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运用思维导图,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2022-03-01福建省建宁县第三实验小学陈晓兰

学苑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分支写作水平导图

福建省建宁县第三实验小学 陈晓兰

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提出更多的要求,新形势下,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其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可视化的特征引导学生构建思路、填充内容,从而写出层次清晰、主题突出、内容丰富、逻辑合理的优质作文。在本文中,笔者结合研究过程中的发现以及作文教学规律就如何巧妙运用思维导图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一、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语文作文教学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就目前小学生写的作文来看,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

1.作文结构混乱。

如果将作文比喻成一个人,内容则是“血肉”,而结构则是“骨架”。没有“骨架”的支撑,作文呈现出来的面貌可想而知。在写作过程中,部分学生通常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即想到什么写什么,比如描写一个动物,先写它的性格特点,然后描写它的外形,想到了自己与它之间的一件事情,就立即去写这件事情,写完了后又回头再写外形。从整体上看,文章结构杂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云里雾里的感觉。此外,“头重脚轻”的问题在小学生作文中也比较常见,一些学生一开始有很多话想写,提笔就开始“倾诉”,越往后写越没有灵感,就出现了“凑字数”的问题,没有协调好整篇文章的布局,所以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

2.缺乏想象力。

通过对现下小学生语文作文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普遍如同“流水账”,内容枯燥,没有丝毫的美感。究其根源,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各项能力有待加强,尤其是发散思维等能力。所以,在他们眼里,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缺乏想象力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写出来的作文没有亮点。为了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发散性思维。

3.主题不够突出。

每篇文章都要有一个中心,所有的文字都围绕这个中心铺展开来,即“点题”。然而,现下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中心不突出的问题,即一篇作文读完不知道作者重点是在写什么,对各方面的着力程度是一样的,层次不够清晰,这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思维导图也被称之为心智图,是一种融合了文字与图形的思维工具,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特点。在作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并且将其直观地呈现出来。小学生年龄小,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他们在思考时很难有条理地梳理思路,必须要用简单的、直观的结构图呈现出来,而思维导图的运用符合其学习特征。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对自己脑海中的“千万条头绪”进行梳理,将它们以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呈现出来,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补充、删减,从而形成合理、稳定的框架结构。

其次,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有积极作用。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散思维,由一个节点出发绘制多条分支,层层细化,由一级分支到二级分支再到三级分支等,学生在绘制时需要多方面、全方位考虑,发散思维得到培养,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摆脱作文枯燥、乏味、没有亮点的困境,使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具有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等。

三、巧妙运用思维导图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1.巧妙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范文,掌握写作技巧。

写作与阅读相辅相成,前者是吸收语言知识的过程,而后者是输出语言知识的过程。在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课上,教师先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然后拿出几篇范文让学生参考,简单地阐述几点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接着就让学生生搬硬套。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生硬地模仿,很难写出一篇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即使能够仿照范文写好这次的作文,但是在下次写作时仍然不会运用。高效教学视角下,教师必须秉持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重点不是让学生如何写好眼下这篇作文,而是让他们掌握写作技巧,学会写这一类型的作文,即具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在笔者看来,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可以带领他们去梳理几篇类似的语篇,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梳理,从而掌握写这类作文的技巧与方法,这相对于教师直接传授学生写作知识更为重要,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统编教材的编写也符合这一教学规律,采取了“双线组元”结构形式,即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个主题下多篇课文,每个单元的末尾安排了同一类主题的写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可以带领他们去梳理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这样既达到了巩固旧知识的目的,又能为学生有序写作打好基础。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我来编童话》,而这个单元安排的几篇课文都是童话故事,有《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和《在牛肚子里旅行》等。中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虽然有了解但是不深入,所以让他们直接去编童话故事有些吃力,继而影响其写作信心。因此,在指导学生编童话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分析这个单元的几篇童话故事,为了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师应将其作为学习任务交给他们,让学生随机选择一个故事然后去分析。很多学生在分析时不知道如何着手,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给予学生提示,思维导图的中心词是“童话故事的特点”,然后由中心词出发绘制多个分支,即一级分支,分别写上“基本特征”“表现手法”等。要求学生按照思维导图的提示去梳理自己选定的课文,不断补充思维导图,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去分析童话故事,然后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不断完善思维导图,如“表现手法”这一分支上,有的学生延伸出更小的分支,写上“象征”“拟人”等关键词,有的学生则写上“拟人”“夸张”等关键词。最后,教师再将学生的思维导图综合起来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思维导图。经过思维导图的分析,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特点有了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在写“我来编童话”这个主题的作文时也就得心应手。

2.巧妙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细化提纲,奠定写作基础。

在写作文之前,首先要梳理好写作思路,通俗来说,就是在写作之前思考从哪几个方面去写,每个方面如何去写等,只有确定了这些内容才能动笔,而不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这可以帮助学生从根源上规避“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等问题,这个确定思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列提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去列提纲,将主要内容以及写作要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展现出来的实际就是学生的写作思路,教师可以根据思维导图中的问题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从而优化其作文质量。当然,仅仅列出大的方向是不够的,需要层层细化,即在一级分支上绘制二级分支,在二级分支上绘制三级分支,这样才能完成整篇文章的雏形,为写出内容丰富、逻辑合理、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的作文打好基础。

以《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一课为例,在上这节课时,教师让学生选定一个想要去写的人,然后以这个人为思维导图的关键词,写在纸的中间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借助范文以及在阅读范文时构建的思维导图去思考从哪几个方面着手,明确要写的方向然后列出提纲,接着,结合生活经验继续丰富思维导图,比如由关键词出发绘制一级分支,分支上的关键词分别写上“神态”“语言”“动作”“性格”等,确定好从哪几个方面去描写这个人物,明确大的方向。接着,根据写作需求继续缩小写作的范围,即绘制二级分支。以“性格”这个分支为例,人物的性格通常都是比较复杂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所描述的人物实际情况去细分,如二级分支上分别写上“乐观”“善良”“勤奋”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足以将这个人物的性格展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去思考,如每个代表性格的关键词如何才能展现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用一件具体的事情突出体现,如描写这个人“勤奋”,可以写他每天晚上学习到十点多,早晨六点多就起床晨读,用这件事去表现,同样,在每一个对应的关于性格的关键词后面简单地列举一个事例,一篇作文的雏形就完成了,再用关键词和简短的句子将这些联系起来,就能形成一篇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层次清晰的作文,整个写作过程既有趣,又轻松,而且十分高效。

3.巧妙运用思维导图评价作文质量,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在传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比较笼统,通常只是简单地写上“优”“良”“合格”“不合格”等标语,或者简单地画上分数。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写作兴趣与写作动机的激发,而且不利于他们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写作情况。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得到60 分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作文“差”在哪里,得到90 分的学生不知道自己还有的10 分进步空间是什么。这种评价形势下,学生的写作水平始终“原地踏步”,得不到根本性的提升。在有效性教学目标的驱动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巧妙运用思维导图评价作文质量,使他们清楚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从而取长补短,不断弥补写作缺陷,从而写出更好的作文。

例如,在写作课上,笔者通常在学生完成作文后带领他们自评作文。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出一张思维导图,中心关键词是“作文评分标准”,绘制了7 个分支,这7 个分支上的关键词分别是“字迹”“ 题 目 ”“ 标 点 ”“ 内 容 ”“ 层 次 ”“ 详 略 ”“ 语言”。每个关键词的后面继续延伸了三个分支,分别是一等得分标准、二等得分标准、三等得分标准。以“字数”这个分支为例,一级得分(12~15 分)标准是“字迹美观、工整;字数达标”;二级得分(8~11分)标准是“字迹比较美观、工整;字数相差不超过 50 字”;三级得分(5~7)标准是“作文中错别字比较多,书写不够认真;字数与要求相差较多。”又如“语言”这一分支,一级得分(15~20 分)标准是“语句通顺、流畅,能够用完整的句子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能够巧妙地使用名句、谚语、成语等修辞手法”;二级得分(12~14 分)标准是“语句较为流畅、通顺,能够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用完整的句子表示出来,使用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三级得分(8~11)标准是“语句不完整、不通顺,病句较多。”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思维导图上的评分标准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审视,依据每个小分支上对应的分值给自己的作文打分,最后将这7 个部分的分数加起来,得到最终分数。这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能够深入、全面了解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不足,也知道写好一篇作文需要把握好哪些方面的要素,这对提升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写作水平有重要意义。除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以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互评。先将全班学生按照5 到6 人为一组的方式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随机给他们提供一些除他们之外其他学生的作文若干篇,让学生依据思维导图对同学的作文进行评分,最终进行综合并取平均分作为最终得分,除了计算出得分外还要依据评分标准写出经过小组讨论后的修改意见,重点指出作文中的薄弱环节。这类教学评价措施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全面性,可以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不足并且有针对性地弥补与完善,从而实现写作水平的持续提升。

结束语

对小学生写作来说,思维导图是有利的“工具”,它能够解决学生在写作时思维混乱、想象力缺乏等诸多问题,引导他们轻松写出高质量作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及时引进思维导图,巧妙用它指导学生梳理范文、细化提纲、实施评价等,掌握了这几点,学生的写作就会事半功倍。文中是笔者根据自身教学总结的关于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应用的一些经验,实践结果表明,能够明显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希望能为广大同行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写作提供新的思考。

猜你喜欢

分支写作水平导图
一类离散时间反馈控制系统Hopf分支研究
烃思维导图
一类四次扰动Liénard系统的极限环分支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说促写,提高写作水平
提升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
巧分支与枝
第6章 一次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