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色”方针创建陕甘红军

2022-03-02赵远兴

百年潮 2022年1期
关键词:三色刘志丹游击队

赵远兴

三道川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斗争中,陕甘边区的革命领导人努力克服“左”右倾错误的干扰,密切联系群众,把党的正确路线和陕甘边区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出符合革命形势的军事斗争方略。八七会议以后,为了使革命走出低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武装斗争在形式上发生了重大转变。1927年9月至1928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按照八七会议精神,在陕甘两省发动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旬邑起义,这些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地区掌握的军事力量基本损失殆尽。渭华起义后,刘志丹、谢子长受中共陕西省委派遣,先后回到陕北从事兵运工作。1928年冬,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决定,刘志丹到达榆林担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1929年4月中旬,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在陕北榆林红石峡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根据刘志丹的提议,“会议提出了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搞武装斗争,即:可以有白色的(派人做争取国民党军队及民团的工作);可以有灰色的(派人做土匪武装的工作);可以有红色的(建立革命武装);以搞白色的形式为主”。红石峡会议对于党在陕甘地区领导武装斗争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次会议提出党在搞工运、农运、学运的同时,要将今后工作的重点由学运、农运转到兵运上来;并要求大部分党员打入国民党内部去做兵运工作,以建立党领导的人民武装。

榆林紅石峡会议旧址

刘志丹

红石峡会议之后,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陕甘边区熊熊燃烧起来,这期间兵运工作成为陕甘地区武装斗争的主要形式。根据中共陕西临时省委和中共陕北特委的安排,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高岗、张秀山、贺晋年、王世泰、焦维炽、张东皎、高鹏飞、杨林等大批共产党员相继到达陕西、甘肃、宁夏交界地区,进入国民党地方武装中从事兵运工作。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陕甘边区一带国民党各类武装力量多、阶级成分复杂,广大群众所受压迫深重。陕甘边地区国民党各派军阀勾心斗角,急于扩张各自地盘和势力。

从1929年起,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领导人利用各种关系,先后打入陕甘边地区的一些国民党军阀部队和社团进行兵运活动,以合法身份在广大士兵中宣传革命道理,发展军事力量。红石峡会议后,刘志丹派一批中共党员到井岳秀、高志清等军阀部队中搞兵运,也派人到后九殿旧式部队活动,还派人到陕北保运武装(保护商人贩运鸦片走私的武装)里工作。刘志丹还亲自返回到自己的家乡保安,对保安县中国民党领导的民团组织进行改造,最后使他们转变思想,心悦诚服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9年秋,刘志丹与谢子长一道打入宁夏骑兵第四师苏雨生部开展兵运工作。当时,苏雨生正在扩充实力,对刘、谢两人的到来十分欢迎,委派谢子长为第十旅旅长,刘志丹为第八旅十六团中校副团长。刘志丹、谢子长利用公开身份在苏雨生部安排、发展了一大批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青年,培养了一大批军事干部,为后来的靖远起义、西华池起义等打下了基础。

1930年春,苏雨生在军阀混战中失败,刘志丹、谢子长为避免自身力量的损耗遂即脱离该部,来到陇东庆阳军阀谭世麟部开展兵运活动。当时,谭世麟民团军为争夺势力范围,正与地方军阀陈珪璋部展开激烈斗争。刘志丹认为这是开展兵运工作、创造革命武装的有利时机。他回到保安,与王子宜、曹力如研究决定:以陇东民团军的名义,组织人员到三道川整编训练、扩充队伍、补充枪支弹药、创建工农武装。1930年五六月间,刘志丹率领队伍进驻三道川,改编为谭世麟部的骑兵第六营。这时,谢子长、阎红彦按计划将通过兵运斗争从军阀杨庚武部拉出来的周维祺营带到了三道川。随后,谭世麟采纳刘志丹的建议,将这些部队编为直辖第三团。在部队整编后,应谭世麟的请求,刘志丹带着杨树荣等几名中共党员前往庆阳城的陇东民团军司令部,主持民团军的整训,借机迷惑敌人。谢子长则率领新组建的部队在三道川加紧整训,准备发动起义,建立工农红军。

1930年夏,张廷芝叛变,向三道川新组建的部队发动了突然袭击。因猝不及防,部队被打散,谢子长脱险后回到保安。此时,刘志丹正带着从庆阳筹集的一批军装和其他物资,行进在去往三道川的途中。当他得知张廷芝叛变的消息后,当即将这些军需物资转送别处保存,自己改道前往保安。

1930年9月中旬,刘志丹在保安同曹力如、王子宜等开会研究兵运计划时,杨树荣从庆阳回到保安向刘志丹汇报,说谭世麟对于刘志丹等准备在三道川起义的事仍毫无察觉,还想请刘志丹当他的骑兵第六营营长。根据这一情报,刘志丹决定突袭太白镇,消灭陇东民团军第二十四营,夺取武器,创建一支独立的工农武装。9月28日,刘志丹率领队伍从白沙川出发,沿葫芦河前进,当天下午进驻太白镇。当晚,刘志丹为了麻痹、迷惑敌人,安排战士们连续两天分头与民团军官兵开展“交朋友”活动。30日晚,在刘志丹的指挥下,战士们伺机将陇东民团军第二十四营营长黄毓麟、副营长王凤珠消灭,其余官兵全部缴械投降。这就是有名的太白起义。

三道川

太白起义后,刘志丹组建起一支100余人的游击队。因这支游击队主要活动在陇东南梁一带,被称为南梁游击队。这是刘志丹等中国共产党人在陕甘边界发动民间武装力量进行兵运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为陕甘边革命武装斗争奠定了良好基础。

1931年3月,根据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刘志丹派人与苏雨生谈判再次联合的事宜,想使队伍得以休整和扩充,等时机成熟时再把队伍拉出来。经过谈判,刘志丹的队伍被编为苏雨生部的补充团,刘志丹任团长,驻防陕西旬邑县职田镇。随后,中共陕西省委派人向部队传达了关于“利用补充团的名义,尽量扩大部队,积极准备打红旗”的指示。根据这一精神,刘志丹抓紧时间筹集粮款和武器,整训和扩大部队,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队伍扩充到200多人。此时,苏雨生对刘志丹有了戒备,欲借机消灭刘志丹的队伍,便以开会为名将刘志丹骗至陕西彬县进行关押,缴械了其领导的补充团,将他们编入苏雨生领导的国民党运输队伍。后经著名爱国人士南汉宸和杜斌丞的积极疏通与营救,刘志丹在被关押20多天后释放。太白起义组建起的这支队伍遭到瓦解。

“1929年到1930年秋,中共陕西省委先后派李特生、李秉荣(容)、习仲勋到国民党陕西骑兵第三旅二团二营开展兵运”。1931年冬,驻防在长武县的国民党第十七路军陕西警备第三旅二团一营移防陕西凤县。以后中共陕西省委又派来吕剑人、刘书林、陈云樵等在该营积极开展兵运活动。习仲勋敏锐地抓住士兵抵制换防的情绪,认为兵变时机已到,随即主持召开营委会,讨论兵变事宜,并派人立即赶赴西安向中共陕西省委汇报。陕西省委同意该营在换防中举行兵变,并派陕西省委特派员、省军委秘书刘林圃前往具体指导。1932年4月2日午夜,趁一营换防到甘肃两当县城宿营之机,举行了两当起义(又称两当兵变)。在中共陕西省委的委派下,谢子长(化名东阳)与焦维炽(化名赵仪三)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于1932年4月在甘肃靖远策动国民党警备第三旅起义。5月,甘肃警备第三旅的起义军将红旗插在甘肃靖远水泉堡的尖山上。起义战士浴血奋战四个多月,经历了大小战斗十多次,在西北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虽然由于环境险恶,兵力悬殊,两当起义、靖远起义均未能取得胜利,但极大地震慑了敌人,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在广大贫苦群众中播下了革命火种,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生机勃勃的战斗力,为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反动军阀内部开展军事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

两当兵变前的习仲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杨虎城部的联系始终没有中断。中共陕西地方组织在杨虎城部发展了许多组织,相继建立有支部、总支、特支、营党委、团委、前方军委、后方军委等,党员前后达数百人。同时,杨虎城也知道其军内魏野畴、南汉宸、汪锋、张汉民、阎揆要、曹力如、刘威成、任耕三、孙作宾、梁步鲁、王泰吉、许权中、武勉之、宋文梅、习仲勋、吕剑人、崔启敬、魏书林、谢葆真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仍然委以重任,有的当上了旅长、团长、营长、处长。中共组织在杨虎城部队的不断发展和杨虎城积极向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靠拢,这些都为根据地的发展和红军的壮大创造了积极因素。中共陕西地方组织的党员遇到国民党搜捕时就前往杨部隐蔽,形势好转又回到地方。因此,在奉蒋介石命与红军作战的过程中,杨虎城或是提前联系好,或是草草收兵以应付。如王泰吉“围攻”薛家寨、张汉民旅“进攻”红二十五军等。杨虎城曾告诉部下,“北边是朋友(指西北红军),南边是冤家(指南京政府);北边是光明,南边是陷阱”。毛泽东率中共中央和红军到达陕北后,加强同杨虎城的联系。抗日战争时期,双方达成了互不侵犯、共同抗日等协议。张学良、杨虎城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出发,在中国共产党政策的感召下,积极策划发动西安事变,这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杨虎城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奔赴抗日前线。抗战胜利前夕,三十八军率部陆续起义,回到人民军队的怀抱。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杨虎城部的统战工作,毛泽东曾作过高度评价。

所谓“灰色”,就是派人去争取、教育和改造绿林武装力量,这也是陕甘边区发展革命武装的成功实践之一。对于绿林武装,刘志丹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可以改造好他们,并可以使其为革命服务。

1931年夏,刘志丹等人奔走于分散活动在合水、庆阳山区的赵连璧、贾生财、杨培盛三支绿林武装中间,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提高了思想觉悟,坚定了革命信念。这些绿林武装后来成为陕甘边红军的基本力量。

同年9月,刘志丹来到合水平定川倒水湾,集合赵连璧、贾生财、杨培盛率领的三支队伍和兵运骨干进行了整编,恢复了南梁游击队,全军共400余人,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一支武装力量。

在开展“灰色”兵运工作中,对不同的绿林武装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原则,比如对张廷芝等有政治背景的土匪采取了坚决彻底消灭方式;对杨谋子等与群众的积怨很深无法争取的土匪队伍,则坚决彻底消灭;对可以改造的一些民间土匪则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积极争取改造。1931年起,刘志丹先后通过写信、派黄罗斌和马锡五前去做思想工作等方式,说服黄龙山的“山大王”郭宝珊弃暗投明。郭宝珊最终被刘志丹的诚心所感动,决定率部起义,于1934年10月进入陕甘边苏区。郭宝珊起义后的部队改编后,组建为西北抗日义勇军,郭宝珊任司令员,任浪花(后为黄罗斌、马佩勋)任政委。郭宝珊后来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对于扇子会、哥老会、硬豆、红枪会、软扇等帮会势力,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认为“他们虽然迷信,但对统治阶级都有反抗性,在这一点上争取和改造他们”,“对其中的反革命分子,则发动群众清除,政府不直接出面干涉”。根据此情况,按照中央的指示,中共陕西省委提出了采用发动基层群众,开展下层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基层各级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人高度重视对民团、土匪、红枪会的工作。在中央、陕西省委的要求下,刘志丹等陕甘边领导人根据陕甘边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争取、改造和团结的方针。由于哥老会的成员大都比较讲义气,因此,红军与其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其采取团结和争取的政策。对于这个时期陕甘边区针对哥老会和民团的统战工作,习仲勋后来回忆时说,中国共产党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发现一些地方武装同国民党政权貌合神离,矛盾积怨很深,对于这些同情革命或者有向中国共产党靠拢的民团团总、哥老会头目、红枪会、保安团,中国共产党千方百计地进行争取,使他们在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革命斗争中也对中国共产党给予很大的帮助。一方面,承认和保护哥老会及其成员的利益,与其建立革命同盟关系。并为哥老会成员分配土地、粮食、房屋等实际财物,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哥老会首领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壮大革命队伍。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陕甘边中国共产党组织派出一批优秀的革命者参加到哥老会中,从内部争取哥老会成员加入革命队伍中来。保安县永宁山的哥老会龙头大爷马海旺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刘志丹于1930年春,在老家志丹县永宁山的王庄,通过民间拜把子方式与马海旺结香堂,加入了陕北的哥老会,哥老会成员称呼他为“西北堂刘大爷”。他积極利用“大爷”的身份在哥老会中做了很多革命宣传工作,促使哥老会成员积极动员基层群众参加红军,给红军传递情报,为红军侦察敌情,掩护、照料红军伤病员,甚至帮助红军购买枪支、筹粮筹款等。从1928年到1931年,刘志丹和曹力如多次在马海旺家宣传进步革命思想,他家也变成了游击队活动的一个兵站。受刘志丹、谢子长的委托,马海旺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到延安为游击队购买枪支弹药,后来还为工农红军修理枪支。刘志丹、曹士荣、王世泰等人在红二团南下失败回到保安时,又得到马海旺家的大力帮助。1934年,谢子长受伤后,也在马海旺家休息了十余天。当时,陈某是甘肃正宁县西渠当地一个势力很大的哥老会大爷,他家也是红军革命队伍过往之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争取下,陈大爷与红军建立了友好关系,红军南下北上经过他们村时,周围其他民团、土匪和哥老会等组织不得骚扰袭击,红军队伍可以顺利通过。陈大爷家还成了红军队伍的住宿休息地,许多红军将领经常在他家开会,他积极为红军队伍提供吃饭、饮水和住宿的方便。因为他本人擅长打造铁器,红军也经常找他修理一些用坏的枪支武器。

在刘志丹等人的积极动员下,保安县哥老会首领马锡五加入了革命队伍。马锡五是永宁山哥老会的领头人,教过书,为人正直。刘志丹向他讲述革命道理,他听后十分敬佩地说:“你是做大事的人,我虽比你年长,但你是我的先生”。经过他的聯系,很快就有200多名哥老会成员参加了革命。郑德明、朱志清、马海旺、马锡五、马俊华等哥老会的许多重要成员经过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领导人的说服教育,积极争取和改造,后来成为陕甘边区的优秀革命领导人,为革命作出了贡献。苏区政权组织成立后,通过积极团结、多方争取和说服教育的方针,对扇子会、硬豆、红枪会、软扇等民间会道门组织进行积极改造,使它们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逐步成为革命的有益部分。

对于刘志丹等人在哥老会中的活动,毛泽东在1936年2月15日通过《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哥老会的宣言》向全国哥老会发出声明时,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积极认可,这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对陕甘边区统战工作的肯定。

陕甘边区革命领导人通过广泛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创建的革命队伍,是“红色”建军的主要方式。刘志丹认为,“工农武装是进行革命战争的骨干,必须坚持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井冈山道路,才能使陕甘地区的革命斗争有光明的发展前途”。他认为“利用军阀是暂时的,利用军阀的名义是搞不成的,准备了条件我们就要单独去搞”。“党要我们搞兵运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组织自己的武装,根据毛泽东和朱德在南方搞武装的经验,革命的武装必须是在同反革命的斗争中形成和壮大起来的”。谢子长也从多年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总结到:“搞革命武装,单靠在国民党旧军队的合法地位招兵买马是走不通的……还是要走井冈山的道路,要发动群众,搞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用从敌人手里夺过来的武器武装工农,建立和逐步壮大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只有这样的部队才是人民自己的部队,和人民血肉相连,永远不会被敌人打垮”。

陕甘边区的游击队,是在党领导下的在国民党统治区或者接近敌区域内,以或分散,或流动,或袭击的斗争方式打击敌人的一种非正规的军事武装组织。一般由当地人民群众组成或由军队派出组成。领导制度为军事系统与地方中国共产党党委的双重方式。通常以游击支队、大队、中队和特种游击队为组成方式。陕甘边革命领导人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斗争的历程中,首先注重吸纳和发展一些分散的民间群众革命武装成员,然后通过教育和改编,以此为基础组建游击队武装力量,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些武装力量转变为正规红军革命队伍。无论是在陕甘红军的创建中,还是在协助红二十六军的对敌作战中,或者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中,陕甘游击队都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过程中,1934年7月,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在《目前政治形势与陕甘边区党的任务》(“七月决议”)中对陕甘边地区开展游击运动提出要求:“要扩大与巩固苏区,只有在普遍地开展游击运动的过程中,提出最彻底的办法。在目前各路游击队要完成红军团的任务之下,各支队务要产生第三个游击队。产生的办法是要抓住群众迫切要求,发动一切斗争,以开展游击战争。特委最近要用各种方法把洛(洛川)、宜(宜君)游击队和富州(今富县)游击队组织起来,并且坚决反对过去招兵买马式的组织游击队,而各游击队必须根据特委制定的游击队行动纲领去发动。”根据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关于红军陕甘游击队斗争的一系列指示,陕甘边区革命领导人广泛发动群众,组建各种形式游击队,把开展游击战争同三分(即分地、分粮、分财物)、五抗(即抗税、抗租、抗债、抗粮、抗款)有机结合起来,将建立革命武装同开辟根据地和建立红色革命政权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土地革命斗争,解决贫苦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从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成千上万的群众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加游击队,配合主力红军作战,积极支前,成为红军的有力助手和军事后备力量,为创建和巩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1年夏初,山西省委经过动员民众,组织群众力量,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在山西汾阳县大麦郊楼底村宣告成立。8月,在敌军的“围剿”下,游击队西渡黄河,转入陕北一带开展游击战争。随后与萧永胜、师储杰的烟商保运武装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陕北支队,即陕北游击支队。同年10月,陕北游击支队在中共陕北特委指示下,南下来到陕甘边与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在南梁一带的林镇林锦庙会师。林锦庙会师后,革命武装队伍发展到700余人。为了军队安全过冬,解决军需给养问题,刘志丹提出了“挂名建军”的策略,11月初与陇东军阀陈珪璋达成协议,在部队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将部队暂编为陇东暂编十三师警备骑兵第二旅。会师的革命队伍暂时挂名在国民党军阀部队名下,但在全军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和组织,是一支尚未公开举起红军旗帜的部队,但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边革命军事武装。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根据全国抗日救亡的新形势,依照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精神,1932年1月,在甘肃正宁县北柴桥子村成立西北反帝同盟军。1932年2月,在正宁三嘉塬细嘴子锦章村西北反帝同盟军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李杰夫任政委,杨重远任参谋长。这支队伍是诞生在陕甘边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新型革命武装力量,在陕甘边区第一次公开高举起了红军的旗帜,标志着陕甘边的革命斗争从隐蔽走向了公开,从此拉开了陕甘边工农武装斗争的序幕,进入了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新阶段。

遵照中共临时中央、中共陕西省委的安排,1932年12月,在中共陕西省委任命的红二十六军政委杜衡指导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在原来陕甘游击队基础上改编而成立。红二团成立后,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把陕甘边的革命斗争推向了高潮。但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军政委杜衡强令部队南下渭华开辟根据地,惨遭失败。1933年11月,在包家寨会议上,以刘志丹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实际出发,提出建立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恢复二十六军,成立红四十二师,从而使红二十六军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随后,在配合三路游击区、开辟根据地和反“围剿”的武装斗争中,红二十六军不断得到地方游击队的补充,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相继组建(恢复)了红一、二、三、四团和骑兵团,改编了西北抗日义勇军,发展成五个团的建制,人数达到2000多人,成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部队,为陕甘边乃至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卓越贡献。

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安排,1935年1月,红二十六军在刘志丹的带领下与谢子长领导的红二十七军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会合。同年2月5日,陕北特委与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在赤源县周家崄召开联席会议,会议经过讨论后,决定分别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加强对陕甘边革命斗争的领导。在西北革命军事斗争的过程中,陕甘边和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在陕甘地区红军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此,红二十六军与红二十七军在刘志丹等统一指挥下,粉碎了陕甘宁晋四省敌人的“围剿”,使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包括20多个县的广大地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拥有正规红军两个师9个团5000余人,游击队4000余人。

1935年9月,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与长征到达陕甘苏区的红二十五军组建红十五军团。1935年10月,中央率领陕甘支队到达陕甘苏区后,为打破国民党的封锁,扩大根据地,于1936年开始了东征和西征战役。红十五军团相继参与了这两次作战。

综上所述,“三色”建军方针的提出,是刘志丹等共产党人根据陕甘地区早期武装斗争的实际提出的重要建军思想。在开辟和发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过程中,陕甘边区的革命领导人,以“三色”方针为指导,组建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力量,有效地打击和瓦解了敌人,为红军的壮大和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保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思想。

(责任编辑 姚建萍)

猜你喜欢

三色刘志丹游击队
借力“三色”文化,打造“琼花”印记
迈进另一个阶段的三色激光强作 BenQ(明基)i985L
体验与想像——殖民地朝鲜京城帝大知识分子的“三人三色”北京体验
第八章超声游击队——声能
第八章 超声游击队 ——声能
小铁道游击队(节选)
纪念父亲刘志丹百岁诞辰
深切缅怀无产阶级军事家刘志丹
忠心耿耿 为党为国——纪念刘志丹诞辰100周年
纪念刘志丹诞辰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