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涵泳教学的问题切入点
——以统编教材为例

2022-03-01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涵泳结尾处感叹号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韩 斐

“涵泳”一词传承自中国古代的教学方法,最早出现在西晋左思的《吴都赋》中:“涵泳乎其中。”在《说文解字》中对“涵泳”二字的解释为:“涵”,水泽多也;“泳”潜行水中也。故而,“涵泳”的意思可理解为在水中潜行。“涵泳”强调潜入其中,感同身受,整体考量,反复品味,体现在教学中格外重视诵读。

文言文语言简洁而含蓄、内容模糊而丰厚,这种特征使得文中某些语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适合熟读精思,咀嚼涵泳来晓其味、尽其义、品其美。从教师角度来说,“涵泳”既实现了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相结合,又保障了审美教育功能的实现;从学生角度来说,“涵泳”能帮助他们积累文言语感,品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

一言以蔽之,文言文涵泳教学就是以反复诵读为媒介,让学生通过咀嚼与玩味语言,与文本的内在蕴藉进行充分交流。在文言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从重点动词的运用和词类活用等角度带领学生进行推敲,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从哪些“言”的层面进行切入,设置问题,帮助学生品味其中的蕴藉呢?

一、由“累赘”词语切入

古人写文章简洁精练、惜字如金。但我们在读文言文时,往往发现有一些多余的词语,去掉它也不会影响内容的表达。但对这样的词语我们要驻足品味,它们看似累赘,实则蕴藉丰富。

比如,统编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对齐王说:“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读完我们会发现,这句话邹忌完全可以说成“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为什么要连用三个“莫不”构成三句双重否定句呢?细读之下我们会感受到,“莫不”的使用在表达效果上使得“私王”“畏王”与“有求与王”的人员数量无形中增大,这样,“王之蔽甚矣”的过错根本不在于齐王,而在于全民都在蒙蔽齐王。于是,王受蒙蔽更能显得理所当然了。这样的劝告更易于齐王接受,也更加丰满了邹忌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形象。

又如,统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连用了三个看似累赘的“与”字,结合前后文细读之下,恰恰是这三个“与”字让本句读起来一气呵成,使得“天”“云”“山”“水”这四种景物充分融和在一起,造成一种天地苍茫、浑然一体的浩大气象,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图。

二、由文言虚词切入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连词、助词等,清代学者刘淇在《助字辨略》中提到:“构文之道,不外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由此可见,文言虚词是表达语调情感的重要手法。它们往往与语句朗读时的节奏、语气等关联较大,因此以它们为切入点能进行有效的涵泳教学。

如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中,当汉文帝被细柳营守卫阻拦时,“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当听说“军中不得驱驰”后,“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这里出现了两个副词“乃”,很值得细细品味。第一句中的“乃”,结合本句的“使”与“诏”来看,细读之下仍能感受到汉文帝的威风凛凛和理所当然,而第二句中的“乃”,结合本句的“按”与“徐”来看,已经读不出汉文帝一行的盛气凌人。这种变化侧面表现出了周亚夫的治军有方、纪律严明。

三、由句内停顿切入

文言文中的句内停顿根据句子语法结构有其基本规律,但在满足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许多句子的句内停顿并不唯一,需要从整体语境出发进行判断,这也为句子的涵泳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例如,统编版九年级下册《唐雎不辱使命》中“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句,为秦王所说,在朗读时可以停顿为“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也可以停顿为“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两种停顿看似没有明显不同,但细读起来对表现人物有很大的差别。“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这种停顿方式断开了“易”与“安陵”,使“易”与“安陵”两词都变为了朗读的重音,读起来语气顿挫、斩钉截铁,更能体现秦王的骄横与霸气,有种势在必得的味道。同时,在这种停顿方式下,秦王强调“易”一词,是想让安陵君认为这是公平的交换,甚至是恩赐,但暗藏阴谋,能将秦王的狡诈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又如,统编版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有“待君久不至”一句,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想要强调陈太丘的守信与重诺,你觉得“待君/久不至”与“待君久/不至”在朗读时哪一种停顿更好,为什么?很显然,“待君/久不至”强调的陈太丘等友人,友人很久都不到;而“待君久/不至”则强调陈太丘等友人等了很久,友人都没到,相较前一种停顿方式更能突显陈太丘的守信与重诺。

四、由标点符号切入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教材中的文言文标点符号都是编者后加的。虽然是后加的,但也融入了教材编者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带来了涵泳教学问题设置的契机。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中,一共用了四处感叹号,每一处都值得细心品味,单拿其中一句来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此句为吕蒙所说。从“何”与“乎”来看,此句是问句,应在结尾处用问号,编者却用了一个感叹号。细细品读之下,用问号和感叹号的语气效果是不一样的:用问号则与“乎”连用,加强了问的语气,读起来能隐约感觉到吕蒙对鲁肃“见事之晚”的责备;而用感叹号,语气坚定,彰显了一种当之无愧、充满自信的坦然态度,更凸显了一个率直的将军形象。

标点涵泳也能为人物形象的对比提供帮助。在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卖油翁》中,陈尧咨的两句话,结尾处不是感叹号,就是问号,步步紧逼、傲慢自大;而相比之下,面对如此恼羞成怒的贵族,卖油翁不紧不慢地说了三句话,结尾处都是句号,把一位心态平和、不卑不亢、虽然技高一筹却不自满的普通人形象鲜明地树立起来。同样,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中,也可将天子先驱所说“天子且至”结尾处的感叹号与军门都尉所答“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结尾处的句号进行对比,在朗读中感受天子先驱的趾高气昂和军门都尉的严肃坚定。

当然,教师也可以设置重新为文章语句填加句读的问题。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陋室铭》中最后一句“何陋之有”的标点是问号,但是否可以填别的标点符号呢?显然感叹号也是可以的,结尾用感叹号,语气更加肯定而强烈,也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坚定决心。

总之,找准文言文涵泳教学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细致把玩文本的内在语言、结构,发现文字背后的蕴藉与情味,也可以改变以往枯燥的文言文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古代汉语博大精深的同时,感受到读书带来的乐趣。

猜你喜欢

涵泳结尾处感叹号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蛋炒饭的哲学
用"设疑"体现“学让引思”
编辑小语
感叹号
陆九渊“涵泳”法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感叹号大王(上)
感叹号不可随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