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江西高校文创人才培养研究

2022-03-02曾艳梅

中国商论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互联网+

摘 要:当前,文化创意产业是具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存在较大的人才瓶颈,限制了其发展破局,且时代的变革、数字技术的腾飞,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是推动江西文创产业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高校需转变思维,坚持跨界融合的战略导向,立足本省文创产业发展,通过“融、联、优”的培养路径,突破传统培养模式的藩篱:整合资源、抓住机会主动出击,与企业等相关组织建立合作;完善教育体系、建立协同发展专业群,建立包容并蓄、对接市场需求的全方位学科体系和培养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聯动;优化教学设施,营造多元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沉浸式学习,为产业培养懂技术、会创意、能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

本文索引:曾艳梅.<变量 2>[J].中国商论,2022(04):-148.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2(b)--03

江西省委书记刘奇在2020年江西省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大会中高度强调:“坚持以文铸魂、以文塑形、以文传情、以文惠民、以文兴业,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开创赣鄱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随着消费的升级、数字科技的赋能,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入风口期,势如破竹,成为撬动经济昌隆的重要支点。其中,强化人才教育、以产业凝聚人才、以人才兴盛产业的生态链能否呈和谐、均衡的良性态势,对文创产业发展和价值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是人才孵化的重要基地,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决定着文创行业人才输出的效能。

1 江西重视高校文创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1.1 时代变革,凸显新需求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领域的专家张蔷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以文化产业为基础,以创意策划为核心,采用设计、软件、网络、计算机服务等新媒体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李晓溪博士认为文创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与其他产业融合,生产出具有文化艺术元素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满足人类感性需要和理性精神需求的产业”。以上定义可见:数字媒介技术变革,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提速,激发了文化生产力的大爆发,使得文创产业成为正当时的朝阳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深受关注,更吸引其他行业与其“攀亲”“联姻”,互利共赢,呈现跨界融合新业态,更具创新性、多元性,交互性,更能塑造沉浸式体验,满足了消费市场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在整体局势大好的情景下,江西文创产业也是高歌前行,影视、动漫游戏、数字传媒、文化旅游、新闻出版、文博会展、流行设计与时尚、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广告等方面成绩斐然,逐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江西样板”。各地文化创意项目星罗棋布,如南昌699文化创意园、791艺术街区、慧谷文化创意产业园、南昌古玩城、樟树林文化产业园、大唐西市文化产业园、文港华夏笔都文化产业园、豫章1号文化科技创意园、宜春禅都文化博览园、吉州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庐陵人文谷、赣州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景德镇御窑厂遗址、陶瓷名坊园等,文化会展、艺术节等活动绚烂多彩,文创衍生品兼具文化和社交属性、花样翻新深受喜爱,产业发展对人才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人才瓶颈,桎梏产业升级

理查德·佛罗里达2010年所著《创意阶层的崛起》,书中将创意人才定义为能够从事“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的创造性内容”工作的人。从文创产业链对人才需求架构的角度来看,文创人才应该是文创衍生产品的创意策划和设计、生产运营的人才,也是文化商业化价值变现、善于IP品牌打造、营销管理的人才。在“互联网+”时代,文创人才还需有更大格局、更高视野,善于运用大数据、智能化、区块链等技术,获取信息、知识资源,能抓住需求痛点,创造优质内容和交互体验,黏住客户的能力。总之,文创人才是具有人文素养,高素质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型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夙兴夜寐追求实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经济发展的稀缺、珍贵资源。近年来,江西省大力实施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战略,成果显著,表现在人才总数不断扩大、结构得到优化、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为江西文创产业的大繁荣供给了重要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但产业飞速发展、转型变革的不确定性,与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形成矛盾,一些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高层次创意型人才仍然紧缺。因此,江西的文创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璀璨的文化资源没有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符号认知度还不够,对全国辐射力度有待加强。

人才瓶颈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产业发展不成熟、地域劣势、资金投入短缺、人才引进机制单一、薪酬激励机制缺乏吸引力、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等。总之,攻破人才瓶颈,优化人才结构,引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江西文创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系统性问题。

1.3 人才培养,高校需赋能

相较于北上广等发达地区,湖南、浙江等文化大省,江西文创产业起步较晚,在品牌IP打造、借力“互联网+”产业链升级、优质内容创造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其中有资本和技术、运营等客观原因。本文认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的人才短缺,培养模式和机制不够与时俱进,与市场需求脱轨是牵制发展更为重要的因素。高校是培养文创人才的主要阵地,功能发挥影响着人才效能。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站对江西高校统计排名,共计107所高校,包括高职、本科院校,综合性院校基本都开设与之深度关联的设计学、工商管理学、音乐舞蹈、戏剧影视学、美术、新闻传媒类。其中,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婺源茶业职业学院,依托地缘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办学;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江西服装学院、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南昌影视传播职业学院、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江西传媒职业学院以服务行业定位、目标清晰、特色鲜明,这些高校为我国文化支柱产业包括陶艺和茶业、文化旅游等输送了众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江西处内陆地缘优势不足,人才的培养和对人才的吸引较沿海地区薄弱,甚至外流现象明显,所以人才培养问题需正视和解决。目前,学界和业界就此提出的策略可以归纳为政策扶持、课程设置、产学研相结合、借助创意产业园和孵化器、对外交流等方面。近年来,各高校在这些方面也在努力尝试,但很多流于形式、止于浅表,原因有“双师”素质缺乏、学科内容缺乏延伸、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本科院校学生重理论、职业院校重技能、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不能相结合、与市场发展需求脱节等。这需要政府政策与资金支持、法律援助、企业帮扶,政校企多方联动赋能,推动高校紧跟时代科技潮流,能够培养出有情怀、懂技术、会创作、能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2 “融、聯、优”的培养路径

2.1 学科融合,建立专业群

在信息爆炸时代,能够整合碎片化信息和知识资源并能灵活运用,是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对于文创这一高复合型产业来说,更需具有精湛的专业素养且博闻多识、视野宽阔、思维创新的复合型人才,需要高校变革教育机制、更新教学理念,建立包容并蓄、对接市场需求的全方位学科体系和培养课程。如表1所示,优质文创人才具备的能力是多元化的,构建能力需要跨专业学习。因此,高校可以“科技+专业”为抓手,把大数据、智能化、数字媒体等技术延伸运用于这些学科,借助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专业群,资源共享,促进专业之间互相交叉渗透协同发展、实现价值共创。其中,推动课程思政也具有重大意义,能使学生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思想毒瘤,创作的文化作品能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在课程改革中,加强实践环节,将“创新、创意、创业”能力培养主线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课堂, 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如三创赛、江西省市场营销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成果转化,以赛促学。

2.2 产教联动,合作共赢

随着职业教育与产业边界的逐渐打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并日渐常态化,产业发展与高校同频共振,企业有机嵌入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携手共同运营项目等方式合作都能为高校赋能,使文创人才培养更高效。例如,企业与高校可以建立深度合作,整合各自优势资源,企业为高校注入技术型、行业型的优质师资和提供丰富的实战经验,高校则提供专业知识扎实、天然去雕琢、悟性高、敢创新的学生资源,共同开发设计具有江西特色的文化创意衍生品,将文化融入消费生活,塑造超级IP,打响江西文化产业的品牌效应。企业建立文化创意的保障机制,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专项基金、物资保障。高校也应主动出击,积极与业界组织沟通,利用各种机会展示办学特色与优势,吸引优秀企业共同建设专业。总之,产业推动教育,教育反哺产业,产教联动落地实施,实现共赢局面。

2.3 优化教学设施,丰富教学场景

在去中心化的网络时代,学生主体意识强烈,他们排斥被动地接受,更愿意主动参与,除在课堂当中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外,他们还希望有更多机会切身体验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价值呈现形态,来坚定对专业选择和未来职业规划的信心。因此,构建开放、分享、沟通、协作、仿真的多元教学场景将吸引学生、激发兴趣、保障教学效果的实现。这要求高校在实训室、孵化器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在量和质上能有突破,符合学生需求。实训室建设方面,尽可能优化软硬件设备,可利用现代VR、AR等先进虚拟技术,营造与现实场景相同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沉浸式学习,在互动、演练中提高技能。另外,高校可依托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孵化器平台,采用与专业孵化器企业共建工作室的方式,成立师生创新团队,聘请企业专业人士指点迷津和协助项目的运营管理,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升华认知并提高操作能力,培养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3 结语

文创人才的质量,决定了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高校不遗余力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需与时俱进,立足文创产业发展,建立“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思维,开设多个文创产业相关专业,改革课程体系、推动专业群的建设,改进教学模式,多用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平台优化教学软硬件设施,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为产业输送符合市场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这也需要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给予协助,搭建平台,为高校赋能,共同致力打破江西文创人才瓶颈,推动产业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张蔷.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布局及发展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13(8): 1227-1236.

李晓溪.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J].上海:上海大学,2014:39.

邹锦良,何川. 江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老区建设, 2020(8):44-49.

王雪野,王颖聪,顾小慈.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2): 105-110.

齐爱军,韩德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从媒介产品案例库建设实践中获得的启示[J].北方传媒研究 2020(1):79-83.

李娇.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需求的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为例[J]. 湖南包装,2020(10):140-142.

Research on Cultural and Cre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in Jiangxi Universities

in the “Internet+” Era

Gongq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ujiang, Jiangxi 332020

ZENG Yanmei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s a sunrise industry with a bright future and a new growth poi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 is a big talent bottleneck in Jiangxi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which limits its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and the take-off of digital technology have a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alents. Therefore,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s an urgent task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Jiangxi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need to change their thinking patterns, adhere to the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he province, and break through the barrier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mode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integration, connection and excellence”: integrate resources and seize opportunities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ttack; establish cooperation with enterprises and other related organizations; improve the education system, establish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groups, and establish an omnidirectional discipline system and cultivation courses that are inclusive and compatible with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ey also need to innovate the teaching mode, give full play to students’ initiative, stimulat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promote the linkage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optimize teaching facilities, create multiple teaching situations, and promote students’ immersive learning, which aims to train high-quality compound talents who have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y, creativity and management for the industry.

Keywords: “Internet+”;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ultivation of talents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互联网+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互联网+”时代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