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之初探
2022-03-01山东省威海市福泰中学唐欲晓
山东省威海市福泰中学 唐欲晓
文言 文 是 我们 中 华 民族优 秀 文 化 的一种载体,文言文学习是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吸取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对于文言文学习 制定的目标是:浅易 文 言 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开始比较系统地学习古代诗文作品,了解中国的 历史和文化 ,汲取古 人 的 智慧,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随着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呼唤,文言文的学习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文言文课文在中学各个阶段课本中均呈增长的趋势,因此初 中文言文 教学在 整 个 语文教 学 过 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石作用。
新时代,新挑战。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进步,文言文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老师和学生仍然没有从过去的繁、重、难的过程中解放出来。当下,语文教学改 革的大潮中 ,公 开课、优质课 等 教学 方法 探讨中,现代 文 篇目是“热 点 ”,文言 文篇目是“凉 点”,“教 师讲 、学 生 背”的注 入式教学 方 式在目 前 的教学 中 仍 然 普遍 存在,文 言文教学 一直执 行 的“ 字 字 落实,句句串讲”的教学方法,把一篇篇凝聚着 中华传统 文化价值 的 文 质兼美 的 优 美作品分解开来,让学生难以体会古典文学的那种凝练之美、语言之美、蕴意之美,最终的结局 只 能 是被动 地 理 解按照 语 法 规则组 合起 来 的 实词和 虚 词 。这种 只 重 视“考试”,不重视“能力”的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与“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汲取古人的智 慧,了解 古 代 的社会 生 活 ”的 要求相悖。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 于强调接受学 习、死记硬 背 、机 械 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 取新知识的 能 力 、分 析和解 决 问 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问题使 文言 文 教学过 程 中 学 生学习 兴 趣 不高,学生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给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注 入生机活力,就 必 须关注 学 生 ,提 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建立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一、咬文嚼字,感悟文言文魅力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只能配合实词来构成 语 法 结构, 不 能 独立地 表 达 意思,因 此显得不重 要 ,在 教 与学的 过 程 中常常被教师和学生忽视。然而,看似无足轻重的虚 词,它名 字 中 虽 然有 个“ 虚 ”,其实并不“虚”,它在语气、音韵、节奏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写作时,作者常常巧妙地利用虚词来加强语气、语义,加重情感的表达等,虚词的妙用也往往使得文 言文整段或 整篇 都 变得“活”起来 。 同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善于发现这些“貌不惊人”的虚词在影响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中的作用力,以此为巧妙解读文本和进行教学设计的切入口,常常能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例如 ,《记承 天 寺 夜 游》中的名 句“ 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 藻 荇 交 横,盖竹 柏 影也”,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的三个句子 ,没有写 一个“ 月 ”字 ,却 无处不 是皎洁的 月光,整个意 境 静 中有动 ,动 而 愈见 其静。 许 多 的课堂 讲 解 到这里 就 结 束了,那作者苏轼的内心世界是什么呢?我们分析课 文时 ,往 往 只 注重内 容 ,在 内 容的赏析中来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却忽视了作者 如 何 用语言 的 形 式来组 织 他 的 内容,抒发他的情感。许多文学大家非常注重运用“语言的形式”来抒发感情,苏轼面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的 美景,是如 何 将 自己的 情 感 蕴于字里行间的呢?很多教学设计只关注文章的内容,而忽视了这个句子中的语言形式,忽视了句子中的两个虚词。这样的美景 不止 承天寺有 ,“何夜 无 月 ?何处 无 竹柏”这句话说明作者看到许多次这样的美景 ,为什 么 作 者会陶 醉 于 承天寺 的 美 景呢?作者用虚词“如”明确地告诉我们:作者 和 张 怀 民“ 步 于 中 庭 ”时 ,作 者 是 清 醒的,他借用比喻的修辞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自己所见的月下庭院,随着时间的消逝,作者渐渐地被竹柏的影子拉入美景之中。为 什么会 这 样 呢?下 一 句 “水中 藻 荇 交横”而 不 是“ 如 水中藻 荇 交横 ”,一 个“如”字从有到无,说明作者由清醒进入到了分不清是水还是月的意境,慢慢地沉浸于美景之中。接着虚词“盖”,将作者从陶醉中惊 醒,一“如 ”一“ 盖”的语 言 形式的 设 计,说明了苏轼沉浸在这美景中的程度之深、时间之久。
二、抓住独特句式,展现文言文风采
文言文的句式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文言文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有很大的不同,其区别主要体现在语序、省略、句子格式等方面,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直接关系到师生在教学文言文时对于文言文的翻译、解读和理解。因此,研究文言文句式,掌握独特的文言句式对于学好文言文意义重大。文言文虽语义简练,但句式丰富,且句句都有其独特之处,如果不明白句式特点,不了解句式结构,不理解句意,就很难走进文章,当然也就很难走入作者的感情世界。
例如《公输》这 篇 文 章 ,通过墨 子 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讲述了墨子为了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来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面对楚国的发难,墨子喊出了“宋何罪之有”这句话。“宋何罪之 有”是一 个倒 装 句,借 助“之”将宾语前置,还原为正常语序为“宋有何罪”。墨子运用这种和现在完全不同的句式,表明了自己鲜明的立场。倘若换成“ 宋有何 罪”这种 正常 语序的 句式 ,虽 然意思一样,可只是陈述一个事实,缺少了情感的表达,缺少了情绪的内蕴,缺少了人物的内在美,也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墨子品格了。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这篇文章开头写道:“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 潺,而泻 出于 两峰之 间者,酿 泉 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者连用三个判断句来描述醉翁亭所在的位置和环境,就像一位导游正在给游人绘声绘色地讲解似的,又像一个老翁 在喝 醉 了 酒 之 后 摇 摇 晃 晃 地卖弄 。这种句式和作者快乐、醉态、自由的心情相吻合,与作者内心的与民同乐合二为一,浑然天成。
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关注文章中的句式,会发现在寻常处发现不了的风景,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更快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更恰切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文言文 的教 学过 程 中,课 堂氛围 也是至关重要的。课堂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状态。如 果课 堂生机 勃勃 ,学生就 能够保持愉悦的 心情 ,从而 能够 更专心 、更高效地投 入学 习;如 果课 堂死气 沉沉 ,学生的注意 力就 无法长 时间 集中,学 习的 效率也自然 会降 低。因 此,轻 松 和谐 的课堂氛围有利 于师生 之间 的交流 沟通 ,能够充分调动并 发挥学 生的 积极性 、创 造性,能够让学生 的思维 变得 更 加灵 活,进而 让学生 激 发 学 习 文 言 文 的 兴 趣 , 并 爱 上 文 言文。此外,在课 堂上 ,还应该 发扬 民主,尊重学生,鼓励 学生 大胆质 疑。 产生一 个疑问 ,就 能 够 诱 发 一 系 列 的 思 维 ,从 而 培 养学 生 发 现 问 题 、提 出 新 的 见 解 、独 立 自 主解决新的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 程 中 ,尊 重 学 生 主 体 ,提 供 给 学 生 广 阔的空间,让学生 细细 品味揣 摩、深 入课文 ,教师适时 地引领 点拨 ,鼓励学 生敢 于探索未知的事物,最终会有所收获。
比 如 ,在 教 授 语 文 八 年 级 上 册《记 承天 寺 夜 游》一 课 时 ,在 确 定 了 学 习 目 标 之后,首先让学生自己 预习课 文,带 着“作者为 什 么 到 承 天 寺 寻 找 张 怀 民 ”“ 为 什 么 作者 和 张 怀 民 都 没 有 睡 觉 ”“ 为 什 么 少 了 像我们俩这 样的闲 人”等 有思考 价值 的问题阅 读 课 文 ,做 到 教 师 用 问 题 引 领 、学 生 通过自主阅 读思考 来解 决问题 。其 次 ,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 相交流 自己 对问题 的见解和思考,形成自己的答案。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探究 问题 ,结合苏 轼和 张怀民 的人生 经 历 、历 史 背 景 ,引 导 学 生 深 入 作 者 的内心,了解 作者 的高尚 情操 、无 奈的 感慨、悲凉的心境。又如在教授《醉翁亭记》的过程中,解读“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句话时,我们要抛开一般情况下对这句话的理解,即“背 着东 西的人 在路 上欢唱 着,行路的 人坐 在树下 休息 ”,反向 思考:能 不能改成“负者休于树,行者歌于途”?为什么?学生看到这个问题,立刻就会产生兴趣,开始积极讨论,并最后形成答案:不能改。因为沿路的风景实在太美了,所以背着东西的人忘记了疲劳,唱着歌前行;行路的人干脆坐在树下边休息边欣赏美景。一个小小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 而 且 让 学 生 通 过 讨 论 ,加深 了对 句 意的 理解 ,让 原本 枯燥无 味的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
指导 学生 边读边 思考 ,让学生 学会 结合 背 景 来 理 解 、品 味 课 文 中 的 语 言 ;指 导学生 通过 自 主赏 读、讨 论探 究等方 式,深入学 习,培养 学习 文言文 的兴 趣。这 样的教学 方式也 一改 过去的 教师 讲深讲 透,变为学 生的学 深学 透,充分 调动 学生的 学习兴趣,开拓 学生 的思维 ;一改过去的“ 填鸭式 ”讲 解 ,变 为 引 导 式 、合 作 式 、探 究 式 的以学生 为主 体的新 教学 模式,建 立新 的课堂教学 结构 ,将知识 讲解 和能力 提高 充分结合,实现了文言文教学新突破。
四、用 创造性 思维 教 学方 法焕发 文 言文的魅力
文 言文课 堂 教 学不仅 仅 要 教 授 给 学生基础知识,还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应该鼓励、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能力来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思维和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授语文七年级下册《狼》这篇课文的时候,针对初一学生的学情,根据这篇文章故事性强的特点,在教学导入时采用情 景 教 学的方 式 , 激发学 生 的 兴趣——将这篇 课 文 改 编 成 课 本 剧 来 引 导学生学习,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当剧 情演 到 “两只 狼 吃 完屠夫 扔 给 的骨头后 ,仍 然 跟 在 屠 夫 的 身 后 ”时 ,教 师 问 学生:“大家想象一下,后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学生说出各种猜想以后,教师会抓住这 个机会 鼓 励 学 生从课 文 中 找出故 事的结果, 从中 找 出 狼跟随 屠 夫 的真正 意图,让 学生深入课 文,有 理 有 据地找 出 狼要吃掉屠夫的证据。在表演到“屠夫杀掉两只狼”的高潮时,让学生们讨论、交流体会狼的阴险狡诈和屠夫的机智勇敢,让学生在课本剧的 一 幕 幕中独 立 自 主地探 究文章,完成课文的重难 点 的 突破,从而 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课文到此结束,但我们的课 本剧 并 没 有结束 ,利 用作者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拓展创造性的思维 ,大胆想 象 ,给 故 事续写 一个结局,给学生留下创造和联想的空间。
五、细细品鉴,感悟文章之美
选入初中教材的文言文都是艺术价值极高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的语言凝练、精巧,值得学生去反复朗读、背诵、品析。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个环节不应忽视,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其次,我们还需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的身份时代背景等等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思。再次,可以结 合课文的 内 容 ,引入 题 材 相同或相 近的 文学作品 , 帮 助学生 更 好 地理解文 章,更广 泛地 拓展,更有效 地 品 鉴语言等 。 如 学 习《邹 忌 讽 齐 王 纳 谏》,可 引 入《触龙说赵太后》,让学生体会古人高明的劝 谏 艺 术 ;学 习《三 峡》,可 引 入 游 记《三峡》,文言文与现代文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峡的美丽风光;也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链接同一作 家的 其他作 品 ,通 过 两篇作品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作家作品,并通过对比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如在教授《小石潭记》时,可以引入柳宗元的《始得 西山宴游记》,让学生 比 较 阅读,并更加深入地了解柳宗元“善用借景”和“寓情于景、融情于物”的写景艺术。最后,引导学生通过 阅读深 刻 感 受作品 中 人 物的情感,和人物产生共 鸣,让人物 的 高 尚思想去陶冶学生的情操,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光环中受到熏陶,得到思想美和情感美的提升。
文以载道,教以育人。文言文教学的浅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其深层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认识并传承中华民族传 统文 化 ,理 解 文化精 髓 ,吸 收 中国古典文学精华,努力实现古为今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古典文学精华的 载体 ,文言文 博大 精深 ,语 文 教师 必 须树 立 为 学 生 多 方 面 发 展 的 教 学 立 足 点 ,把 教学过程看作是 对话、沟通 、合 作 共 享的 活动,为 学生主动 探 索 和发现 提 供 机会 ,让学生 进行自主、合 作、探 究 式 学习,从 而 让 学 生 更 加 牢 固 地 掌 握 文 言 文 知识 ,更 加深 刻 地理解 文 言 文课文 所 传 承的文化和所传达的精神,更加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