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探究
2022-03-01刘云鸿
刘云鸿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第一中学 湖北 孝感 432800)
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古代先贤精神和才智的融合,其中不仅拥有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而且凝结着无数先人的心血与教训。而高中语文教育作为培育学生优良品德、素养基础的核心渠道之一,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当中,通过融合先进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开启智力思维,拓展知识领域,还能为其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支持。由此观之,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不仅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对于促进素质教育开展具有至为关键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本文重点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策略,具有实质性的价值与意义。
一、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是高中教学阶段的基本课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同时担负着对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弘扬的职责,将高中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是当务之急。大多数教师只是将古诗文的学习当做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此种方式下不利于学生更深入领会传统文化教育的含义,从而导致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而通过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则可以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同时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优化教学方法,通过以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思维进行熏陶,重视学生情感积累,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创造契机与空间,进而进一步推动高中语文教学高效开展。
在现代教育环境下,高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互为基础的密切联系。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是无形的文化财富,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核心渠道,而把高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密切结合,更有利于二者相互促进与发展。也就是说,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有效实施,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的传统文化资料更符合学生的文学需要,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了解传统文化著作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培养其人文素质。在此过程中,传统文化也充分彰显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媒介功能。而对传统文化教育而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道德精神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并以文学教育的形式,把一定时代下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以新知识形态呈现了出来。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现状
(一)应试教育影响,忽略传统文化教学
现阶段的高中生都面对着高考这一严峻挑战,随着我国的教育发展,在高考体制影响下,我国学生高考考试的压力也愈来愈大。因此,当代高中语文老师为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与水平,在讲授知识内容时,便会将一些在考试重难点加以重点介绍,所讲授的教学内容也都是按照中高考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完成一定的语言训练。同时为节约时间,教师舍弃了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他们觉得高考时考不到就没必要教,这样便造成学生严重缺乏传统文化的学习。高中教师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应试技能,并获得了良好的考试成绩,可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完全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从而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长此以往下去,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便会陷入了“失传”的状态,使得很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严重下降[1]。
(二)课本知识讲解,忽略情感精神熏陶
对传统文化来说,我们要做的并非单纯的传承,而是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现阶段很多高中语文老师讲解课本知识时都是照本宣科,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播知识,特别是讲解传统文化相关的文言文时,老师通常都会给学生展开生僻字词的翻译、课文的总体翻译、文章的段落大义等的讲解,但是,在讲解时老师却常常缺乏情感,一味地将课本或是指导书中的内容照本宣科地讲解给学生,而学生对于老师这样苍白的解释,自然对提不起兴趣,根本无法主动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
(三)过分依赖资料,阻碍素养能力提升
每一个高中生都会面临高考,而高考不仅要求学生要熟悉教材里的知识内容,而且还有很多拓展的课外内容。但对高中生而言,面对一篇传统文化较为丰富的文章,需要透彻理解尤为吃力,特别是面对那些毫无白话的文言文来说,很多学生都会机械式地使用字典或是参考书对一字一句加以分析,才能够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意思,可学生如果不去查阅参考书,连大致理解都做不到,更何况是去做题。也就是说,在当前的课堂中,学生已经对书籍或词典形成了过度依赖,这非但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根本提升产生了消极的负面影响。
三、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策略
(一)利用传统文化,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若是能够意识和体会到汉字语言的魅力所在,便会带动其对语文学科学习的激情与欲望,从而更加满怀动力地投入到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中。反之,倘若学生每天上的语文课堂总是枯燥无味,而老师又每天要求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学生便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厌恶、抵触的情绪。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趣味与魅力,教师可以运用传统文化来营造语文课堂的气氛,以此鼓励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契合教育目标
为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营建民主、公平的课堂氛围,实现传统文化和语文课程契合教育目标,教师必须立足新课改理念,积极掌握创新型教育技术与手段,并从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入手,全面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实现语文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陈情表》一课的教学开展中,教师可通过案例引入教学法,将“羊有跪乳,鸦有反哺”的有关孝道与亲情的传统文化引入其中,促使学生透过案例展开深层剖析,在深刻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能从优良传统文化中获取为人处事的道理,进而提升自身的品德素质。同时,教师还可通过探究型教学法,引领学生探究优良传统文教中与“亲情”有关的历史典故,进而达到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的契合教育目标。又如,在开展《西游记》等经典作品教学中,教师可引入情景教学法,创建“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小剧场”,指导学生在分组合作的基础上,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文章编写成戏剧故事,并通过表演形式重现故事,让学生切实成为语文课堂中真正的主角,进而培育学生文化素养、创新能力、艺创造力、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并突出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课堂契合的育人价值[3]。
(三)深入探究内容,感悟传统文化含义
高中语文老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必须要重点关注教材中的古文教学,它是传统文化教学的核心所在,因为通过古文可以更有效地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教师在实践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求教授学生课程的基础知识点,还要求把古文当中所蕴涵的传统思想理念讲述给学生,借此有效挖掘其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去让学生亲身感受古文当中蕴涵的传统文化,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历史认知与记忆,增强了学生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师说》一课的教学开展中,首先需要让学生对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程度上的认知与了解,并借此使学生认识到中唐社会对学识毫无追求,不懂装懂的浮夸风气,为学生介绍韩愈写这篇文章的真正含义与初衷,使学生对韩愈不耻下问的精神和开阔的胸怀加以学习。同时在该篇文章之中所提出的选择教师的标准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倡导了自由、公正、谦虚和尊重等多方面的优秀素养。学生在对文言文进行翻译过程当中,能够进一步体会作品的精髓及其思想内涵。
(四)使用新型手段,强化传统文化理解
现如今,由于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和广泛应用,其已然给教师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只要能将信息技术高效使用,便可以“化被动为主动”,高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加以掌握以及传统文化加以理解[4]。
例如,在《陈情表》一课的教学开展之前,教师可以自己根据教学内容从互联网上搜索不同的教育资源,而后再以教材内容为基准,为学生制定出多种多样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且具有一定权威的“微课”视频,并且在课前分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可以通过“微课”视频对课堂的知识点与教学内容有个最初的认识;上课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学生自行在网络上搜索到的或者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照片、录像、音频等内容进行展示,之后再以课堂内容为核心,根据教学资源对学生展开教学实践工作,从而运用信息技术来增强课堂教学的立体性与针对性,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理解与记忆的难度,还能增加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生动性,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成效,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在课后,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与实际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日常小事,如“帮助妈妈洗脚,帮爸爸捶肩”等作为课后作业,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与继承。
(五)加强实践活动,实现双重共同教育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中,还必须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机融合,并由此借助学生的身体力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具体实施教学实践之前,教师要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基本学情与认知特征设置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5]。
其具体的实践性教学设置主要包括,首先可以通过聘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进行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具体讲课内容既可以是课本教学中已有的历史故事背后的传统文化内容,也可能是教材上未曾涉及的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讲解介绍内容,这不但能够使学生了解到传统教学之外的新知识,还可以借助文化知识讲座来使专家学者的思想观念和学生的思想观念加以碰撞,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产生了全新的认知与理解;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组织班内的学生对学校教材中的历史故事进行人物扮演游戏,让班级中的学生扮演一个角色,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若是想要对角色进行高效扮演,学生定然会加强对自己所扮人物的认识。借助多种多样的人物角色扮演游戏,老师便能够做到对学生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共同教育。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步伐的持续加快,传统文化开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一代代的社会更迭使得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与继承越发艰难,这也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们必须时刻警惕的。传统文化多以诗词歌赋以及古典名著体现,汉字则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高中语文教育为传统文化的传扬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语文课本中打开了解传统文化的大门。其中语文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功能,其应进一步反思与剖析当前语文教学形式,从多方面探讨并创新教学方法,必须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地接触传统文化,进而进一步提升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程度。