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爸爸的口琴》

2022-03-02张菱儿

智慧少年·故事叮当 2022年2期
关键词:警报声口琴鼓楼

《爸爸的口琴》是一个关于战争与亲情、信念与坚守、感恩与承诺的故事。卢沟桥事变后,我们的一些进步青年和爱国人士纷纷投笔从戎,奔赴抗战前线,“抗日救亡,匹夫有责”。小主人公铃铃的爸爸妈妈也像其他爱国志士一样,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奔赴抗战前线,他俩忍痛割爱,把铃铃托付给西安陌生的老乡家寄养。临行前,父亲把自己最喜欢的口琴留在女儿的口袋里。不久,西安遭到日军轰炸,那是一段惊心动魄的生活,头顶上常常响起警报声,日军飞机不定时前来轰炸。无论经历什么样的生活,女孩始终把口琴握在手里,或带在身上。幸运的是,铃铃得到养父母细心的照顾,上学读书,周围的乡亲们知道他俩是红军的后代,也竭尽全力保护他俩。在一次大轰炸中,养父母的家不幸被炮弹击中,棉衣棉被等生活用品全被炸毁,房子被夷为平地,他们不得不借住在亲戚家……新中国成立后,爸爸妈妈寻找铃铃,在西安文联和教育局的帮助下,最终,铃铃与爸爸相认。

突然,大街上响起了“呜呜呜”的警报声,与往常的警报声不同,这次没有经过长短均匀的“告知”,一响起来就很急促,直接进入紧急状态,分明是在告诉人们:这次是突然袭击,飞机已经离得不远了,说到就到。

门外响起人们奔跑的脚步声,看来周围的邻居们已经急匆匆地奔出了家门。

“我负责铃铃,你跟上我就行。”马庆祥一边说着,一边把两只手分别插到铃铃的胳肢窝下托起她,铃铃用力向上一跳,马庆祥把她稳稳地扛了起来。

“爸爸,口琴!”危急时刻铃铃没有忘记口琴还在房间里,忍不住叫起来。

“可来不及了,警报响得紧,咱们快走,回来再拿口琴!”爸爸说着,扛着铃铃急匆匆地跑出家门。

大街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惊恐的表情,有的搀扶着老人,有的抱着或拉着孩子,好多人在巷子里涌动,哭喊声和奔跑声交织在一起,乱成一团。

马庆祥跑出几步,对淑贞招手催促:“快点儿!快点儿!去鼓楼。”

淑贞挥挥手,喊道:“快走吧,我会追上你的!”

鼓楼高大巍峨、宏伟庄严,宽敞的楼洞能容纳数百人,附近那些无力远走的老人和带着孩子的女人来不及跑进稍远些的防空洞,都把楼洞当作躲避灾难的重要场所。这一天因为警报响得突然,涌进楼洞内的人比平时多了一倍,人们肩挨肩、背靠背地挤在一起,他们的命运也被紧紧地拴在了一起。

马庆祥终于看到淑贞跑进来了,他带着铃铃好不容易挤到了妻子身边。说实在的,每次躲在防空洞里,只要铃铃看不到妈妈,心里就发慌,害怕这一次见不到便永远见不到了。

铃铃被爸爸和妈妈护在中间,没多久,空中就传来沉闷的嗡嗡声,声音由远及近,越来越大,越来越大,不一会儿,变成了更大的隆隆声,似乎飞机就盘旋在鼓楼的上空。楼洞内鸦雀无声,安静得似乎能听见相邻的人的心跳。

“嗖 ——”“嗖 ——”“嗖 —— ”头顶上接连传来三声尖利刺耳的响声,紧接着就是“轰隆”“轰隆”的爆炸声,声音那么大,好像投弹的地点与鼓楼距离很近,震得脚下的大地都在颤抖,震得人耳朵里嗡嗡响,不知哪家又在这次空袭中遭殃了。

铃铃的心情还算平静,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无论情况多么混乱,她心里都是踏实的。大家都按捺着焦急的心情,期盼着飞机快点儿离去……

终于,警报解除了,人们纷纷冲出楼洞,提心吊胆地往家跑。远远就看见北头儿的巷口上空弥漫着滚滚浓烟,能闻到东西烧焦的气味。这时听见前面有人喊:“马庆祥家被炸咧!”

淑贞听后一愣,一家人跌跌撞撞往家跑,跑到家门口停下了脚步,不相信似的左看看右看看,心里有些疑惑,这还是他们的家吗?大门倒了,院墙已经没了,院子里的石桌、石凳不见了,结满石榴的石榴树也没了……整个家变成了一堆瓦砾,支棱在破砖碎瓦里的门框正在燃烧,房子的大半个屋顶塌下来了,屋里的东西几乎看不出原有的模样,浓烟裹挟着火苗还在不停地往上蹿,空气烫得好像是一百个夏天合在一起……

淑贞走进院子里呆住了,她喃喃地说:“这是我的家吗?不!”她环顾四周,多想是自己走错路了。

铃铃看到妈妈的脚边有一个长方形黑乎乎的东西,蹲下身子捡起来,仔细辨认,从铁片边缘上的一排孔不难辨认,这是她心爱的口琴。铃铃一时间没反应过来,盯着手里残破的口琴发呆。

马庆祥的心里也充满哀伤,这个家是他一砖一瓦建起来的,现在变成了一堆瓦砾,怎么能不叫人难受呢。

不久前淑贞拿出来晾晒的衣服、被子,这下全被烧光了,当然,一块儿烧没的还有铃铃放在石凳上的布娃娃。淑贞抹着眼泪说:“这可怎么过冬呢?”

懂事的铃铃此时已经顾不上被炸坏的口琴了,乖巧地在一旁安慰妈妈。她抱住妈妈的一条腿,声音颤抖着说:“妈妈,妈妈,不哭,不哭……”

淑贞搂住铃铃,喃喃地说:“不哭,不哭,俺娃平安就好,一家人平安就好!”

“对,一家人平安就好!没什么大不了的!”马庆祥走过来,拍了拍妻子的肩膀,安慰着她,又弯腰抱起了铃铃,“我们都要向铃铃学习,要坚强,对不对?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爸爸,我的口琴坏了,可我没哭!”铃铃张开手,黑乎乎的铁片静静地躺在她的小手里。

马庆祥看看铃铃,安慰她:“乖孩子,等我们安定下来,爸爸给你买一支新口琴!”

(选自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爸爸的口琴》,有删减。)

一个忧伤的故事,情真意切,暖意融融,张菱儿让读者看到了战争年代的苦难和成长,坚韧和赤忱,纯真和善良。雄浑的历史画面,逼真的历史细节,使一个烽烟时代得以再现。小说文笔质朴,情节别致,人物鲜活,文风散淡而又大气。《爸爸的口琴》,让这个世界又多了一本温暖真挚的书。——北大教授、國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

这是一个发生在特殊年代的特别故事。两代人成长中的悲欢离合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扣,既有冲击力与激昂的活力,也有温暖与忧伤的情绪。作者用朴实且有节制的叙述,细腻又刚健的描写,鲜活且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讲述了在磅礴历史背景下的信仰之坚、抉择之痛、成长之艰、思念之苦和人性之美。——著名阅读推广人丁筱青

猜你喜欢

警报声口琴鼓楼
难缠的河口淤积
布吉的口琴
鼓楼颂
吹着口琴适合一个人坐在溪旁
车内ADAS警报声对驾驶人行为的影响
又见口琴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吹口琴
侗寨鼓楼传歌声
能发出警报声的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