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下舞蹈现象的观测与思考*

2022-03-02安圆圆刘佳玥韦璇夏莹莹

大众文艺 2022年3期

安圆圆 刘佳玥 韦璇 夏莹莹

(兰州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自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以来,全球舞蹈艺术教育、交流和发展均面临着未知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引领下,我们正在积极对抗新冠肺炎疫情。“后疫情时代”之“后”主要是指包含时间与空间概念在内,对疫情发生以来社会经济和文化产业消费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当前舞蹈的社会功能、传播形式、学习条件都在不以人意识为转移的前提下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受到疫情影响下的学习模式,比如网络媒体、线上课堂、云讲座等,空间的置换与隔离俨然不能使精神与身体得到某种限制的可能。

2020年11月1日,以“疫情•人类命运•舞蹈”为主题的论坛由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国舞蹈家协会联合举办,协同研讨舞蹈艺术与舞蹈教育对生命、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此次论坛为期三天,重点通过线上的形式展现国内外艺术家、舞者疫情期间在舞蹈表演、舞蹈编创、舞蹈教育与传播等领域的寓目与行动。本文将基于此次论坛中的学习收获与启发,对舞蹈当前的形势如何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发展,以及有效利用舞蹈心理学与舞蹈传播途径面对时代背景的“考验”,从而进行相关的论述与思考。

一、生活舞蹈的多元化发展

生活舞蹈是指为自己生活需要而跳的舞蹈,它与表演性的艺术舞蹈不同,带有一定程度的自娱性质。生活舞蹈包括习俗舞蹈、宗教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据相关记载,人类最早的生活舞蹈来自“圆圈舞”,又叫毕颂舞。此外,欧洲“布朗里”也是流行于中世纪法国古老的民间舞蹈。如今在我国大众文化生活中,处处可见这样带有“圆圈”性质且“身体随意摆动”的舞蹈样态,其类型大致可分为教育舞蹈、社区舞蹈以及广场舞蹈三类。

(一)教育舞蹈

伴随党的十八大以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已然成为新时代教育主要的方向。素质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舞蹈美育逐步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各类舞蹈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其中有着许多不同考级类的课程,如中国舞、芭蕾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等,这些课程不仅可以陶冶情感,强身健体等,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提高学习者自身的文化自信心。

(二)社区舞蹈

社区舞蹈主要是以城市社区为基础,兼有社交性,自娱性,表演性为一体的群众舞蹈,它以动作简单、易学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社区舞蹈作为具有城市群众性的“民间舞”,对促进社区文化,构建和谐社区等起着重要作用,其舞蹈场地大多是在社区或住宅空地等地方。

(三)广场舞蹈

广场舞蹈是一种兼有自娱性与表演性的体育舞蹈。在《后汉书·东夷传》中有文字的记载,认为东方民族“常以五月夕各坊市扮唱秧,”特别是作为清代京城的北京正月,也到处都有“秧歌小队闹春田竟(农事完毕)祭魔神,群聚群舞,舞辄人数十人相随,踏地为节。”1951年公布的第一套广播体操,很快掀起了我国各地的广播体操热潮,被认定为是现当代广场舞的“前身”。广场舞蹈发展至今,其舞蹈通过与音乐等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地方民族性与风格性。

广场舞蹈以娱乐、健身、交友为目的,有音乐伴奏的体育活动。文章以“兰州广场舞群众参与情况”为题进行了一系列问卷调查,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万辉广场至兰州中心为研究范围,调查数据显示广场舞参与的对象大致有以下几个特征:

1.调查表明参与广场舞活动者中,中老年妇女参与人数多,退休人员参与人数多。在选择跳广场舞的地点,广场是首位,其原因是离家近,可免费使用;公园其次,公园分布相对较远,但公园环境良好,没有扰民困扰。(见图1-a)

2.在调查参与广场舞原因时,强身健体为首要原因。其次是自身喜欢舞蹈,可见,跳舞可以达到放松娱乐的目的。对于广场舞参与者而言,平均一周训练1-3次,在能够充分利用广场舞有氧运动的特点,达到健身目的,参照已有相关研究结果,此项内容得到了验证。(见图1-b)

3.调查研究显示,参与者参与广场舞后能够感受到身体健康得到有效改善。可见广场舞蹈对强身健体与新陈代谢有重要的影响。(见图1-c)

4.在广场舞蹈种类方面,舞蹈元素日趋多元化。民族民间舞蹈元素的参与者最多,原因是对其了解度与普及度较高;其次是中国古典舞元素的广场舞蹈,原因是它具有较强的古典风韵与美学风格,但相对民族民间舞元素广场舞来说,它的学习难度略高。(见图1-d)

图1

综上所述,广场舞使参与者身心健康得到积极改善。在疫情期间,方舱医院也曾出现以医者与患者共同跳广场舞的舞蹈现象,被人称为“方舱舞蹈”,在后疫情时代不同人群试图通过舞蹈来积极面对生活的困境,使得生活舞蹈多元化发展得到全民参与和全民建设的群众力基础。

二、舞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舞动主要以身体为媒介,通过感觉、知觉、惯性、引力等让身体有更多意识想象力,探索心理,找寻舞蹈与心理的距离。从舞蹈心理学中舞蹈本体和心理距离的概念出发,舞蹈艺术是通过舞蹈本体和心理距离,即身心关系来表现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的艺术形式与意识形态。在2021年7月兰州文理学院星芽团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笔者作为唯一舞蹈专业学生有幸参与其中,尝试通过舞动的方式与手段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有效实践,以期将此方法能够带入到疫情影响下的社会团体当中。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半年及以上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 在一起的18周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特殊时期,各项企业停工、停产、全民居家隔离,家庭收入与家庭环境的改变让农村留守儿童更加难以适应当下生活。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将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大致分为三类:第一,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农村留守儿童适应能力弱,更加缺乏安全感,情绪多表现为恐惧、恐慌、悲伤;第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已习惯长期与父母分离但面对长期在家的父母,出现与父母难以沟通,语言表达少的问题;第三,是疫情下网络课程的学习,受到家庭条件限制,加深了不同程度的自卑感;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诸多问题,文章以十位农村留守儿童为实践对象,尝试通过采用舞动的方式对其进行行为和情绪干扰,希望能够有效帮助后疫情时代下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在舞动的实践过程中,主要内容包括热身活动、即兴表演、组员互动、进入舞动主题、分享交流等五个环节。其中,热身活动指活动身体各个部位,让儿童在舞动过程中通过简单热身动作对自己身体进行认知。在即兴表演的过程中,实践对象会根据进程的深入不断发展行为上的改善,如:最开始部分儿童出现心理胆怯会在行为上约束自己,动作多呈现僵硬的状态,逐渐过渡到部分儿童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开发大脑通过动作抒发个人情感,最后通过舞动部分儿童会受到他人影响,出现效仿他人的动作行为。在组织互动与分享交流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在于要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感,使其放下心中戒备真正地融入的团体当中,为进入舞动主题环节做铺垫,在进入舞蹈主题时,指导者需要指导儿童在主题中完成舞动,让情感传递并建立情感认同,最后能够突破心理障碍,相互分享交流,重新建立积极地自我,整体实践与调查过程可见下表。

由此可见,舞动治疗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儿童的幸福感,达到心理治愈的作用。在后疫情时代下越来越多的人群,如城市“留守”儿童、高校学生、上班族、留家老人等,在心理情感的关注方面均成为当下热议话题。舞动在后疫情时代下应得以更好地推广和普及,进一步推进让不同层面的人群接触舞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三、融媒体对舞蹈传播的影响

随着新型媒体的快速发展,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在居家隔离、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舞蹈作为一种广泛的群众性艺术形式,在传播过程中,受到融媒体的作用。我们应该明晰在融媒体的视角下,对舞蹈传播产生的影响。

(一)从融媒体到舞蹈传播

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不同媒介载体的共通性和互补性,全面整合,实现互融贯通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融媒体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互相整合,互相影响,使其在形式、手段、途径等方面全面提升。当代社会,融媒体在技术发展同时与艺术类进行相互融合,使其对舞蹈传播产生深远的影响。

舞蹈传播是舞蹈艺术实现其社会功能和作用的不可缺少的媒介和有效途径。任何传播都必须有传播源和传播接收者,双方对作品有了统一的审美意识产生共鸣,实现有效的舞蹈传播。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媒体舞蹈有了更多发展可能性,舞蹈传播方式推陈出新,舞蹈传统的传播方式有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剧院演出、书籍等。舞蹈类电视节目奠定了传统媒体的地位,但是在社会快速发展下,传统媒体的局限性凸显出来,类型单一,覆盖面小,传播速度缓慢。纸媒已渐渐不被大众看好。融媒体作为突破口,20世纪8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浦尔教授提出媒介融合的定义,学界以媒介融合概念为基础,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融合,产生了融媒体舞蹈。自此以后,将技术改革和内容进行融合,舞蹈传播方式多元化,实现了舞蹈在其领域的更大可能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拥有融媒体元素的舞蹈也日益增多,2021年央视春晚河南分会场《唐宫夜宴》利用5G和AR技术将扮演唐佣的14名舞蹈演员形象与大唐盛世景象虚实结合。利用电子媒介加入了国家级的文物宝藏: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和唐三彩等国宝;还有一幅幅历史传世画作《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等元素穿插在舞蹈中,舞蹈演员如同在古画中翩翩起舞。这种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形式,是新型舞蹈传播方式,能使大众能多方面了解舞蹈,进一步使融媒体进入大众的视野。

(二)融媒体对舞蹈传播的影响

融媒体对舞蹈传播的影响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对舞蹈传播介质的影响,“介质”指传播方式的媒介。舞蹈以人的肢体为媒介进行传播。而融媒体打破了原有的介质反响,即通过新媒体所有传统媒体都可以进行多介质操作。例如,近年电视舞蹈节目“舞蹈风暴”通过立体感打造出专属于舞者的风暴时刻,电视舞蹈于融媒体相融合,可见,舞蹈通过融媒体的出现,传播媒介不再局限于人类的肢体语言,更通过一系例科技产品来表示拟人的舞蹈空间状态。第二是对舞蹈内容与形式的影响,舞蹈作品的形式是舞蹈作品内容的物质外化形态,外在形式主要指舞蹈语言即舞蹈动作,舞蹈组合,舞蹈语汇。随着融媒体的发展,舞蹈内容与形式有了更深层次的创新,融媒体将作品结构优化,使舞蹈的内在形式中时空顺序结构与时空交错结构发挥到极致,为作品呈现了空间的延伸潜质与多元化的可能性。第三是舞蹈传播方式的影响,舞蹈的传播方式从古至今只通过历时性与共时性来传播历时性即“继承传统”一个民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共时性即“推陈出新”指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融合。

2020年1月27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停课不停学”的重要通知,疫情的突发打破了舞蹈原有的时空存在形态。在疫情期间腾讯课堂,慕课等网线课堂的出现促使舞蹈以快速、易懂的形式面向学习主题,而融媒体方式的全面提升,则为舞蹈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与可能性。

结论

21世纪以来舞蹈现象的多元化发展与社会经济、信息化等方面产生了交互性的影响。本文从生活舞蹈的多元化发展、舞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和融媒体对舞蹈传播的影响三个方面的内容来阐述对后疫情时代下舞蹈现象的观测与思考。在后疫情时代下,“方舱舞蹈”现象、云课堂以及线上舞蹈资源的建设,对舞蹈价值功能的进化有了新的认知,这种舞蹈现象的出现对舞蹈的发展和传播都是新的挑战与机遇。艺术文化资源正在实现真正价值意义的共享,中国艺术教育形态发生了变通,舞蹈艺术拥有了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在受到疫情影响下的社会经济发展轨迹,对舞蹈艺术现象的多元化、互通性以及艺术精神文化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附表:

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