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三全育人”视角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3-01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潘莎莎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就业指导育人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潘莎莎

塔里木大学团委 毕永福

一直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其中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使其专业与从事职业相匹配成为工作首选,但在现实情况中,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目前新冠疫情的冲击下,经济不景气,企业生存处境艰难,这就导致了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减小,人才市场供求失衡,造成大量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其次,摩擦性失业严重,出现了有些企业无人问津,有些企业扎堆进,企业招不到人,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具体来看,主要原因还是当前多数的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自身没有正确定位,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学生能力与职位要求发生偏离,“高不成,低不就”是目前高校毕业生较普遍的一种现状,已经就业的学生就业稳定性也较低,跳槽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学校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变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三全育人”教学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起着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方法现状剖析,提出切实可行,具有实际操作的措施,旨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水平,为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明方向,努力构建多方参与、多维度的育人方法,从而为大学生后续就业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

三全育人主要指贯穿教育教学育人的闭环管理,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状态。第一,育人是全员参与的环节。对大学生的培养责任不仅仅在学校,还应当有学校教师、家庭父母、社会各界、同辈朋友等。就业工作是庞大的系统,需要各部门、各成员积极参与,内外相结合形成合力,促进就业。第二,育人是全过程的教育。大学生从高考考入大学进入校门,在校期间进行学习,毕业走出校门,这是一个循环的全过程。期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就业的能力。因此,在校期间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应当随着学业的提升而改变,不急于求成,注重人才的培养,尤其多培养与社会与时俱进的人才。第三,育人是全方位角度的促进。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教育载体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社会实践,结合专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邀请讲师开展就业指导培训;与人社局、企事业单位对接;优秀毕业生进行宣讲等。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大学生的求职欲望,提高其就业能力。总之,三全育人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大学生自主就业能力,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多方参与、多举措、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确保其就业质量达到预期效果。

(二)改革的意义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困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是大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发挥连接社会与学校的桥梁的作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有利于学生角色的转换,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与高水平教育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匮乏、发展缓慢、发展不平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对东部相对发达地区,职业生涯发展较好,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自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要求》以来,各地高校均开始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效果并不显著,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形式不够丰富,学生兴趣不足、内容过于单薄,过于功利、课程设置时长较短,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课程的有效性不足等。因此,对当前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就业教学进行改革迫在眉睫,高校应结合当前环境与学校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在归纳梳理现有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育理论与教学形式,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与方法,提高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发展观。

二、现状剖析

(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仍以传统方式进行教学,没有与新形势下的教学相适应,加之教学工具的匮乏,且短时间内这种现象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使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无法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当前教学方法中主要存在两种形式的弊端:首先,教师的理论知识充分,但与实践严重脱节,无法学以致用,且学校无法安排适当的课程,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效率不高;其次,教师授课内容陈旧,材料固定死板,仅教师侃侃而谈,无法吸引学生,因此可以结合实际开展情境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与当前的就业形式、行业分析紧密结合,同时根据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做出调整,把学生当中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解决就业问题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举一反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

许多高校虽然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但在师资安排上,主要以辅导员或者某位学生工作教师来进行授课。辅导员或学生工作的教师,大部分是从校门进入校门,缺乏实践经验。加上对有些理论不熟悉,对当前最新的就业形势和政策一知半解,在课堂上仅以理论讲解为主,容易产生学生迫于学时学分听课、加之本身缺乏思考、课堂上缺乏互动、学生在课程中逐渐丧失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的现象。因此教师应该改变当前死板的教学形式,利用互联网与多媒体开展教学,并利用一些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的案例进行教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地投入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中去。

(三)三全育人的理念还不够深入

目前,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时,一般放在大一第二学期和大四第一学期。大一第二学期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四第一学期安排就业指导。从学生层面来看,自身对职业生涯认识还不够,虽然学校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设置为必修课,但很多学生以选修课的心态上课,大一的学生距离毕业还远,产生现在做职业生涯规划为时尚早的心态。大四毕业生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又存在心不在焉,迷茫彷徨中不想听、不愿听的心态。加上此课程一般以结课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一些学生又难免会有混过去的想法。

(四)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

目前,结合各高校就业指导实际情况,具有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相对能确保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序进行。在高校中,大学生是就业的实践者,高校是促进就业工作开展的主体和动力,而社会各界及家庭是促进就业工作的左右手。因此高校在“三全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应当作为双方的桥梁,将各方力量聚集在一起,共同推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高校而言,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必不可少,指导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就业政策的讲解和就业方法的指导,还应包括社会层面人力资源情况,用人单位用工趋势分析等,全方位多角度专业化地进行指导才行。但目前的就业指导队伍多数为辅导员,缺乏专业化的技能,同时多数高校也没有定期开展就业培训,让就业指导教师走出校门,外出“取经”提高自身专业指导能力。高校应该结合实际,使学生专业课程与企事业单位对接,做到资源共享,政策倾斜,邀请企业的就业指导员前往校园开展宣讲,进一步优化整合就业队伍,使其更加专业化、规范化。

三、教学改革实践

(一)学校应该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为其课程安排和考核方式,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思维的活跃度,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可以将“三全育人”的理念贯穿其中。全程育人是要求将教育贯穿于整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始终,尤其是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改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在某个学期学习就可以的思想,而要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乃至毕业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全方位育人要求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要多样化,除了重视学生的课堂教学以外,还应该包含更多的教育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衡量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及竞争意识与规划意识。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更灵活多变

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所需的教育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教师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可以借鉴“三全育人”中的“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不要将视野局限在校园内部和课堂中,而要让社会、家庭都参与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集中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要在学生的职业规划生涯中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做好监督工作,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优秀校友可以通过自己的成功案例对学生进行激励。家庭也应发挥好相应的作用,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更多的帮助。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配合,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被重视,就会主动投身到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学习中来。

(三)全面实施过程式考核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不应只在第二学期开设,应将教学过程以及考核工作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全过程。加强学生自我认知、环境认知、职业认知、世界认知的探索,并对探索过程进行考核,包含个人目标设定与完成情况等。在课程安排上,同一个班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安排给同一个教师,在这期间,可以加强过程性考核。同时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进行合理的衔接,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学校在这两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及考察过程中要注意两门课程的衔接与过渡,使得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效果可以在指导学生就业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四)整合高校就业指导队伍

利用校内外资源强化就业指导队伍,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高校应大力开展队伍建设工作,以此保障指导工作的开展。在建设指导队伍时,高校应坚持全员育人理念,设置多样化的指导人员类别,使其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以此全面加强指导质量。在指导工作落实的过程中,高校可以积极邀请教授、辅导员、家长等群体,以此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落实。其中,高校需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势,通过整合各方力量,不断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综合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就业乃民生问题,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训教育基地,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自身职业规划从而促进就业,是贯穿于大学生从走进校门到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全过程。目前,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虽然起步较晚,属于新兴学科,因此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虽然当前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导致效果不是很理想,但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就业指导的研究,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使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就业指导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