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明威《雨中的猫》的概念隐喻解读

2022-03-02杨凤娇赵文焕

今古文创 2022年7期
关键词:女性意识隐喻

杨凤娇 赵文焕

【摘要】 《雨中的猫》中存在大量的隐喻,每个人、每件物都有其内涵意义。本文以海明威《雨中的猫》为语料,从场景设定、人物角色和其他意象为切入点,以两性关系为突破口,分析其中的隐喻内涵,探索海明威对女性意识觉醒和自我救赎的看法。

【关键词】 《雨中的猫》;隐喻;女性意识;冰山理论;两性关系

隐喻不是伟大诗人的创新,而是人类正常认知世界的方式,是人类所有思维的特征,普遍存在于全世界的文化和语言之中。[1]《雨中的猫》是海明威早期代表作,故事以主妇与丈夫、旅店老板及旅店侍女的对话展开,讲述了美国主妇在雨中遇见一只猫,想要对其施以援手却遭失败的故事。海明威小说中运用“冰山理论”阐述事件的起始发展和结尾而不作细节的充分论述,文章题目以“雨中的猫”为题而不是类似“觉醒的美国女人”来引起读者遐想和思考。这种方式用到了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冰山呈现出来我们能看到的那部分是表面现象,而藏在底下的不为人知的更大部分才是真正的“自我”。朴素、直叙的言语给予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让读者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主动去填充水面那看不见的空白[2]。本文從概念隐喻学视角,以作品中环境、角色和意象为切入点,对《雨中的猫》中的概念隐喻展开探索。

一、海明威与《雨中的猫》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在20世纪文坛极负盛名,他文笔简练、语言风格朴实,在欧美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雨中的猫》创作于1923年,是海明威为数不多的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当时西方女性意识的觉醒催生了妇女运动的兴起。这部作品也反映了海明威有意识地思考妇女觉醒、表达其态度,和对女性因不满现状做出努力却无力改变现状表示的同情。作家在小说中以主妇和猫的境遇作为女性生存的隐喻角度,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女性自我救赎”的主题含蓄地表现出来。

《雨中的猫》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妇在意大利一家小旅馆里所发生的故事:

阴雨天气,被困在旅馆的主妇及其丈夫打发着时间,丈夫躺在床上看书本,妻子望向窗外,发现雨中的一只猫。由于对猫及其自身境遇的共情,妻子试图冒雨救猫……救猫不得和丈夫产生对话,丈夫反应却冷淡不耐烦,妻子产生了一系列精神和情绪上的变化……这时旅馆老板派人送来一只猫,故事到这就完结了,却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在这个故事中,看似寻常的猫却是全文的线索,主妇与丈夫、旅店老板和侍女之间的对话和行为都有着各自的隐喻。

二、概念隐喻与《雨中的猫》

长期以来,隐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的热门话题。相较于国内,国外对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前,隐喻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语言现象或修辞手段。直到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概念隐喻理论,才将隐喻研究带入认知语言学领域,实现了对隐喻的认知研究的转变,为隐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启示。近年来,概念隐喻研究在文学作品分析中兴起,并逐渐向其他学科交叉,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雨中的猫》中蕴含大量隐喻,对其隐喻的分析有助于转换对事物认知的方式,促进对故事隐含意义的理解。

作者对文学作品的叙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人的情感和体悟也通过写作方式来传达。隐喻作为写作方式的一种被作家广泛使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使人能够以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这是人类对事物及自身最原始、最通俗的理解。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把概念隐喻分为本体隐喻、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3]。“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对自然体验的不同使得人类思维方式有了差异。[4]因为人类对事物的理解,是对其他相似事物的认知开始,再进行意义的延伸和投射,从而达到对事物的新的理解。所以事物之间特别是相似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一事物蕴含着对另一事物的深层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也发生改变。海明威《雨中的猫》中也大量使用了概念隐喻:雨的概念隐喻、猫的概念隐喻、花园与房间的概念隐喻、人物角色的概念隐喻等。这些意象都有其独特概念隐喻上的意义,同时读者的感情和生活经验对故事的隐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概念隐喻这种手段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给故事以一种耐人寻味的神秘感,使读者由表及里思考作品表面背后所隐藏的寓意,给人以启发,增强了文学效果。

(一)场景设定

对于海明威冰山式的叙事手法,读者的关注点不应只停留在情节上,而应着眼于环境所衬托的氛围和事物的蕴含意义等潜在因素,这些成分往往是读者理解文字外延意义和作者所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的关键。环境因素在故事中虽然通常是一种隐性的特征,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往往注意的是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却忽视了环境的铺垫和渲染作用。在《雨中的猫》里,环境首先奠定了全文的基调,侧面反映人物的心理特征和命运。

故事开篇淫雨霏霏,两个被雨困在房间的美国人百无聊赖地打发着时间,房间对面的公园里没有晴好天气时的人来人往和鲜艳色彩,只有在雨中闪闪发光的战争纪念碑和水坑里的积水;海水裹挟着雨水不知疲倦地一遍遍冲过来又返回去;汽车也开走了,广场上空无一人。压抑的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基调,这些意象隐喻了主人公内心孤独的境地和迷茫的状态,为后文女主人公想要冲破传统束缚和寻求自我做了铺垫。女主身处的房间一方面隐喻的是躲避雨的外在物质寄托,另一方面却是困住其对外面美好世界向往的牢笼,而窗外的花园恰巧隐喻的是女主内心真切渴望到达的美好世界。无形的、难以理解的、复杂的抽象概念是植根于我们对有形的、为人熟知的、简单的具体概念的把握,它来自我们在生活中对人、日常用品、可见可闻的行为和事件所产生的基本经验。[5]而故事开篇描述的这样的场景描述恰是战后大多数美国年轻人内心空虚的真实写照。他们既厌恶战争,又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内心感到失落、惆怅、空虚[6],这也是为何他们被称为“迷惘的一代”。

(二)人物角色

人物角色作为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意象一样也蕴含着大量的隐喻。人物角色的外貌、行为、话语等通常映射的是人对这些外在表现的认知和理解,所以对于人物角色在故事中所隐含的深层意义的理解,有助于读者对故事整体情节和作者深层思想的把握。

故事开头介绍这对夫妻的周围都是陌生人,身处异国他乡的孤立状态也就暗示了丈夫是妻子心灵上的寄托和依靠。然而,这个依靠却不能倚靠,他不懂妻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妻子产生的抱怨,他冷漠应和;妻子提出的要求,他敷衍以对甚至大声呵斥。然而丈夫越是冷漠回应,妻子内心的渴望就越是强烈。她不甘被支配和被给予,而是勇于争取,勇于表达内心渴望:她想要自己喜欢的发型、想要猫和新衣服,想有自己的银器用餐……这些内心的渴望早已暗藏。伴随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在愤懑对抗中即将爆发,却因丈夫的一声“闭嘴”又重归死寂。

美国妻子和旅店侍女所隐喻的是女性作为传统社会里男性的附属品,其地位低下,缺少话语权,凡事以丈夫为中心。二者和传统社会里男性附属品在概念上具有相似性,使双方可以进行意义上的投射。然而美国妻子是觉醒的新女性,她敢于表达诉求,这些诉求是当时女性渴望两性平等的一个缩影。随着女性运动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觉醒,她们勇于打破社会观念的束缚,力图打破充当男性附属品的命运;她们拒绝男性的帮助,力图实现自我独立;她们力争话语权,力图实现社会地位和性别平等。与之相反,旅店侍女则是传统女性的代表,依旧是隐喻意义上的“附属品”,海明威在作品中并未对其作过多描述,只是从她对老板的顺从和对美国妻子的服务等侧面予以表现。可以推测她未经女性运动的洗礼,所以不懂如何抗争,如何为自己争取话语权,以及如何表达内心渴望。她只是一味顺从老板的命令。在雨中寻猫时,她为美国主妇撑伞,在美国主妇寻猫未果时,她听从老板的吩咐为主妇送来猫。她只是顺从,也不懂美国妻子的诉求和抗争,甚至听到美国妻子说寻猫时笑了,自然也无法理解她这样做的缘由。然而,无论是新女性还是传统女性,无论她们有没有为自己争夺权利,都由于父权社会里男性权力的根深蒂固,导致所有的挣扎和诉求终成徒劳。

美国丈夫所隐喻的是父权社会里男性的绝对权威。男性的主体意识让他在得知妻子想要捉猫时,自然而然产生让他自己去捉的举动,这也是其展现男性担当和责任的表现。然而他们爱护欣赏自己的女人,却不允许她们有过多的需求。所以当妻子提出要留长发,他说他就喜欢她现在的样子;妻子要银器、新衣服,他却让她闭嘴,一下打破了妻子的幻想。他们漠视女性需求,认为女人的需求要以讨好迎合他们为前提,不容其他多余的不切实际的想法。这种父权社会的绝对权威暗示的是失去平衡的两性关系,以及一方对另一方的绝对统治。

旅店老板具有双重的隐喻特征,一方面是上帝的象征,他让侍女为美国妻子撑伞,自己为美国妻子鞠躬,让她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受尊重。他满足女主的诉求,最终送了她一只猫;而另一方面他象征的却是阻碍女性寻求两性对等的约束——他满足女性诉求却不是满足其真正诉求,这两重身份都指向同一个目的——弱化女性意识和打压女性主体地位。他温和谦恭,尊重爱护女性,女主在整个故事中一方面感受到丈夫的冷漠,另一方面又感受到老板的温暖,美国太太喜欢他。不论顾客抱怨什么,他总是一副洗耳恭听的态度,她喜欢他这一点。她喜欢他的高雅举止。她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姿态。她喜欢他身为一店之主的那种感觉。她喜欢他那张上了年纪、神情滞重的脸,还有那一双大手。[7]但女主只是被这些浮于表面的假象所吸引,老板其实不懂她内心的真实诉求,或者根本不想给予她,不然也就不会在故事的结尾命人送去大玳瑁猫,而不是她先前想要拯救的那只雨中的猫。而送给女主大玳瑁猫的行为也使女主的努力变得毫无意义。所以当女主决定挣脱束缚改变女性地位,寻求内心真实渴望时,一方面受来自丈夫的显性打压,一方面受来自旅店老板的隐性打压,这也暗示了女性挣脱传统桎梏、传统地位和传统角色的道路困难重重。

(三)雨和猫

雨拍打棕榈树的场景在文中一共提到两处:“下雨天,雨水从棕榈树上往下滴”和“现在天已经很黑,雨依然在打着棕榈树。”两者相呼应,前者发生在妻子抗争之前,后者发生在提出诉求遭失败之后,两处都意指无论女性有没有抗争,都将在男性的绝对权威下面临失败的最终命运。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8]猫在雨中的遭遇,也暗示了女主及其丈夫的关系。雨象征着男性的绝对权威,势不可挡,女主则象征的是猫,没有反抗的余地,只能寻求庇佑。所以当女主凭窗眺望发现这只雨中猫时,她用“可怜的猫咪”来称呼它,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怜。猫所处的境地正是女主的境地,猫的孤立无援也是女主内心无处寄托的状态。猫躲避雨暗示女性试图逃离约束,打破两性不对等。她们迷惘、彷徨,都渴望从困境中挣脱。因此女主冒雨也要去救猫,她拒绝丈夫的帮助,想要自己去救,也是出于对自己的一种救赎。她的女性意识那时已经觉醒。那么猫是否存在,由前分析可知猫是女主内心真实所需,是内心想要实现两性对等,自我救赎的一种渴望,这种渴望在20世纪初女性运动刚刚兴起,美国仍处于父权社会的背景下无法得到发声,更别说满足了,所以猫是不存在的。

三、结语

《雨中的猫》和海明威其他小说一样,以一贯简练的叙事风格描述了旅馆里发生的故事。通过概念隐喻化的人物、事物和角色,呈现多样化的人物性格,戛然而止的结尾也和其他小说一样发人深省。海明威本人也曾说他的作品是建筑,至于如何装饰,那是读者的事。他的高明之处在于所论述的文字只占一小部分,但同时不会让读者失去另外大部分的感受。《雨中的猫》和海明威其他小说也有不同之处,他一改之前以硬汉为主角的风格,以女性为主角,通过叙述其外在话语行为,映射其变化的内心活动。对于女性意识的觉醒,海明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雨中的猫》里,女主做出抗争,所做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也是海明威自己内心上的一种迷惘。他一方面欣赏女性觉醒,对女性的遭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认为女性不宜太过强硬,力图打造良好和谐的两性关系。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战后美国新一代年轻人在价值观上的迷惘,以及对重塑新价值观的渴望。

参考文献:

[1][5]赵维森.隐喻文化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11,41.

[2]何晴霞,詹悦兰.海明威短篇小说叙事中“冰山原则”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J].语文建设,2014,(35):50-51.

[3][8]Lakoff, George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邵钦瑜,冯蕾.“概念隐喻”理论兴起的动因[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6):68-72.

[6]支亞琴.“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浅析海明威小说的社会根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5(S2):114.

[7](美)欧内斯特·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71.

作者简介:

杨凤娇,第一作者,女,土家族,重庆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

赵文焕,通讯作者,男,汉族,江苏盐城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讲师。

猜你喜欢

女性意识隐喻
爱的隐喻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