力度、速度以及打击乐器本身的色彩帮助学生进行比较。活动中运用打击乐器的方法,可以促使低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去感受音乐作品的力度、速度、情绪等音乐要素,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结语
将节奏学习融于律动体验和游戏中,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初步理解了节奏的同时对节奏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节奏的感受和体验,学生更喜欢音乐了。当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得到提高时,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会变得更积极更主动。体验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让音乐真正属于每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