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类型研究

2022-03-02王艳李宇红

教育与职业(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王艳 李宇红

[摘要]深度产教融合是实现职业教育成为类型教育的唯一路径,产业学院是走向深度产教融合的主要载体和抓手。经过高职院校多年的产业学院建设探索实践,产业学院已体现出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过程开放、办学资源共享、类型多样化、治理现代化等诸多特征,出现了“1+1”模式、“1+N”模式 、“1+1+N”模式和“N+N”模式等多种类型的产业学院。不论何种类型,产业学院的育人成效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合作程度,在多元主体的资源整合、统筹协调、有效治理、积极配合下,企业的介入程度越深,越有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产教融合

[作者简介]王艳(1976- ),女,山西高平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高职研究所,教授;李宇红(1964- ),女,北京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副校长,教授。(北京  101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重大课题“商科类专业产业学院构建的实践探索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JCZYA202101,项目主持人:王艳)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4-0101-05

建设产业学院的根本出发点是为当地产业服务,产业所需即为教学所向,产业所有应为教学所用,二者共享资源、共担风险、效益共赢,方能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再次明确推动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产业学院是教育与产业二者契合为一个整体,是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全面融合,是以专业或专业群为纽带,为区域内特定产业服务,集人才培养、研发、培训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我国高职院校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学院始于2006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组建物流产业学院和汽车后服务连锁产业学院。2012年广东省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区域镇经济成立沙溪纺织服装学院等四所产业学院以来,众多高职院校纷纷开展产业学院的探索实践,学术界对产业学院的实践研究热度也逐年持续提升。就目前的探索实践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组建模式主要包括四类:“1+1”模式、“1+N”模式 、“1+1+N”模式和“N+N”模式。

一、产业学院“1+1”模式

(一)内涵介绍

“1+1”模式具体指高职院校的一个专业或一个专业群,与当地一家企业或企业集团组建,企业通常为当地的行业龙头企业。此类模式是产业学院的常见类型且基本为院校主导型。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中,长期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现象,在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中亦是如此。高职院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通常都会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依托所在区域的优势产业是最佳选择。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广科长隆旅游产业学院、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格力明珠产业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华为ICT学院和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都是产业学院“1+1”模式的典型代表,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依托所在区域的行业龙头企业,打造“校区+厂区”的教学模式,在不同教学场域之间进行转换,进行日常教学。另外,如果区域内产业优势不集中、不明显,专业或专业群与区域优势产业关联度不高,学校也会倾向于选择行业知名企业进行产业学院的合作:黑龙江财经学院的农村电商专业,成立阿里/京东产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跨境电商专业,成立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选择正保网中网公司共建正保会计学院。

(二)发展特征分析

1.产业学院同质性特点明显。我国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通常由二级学院主导建立,倾向于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建立,但领头羊企业数量毕竟有限,常常出现不同院校相同专业都与同一家企业合作的现象。例如,跨境电商、外贸等相关专业与阿里巴巴共建产业学院;建筑等相关专业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产业学院;信息通信等相关专业与华为共建产业学院等。此类型产业学院有利有弊,优点在于:这些知名企业走在行业前端,技术优势领先,校企建设产业学院方面具备较为成熟的范式和经验,教师可学习到最新的行业技术。另外,企业自身人才需求量大,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诉求一致。缺点在于:产业学院的同质性明显,同一产业虽有共性,但也具备明显的区域个性,无法发挥为区域产业服务的基础作用。此外,学校的合作意愿显著强于企业,双方存在核心利益不一致的冲突。最后,知名企业本身人才库资源较为充足,不会单纯依靠产业学院的合作提供人才资源。

2.产业学院的独立性不够。产业学院本意是为区域主要产业服务,因此,产业学院应被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人才供给应该由教育主导逐渐过渡到产业主导,产业学院则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推进载体。在产业学院的日常管理中,高职院校应在教学管理、经费使用等方面适当放权,确保产业学院的相对独立性,以保证产业学院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在我国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深度推进实践中,产业学院通常依附于二级学院建立,为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服务。學校、教师对产业学院缺乏正确认识,对产业学院的定位、功能研究不到位,产业学院大多成为二级学院的附属体,采取与二级学院同样的办学和育人模式,偏离了产业学院最初建立的目标和方向,无法适应为特定产业服务的基本功能。

3.校企合作的融合深度不足。产业学院作为校企命运共同体,企业的角色不应当仅是全程育人的重要参与者,更应是资源的直接提供者,应真正成为校企双主体育人的重要决策者、治理者和管理方。但在产业学院的实践推进中,由于双方的共同利益不匹配,创办之初通过合同约定的诸多流程和细节,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协议约定难以落实,导致重大事件决策艰难、核心任务推进困难,效率低下,产业学院育人成效甚微。企业的介入度远远不够,大多是在顶岗实习、教师互派、教学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支持,这与普通实训基地的功能无异,离产业学院的多元主体育人治理格局的高度还相距甚远。更甚的是,不少产业学院在签约挂牌后,就再无实质性进展,学生顶岗实习、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师企业实践等基本工作都推进困难。

二、產业学院“1+N”模式

(一)内涵介绍

“1+N”模式即“1个专业群+N个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的“一对多”合作模式,其主要依托学校重点专业群,紧密对接学校所在区域的产业集群,打造政校行企院所多元主体联动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为产业集群中的众多中小企业服务。典型代表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广东专业镇的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镇一品一专业”的区域与院校联动发展模式。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建成了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古镇灯饰学院等多个产业学院,在办学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如政校行企的多元投资、实行理事会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行业和企业深度参与,实习资源共享共管,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就业共担”的协同育人机制。学院在产业园区内,基于产业和企业需求出发设计教学内容,依托企业真实的项目,在老师带领下,通过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方式完成学习过程。

(二)发展特征分析

1.面向产业集群的产业学院模式。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个特定区域内,众多企业同属一条产业链范畴或具有竞争合作关系,并因区位接近而形成的机构群聚效应。我国广东、浙江等地区先行先试,在众多区域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各企业既竞争又相互依存,并衍生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优势在国内领先。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群急需大量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要求员工通技术、会操作、擅营销、懂管理,还要同时具备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为解决产业集群内众多中小企业的用人困境,“1+N”式产业学院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比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服装产业聚集的沙溪镇建立的服装产业学院,在中国灯饰产业之都古镇建立的灯饰产业学院等,形成了专业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联动发展的态势。

2.政府主导下资源整合优势突出。在此类产业学院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往往发挥主导作用,学校与政府签订办学协议,政府提供部分资金和场所,并将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编入区域发展规划,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在政府的强力主导下,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各方资源的优势,协调各参与主体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办学利益最大化。如制定多元协同育人办学机制、构建政校行企多元主导的产业学院理事会、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等措施。

3.产业园区内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满足产业集群的全新人才需求,在政府的主导下,将企业的生产资源、学校的教研资源、行业的信息资源在产业学院内融为一体,将专业办到产业园区,集学历教育、员工培训、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此模式被学术界称为“共享企业大学”模式。从企业发展角度,此举有利于为企业培养极高匹配度的技术技能人才、有利于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从人才培养角度,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设置在企业的教学资源,并获得直接、便捷、高效的课堂实践、顶岗实习和就业等机会,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从教师发展角度,可以实现与企业的真正零距离接触,将企业实践真正落地,实现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真正内涵式发展。

三、产业学院“1+1+N”模式

(一)内涵介绍

“1+1+N”即为“1个专业群+1个协会+N个企业”,或者为“1个专业群+1个龙头企业+N个企业”的办学模式。其中,院校为育人的核心主体,行业协会或者龙头企业为桥梁纽带,合力促进众多企业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中。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共同组建混合所有制性质的模具产业学院。学校依托自身专业群优势,发挥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的行业引领作用,在整合国内外模具行业优质教育资源基础上,与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银宝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最后在协会发挥标准和数据优势的条件下,形成多方共建混合所有制性质的办学实体。

(二)发展特征分析

1.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发挥主导作用。行业协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引入世界顶尖的行业龙头企业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行业协会发挥主导作用,充分整合国内外行业优质教育资源。此模式下的产业学院,作为独立的办学主体,与产业链融为一体,成为产业链上的组成部分。行业协会可与企业、学校共建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促进教育和产业协同更紧密,校企合作间实现深度联动与技术创新,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产业的基本功能。

2.技术技能积累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同向而行。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主导下的产业学院,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的技术引领作用,引导行业协会和企业深度参与,从而真正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行业协会充分整合资源并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依托产业学院平台,促使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促使双方成为名副其实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比如,由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南集团共同组建的中南建筑产业学院,其背靠所在区域的建筑产业集群和完整的建筑产业链,依托大型集团化上市企业中南集团,引入现代企业治理模式,实现二者的教学、资源、管理、监控的真正一体化。

四、产业学院“N+N”模式

(一)内涵介绍

“N+N”为“N个院校+N个企业”,具体指区域内多家高校和多家企业联合共建的产业学院联盟。此模式重点在于整合资源,共同构建产业学院联盟,培养全产业链需要的全部人才。以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学院为例,绍兴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较为成熟,涵盖设计、研发、制造等多个领域,服务全产业链条。目前参与产业学院建立的包括绍兴文理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绍兴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校,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的集成电路产业对人才提出新要求,院校人才供给滞后于产业人才需求,产业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多样化人才。

(二)发展特征分析

1.打造纵向和横向一体化的产业学院联盟。此模式属于产业学院中的新生事物,适合在产业集群集中区域进行尝试。其表现为围绕区域优势产业链需求,在当地选择几所具备专业优势的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有力协助下,打造纵向和横向一体化的产业学院联盟。一是依托区域成熟产业链,立足研发、设计、制造、流通等多个领域,在政府、行业的有效整合和协调下,分别建设设计产业学院、制造产业学院、流通产业学院,形成为产业链不同节点服务的产业学院横向联盟;二是在教育体系内可形成纵向一体化的产业学院联盟,在联盟平台的运作下,院校之间可进行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最终形成职业教育不同层次之间的纵向体系,持续巩固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地位。

2.聯盟模式的协调整合难度更高。产业学院联盟是把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行业企业资源、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等结合在一起,进行优势互补、统筹协调,通过深度产教融合,实现教育与产业的互促互进,进而提高区域总体的发展速度和竞争力,真正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但是,由于此模式参与主体众多,导致优劣势比较明显。一方面,学校可以更加专注于自身优势专业的发展,并通过联盟平台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在专业发展方面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另一方面,多所学校之间无形中存在着合作博弈的竞争关系,特别是多所学校参与产业学院建设,资源整合、协调的难度更大。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就成为此类产业学院联盟建设的最大难点。

五、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主导协调

根据以往经验得知,政府的介入深度与产业学院的运作成效呈正相关。区域政府应积极承担起产业学院的统筹、引导和协调作用,将产业学院的发展列入区域发展规划,政府直接投资,而且具备绝对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主导成立产业学院理事会,组成专业建设、师资共培等指导委员会,构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多方共建、共管的合作办学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二)提升企业参与内驱力

企业发展的本质属性是逐利,学校育人的本质属性是公益,二者处于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发展目标存在差异。在产业学院建设的过程中,如果短期内很难见到收益,会导致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何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内驱力,必须多元发力。如通过精简审批过程、提升政策转化率等方式尽快让企业真正受惠等。

(三)充分发挥园区优势

应充分发挥产业园区优势,在政府的积极协助下,在园区内建设产业学院或有规模的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产业链上有关联的多家企业共生共建的产业生态学院。将产业学院建在园区内,有助于企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产业学院的日常运行中,将真正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培养企业真正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四)挖掘企业育人优势

挖掘企业育人优势,建设企业学院。《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企业学院。与产业学院相比,企业学院更加强调企业的办学主导作用,鼓励校企实体化办学,实际运作中,由企业主导成立、运行的企业学院,能真正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企校双师共同培养”的深度产教融合育人要求,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育人场所。帮助学生在校企合力的育人作用下最终成长为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张伟萍,俞步松,王自勤,等.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产业学院”机制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1):90-93.

[2]易雪玲,邓志高.探索“专业镇产业学院”高职教育发展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4(Z3):59-61.

[3]马玉波.广科长隆旅游产业学院建设的思考[J].职业技术,2020(9):17-21.

[4]方明清.格力明珠产业学院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1(14):60-61.

[5]徐平利,宋晶.深职院——华为“课证共生共长”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15-18.

[6]梁妍,葛雷.民办高校基于产业学院的县域电商信息化人才校企协同培养研究——以黑龙江财经学院商务信息化人才培养为例[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1,23(6):1-6.

[7]胡娟.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产教融合路径研究——以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为例[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3(2):100-102.

[8]宋小萍.产业学院背景下人才供给质量提升的探究——以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群为例[J].财会学习,2021(21):164-

166.

[9]易雪玲,邓志高.高职教育“专业镇产业学院”发展模式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5(10):85-89.

[10]苏越,周树银,杨国星,等.基于产教融合的模具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J].模具制造,2021,21(3):86-88.

[11]崔志钰,陈鹏.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意义、组建策略与运作模式[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20(4):22-27.

[12]秦虹.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地方高校产业学院建设——以服务绍兴集成电路产业为例[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2):47-50.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