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华社在陕北
2022-03-02王美芝
王美芝
红色中华社在陕北瓦窑堡恢复工作时旧址
中央红军主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通讯社红色中华社于11月25日在瓦窑堡开始恢复正常工作,军委三局为其配备了新闻收报电台一部。这部电台在序列上归属红军十分队,业务上归属红色中华社领导。台长为汪名震,机务员黄凤梧,报务员为陈霄云、王玉衡。红色中华社对外广播新闻由军委三局二分队承担。队长陈士吾,报务主任申光,王诤和申光担负为红色中华社播发新闻电讯的发报任务。发报机功率50瓦,由一部汽油发电机供电。这部发报机是陕北红军在延长消灭东北军一一〇师时缴获的。使用的呼号沿用中央苏区时期的“CSR”。
1936年7月,党中央、苏维埃政府由瓦窑堡迁到保安城内办公,红色中华社也随中央迁到了保安县。发报任务改为军委电台一分队担任,队长解凤阁,报务员为黄度元、梁茂成,地点在保安城北,发报机功率仍为50瓦。1936年10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四方面军新闻台与红色中华社新闻台合并,负责人为岳夏。
红色中华社于11月25日在瓦窑堡开始恢复正常工作时,负责人由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秘书长任质斌兼任。1936年春,任质斌调到总政治部,他在红色中华社的工作由向仲华接替。1936年冬,廖承志到达保安后,博古主持开会,决定把红色中华社的工作分成两部分,即外国电讯部分由廖承志负责;报道苏区和每天发新闻等工作,仍由向仲华负责。据廖承志回忆:这个时期的红色中华社编辑部只有三个人,一个是李柱南(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被派往新四军工作,后牺牲),他一个人担任中文电讯翻译,每天要翻译国民党中央社9000字的稿件;我负责翻译日本同盟社消息、塔斯社英文电、法国哈瓦斯通讯社英文电讯,加起来大概每天有六七千字;向仲华负责解放区的消息,解放区所有来电,他要把它综合起来,写消息,写评论。评论,我有时也参加写一点。每天对外广播2500字左右,因为电台就这么大力量。由于人手少,经常是白天采访,搜集材料,晚上编写。
红色中华社在陕北恢复正常工作后,也编辑出版一份通俗易读的小册子《每周要闻》,主要为基层干部提供了解国内外重要新闻的渠道。1936年10月22日出版的《红色中华》第三〇七期刊出通知:“因为许多同志们的意见,《每周要闻》小册子不便于张贴、传读,所以我们今后决将《每周要闻》改为《红中》副刊,照《红中》的正刊方式,内容力求通俗,以使读者同志们更容易了解。”此后《每周要闻》小册子停刊。像在中央苏区时一样,红色中华社也每日编辑参考消息《无线电日讯》,由廖承志刻蜡版,油印出版后分送中央领导同志参阅。中央领导同志也主要依靠红色中华社提供的《无线电日讯》了解国内外形势,及时作出决策。毛泽东历来重视红色中华社的“参考消息”,他常像在瑞金时期一样,不等《无线电日讯》油印出来,就到红色中华社来看刚刚译出来的电讯。廖承志回忆说,他在陕北搞新闻工作时,大概是1936年冬至1937年3月前后,每天晚上11点至12点钟的时候,毛主席一定来红色中华社看当天第一手消息。毛主席来看国民党的消息,看国际的消息,看来自解放区的消息,每天晚上和他们在一起,坐上一二个钟头,一面看,一面问一些问题,一面谈一谈。
红色中华社在着手筹备恢复通讯社正常工作的同时,也着手筹备恢复出版《红色中华》报,并决定于1935年11月22日与苏维埃报社合并,11月25日在瓦窑堡恢复出版《红色中华》,仍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报头如同1934年8月1日后的瑞金时期一样。1936年6月,《红色中华》随红色中华社一起迁到保安。在组织形式上,也与瑞金时期一样,同属红色中华社一个组织机构内,由同一班工作人员来完成编辑出版报纸和通讯社业务,即所谓“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红色中华》复刊时,负责人为任质斌,还有编辑白彦博等,因不了解瞿秋白等人在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在中央苏区坚持办报的情况,所以接长征前的二百四十期续排期号,为二百四十一期。因为当时陕北没有铅字和印刷厂,所以《红色中华》为刻写钢板、油印,这一工作由西北办事处的油印科负责,有时西北办事处的总务处长黄祖炎也亲自刻钢板。《红色中华》自1936年11月30日第三百一十三期起,开始出版《红中副刊》。自1936年12月8日第三百一十四期起,改用毛泽东题写的报头。
复刊后的《红色中华》发表《毛主席谈话》
由于当时用于播发红色中华社新闻稿的无线电台的功率只有50瓦,所以当事人和史学界普遍认为,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红色中华社的新闻电讯,最初仅仅是对在四川的红四方面军发报,对西安的张学良、杨虎城发报,所以新闻传播范围有限,但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时的红色中华社是面向全国发报,其新闻传播于国内外。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与陕北红军一起于1935年11月21日在直罗镇打了一个漂亮仗。红色中华社发出振奋人心的电讯:“前方红军又打了大胜仗,消灭敌人两个团,俘虏三千以上,缴枪二千五百条,一〇九师直属队全部被俘,缴获无线电一架,战马三百匹,轻重机枪无数。”当时还在长征路上的红四方面军收到了这条电讯,给指战员们以极大的鼓舞。岳夏在《一个通讯战士对长征的回忆》一文中对这件事作了记述:“1936年春,我们第二次进驻懋功。原红一方面军的张令彬、杨梅生两同志也同我一样遭受到张国焘的迫害,他们经常到新闻台来找我聊天。我曾把从国民党中央社和陕北红色中华社以及外国新闻通讯社收到的国内外政治动态,特别是中央红军在陕北直罗镇全歼东北军一〇九师和师长牛元峰等胜利喜讯告诉了他们。”1936年2月,红色中华社播发红军发表的反对日军侵占华北,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之变相“华北自治”,誓驱日寇,收复失地宣言。3月10日,在莫斯科编辑、在法国巴黎出版发行的《救国时报》第十六期,刊登了这一消息,称:“3月1日伦敦电:中国红军发表宣言,反对日军侵占华北,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的变相‘华北自治’,誓驱日寇,以收复失地云。”1936年5月5日,红色中华社播发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与红军领袖朱德联合发表的宣言。1936年6月8日出版的《救国时报》第三十四期,第一版要讯栏刊载《中国苏维埃政府与红军领袖五月五日发表宣言再次号召建立抗日救国统一战线主张立即停止内战召集和平会议》。称:“据五月二十八日北平电,上海大美晚报载,中国共产党领袖朱德与毛泽东等于五月五日联合发表向南京政府、南京军委会、中国海陆军官兵、全国各界团体、各报馆及全国民众之宣言,再次号召立刻停止内战,召集和平会议,建立抗日救国之全民统一战线。该宣言并谓,中国红军入晋,目的在抗日救国,并责备南京及晋省当局遣派大军截堵红军抗日道路之不当。宣言中提议:‘立即宣布停止内战,并召集和平会议,以实行我们抗日救国之共同任务’云。”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自10月23日开始,红色中华社通过无线电台在南京时间8点钟及17点钟,即伦敦时间24时及9时,播发了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追悼鲁迅致国民党中央南京政府电,对鲁迅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追悼鲁迅的八条要求,同时还播发了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向鲁迅夫人发的唁电。《救国时报》于10月25日出版第六十三期刊登陈绍禹(王明)的文章《中国人民的重大损失》中对此作了介绍:“最近几天,我们陆续得到许多关于追悼鲁迅和纪念鲁迅的消息……中国共产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特为鲁迅逝世事发表了告全中国人民的宣言,中国共产党及苏维埃政府和红军总司令部,正在郑重集议在苏区实行永远纪念鲁迅的各种具体办法。”《救国时报》11月20日出版的第六十八期,全文刊登了这两个电讯,并称:“值得特别报告的,就是在二十五日得到中央通讯社某社员传出之消息,谓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先生有电致南京当局,一面对鲁迅先生逝世表示哀悼,同时并提出希望南京实行纪念此民族伟人鲁迅先生之具体办法。”当时在西安的地下党组织也曾抄收到红色中华社电讯。1936年11月前后,在杨虎城十七路军任通信排准尉见习排长的陕北秘密派往该部队的地下党员刘克东,接到该军特务第二团团长、中共地下党员阎揆要给的“CSR”呼号和指示,抄收了红色中华社播发的宣传抗日主张的明码新闻电讯,并按指令将其交给了团部上尉书记长、地下党员雷清若。刘少奇在解放后也曾说过他在天津做地下工作时,也常接收红色中华社的新闻电讯,在自己所办的刊物上发表。
《救国时报》转登红色中华社消息
据当时党派在西安张学良处从事秘密工作的刘鼎回忆和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对“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安八办”的研究记述,当时红色中华社的重要广播之所以能广泛传播,是因为有一个转播站存在。1936年4月9日,周恩来、李克农在肤施与张学良举行会谈,4月12日,周恩来、李克农、刘鼎等回到瓦窑堡。4月13日,留在瓦窑堡的中央负责人立即开会,听取周恩来在肤施和张学良会谈的报告。会议决定,派刘鼎到张学良处,任驻东北军代表,继续做张学良和东北军的工作。周恩来也指示:刘鼎与李克农研究在西安建立秘密无线电台,军委三局局长王诤物色一个技术较高的报务员,配合刘鼎在西安建立电台。刘鼎领受了任务于4月23日从瓦窑堡启程回西安后,积极设法设立秘密电台,他从上海调来了中国共产党的无线电专家涂作潮,在西安按照他的指令秘密组装电台。此时中国银行在西安东城七贤庄盖的十套院住宅区落成,刘鼎通过中共地下工作人员用200块银元做押金,租下了一号院的一个两进的四合院作为秘密交通站,又通过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从上海请来德籍犹太人海伯特·温奇(中文名冯海伯)牙医,并把他在上海开设小医院的全套设备、医药和助手、护士一并迁到西安,在前院开了一个“德国牙医博士冯海伯牙科医院”作掩护,在地下室安装了一部小电台和一部大电台。大电台发报机功率为100瓦,是主振放大交流式,天线为倒“C”式,专门对陕北的红色中华社的重要广播进行转播。这是红色中华社新闻能够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转播站虽然规模很小,但却是红色中华社历史上第一个转播站。
红色中华社在陕北恢复工作后,不仅通过无线电台对外播发新闻稿件,同时还用书面形式对外进行传播,而且也被国外媒体收到和采用。红色中华社的新闻电讯,也常被翻印散发,进行再传播。如1936年10月15日,红色中华社播发新闻电讯《毛泽东关于停战抗日之谈话》后,又将这篇电讯稿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及中共中央提议召集和平会议共襄国事通电,以纸质形式一并寄发国内外报刊,不仅《救国时报》在显著位置刊登,而且国内外多家报刊也予以采用。笔者曾在国家图书馆看到过对这一电讯排版印刷不同的剪报。12月30日,
红色中华社播发《毛泽东对蒋介石二十六日宣言之谈话》,评论12月26日蒋介石回到南京后发表的宣言(即所谓讨张杨之训词)。红军总政治部接收到后迅即翻印,并对外进行散发和进一步传播。值得庆幸的是,这一珍贵史料被保存了下来,至今仍有实物原件保存在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也有复制件展出。国家图书馆也有复制件供读者阅览。
红色中华社发出的新闻电讯,各红军部队收到后,除了在自己办的报纸上刊登外,还常把它贴在列宁室里,供红军战士阅看,成为指战员们学习的好材料。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记载:“红军部队中每一个连和每一个团都有列宁室,这里是一切社会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列宁室的原则”,“第二师那位二十二岁的政治部主任萧华对我说,‘十分简单。它们的全部生活和活动,必须同战士的日常工作和发展联系起来。必须由战士自己去进行活动。必须简单和容易了解。必须把娱乐同关于军队当前任务的实际教育结合起来。’”“每个列宁室都有墙报,由战士组成的委員会负责定期出版。这至少比一般列宁室的‘藏书’要及时得多,后者主要是标准的中国红军教科书和讲义,俄国革命史,各种从白区偷运进来或夺取而来的杂志,以及中国苏维埃出版物,如《红色中华》、《党的工作》、《斗争》等等。列宁室的墙报可以使人相当深入地了解士兵的问题和他们的发展情况。我把许多墙报详细记下来,翻译成英文。预旺堡二师三团二连列宁室的九月一日后的墙报是有代表性的。它的内容包括:共产党和共青团每天和每星期的通告;两篇新识字的人写的粗糙稿件,主要是革命的勉励和口号;红军在甘肃南部获得胜利的无线电新闻简报;要学唱的新歌;白区的政治新闻;最使人感到兴趣的也许是分别用来进行表扬和批评的红栏和黑栏了。”“在穷山僻壤之间,你也能发现红色农民也知道一些像意大利征服阿比西尼亚和德、意‘侵略’西班牙这样的基本事实,说这两个国家是他们敌人日本的‘法西斯盟国’!这不免相当令人惊异。尽管地理上处于与世隔绝状态,但是这些乡下佬由于无线电消息、墙报和共产党的报告和宣传,对世界政治的那一方面情况,现在比中国任何其他地方的农村居民了解的都要多得多。”
由上举例可以清楚地看出,红色中华社长征到达陕北恢复工作后,虽然发报机功率只有50瓦,却是面向全国播发新闻,其新闻稿不仅国内的西安、天津、上海、北京等地媒体能够接收到,而且有的通讯机构在收到后还予以转播,使红色中华社新闻稿得到广泛传播;国外媒体,也通过各种渠道,能够收到红色中华社的新闻电讯,并且进行再传播。因此,当时的红色中华社的新闻稿传播于海内外。红色中华社在宣传和传播党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方面,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责任编辑 张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