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作文为例谈2022高考作文备考
2022-03-02刘尊东
刘尊东
“冬日探访校园,板报上一朵杏花,那杏花含苞待放,生机仿佛溢满时代。”1977年,高考恢复。山村教师陈平原那年23岁,他的高考作文被登在《人民日報》上。多年后,已成为北大教授的他自嘲,再没写过比高考作文影响力更大的文章,那是一代人的心声。
高考改变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影响着国家的现在和未来。研究对比了历届高考作文之后,我认为国家高考作文的命题基本规律和趋势有:
一、章合为时而著,红色基因培根铸魂
了解命题规律,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何而写作。“为时而著”,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做了响亮而准确的回答。也就是说,考生要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生活,肩负起疗治社会痼疾、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照历年高考作文可以发现,高考作文命题一直直面社会问题,立足青年,体现卓越的时代担当。比如2017年,国家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作文以“我看高考”呼应时代;并且材料中“高考为国选材”“高考激扬梦想”“我”等关键词句,体现了高考目的,考查考生眼界,体现了青年视角。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高考作文以改革开放不同发展阶段的三个标语为材料,高度概括改革开放40年光辉灿烂的奋斗历程,回应时代,昭示青年应关注时代发展,牢记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嘱托,砥砺前行,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添砖加瓦,贡献一切力量。
2020年,高考作文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像”, 引导考生关注“为人”的思维品质与感性能量,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的目标定位,考查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立足青年,感召青年,引领青年。
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国甲卷高考作文主题“可为与有为”,材料列举红色节日、红色歌曲、革命作品、革命烈士、学习榜样等红色革命文化、人物,全面体现时代精神,领袖治国理政思想理念,可谓高屋建瓴、大气魄、高境界,社会意义极其丰富。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考作文命题方向越来越重视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考查和引领。引导考生了解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感悟他们的精神品格,从而引领考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民。在青年心中埋下一颗红色的种子,让他像祖辈父辈那样,把根须深深地扎进泥土;让他怀有参天的梦想;让他撑起爱民富民的一片天。
二、文化浸润,教考衔接
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作文命题积极对标课程标准,考查考生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丰厚程度与核心素养形成的层次水平。
中国独具特色的革命文化必须长期宣传和浸润,才会对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国传统文化是数千年唯一连续完整传承的优秀文化,发展数千年,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孔子的“仁”“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一直到中国共产党建党初心“为人民服务”,这一以贯之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血脉和灵魂。
全国甲卷高考作文试题对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的考查开创课改先河。材料中有“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的表述,其中《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号召学习英雄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沁园春·雪》,毛泽东同志抒发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孙犁同志的《荷花淀》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坚贞勇敢的精神品质;《红岩》展现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让考生回顾这些红色文化作品,梳理其内容,感悟其精神,可以展现其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语文素养的高低。同时,列举考生熟悉的作品,可以引导教师教学方向,重视教材,回归教材,拓展教材;另一方面自然形成一个学习任务群“中国红色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引导考生深入学习、体悟革命先辈与人民群众英勇奋斗、百折不挠、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自觉接受先进文化、革命精神的洗礼,形成正确的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也正是作文试题的命题指向——新时代新青年应“可为与有为”。
可以看出高考作文“文化浸润,教考衔接”“以考定教”,明语文教学内容,定语文教学核心,提语文教学质量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应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做好做实语文教育的立德树人,这才是语文教学应有的高度和格局。
基于以上认识,下面我谈一谈2022年高考作文备考:
一、培养大胸怀、大格局
这是写作文的底气。很多考生没有格局的概念,老师不妨给他们讲讲这个故事:三个学生在教室学习,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学生翻了翻白眼说:“没看到吗?我在写作文。”第二个学生快乐舒缓地回答:“我在欣赏美文。”第三个学生郑重不凡地回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几十年以后,第一个学生的生活过得一团糟,第二个学生成了艺术家,第三个学生则成了这个国家的领导人。这就是胸怀与格局的不同导致的差别。
人的格局与胸襟有高低大小之别。格局小的人,未必不幸福,但总觉得缺一点精彩;格局大的人,前路未必很顺利,但会活得有价值。格局小的人,“井蛙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这是一种悲哀;格局大的人,登高山而知山之巍峨,临大海而知海之浩瀚,这才是壮美的人生。
有大格局者才会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连在一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屈原的格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杜甫的情怀。一个人始终怀有家国情怀,心系人民,才是“大气象”“大气魄”“大格局”。2021年的高考作文,如果考生能有此胸襟、气度,新冠疫情时心系群众,扶贫攻坚中心忧百姓,定是大格局、大境界了。
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未来几年,高考作文命题考查考生的核心主题是:新时代的新青年如何让青春更出彩。
考查考生的角度内容有青春姿态、品德素养、眼界情怀和生活方式。青春姿态有:家国情怀、敢为人先、崇高信仰、大局大我、自强不息。品德素养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现代公民意识(科学创新、责任规则、尊重包容)。眼界情怀有:理想、境界、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勤学好问、团结协作。生活方式有:精彩、幸福、阳光、批判、理性、梦想、好奇、辩证。
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多看优秀的电视节目。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具有时代的话题性,比如今年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不少网友认为《觉醒年代》押中了多套高考作文试题。其实是优秀的影视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所以会与时代同频共振,从而也就会在高考作文命题中出现。高考作文过程中一旦明确了信息源,作文立论、定主题,考生就会信心满满,下笔千言。
多读报刊新闻消息,关注时事热点,关心大众民生。时代精神需要考生平时就能体会和理解,精神的濡染不是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的,需要时时读书看报才能实现。读书,就要读经典大气之书,比如梁衡、余秋雨、白落梅等人的作品。看报就要看大报、党报,例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等主流报刊。经典大气的作品与主流报刊,语言干净简练,思想成熟、大气,利于形成考生的大眼界、大视野,以及良好的文风。利于考生关心国家大事,紧跟时代步伐,提高思辩能力,能够随时有所触动,从而思考人生,思考自身和国家命运。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情怀”“大作为”的时代来临,考生写作只要“贴着材料写”“贴近生活写”,将小我的时代生活与宏大的家国情怀结合好,就一定能写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国家选拔人才要求的优秀文章来。
(657000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