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城记》看狄更斯小说创作风格
2022-03-02郑冰
郑冰
【摘要】 狄更斯是英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对于英国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维多利亚时期。《双城记》是狄更斯1859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小说中生动刻画了阶级间的矛盾冲突,诱发人们情感共鸣的同时,可以带给读者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令狄更斯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无论是对当时还是现在的文学创作领域,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双城记》来评析狄更斯的小说创作风格,力求帮助广大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主要内容和情感思想。
【关键词】 狄更斯;《双城记》;情感思想;阶级矛盾;英国文学
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一生出版作品众多,其中多数被誉为佳品。狄更斯的人物经历是非常丰富的,从小家庭困苦的狄更斯饱尝社会艰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其对于困苦之人的生活困境有着深刻了解。他在孩童时期就承担起家庭重担,而在这一时期其所经历的各種艰难困苦,也使他对于不幸的儿童有着强烈的同情之心。
狄更斯作品以写实为主,通过小说的形式,构建较为恢宏的故事框架,同时对人物进行详细刻画,整体故事情节紧凑,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情节不断反映出当时底层人民受到的压迫和剥削。后人对于狄更斯小说的评价颇高,认为其小说不仅具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场景描绘方面能够展示出磅礴的气势;其作品中往往凸显了狄更斯的知识面,内容包罗万象;而且写作风格和写作方式雅俗共赏,马克思甚至将狄更斯评价为恢复了小说史诗性质的文学巨匠,由此可见其小说成就之高。
在狄更斯的笔下,反面人物虚伪贪婪的面孔一览无遗,其笔下刻画出的艰苦社会背景与社会现实高度契合,这与其年幼之时即饱尝社会艰辛、广泛了解社会有极大关系。狄更斯一生作品较多,而《双城记》是在其写作巅峰时期诞生的代表作,以《双城记》这部作品来对狄更斯小说的创作风格进行分析,具有极强的代表意义。作为狄更斯的代表作,根据《双城记》中狄更斯对于人物、情节、结构以及创作手法方面的把控情况可以较好地了解狄更斯在小说创作中的整体风格。
一、人物刻画
在人物刻画方面,首先要了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刻画人物的形式。其实在小说中人物刻画的形式往往是比较鲜明的,绝大多数的小说都会将其中人物分为正面人物一方和反面人物一方。创作过程中都采用二元对立原则,其实,二元对立原则理解起来非常简单,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视为通过对比来凸显对比双方的特征。我们去形容一个人善良不论是用怎样的修饰语句,其效果都不如直接设置一个恶人形象去与之对比来的好,其实这就是二元对立的主要意义。
在《双城记》的人物创作过程中狄更斯也采取了二元对立的方式来刻画人物,虽然在人物刻画方面主要采取了这一原则,但是狄更斯并未像很多作家一样完全套用二元对立的方式设置正反两方面人物去进行对比,狄更斯清楚地意识到,如果单纯进行二元对立,很可能会导致不同方面人物的多样化性格特点被淡化,因此在人物刻画过程中一些处于正义一方的人物也会有一些不足之处。
在《双城记》中,卡顿作为正面人物其自身有较高的学识,有正义的思维,但是在人物刻画过程中,读者们能够很明确地感受到卡顿的性格也是有缺陷的,遇到一些问题可能会放弃选择,以悲观的态度和自暴自弃的做法来做结尾,但是作者将这样一个人物放置在相应的故事线中,并不会因此而对其正面人物的形象有任何质疑,反而会认为这样一个人物更加有血有肉,给读者以真实感。
另外,狄更斯在《双城记》这部作品的人物刻画过程中,往往会让同一方的不同人物去经历同样一件事情,通过对二者在这件事上的反应与做法,来让人们感受两个人物之间的显著差异。例如卡顿和达尔奈都爱着露西,当两者对其爱的表现差异较大,卡顿在最后选择以生命来表达自己的爱,展现了自己在爱情中不求回报的特点。而达尔奈所表现出的则是凸显恩惠的爱。在同样的事情上两位处于同一方的人物表现出的差异是比较大的,这也是狄更斯在《双城记》人物刻画中所应用的特殊手法。
人物的单面性特质,不一定非要体现在人物的正反角色性质上。狄更斯在《双城记》人物刻画过程中,对于正面形象中的不同人物也会采取一定程度的单面性描绘,比如上面所提到的卡顿和达尔奈,都属于正面人物,但是作者在对这两位人物进行描绘刻画很好地表现出了两位人物的性格差异,读者在品读过程中能够在这样的人物刻画手法下,感受到正面人物的不同正面之处。同样,在对反面人物进行描绘刻画时也能够通过这种手段,让读者感受到反面人物的不同之恶。
除此之外,狄更斯在进行人物刻画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人物的精神传递。长篇小说其情节相对复杂,文中涉及人物相对较多,各人物在作者所描绘的世界中往往需要经历众多事件,这些事件既对其精神和肉体进行了磨砺,同时也在一系列的事件中不断凸显着主人公身上的优秀精神品质。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就非常重视主人公的精神传递作用。从《双城记》中人物所凸显的精神内涵来看,作者更注重于让这些文中正面人物凸显其道德层面的高尚品质。从现实背景来看,这也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想要通过自身作品来表达对人民美好期盼的一种形式。在《双城记》中不同人物所展现出的优秀精神品质也是不同的,包括正义之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不畏牺牲等。在不畏牺牲这一点上,《双城记》中卡尔登将为爱牺牲这样值得赞颂的品质发挥到了极致,卡尔登在梅尼特医生一家身处险境之时,没有选择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是为了自身所爱之人选择牺牲自己。虽然卡尔登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但是其用生命赞歌书写出的优美品质却是值得称颂的。从《双城记》中人物精神传递角度来看,作者狄更斯非常希望能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凸显出某种当下社会中人们所缺乏的美好精神,并借此激励社会中的人们奋发向前,追求美好生活。
二、情节创作
不同小说家在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对于情节创作方面都是非常重视的,情节是故事的骨架,也是保障相关故事能以立体形式向读者呈现的重要基础。狄更斯小说创作过程中情节部分往往有一定的戏剧化特点。这可能与其文学创作受到摩尔莱特以及菲尔丁影响有关。
说《双城记》在情节创作方面有戏剧化特点,是因为在相关场景气氛烘托的过程中,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当前事项之下的情景氛围,狄更斯往往通过人物动作、场景刻画以及对白描述等方式来具象化相应情节,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明确这一场景下相关情节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而另一方面,狄更斯在《双城记》的情节创作方面也融入了一些戏剧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巧合性元素,在情节之中增加这些巧合元素,能够使故事情节更加丰满,增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阅读兴趣。《双城记》中一些人物在自身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始终有一些元素,它们作为情节的推动力量,使相关人物一步一步向着作者想要的方向发展。举例来讲,卡顿和达尔奈在相遇之前互不相识,身份背景、人物特征都有较大差距,但是当二者相遇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二者相貌非常接近,这样的趣味化巧合,不仅让读者在阅读此段过程中就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后续剧情发展埋下了重要伏笔。而随着剧情持续向后推进,卡顿和达尔奈都对露西有爱慕之情,虽然两者对爱的表现各不相同,但在达尔奈因故入狱后,卡顿明白了露西对达尔奈的爱,而卡顿自己也为了自己对于露西的爱而选择献身,最终卡顿以狸猫换太子的形式,在监狱中替换掉了即将被执行死刑的达尔奈,兑现了自己对于露西的诺言。这也是前期巧合化情景之下的巧妙之处。
巧合事件是戲剧性情节的重要体现,除了卡顿和达尔奈的巧合情节外,作者在《双城记》中还设置了很多巧合情节。例如克朗丘盗墓,能够揭开这一谜题的关键就在于小克朗丘在咀嚼父亲嚼过的草根时发现草根上竟然有铁锈的味道,小克朗丘深知父亲是从不拿铁器的,那父亲嚼过的草根上为何有味和有铁锈的味道?小克朗丘通过这一情况竟无意之中发现父亲居然在盗墓,但真实看见父亲正在盗墓的小克朗丘后来又发现父亲一无所获,在这一情节上,狄更斯给其设置了很多悬疑的因素,最后当谜底揭开,原来克里并没有死,假死的克里的棺材中自然也不会有任何物品。
小克朗丘能够发现父亲咀嚼过的草根有铁锈味纯属巧合,而这一巧合恰恰是揭开最后谜题的关键所在,伴随着一个巧合以及巧合所引起的种种发现,作者在情节中设置的谜题也被逐层解开。以这样的形式来布置情节,既体现了作者狄更斯在情节创作方面的戏剧化特点,同时也让剧情更加丰满,让读者有进一步向下阅读、进一步解开谜题的欲望。
三、结构创作
结构对于一篇成功的小说而言既是重要的创作基础,同时也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创作陷阱。从很多成功的小说作品上来看,结构松散的小说,往往又缺乏紧密的情节呼应,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对其作品进行结构方面的分析,这样的小说作品很难称之为成功。其实对于狄更斯的小说作品,很多人在进行品评的过程中,也认为其小说缺乏明确的结构特征。熟悉狄更斯的读者,在阅读其前期小说作品的过程中可能略有此感,其前期小说创作过程中对于一些长篇小说的结构把控还不是很熟练,所以会导致一些读者认为其某些小说的某些情节显得有些孤立。
但是从《双城记》一文来看,其属于狄更斯后期成熟作品,在《双城记》中各情节之间呼应较好,情节紧凑性比较强,很难找到某些自感无用的章节。另外从《双城记》中,我们仍然可以品味到英国19世纪长篇连载小说的普遍结构,那一时期的英国小说尤其长篇小说普遍没有特定的结构特征,因为当时很多知名文学家在小说创作过程中都认为定式化的结构特征会限制其在情节发展方面的创新思维,而从事实上来看也确实如此,如果过度追求固化的结构特征,反而会对故事本身的情节产生一定限制而降低故事的整体质量。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既考虑到了整体作品的质量影响,同时也明确了松散结构在各情节衔接方面的不利影响,因此《双城记》既保持了较为紧凑的故事结构,让各情节场景之间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同时狄更斯也避免让部分或整体情节产生固化的结构特征,因此从《双城记》全文结构来看,其属于长篇小说非常适合的经典结构。
从另一方面来分析《双城记》的结构特点,可以发现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同样为其赋予了相应的二元结构。这一 二元结构不仅与本文名称相扣,而且也充分凸显了《双城记》这样一部长篇小说横纵对比划分特性。
具体来讲,《双城记》的二元结构主要包括横向的对立两方,当然,横向的二元对立也可以指文中的两条重要线索以及两个国度。
而纵向的二元性则是指双螺旋情节结构,从结构特点上来看,《双城记》全文可以比较明显地划分为两个部分,而这两个部分虽然划分层次比较明确,但二者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倒叙、顺叙、插叙等叙事手法来将两个明显区分的部分进行连接。两个国度主要是指巴黎和伦敦,伴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这两座城市之间的交集也越来越多,不仅有来自两座城市人物方面的交集,同时也有历史事件方面两座城市的交集。
另外,其二元性还可以通过时间轴来进行分析,以法国大革命为分界点,之前的情节人物可以划分为一部分,而在此之后的情节及人物又可划分为另一部分。从文章不同结构部分的剧情发展节奏上来看,前半部分主要对文中人物的性格、身世经历、生活等相关情况进行描述,因而剧情发展节奏相对较慢,而从后半部分开始各种相应事件不断出现,文中各位不同人物的最终命运也不断显现,这一部分的节奏发展则相对较快,而且很多人物最终命运呈断崖式发展,虽然变化相对较大,但回顾作者对这样人物的先前性格铺垫,一切又显得相对合理,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在结构创作方面的独到之处。
四、创作手法
狄更斯是非常知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且小说作品多以现实主义作为创作手法,而在《双城记》中,狄更斯同样采取了非常典型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来进行创作。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对于作者自身的现实观察和生活经历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所展现出的具体精神含义差异很大。
对于狄更斯而言,其所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封建贵族与资本主义交替时期,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贵族对普通群众的信仰以及后期资本主义状态下上流人士对于普通群众的压榨都是其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元素。从这一点上来看,《双城记》的现实主义运用可谓精妙,不仅在人物刻画方面为其依托于真实的社会情境赋予了最真实的情感性格,而且在情节及背景之上充分彰显了现实主义特点。
除了现实主义以外,狄更斯在创作过程中还应用了象征手法,而在应用象征手法的过程中,其所想要表达的精神含义仍旧与现实主义密切相关。例如在《双城记》中狄更斯用圣安东区流淌成河的葡萄酒来象征流淌的血液。不仅此处,在很多场景描绘过程中狄更斯都善用象征的手法,以一些具象化的内容来烘托抽象化的事件。
其实不论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还是象征手法,在《双城记》中作者运用这些创作手法想要达成的目的是一致的,均表达相关情节之下作者对于某些事物的赞赏和批判观点。
《双城记》的创作手法还可以从写作过程中的语言风格上来进行分析。详细品读本文后就会发现这部长篇小说,其语言风格以冷峻沉郁为主,作者非常善于使用相对简短的语言来将相应情景的凄惨状况或相关人物所处的不利境地很好地展现于读者眼前。例如在描绘圣安东尼贫民窟人们的生活情境时,作者只用了一句“在他们苍老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里,都是饥饿的标记”就直击读者的心灵,把在贫民窟中受冻受饿的普通百姓凄惨境遇直接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这样的语言风格同样是富有狄更斯特色的创作手法。
参考文献:
[1]林敏.查尔斯·狄更斯和弗吉尼亚·沃尔夫作品的计量文体学分析——以《双城记》和《达洛维夫人》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陈嘉铭.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创作风格分析[J].芒种,2018,(4):83-84.
[3]张永钢.狄更斯《双城记》的小说创作风格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4):65-67.
[5]幸香兰.探析狄更斯《双城记》的小说创作风格[J].小说评论,2009,(S2).
[6]张晶晶.查尔斯·狄更斯小说特征分析——以《双城记》为例[J].英语广场(下旬刊),2017,(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