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化教学:小学音乐教学本真诉求

2022-03-01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信息港小学吉晓燕

学苑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儿童音乐优化儿童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信息港小学 吉晓燕

小学音乐回归本真是“以生为本”的现实需要,也是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价值。目前,部分教师对小学音乐教学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将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定位,忽视音乐教学“童化”特质,造成儿童对音乐教学“不来电”,音乐课堂曲高和寡。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应基于儿童音乐审美的心理和学习特点,确立“童化教学”视角,从“课程中心”向“儿童中心”转变,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展现音乐,以激发起儿童热爱音乐的天性,让音乐课堂充满童真、童心、童趣,让儿童在音乐的浸润下,促进素养的自然生长。

一、坚守儿童主体,调整教学立意

“童化教学”的基本前提是坚守儿童主体,将儿童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对传统教学立意进行调整,根据儿童主体的教学立场,将激发儿童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儿童音乐素养作为基本任务,明确小学音乐教学方向。

1.激趣,找准着力点。

兴趣是儿童学习音乐的内生动力,是提高儿童音乐学习自觉行动的源动力。教师在设计音乐教学时,应强化“激趣”意识,根据儿童音乐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对音乐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进行重构,建立适宜儿童学习、符合儿童兴趣的教学生态。“激趣”需要教师“知趣”,教师要真实把握儿童兴趣点,需要俯下身子与儿童交流,需要调整课堂角色,从儿童角度感受“童趣”。只有将“激趣”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立意,才能找准教学着力点。

如学唱《拍手拍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唱《拍手拍手》,涉及到的音乐知识是重音记号。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我结合音乐教学内容,采取以下教学策略:情境激趣。音乐教学采用儿童熟悉的生活中“拍手”场景素材,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儿童借助情境感受到“拍手”是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引出教学内容,调动儿童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环节,基于儿童音乐学习兴趣,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既给儿童创造自主体验的机会,又根据两个声部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使音乐教学做到有分有合,借助丰富的体验激发儿童兴趣;课后环节,拟采用亲子表演方式,给儿童创造展示机会,激发儿童内驱力。

2.助长,找准生长点。

促进儿童主体性发展是一切教育活动存在的价值。小学音乐教学应将“助长”作为教学的基本立意,围绕儿童审美感知素养、艺术表现素养、文化理解素养,找准音乐教学生长点,让儿童在趣味化音乐学习中,实现音乐素养自然发展。

基于儿童音乐素养成长教学立意,《拍手拍手》一课教学应达到以下“助长”目标:感受《拍手拍手》节奏、韵律和情感美,促进儿童审美感知素养发展;发现曲调特点和规律,根据二声部和谐特点进行分声部演唱,演唱过程中插入打击乐器伴奏,培养儿童艺术表现素养;演唱过程中,体会《拍手拍手》传达的情感,引导儿童感受“拍手”表达的丰富情感,培养儿童文化理解素养。音乐素养发展不是孤立的,应基于儿童生长需求,促进音乐素养协同发展。

二、对接儿童认知,改良教学环境

音乐教学作为一项认知活动,对环境存在很大的依附性。教师应基于“童化教学”视角,对音乐传统教学环境进行改良。环境改良应主动对接儿童认知,通过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直观的教学情境,迎合儿童认知兴趣,使教学环境符合儿童认知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儿童音乐兴趣,提高儿童音乐课堂学习力。

1.优化教学氛围,让环境符合儿童生长。

教学氛围是反映教学场域效应的重要指标,教学场域能否形成“磁场效应”,需要教师改变传统音乐教学做法,能够基于儿童认知兴趣和需求激发需要,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氛围营造手段不拘一格,可以借助音乐教学道具投放和物质环境布置,达到优化音乐教学氛围的目的,也可以通过优化软环境的方式,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氛围,让教学氛围更加和谐、自由,让教学环境符合儿童生长。

如《拍手拍手》一课,为了优化教学氛围,我对教学环境进行如下处理:摆放学具。音乐教室中,我摆放了一些“手状拍子”,儿童伸手可触。通过摆放手状拍子,既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又给儿童音乐学习提供学具,放松儿童心态,也给儿童音乐学习提供支持;情绪渲染。我在进入教室时,一边走,一边拍手,一边歌唱。儿童在我的感染下,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儿童受到我的情绪感染,注意力快速得以集中。我再引导儿童猜猜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与什么有关,儿童主动参与进来,对音乐学习产生强烈的期待,也有效增强音乐学习目的性。

2.营构教学情境,让环境体现童真童趣。

创设情境是音乐教学常用的导入方法,也是优化音乐教学环境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基于“童化教学”,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关、儿童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借助情境直观、形象性优势,让环境充满童真童趣,唤起儿童对生活的记忆,激发儿童音乐学习兴趣,激活儿童内驱力。

《拍手拍手》一课,在引导儿童猜测本节课教学内容基础上,我借助日常生活中儿童拍手的场景微视频,让儿童回忆是什么场景,此刻拍手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情。再从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导儿童向更加广阔的场景延展,回忆自己印象深刻的拍手场景,让儿童意识到拍手是表达心情的一种有效手段。最后,自然地引出《拍手拍手》这首歌,引导儿童根据歌词内容,调动生活经验猜测是什么场景,可能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适宜用怎样的曲调演唱。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优化情境素材选择和创设方法,借助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拍手视频,有效唤醒儿童生活记忆,将儿童带入到充满童真童趣的美好时刻,音乐课堂“磁场效应”初步显现。情境创设又体现出结构化特质,从微视频情境向生活场景延展,进一步引导儿童感受“拍手”表达的情感;最后,将教学情境指向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儿童自觉地解读歌唱信息,揣摩歌词表达的情感和演唱曲调。不仅优化教学环境,也借助教学情境产生的驱动力,引领儿童调动生活经验,完成对演唱教学内容的自主建构,让儿童建立起初体验,给音乐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铺垫。

三、指向儿童生长,优化教学技术

小学音乐教学回归本真还需要基于儿童生长需求,实现音乐教学供给和音乐教学需求的高度对称。教师作为音乐教学的供给主体,应将音乐教学指向儿童生长,根据儿童生长起点、认知需求和认知规律等,优化音乐教学设计,通过教学技术全面升级,包括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给儿童创造参与机会,丰富儿童音乐学习体验。

1.优化教学语言,提高语言亲和力。

小学音乐教学中,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主要载体,教师驾驭语言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着师生互动质效,也直接关系着音乐教学效能。教师应基于童化教学视角,对教师语言进行“童化”处理,让教师语言更加符合儿童语言表达习惯,提高教师语言亲和力,让儿童产生互动意愿,主动配合教师。

《拍手拍手》示范演唱环节,在播放范唱视频之前,我设计这样一段语言引出范唱内容: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听为快吧,下面有请“范范小老师”隆重出场,让我们的掌声响起来!在儿童掌声响起时,我开始播放示范演唱视频,自己则穿上视频中人物形象造型服装,配合视频做一些动作,展现歌曲节拍、节奏。

这个环节一改课堂语言严肃性,采用儿童喜欢的语言样式,将平常播放的视频比作“范范老师”,当儿童看见“范范老师”时,感觉就是视频范唱,顿时感受到教师的幽默感。同时,教师又采用其他言语方式,借助有趣的装饰和身体语言,引发儿童对学唱歌曲节奏体验。优化的语言不仅提高教师语言亲和力,也让儿童在示范演唱中自主建构学习体验。

2.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感染力。

教学方法是教师对音乐教学策略的思考,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需要教师掌握高超的教学技术。教师应基于“童化教学”需要,优化音乐教学方法,根据音乐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教学感染力,激起儿童积极的情绪,使儿童产生强烈体验和自主建构的热情。

《拍手拍手》第一声部教学,为了引导儿童更好地把握第一声部曲调特点,我在示范教学基础上,又配合击打法,儿童一边听示范演唱,一边用手发出击打的动作。结合儿童击打体验,组织儿童交流歌曲有什么特点,该声部的曲调具有怎样的规律,是否存在基本相同的曲调。

配和击打法,儿童在击打过程中获得直观体验,不难发现歌曲在间奏处加入拍手,每一句都是以附点八分音符开始,一、三句基本相同。儿童由于掌握了第一声部曲调的规律,学唱难度得到有效降低,音乐教学也有效地抓住儿童注意力。歌唱过程中,儿童音乐表现力也得到有效提升,也为第二声部学唱奠定基础。

3.优化教学评价,提高评价驱动力。

目前,不少教师对教学评价的作用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简单地认为评价只是对儿童音乐学习的一种检测。这种现象忽视评价驱动效应,教师应对音乐教学评价进行优化,包括评价方式和评价价值定位。音乐教学评价在形式上可以与儿童好表现的认知特点有机结合,让教学评价有机地穿插在学习成果展示过程中,再借助评价引导儿童对学习成果进行优化。

《拍手拍手》一课,教学评价与学习成果展示有机结合。音乐成果展示采用小组表演方式,小组内表演又进行优化设计,将个人演唱和集体合唱有机配合起来。各个小组根据演唱需要,进行小组内分工。组间则引入竞赛机制,各个小组推举一名学生担任“评委”。围绕儿童成果展示,让“评委”进行点评。最后,各个小组聆听所在小组表演音频,结合“评委”意见,对演唱进行优化。

教学评价和成果展示有机结合,不仅让教学评价自然发生,而且也大大提高教学评价针对性,让学习成果展示成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评估又采用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评委评价和小组自评,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成果进行点评;评价结果又作用于儿童二次学习,给儿童二次建构提供有效的支持,充分发挥儿童自我诊断和自我优化作用,将音乐教学推向深入。

四、挖掘儿童潜能,引发创造学习

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思想,这一思想意在挖掘儿童潜能,激发儿童创造性学习行为。童化教学应基于儿童创造潜能和创造性学习需求,给儿童提供创造性学习机会,突破传统音乐教学思想,将多种音乐表达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丰富音乐教学模态。

1.器乐融合。

传统教学观念下,教师教学设计存在相对局限性。教师应基于童化教学需求,改变音乐单一化表现样式,将器乐表达和歌声表达有机融合起来。音乐教唱学习和器乐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儿童音乐感受能力,也在器乐融合过程中激发儿童创造力。

《拍手拍手》在完成教唱学习任务基础上,我又给儿童提供一些打击乐器,让儿童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配乐。乐器选择时,组织儿童选择这种乐器的理由。再组织儿童配合器乐进行演唱,并对演唱效果进行评价。

器乐的融合打破传统教唱学习的单调性,较好地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器乐供给时,又改变直供式做法,让儿童自主选择,突出儿童主体性,有助于激发儿童学习创造力,让音乐表达更加多元。

2.唱演结合。

好动是儿童天性,也是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如果不能正视儿童好动特点,将制约音乐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基于儿童好动特点,在学唱教学中融合表演活动,让儿童根据歌唱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形体语言。

《拍手拍手》一课,在儿童选择乐器配合基础上,我又鼓励儿童根据教唱内容,自主编制一段舞蹈,将演唱和舞蹈表演有机结合起来。舞蹈要求配合歌曲的节奏,符合歌曲整体风格。

歌唱教学与器乐、舞蹈的多元融合,既丰富儿童音乐表现形式,让儿童积极地调动积累,积极地投入创造性学习,儿童创造天赋得到有效激活,音乐教学也从单一化学唱走向多元,课堂也在创造性学习中走向深入。

总之,儿童是音乐教学的本位和对象,决定着小学音乐教学应改变教师立场,站在学科和儿童的立场思考音乐教学,紧紧围绕儿童音乐兴趣培养和音乐素养生长,调整音乐教学立意,重构音乐教学环境,提高音乐教学技术含量,给儿童搭建创造性学习平台,构建适合儿童音乐学习的教学生态,让音乐学习成为儿童的快乐享受。

猜你喜欢

儿童音乐优化儿童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关于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留守儿童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六一儿童
文化浸润:儿童音乐教学的审美之维
从认知角度看不同年龄段儿童音乐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