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022-03-02管玉芳

智慧少年·故事叮当 2022年2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生活动

管玉芳

进入21世纪以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为逐步实现全民素质教育,我国在小学生学习课程中加入了社会实践课程,同时把社会实践课程作为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并设置了一定的绩效考核方式。由于应试教育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目前还是以书本教育为主,社会实践活动种类较少且实施频率较低,这不利于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社会实践对我国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存在以下三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辅助课堂的理论教学,二是诊治“高分低能”的通病,三是丰富学生视野,消除厌学情绪。所以,为开展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我国教育部及相关院校应该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如何运用合适的方式把社会实践真正融入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却成为了所有学校及教育部门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社会实践在小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一)辅助课堂理论教学

我国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对于每一个理论问题的教授都是在课堂上,教授的方式则是通过自己的话术表达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学生也只能从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及自己的虚拟理解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是十分表面化的。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传统的小学生教育方式是较为片面化的,一方面教师的讲述可能存在一定的个人主观意识,另一方面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要想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学校和家长可以组织小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小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能够真正体会到不同活动所传达的思想,从而真正去理解和认可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二)诊治“高分低能”的通病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重知轻能和较为严重的“唯分数论”现象,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情况。部分学生尽管自己能够在各科课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不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同时,学生的个人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相对较差。例如,很多学生学习了多年的物理课,却不会处理生活中简单的电路短路问题;有的小学生学了很多礼让别人的文章,在生活中却连最简单的尊老爱幼的让座礼仪都难以做到。所以,为了诊治“高分低能”的通病,学校必须积极开展各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从小学阶段起,组织他们亲身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动手动脑。例如,学生可以参加急救、避险、手工制作等实践性活动,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只会学不会做且无一技之长的问题。

(三)丰富学生视野,消除厌学情绪

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不仅包括数学、语文、英语、数理化、政史地这些统考的知识学科,同时也包括自然、社会实践等这些实践性、操作性学科。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占据绝对分数量的统考知识学科无疑是小学师生攻克的主要堡垒,同时这些学科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小学生学习课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适当参与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避免学生不断重复上课、作业、练习、考试等机械性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适时地脱离书本,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學生兴趣爱好的发展,释放其潜能,培养其特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调节学习的情绪,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二、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生素质教育中社会实践种类较少

虽然目前我国在不断地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但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对于运用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小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认知偏低,他们仍然坚持以课堂学习为主来提高小学生的素质。尽管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有一些学校逐渐开始鼓励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素质,但是现存的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种类较少,且主要包括回收废品、卖报纸、除草种树等较为常见的几种形式。由于当前的小学生社会实践种类较少,很多小学生都是一直不断地循环参加这几类活动,这可能会造成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与抵触心理,最终不仅不能达到提高小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很容易引起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实践对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学校和教师应该开拓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避免小学生重复参加同一类型活动产生的抵抗心理,另一方面要让小学生能够参加更多不同类型的活动,并通过不同的活动参与获得不同的实践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小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小学生素质教育中社会实践频率较低

目前,有一部分小学逐渐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逐渐带领小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但由于我国应试教育影响较为深远,很多教师和家长还是以学生的课堂及书本学习为主,社会实践活动只占小学生课余生活中的极小部分。很多学校、教师只把社会实践活动当成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项科目,可能一个月才组织小学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甚至很多小学生是半年或一年才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而较低频率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教育者难以借助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实现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加强小学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

在小学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与未来各种素质教育相关的学习任务,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促进素质教育科学、均衡地发展。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概念,或者在解决具体学习以及生活问题时,为他们提供关于素质全面发展的实例,并引导他们进行全面训练。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重新提出一些问题的解法,引导学生开放探究问题或重新设计教学任务。对于仍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教师应当考虑让他们接触更多的适合自身发展的拓展性学习机会,实现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能够使大量学生找到各种学习的思维模式,并发现更多饶有趣味的学习问题,这是对于学生非常规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

(二)因材施教

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性和学习能力,为其量身定制不同的知识以及身体等各方面综合发展计划,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不同学生的潜力。因为经历以及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可能存在智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当教师向学生传授相同内容的时候,学生可能产生不同的学习反应和效果,从而造成同一课程内容实现的教学质量不一样,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因材施教,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学方法。

(三)全面协调发展

素质教育活动能够使学生尽可能地熟悉当前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为学生培养独立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以学生为本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孕育学生全面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故教师应当为学生今后的发展留出一定的独立思考空间,不应该再施加太多的学习压力。同时,应该提倡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教育中的问题不能简单依靠机械的知识记忆和反复模仿来解决,而是需要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融会贯通,因此,现在素质教学的关键不仅仅在于知识训练时的强度,而且在于教学的质量。

(四)重视教学目标的小学教育模式的运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设定好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设计教学课堂中的内容以及在教学中应用合适的方法。同时,正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变化,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向。所以,教师在实行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应该设置好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课堂教学之前,应该根据本次课程的相关内容制定课程目标。这个目标包括本次课堂中的知识普及,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在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难点,以及重点要讲的内容的深度。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標应该是根据设定内容向学生传授知识,并根据学生听课的实际效率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当学生感觉传授的课程难以接受时,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而当教学过程中学生觉得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时,就应该相应地增加内容来提高难度,让学生学有所得。

最后,教师不仅只是把简单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在主动讲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各个知识以及方法的实际应用情况。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样既符合如今新课标对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指导理念,也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感受到素质教育的存在价值,使素质教育达到由感性认识理解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贯彻国家素质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应该将素质教育更好地融入教学中,这对于我国的文化课课堂教学十分重要。教师应当加大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素质教育。同时,教师应该拓展素质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小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体会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这样,学生自己就能从学习中深刻感受和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并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提供助力。

(132499  吉林省桦甸市第一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小学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我是小学生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