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教育”:让学生的生命成长充满阳光

2022-03-01

辽宁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阳光作业学校

宋 波

(大连市旅顺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为孩子的阳光人生奠基”是大连市旅顺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从建校开始一直秉承的办学宗旨。多年来,学校坚持“让学生的生命成长充满阳光,让教师的专业发展充满阳光,让学校的内涵发展充满阳光”的办学理念,围绕“阳光文化、阳光队伍、阳光课堂、阳光生活”四个系统工程,创建阳光校园文化,建设阳光教师队伍,构建阳光课程体系,丰富阳光校园生活,让“阳光教育”遍布校园,让学生的生命成长充满阳光,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植入“阳光文化”的基因。

一、“阳光教育”提出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适应城乡发展需要”“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努力使每个班、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阳光教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

2019 年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深化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强调要“教好每一个学生”。随着旅顺开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校的1800 余名学生中,外来随迁子女占90%以上。如何让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教育条件、性格迥异、学习习惯和学业水平参差不齐的孩子都受到公平的教育,是我们始终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建校伊始,我们就成立了“阳光心理活动中心”。在此基础上,我校的“阳光教育”内涵得到丰富与发展,现已成为我校的办学品牌。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要求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与我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相吻合。学校重新审视了“阳光教育”的新时代意义,提出要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阳光教育”的内涵

我们认为,“阳光教育”是一种公平、开放、温暖、充满活力的教育,寓意师生的生命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充满光明和希望。“阳光教育”的本质是创设“公平开放的环境、温暖舒适的氛围、充满活力的课堂和幸福快乐的生活”,真正担负起“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阳光学生”的教育使命。

为此,我校确定的“阳光少年”的培养目标是“乐于感恩,美德为乐;乐于服务,助人为乐;乐于交往,合作为乐;乐于学习,研究为乐;乐于读书,分享为乐;乐于运动,健体为乐;乐于艺术,雅美为乐;乐于参与,展示为乐;乐于体验,实践为乐;乐于开拓,创新为乐。”通过实施“阳光教育”,我们努力把学校办成“充满爱心——促进学习的大家庭;乐学会学——乐教善教的大舞台;乐观向上——追求卓越的大基石;胸怀天下——着眼未来的大视野”的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阳光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打造向上的教师文化

我们积极拓展人本和谐的阳光管理文化,建立“实、细、公、微”的管理制度,通过促进和谐的“微”活动,关注过程的“微”评价等途径,形成管理双方的和谐、互动、共担和分享。

学校坚持“用目标凝聚人心,靠勤奋获得发展,靠创新提升能力,靠团队追求卓越,靠精细铸就成功”的工作理念,努力营造具有人文情怀的管理环境。在尊重人格、尊重规律、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让教师时刻感受温暖,收获感动。

1.树立健康的教师形象

为塑造“阳光教师”的形象,我们倡导“六个面对”:一是面对孩子,有阳光般灿烂的微笑;二是面对家长,有阳光般真诚的交流;三是面对工作,有阳光般积极的热情;四是面对同事,有阳光般温暖的态度;五是面对发展,有阳光般不息的能量;六是面对人生,有阳光般积极的心态。业务学习让教师触摸到职业幸福,论坛活动让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幸福之路,校本研修让教师登上专业对话的幸福驿站,从而享受生活,彰显才华,欣赏自己,悦纳他人,做内外兼修的阳光教师。

2.构建互助合作的研修共同体

学校强调教师间的合作、互助与交流。一是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科组、备课组共同体,随时解决教学中的小问题。我们推行“草根研究”制度,围绕课堂教学的具体问题,开展“小专题”“小问题”研究,研究问题时突出生成性,交流时突出实效性;举办“学专家,找目标”分享会、“乐学习,善总结”微型读书分享交流会;开展“稳起步,后劲足”的各学科教材、课标的研读及教案撰写指导活动、“名师引,博众长”师徒结对活动;举办“抱成团,心连心”户外团队拓展活动,让教师提升精神境界。二是形成“2+1+n”名师共同体。以2 名骨干教师、1 名校外学科名师、n 名待培养的学科教师组成名师发展共同体,助推名师成长。三是形成师徒结对共同体,建立“课堂实验室”。四是形成新教师发展共同体,组建“新青年俱乐部”。五是形成“智慧教育集团”学校联动共同体。各个研修共同体逐渐成为优秀教师成长的孵化器、教育成果的聚集地、教育智慧的辐射源。

3.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学校为教师创设了可持续发展的三维空间——学习空间、实践空间、展示空间,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四格教师”培养模式。

(1)新教师“入格”培养

为了让新教师尽快站上、站稳讲台,学校选聘有经验的教师开展师徒结对,实施“菜单式”培训;以“新青年俱乐部”为载体,开展“教学临床研究”,根据其所需进行专项指导,使他们快速“入格”。

(2)智慧教师“升格”培养

针对勤学善思的青年教师,我们采取“三步”培养策略:一是阶段性的专家引领;二是开设专属特色课程,实施差异化评价;三是搭建个性化展示平台,推荐他们承担校内外的引领课、大赛课、评优课。

(3)骨干教师“风格”培养

骨干教师是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校通过“三步”研修策略助推骨干教师形成自己的风格。一是课题牵动,让骨干教师都有自己的课题或参与学科课题研究;二是领衔团队,辐射带动,骨干教师担任学科负责人,在教研组内建立学科教学共同体,营造自由研究氛围,整体推进,每名骨干教师每学期要在组内进行一次学科教学引领讲座;三是注重提炼升华,鼓励教师撰写生涯教案,形成个人风格。

(4)名优教师“创格”培养

学校为名优教师提供有力支持,逐步形成“四步”助推策略:定标杆,定规划,树典型,积极弘扬正能量;放“学术假”,为教师提供高端培训机会,促其快速成长;四是聘请专家帮其梳理具有育人价值的教育思想。

4.以多元评价激励教师成长

学校通过评选“科研型名师”“管理型名师”“业务型名师”“阳光魅力教师”“星级阳光研修组”等方式,建造教师的精神港湾,打造健康的教师文化,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二)打造温暖的课堂文化

学校以课堂为“阳光教育”主阵地,把课堂变成实现理想、激发智慧、发散思维、心灵交互、张扬个性的课堂。

1.“让学引思”,以思启智

我们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推行“让学引思”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主角“让”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学校开展优质课堂“1234”活动:“一高”定课堂,即以提高达成率为课堂最终目标;“二主”伴课堂,即学生始终为主体,教师始终为主导;“三情”融课堂,即驾驭课堂富有激情,师生互动体现亲情,知识感召流露真情;“四有”进课堂:即有阅读,有体验,有互动,有巩固。通过实施“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真思考、真合作、真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2.“学术思维”,以研优教

学校大力倡导“学术思维”,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理念,开展“小办法解决大问题”的草根课题研究,以研促教,以研优教,有效优化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多年来,学校“以课题引领团队,以课题引领学科教学”,先后承担省、市立项课题研究8 项,几乎涉及所有学科。其中道德与法治学科通过“提高小学生道德思辨能力的路径及方法研究”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有7 人成为区级专职思政教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共主持和参与“多途径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等3项市级以上课题,有14名专兼职心理教师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有9 名教师被其他学校聘为校外心理辅导员。

学校开设心理驿站课程,以自编心理健康教材为主,以地方教材《人与自我》为辅,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制定了心理课程的实施重点及主题。通过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成长型团体体验课、学科整合型心理课程、家校共建课、公众号推介心理课程、个案咨询等课程,为全校学生提供心理服务。学校被评为“大连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辽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

3.“多元作业”,以学促教

作业是课堂教学衍生出的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体验,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建构生活意义具有积极的作用。我们不断更新作业理念,建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分层作业设计体系,提升作业品质。

(1)“私人订制”——分层作业,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学校提出了分层次设计作业的要求。课外作业设计成三个层次:基础性作业——面向所有学生;拓展性作业——面向程度较好的学生;探究性作业——面向学科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主选择,我们将其命名为“自助餐式”作业。

(2)“作业超市”——多元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除课堂常规作业之外,还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学科实践作业,自主创新作业形式,丰富拓宽作业类型,将运动健身、艺术习练、习惯养成等内容纳入学生作业,构建阳光课程,形成“多元作业”体系,确保学生作业质量提升。学校每学期定期举办作业展示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愉悦开放的状态下实现自主成长。

(3)“创意DIY”——弹性作业,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开展个性化作业应用实践,是发挥作业育人价值的着力点。学校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庆典活动等时机设计具有弹性的探究型、游戏型、实践型、实验操作型、小组合作型个性化作业,提出差异化的完成要求,设置可调控的进度,提供个性化指导,满足不同学生对作业的差异化需要,为学生的成长搭建舞台。

4.“多把尺子”,以评导教

学校制订了五大课堂评价标准:目标的达成——目标鲜明、设计合理、多元渗透;激励的策略——教态亲切、扬长补短、多元评价;积极的参与——全体参与、手脑并用、主动探究;温暖的氛围——师生平等、交流互动、畅所欲言;成功的体验——潜能开发、充满自信、人人成功。以此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特长、学科实践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学校自主研发印制《阳光评价手册》,融自评、同学评、教师评、家长评等科学、多元的评价方式于一体。

(三)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文化

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阳光课程”体系可以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为每个学生搭建实现人生梦想的舞台。

1.构建自主发展的课程

(1)国家课程校本化

我们依托国家课程,进行课程融合,从学科课程内部的横向、纵向和学科课程之间三个维度进行整合;设置国家课程校本化学科推送课程,如音乐课推送口风琴课、陶笛课,体育课推送篮球课、跳绳课、足球课,语文课推送新思路作文课、大阅读课,数学课推送思维导读课,等等。

(2)心理课程全员化

学校设置必修的“温暖”心理驿站课程,开设心理画、学生团体沙盘和行为训练课程;开展“我学习,我实践,我成长,我快乐”心理主题活动;开发成长型团体辅导、发展型团体辅导、大学生团体辅导、个案咨询辅导;举办心理讲座课、“沙游小社”“心理成长训练营”拓展活动,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3)校本课程社团化

学校开设自助式七领域社团课程,包括“红色阳光心语”“橙色阳光艺术”“黄色阳光体育”“绿色阳光科技”“青色生活技能”“紫色阳光信息”“蓝色学科拓展”等,学生参与率达到100%。

科技社团课程是学生最爱的课程。学校建有科技大厅、科技创新屋、实验屋、探索屋、七巧板室、象棋室和科技信箱,我校也因此被评为“大连市科技示范校”。

学校成立阳光器乐社、舞蹈社、合唱社、羽毛球社、网球社、篮球社、萌芽乒乓社、跆拳道社、快乐陶吧、漫秀社团、绘画社团、书法社团,组建啦啦操队、足球队、田径队等。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使学生感到“太阳每天都是灿烂的,生活每天都是快乐的”。

2.构建融合育人的德育课程

(1)“四体验”实践课程

为拓宽研学渠道,学校开设“四体验”实验课程,包括校外德育基地体验课程、劳动实践体验课程、职业体验课程、“游遍大连”研学体验课程;开设“游遍大连景点”“游遍书店”“游遍博物馆”“游遍大学”研学旅行课程。通过走出校园,以游研德,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四季校园节日”课程

“四季校园节日”活动课程有“春之动——文体节”“夏之静——读书节”“秋之思——科技节”“冬之品——传统文化节”;学校每年都要组织不同年级、不同内容的“我们的节日——春节”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3)纪念日“润礼”课程

学校开设寓教于乐的纪念日课程,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课程,母亲节、父亲节、妇女节、教师节等感恩节日课程,把学生培养成懂礼貌、守规范、孝亲敬长讲公德的好少年。

(4)主题活动“润涵”课程

学校开设新年、儿童节、建党百年、国庆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庆典课程,举办“放飞心情”校园心理剧展演、“美丽心情”心情卡创意大赛、“阳光少年”才艺展示大赛等系列主题活动,为学生展示特长提供个性化舞台。

(四)打造教育共同体

“双减”政策是学校育人格局的大调整,为完善和重构“阳光教育”育人格局提供了机会。学校努力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质量,打造“合力共育”的“阳光教育”共同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1.优化课后服务课程

“双减”政策要求“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为此,学校为满足学生“作业、实践、扶弱、特长”等多样化学习与发展需求,制定了课后服务方案,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一是发挥校内语数外学科教师的优势,设置学科辅导课;二是发挥校内艺体等学科教师的专长优势,设置滚动循环特长课,如牛象棋、七巧板、演讲与口才、绘本阅读、名著导读、军棋、创意绘画、全校看护班级循环排课;三是发挥校外教育实践化、差别化、个性化教育的优势,把校外的体育、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方面的志愿教育者聘进学校参加课后服务课程,与学校教育形成相互支持、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新格局。

2.推进家校协同共育

实施“双减”改革对家校协同育人,重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关系提出了新要求。“双减”政策要求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练,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在课程开发上,我们挖掘家长的文化艺术资源,请家长志愿承担校本课、综合实践课等任务;成立“家长讲堂”,请家长志愿者到校为家长和学生开设讲座。良好的家校教育生态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3.利用周边教育资源

学校充分利用周边社会资源,建立研学旅行、科技教育、心理拓展、军事、环保、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与就近企事业单位、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到中远造船、中车集团、烟大火车轮渡、二〇三景区、旅顺博物馆、辽宁省外贸学院、老虎滩海洋公园参观,让学生走出校园,乐于体验与开拓,以实践和创新为乐。

我校是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附属小学,高校美育教师和学生能为小学美育课程实践活动、艺术共创、教师培训等提供持续、定向的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我们依托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与心理社团的力量,开设心理社团以及心理课后服务课程;依托高校硬件资源,提供拓课场所,提升拓课质量。

现在,“阳光教育”已成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办学理念,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都行走在阳光教育的路上。我校将继续探索“阳光教育”,让教育的阳光融入校园的每个角落,让学校充满时代气息,彰显鲜明个性,洋溢生活真情,充满生命活力。

猜你喜欢

阳光作业学校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走,出发!
走在阳光路上
作业
学校推介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三月,乘着阳光出行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